大英帝国的骄傲和奥德曼的演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二战初期,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绥靖政策,招致反对党工党不满,在压力下愤懑辞职 。温斯顿·丘吉尔在此危机时刻接任首相,但这只是保守党的一时权宜之计,因为他是工党能够接受的唯一人选。在保守党内,大家并不看好他,而仍是以党主席张伯伦马首是瞻。对于大英帝国,对于丘吉尔,这都是最黑暗的时刻。外,纳粹德国势如破竹,欧洲摇摇欲坠,英伦三岛危如累卵;内,卸任首相张伯伦和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子爵都主张与德国议和,英军主力于法国军队,被困在敦刻尔克,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丘吉尔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求助,可那时的美国还想置身事外,罗斯福表示爱莫能助。一向主战的丘吉尔面对内忧外患,也开始犹豫不决。恰在此时,国王适时出现,向丘吉尔表示支持。民众对抗战的坚决也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于是,他在国会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获得了工党的热情赞同。张伯伦和保守党迫于压力,也表示了支持。全英官民终于同仇敌忾,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影片用服道化营造的时代质感细致用心,对于丘吉尔内外交困局面的展现也颇为到位。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英帝国深入骨髓的骄傲。上至国王、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不想让帝国数百年的基业遭到纳粹的蹂躏,死也要战死在自己的废墟上,可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绝佳诠释。
不过,片中的次要人物未免脸谱化,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的一味求和原因何在?国王从对丘吉尔从厌恶和惧怕到信任和支持,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地铁里对抗战坚决表态的民众真的不是事先安排的工作人员么,不然怎么会那么众口一词?影片似乎想借助打字员雷顿小姐的视角,可是又犹犹豫豫,让这个人物变得有些尴尬。所以,影片整体上还是有些单薄,只配三颗星。
第四颗星属于加里·奥德曼。时代质感是影片的整体水准,而对丘吉尔困境的展现则多半归功于他。他的表演真的是炉火纯青,形神兼备,生生地将本片提升了一颗星,让一部平庸的影片闪现出高光。他扮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张狂的警察,《老友记》里喷口水的明星,《哈利波特》里亦正亦邪的小天狼星,都令我印象深刻。但是,在本片中,加里·奥德曼消失不见,从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他就是丘吉尔,那个有些老迈,说话含糊,时而消沉,时而孩子气,但更多时候坚定果敢的政治家。影片的最后,在全体议员的起立欢呼下,丘吉尔大步走出议会大厅。希望奥德曼能在这一季的各大颁奖礼上再现这一刻的辉煌。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