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暴雪将至》中哪些片段是梦境或幻想?
查看话题 >集体的“凶杀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三星半。
印象中,中国内地大面积的寒冻每隔十年来一次。1998年一次,2008年又来了一次。98年的时候还没有大范围的电力动车,且大众的目光更集中在那一年里百年不遇的洪灾上,所以影响不如08年那么深刻。08年的雪灾,最致命的原因是最初连绵的降雨在低温下形成结冰,来不及融化不断累积,成为挂在电线上的冰凌,最终让电塔电线不堪重负压塌断裂,导致了大面积的电力系统瘫痪。现代文明频繁依赖电力的使用,没电就没水,房屋倒塌,通信中断,让大批正值春运的人群受阻滞留,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这就是电影开头的时代背景,当雪花开始纷纷散落在大巴的上空,一场巨大的雪灾已近在咫尺。 电影有三条线,凶杀案,下岗潮,还有贯始至终的冰冷阴雨。 凶杀案是全剧的主线,也是一开始吸引观众的原因。谁是连环杀人的凶手,他的杀人动力,他的下个目标,侦探悬疑电影的三板斧。可如果单纯围绕着这个话题去观赏电影,难免会因为结尾的平淡而感到失望。就这样?就这样案结了?没能让犯人绳之于法的痛快,一种“天注定”式的车祸让凶手死于非命。余国伟没有能如愿以偿“上调”,还赔上了个徒弟,因为误伤他人致残让自己深陷桎梏。不仅观众看得有点蒙,也让这个被工友们吹捧成“余神探”,有点自负的男主角遭遇滑铁卢。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他费心费力的破案,曾经与犯人殊死搏斗,可惜失之交臂,没想到了最后定夺的一步竟然功亏一篑,找错了方向。 这一单连环凶杀案虽说是表面上主线,实际上对于受害者和凶手的描绘寥寥,留下的线索扑朔零星,作案动机不明,几乎就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凶案背景都有太多相似之处,连那遮天蔽日的淫雨霏霏,污垢泥泞的小路,凶手对猎物的癖好,不时在耳边飘过的“运动员进行曲”,甚至身边都要为案子死一个好兄弟,都如出一辙。结局来说,一个模棱两可,一个大概为了审核过关,一定会交代个真凶,但也营造了一份无法言喻的失落感。 如果单纯只是模仿,电影就沦为了粗糙的下物,导演高明的地方在于融入了时代的背景,具有中国特色的下岗潮。这也就是第二条线,是电影实际上的主线。工厂附近发生了残忍的凶杀案,女性在犯人的威慑下惴惴不安,不知道何时可以心安,是个体;而在时代改革的隆隆巨轮声里,所有工人忧心忡忡,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下岗一刀切”的屠刀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在自己头上,则是群体的“凶杀案”。前者的犯人终有落网之时,后者却避无可避。4000万下岗工人的悲鸣声,被淹没在当时国内广为流传的一首下岗宣传歌里,一句轻描淡写的“不过是重头再来”。 第一条线的结局让人心塞,第二条线同样使人沮丧。男主角余国伟,从劳模到阶下囚,从满腔热血想大展拳脚的有为青年,到凝重迟疑茫然若失的一头斑驳白发,这一番无奈在他的第一句台词中就有所体现。这几句话是全片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对白,自嘲式的自我介绍,高度概括了他的前半生。 “名字?” “余国伟。” “哪几个字?” “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姓什么?” “多余的余。” 十年铁窗,前途茫茫,已经是这个国家“多余”的人,开头寥寥数语已让这种悲凉的心境展露无遗。导演用悲天悯人的目光,让镜头聚焦在这些曾经踌躇满志的小人物身上。一心想去香港开个小店的发廊女,年富力强的徒弟,舍不得离开岗位的老刑警。这一群伙伴死的死,瘫得瘫,晚景凄凉。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辗转多年,余国伟回到已经破落将拆的厂里,站在曾经风光无比的台下,回忆着昔日的辉煌。 这里安排了一场与看门老人的对话,不仅使他神情凄凉禁不住眼眶返红,也让电影的色调更为郁黑,段奕宏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曾台上春风得意豪情万丈,那引以为豪的劳模荣耀,殊不知在当时已是如同鸡肋的产物,他奋斗的成果从他人角度来看不值一文。这种心理上的打击不可谓不沉重,是对人生的否定和嘲弄。就像那些下岗工人,大半辈子在工厂里奋斗,却落了个一场空的结局。 时代的辉煌和衰落,往往伴随着雕塑的伫立和崩塌。和《钢的琴》一样,象征着集体主义时代的雕塑,那一根根巨大无比的烟囱,在爆破声里轰然倒塌,奏响了这个时代最后的挽歌。老少职工都来了,众人远方眺望,神情肃穆,场面悲沧又沉重。新的时代已经不由分说的到来,旧的人群还没来得及跟得上改变,一片蓝黑的服饰让画面更加死气沉沉。随着一声火车的汽笛提醒,离开,是唯一的出路。 作为第三分线的雨充满了压抑,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倾盆大作,让画面时刻有种挥之不去的灰蒙感,不曾让天空有放晴的一刻。这种感觉到了片尾愈演愈烈,天空开始飘起了鹅毛大雪。熄火的大巴不停发出嘶吼,动弹不得,预兆着这场暴雪来势汹汹,也让一车人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暴雪将至,福祸焉知,是瑞雪兆丰年还是不归之路,无人可测。正是经历着大时代的下岗工人,这个国家的人民忐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