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无人区,从《七十七天》联想到《可可西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七十七天》上映后,无人区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影片的男主角身上有着当下文艺青年的一切特征:在城市生活中迷茫而不知所措,想要追寻真正的自由,认为西藏,或者说是这种横穿无人区的壮举才是他心灵的归宿。为了完成自己的宏愿,他来到拉萨,见到了江一燕这位身体残疾但仍然挂着美丽笑容的客栈女老板,而她也仍有着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两个想要探寻自我与自由的人,就这样并肩踏上了横穿羌塘的征途。
在旅途中,江一燕这位残疾美女逐渐向同行者卸下了伪装和包袱,讲述自己受伤的经历和飞驰于非洲草原的过往,而男主角也为她的乐观和坚强打动。在冈仁波齐,女孩无法再穿越无人区,先一步返回拉萨,她和男主约定,在拉萨等他,男主则一个人推着越野自行车和全部家当踏上了横穿羌塘的旅途。在中国,无人区似乎一直都是旅行者的梦想,但真正成功的极少。本片的男主角原型,作家杨柳松,在2010年试图穿越,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2014年李聪明试图横穿羌塘却离奇失踪,至今生死不知;2016年才有探险者首次穿越这片无人区。在穿越的过程中,男主这一路如同西天取经般经历了无数磨难:黄沙漫天的沙尘暴,被两条饿狼撵在后面跑;突发的融雪性洪水差点把他冲走,陆地龙卷风吹跑包括自行车、帐篷在内的所有装备。缺水、断粮,到了第76天,观众和他都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拉萨。他精疲力尽,永远倒在了羌塘的土地上。
这趟77天的旅程,最终也没有走完。无人区对于中国的户外探险者来说,依然是个谜。
其实近几年拍摄藏区的电影不少,像《转山》、《冈仁波齐》,描述的都是藏人的生活。但《七十七天》的出现,总能让我想起陆川的《可可西里》。背景都是中国的无人区,也许导演有和《可可西里》一较高下的打算,可选取的主体不同,让它在思想高度上就先弱于《可可西里》,而bgm和电脑特效的过多使用也导致它的真实性和震撼性,不如《可可西里》的冷静、克制给观众带来的巨大冲击。
《可可西里》拍摄于2004年,蜚声国际影坛。这也是一部描述藏区内无人区的影片,可它的镜头对准的是藏羚羊保护队员。因为藏羚羊生活的地理位置特殊,让它们身上的羊绒又细又软,却具有极高的保暖性。国外用藏羚羊绒制作的围巾称为“沙图什”,意为“羊绒之王”,保暖性极好,质量又十分轻便,一条披肩仅有百克左右,可以穿过戒指,故又被称为“指环披肩”,一条的价格堪比黄金,在黑市上可炒到几千甚至上万美金。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偷猎者层出不穷,这些藏羚羊保护队的队员们为了防止藏羚羊被赶尽杀绝四处奔走,可仍旧敌不过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的恶劣自然环境和偷猎队在背后施放的冷枪,每年牺牲的队员不在少数。影片最后有个长镜头,实景拍摄流沙吞没队员的瞬间,不过短短几分钟,镜头照着流沙,从绊住脚开始,没过腿,没过腰,没过脖子,直到没过头顶,最后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回归到死一般的、吞噬了生命和死亡的寂静。而那个队员,我看着他最初奋力地挣扎想逃离出去却越陷越深;他发出不甘心的嘶吼,却无济于事,到最后放弃挣扎,眼睁睁地看着流沙没过自己的脸。在似乎不带任何感情的镜头里,我能够感受到他强烈的绝望,那是一种明知自己快要死去却无能为力的绝望。而他们那个和捕猎者做了一辈子斗争的队长,为了保护来藏区采访的记者,也为了坚守自己的底线,拒绝了盗猎头子的收买,惨死于猎枪之下。这些角色,是已经牺牲了的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们的缩影。幸运的是,中国政府终于在1994年看到了这些杀戮和牺牲,在可可西里和羌塘等地设置了野生藏羚羊自然保护区,让这片已成为血火之地的无人区回归了安宁。
《可可西里》上映之后,这部以冰冷、残酷和洗练著称的电影,收获了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国内外众多大奖。而可可西里这位美丽的少女,也因为这部电影而名扬海外。如今,这里依旧是广袤无垠的无人区,却成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的天堂,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想必那些已经牺牲的队员们在天上看到如此景象,应该也会为这里高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