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严重被低估的解构人性反映人性的华语电影佳作

先下结论,《风月》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解构人性反映人性的华语电影佳作。
想要理解电影想要说什么,有两个贯穿电影始终的“线”不得不提:“江南庞式”灯笼们与周迅所客串的舞女。
先说开头出现以及最后再次出现的舞女,初次登场一身素衣,满目悲伤,留着眼泪绝望地望着风月公子哥(之前的那场戏是忠良与那些化妆的舞女互相撩拨),最后登场一身华衣,满目风情,开心地望着忠良,回赠一朵花。这里我引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一段话来解释舞女这条线的作用:
习惯呀!你真称得上是一位改造能手,只是行动迟缓,害得我们不免要在临时的格局中让精神忍受几个星期的委屈。不管怎么说吧,总算从困境中,得救了,值得额手称庆,因为倘若没有习惯助这一臂之力,单靠我们自己,恐怕束手无策的,岂能把房子改变。
舞女为什么开心了,满目风情了,一身华衣了;她习惯了这里,这个风月场所,舞女来历是空白的,可能是贫穷,反正是生活上一些无法改变的苦难让她来到这里,初来,她悲伤不已,再次登场她已经麻木了,成为了这儿的一份子。
生活有很多痛苦别扭心结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在时间流逝中等待麻木和习惯和我们肩并肩手拉手,痛苦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整部电影矛盾就在这里,顺带一提被某答主所吐槽的忠良特写,或者说全片大幅的阴阳脸特写都在为这一矛盾服务。
习惯了麻木了,内心就不会产生矛盾,因为一切都得过且过,你就是矛盾的一部分。
可忠良不是得过且过的屈从于麻木的人,所以他毒死了姐夫,他要去北京(命运弄人来到了上海),所以他爱天香里跳楼的女人。
如意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她爱上了这个来自北京的新青年(忠良自我矛盾而产生的谎言),要让他教他骑自行车,甚至喝咖啡吃西餐学新学……
而忠良姐姐是麻木的,所以她在得知丈夫被毒后,扇了忠良一耳光。端午同样是屈从于麻木的人,或者说他很无辜被卷入这场风月之争。最后如意被毒得不省人事,端午看似成了旁氏的掌门人,实则不过是那些老朽的牺牲品提线木偶,电影采用了前后呼应的处理:开始如意做掌门人,端午做弟弟,进祠堂时管家没有让他从中间走,而是从旁侧人群里穿过去,最后他自己做掌门人时,管家都不用说,他自己乖乖地从旁侧人群里穿过去。
有的人说端午是牺牲品,很可怜,错了,“江南庞氏”大灯笼可不止一个,它悬在忠良的头上,悬在忠良姐姐的头上,悬在如意的头上,没有父亲从小到大对她吹烟,她早出嫁了,早远离这个大灯笼了,电影最后也对之前如意的出嫁作了补充,一个真正的有主见接受新学教育的新青年老公,一个美好的没有大灯笼时时刻刻压抑的未来,但这一切全毁了。
第二条线,“江南庞氏”大灯笼,灯笼开头和那些晚清封建老朽同时出现,悬挂在他们的头顶上,小如意初登场像风一样跑来跑去,也在这堆灯笼里,后来,如意做掌门那些灯笼又悬挂起来了,如意与忠良初次见面那些灯笼又出现了,围在他们两人四周,如意最后对忠良说“一切都晚了”四周又是灯笼,端午被当作提线木偶拉起来时,灯笼又悬挂起来了。
直到电影最后,小如意又在灯笼里向风似地欢快奔跑了,影片定格在三个少年,与忠良那句“要是人一直年轻着该有多好”相呼应,让人唏嘘不已。
上海(世上)的男人女人们都在打仗,是仗总有输赢,可这场仗没人赢。
想要理解电影想要说什么,有两个贯穿电影始终的“线”不得不提:“江南庞式”灯笼们与周迅所客串的舞女。
先说开头出现以及最后再次出现的舞女,初次登场一身素衣,满目悲伤,留着眼泪绝望地望着风月公子哥(之前的那场戏是忠良与那些化妆的舞女互相撩拨),最后登场一身华衣,满目风情,开心地望着忠良,回赠一朵花。这里我引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一段话来解释舞女这条线的作用:
习惯呀!你真称得上是一位改造能手,只是行动迟缓,害得我们不免要在临时的格局中让精神忍受几个星期的委屈。不管怎么说吧,总算从困境中,得救了,值得额手称庆,因为倘若没有习惯助这一臂之力,单靠我们自己,恐怕束手无策的,岂能把房子改变。
舞女为什么开心了,满目风情了,一身华衣了;她习惯了这里,这个风月场所,舞女来历是空白的,可能是贫穷,反正是生活上一些无法改变的苦难让她来到这里,初来,她悲伤不已,再次登场她已经麻木了,成为了这儿的一份子。
生活有很多痛苦别扭心结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在时间流逝中等待麻木和习惯和我们肩并肩手拉手,痛苦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整部电影矛盾就在这里,顺带一提被某答主所吐槽的忠良特写,或者说全片大幅的阴阳脸特写都在为这一矛盾服务。
习惯了麻木了,内心就不会产生矛盾,因为一切都得过且过,你就是矛盾的一部分。
可忠良不是得过且过的屈从于麻木的人,所以他毒死了姐夫,他要去北京(命运弄人来到了上海),所以他爱天香里跳楼的女人。
如意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她爱上了这个来自北京的新青年(忠良自我矛盾而产生的谎言),要让他教他骑自行车,甚至喝咖啡吃西餐学新学……
而忠良姐姐是麻木的,所以她在得知丈夫被毒后,扇了忠良一耳光。端午同样是屈从于麻木的人,或者说他很无辜被卷入这场风月之争。最后如意被毒得不省人事,端午看似成了旁氏的掌门人,实则不过是那些老朽的牺牲品提线木偶,电影采用了前后呼应的处理:开始如意做掌门人,端午做弟弟,进祠堂时管家没有让他从中间走,而是从旁侧人群里穿过去,最后他自己做掌门人时,管家都不用说,他自己乖乖地从旁侧人群里穿过去。
有的人说端午是牺牲品,很可怜,错了,“江南庞氏”大灯笼可不止一个,它悬在忠良的头上,悬在忠良姐姐的头上,悬在如意的头上,没有父亲从小到大对她吹烟,她早出嫁了,早远离这个大灯笼了,电影最后也对之前如意的出嫁作了补充,一个真正的有主见接受新学教育的新青年老公,一个美好的没有大灯笼时时刻刻压抑的未来,但这一切全毁了。
第二条线,“江南庞氏”大灯笼,灯笼开头和那些晚清封建老朽同时出现,悬挂在他们的头顶上,小如意初登场像风一样跑来跑去,也在这堆灯笼里,后来,如意做掌门那些灯笼又悬挂起来了,如意与忠良初次见面那些灯笼又出现了,围在他们两人四周,如意最后对忠良说“一切都晚了”四周又是灯笼,端午被当作提线木偶拉起来时,灯笼又悬挂起来了。
直到电影最后,小如意又在灯笼里向风似地欢快奔跑了,影片定格在三个少年,与忠良那句“要是人一直年轻着该有多好”相呼应,让人唏嘘不已。
上海(世上)的男人女人们都在打仗,是仗总有输赢,可这场仗没人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忽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