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里的不服从精神,不只是性倾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Disobedience》是2017年初拉子社群盛传的大片。9月10日在多伦多影展首映。
英国女作家Naomi Alderman第一部小说,2006年获得新秀作家奖、犹太创作奖等肯定。Rachel Weisz(瑞秋·怀兹)相中这部作品,因为她一直在找寻两个女性为中心的故事。她担任电影制作人,同时出任女主角Ronit,邀请智利导演Sebastián Lelio负责导演及编剧。另一位女主角也是名叫瑞秋的Rachel McAdams(瑞秋·麦亚当斯)饰演Esti。三角关系里的Dovid由英国男星Alessandro Nivola演出。Dovid的角色在某些方面很像他演过的《Laurel Canyon月桂谷》。
首映观众的反应很复杂。传出来的第一个赞美,认为两位女主角的银幕默契很好。大家最在意两件事:(一)床戏在原著里只是轻描淡写的一段过场,有人形容电影版是insane,总之超出原著,甚至有点kinky(不管是为了行销目的还是诠释方式);(二)Esti的结局和原著干净的收尾不太一样,比较开放。
书里Ronit和Esti的角色塑造刚好相反,前者越看越摇头,后者越看越喜欢。电影版把Ronit改编得较为讨喜,从原著的财务分析师,变成摄影师(又来了)。书中纤瘦的Esti是很有后劲的角色,她才是实践Disobedience的意义。
回来谈小说吧。
我不喜欢书中使用lesbian,这只是反叛的旗帜,还称不上感情的核心。Disobedience彰显的反叛并不是禁忌的同性爱情,而是勇敢质疑传统犹太社会的封闭压制。三个角色Ronit、Esti、Dovid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呈现不同的层次,应该在保守的犹太社群引起很大的反思。这本书对于不可怀疑上帝的基本教义提供不同的声音。
每个章节分成两个视角,第一个是全知观点,通常先从一项犹太传统或经典说起,接着描述人事物,推动故事。第二个是Ronit的视角和她的冷嘲热讽。
Ronit是伦敦近郊犹太牧师的独生女,四岁丧母。从小鬼灵精怪和传统社群格格不入。大学被送到美国念书,毕业后在纽约自力更生,从此没再回乡,直到八年后父亲过世,她回来处理丧事,发现青春时期的恋人Esti嫁给一直辅佐父亲教会执事的堂哥Dovid。
Ronit就像典型的纽约客,好发议论不愿沉默。传统社群的每件事,都被她揶揄一番,现代读者跟着点头附和。她自知在家乡不受欢迎,便拿禁忌当成攻击武器,在正式晚宴上胡扯要和同性伴侣成家生子,还在烦恼精子来源。事实上,这都是谎言。
她在纽约确实有过同性恋情,但是在故事进行式,正和已婚男上司藕断丝连,直到后段被对方老婆发现,以辞职收场。我猜想为什么作者把Ronit塑造的有点自私自利虎头蛇尾?因为一走了之不是反叛。勇敢反叛是坚持站在原处试图改变。(电影版把已婚男上司这段删掉了)
小说开头第一章是垂垂老矣的犹太牧师强撑着病体宣讲,最终不支倒地。这个隐喻,象征传统时代结束。众人忧心谁能继续领导社群,Dovid是不是够格的继承者?
Dovid是书中难度很高的角色。他是Ronit年长四岁的堂哥。就读神学院,长期跟在Ronit父亲身边学习。他一向沉默,没有野心,没有社群魅力。他有头痛的隐疾。年轻时有段时间在家养病,透过Ronit的关系认识了Esti。三个人常常梦想未来的计划,只有Ronit远走高飞。Ronit常拿心理医生的话当作挡箭牌,“你只救得了自己,救不了别人”。
Dovid一直对犹太牧师的角色保留态度,坚持不想上台演讲、宣讲。教会委员觉得他太没有自信。Dovid也担心众人对Esti的态度会变本加厉,因为传统要求牧师娘必须更“体面”。教会委员竟想把Esti安置海外,眼不见为净(就像Ronit一样吗)。
这个神圣到理想化的角色,在书中是个大爱包容的人。他早知道Ronit与Esti过去的关系(其实小社群早就传言)。据说电影版的Dovid本来不愿意Esti离开,书里的Dovid在目睹Ronit与Esti在床上,之后两人有段告白。
Esti坦言她和Ronit早有恋情,而且从未改变(性倾向):
"It has always been this way with me. No other way. I think I will never be any different than this."
(吊诡的是原著的结局是两人有了下一代,没有分开)
Esti追问Dovid,既然早知两人关系,为什么还娶她?Dovid不忍心Ronit离去造成伤害:
"I didn't want you to shrink like this. I though I could keep you safe. I was wrong. I'm sorry."
Dovid接着主动同意Esti离开,不论是不是跟着Ronit一起离开。
他最后成为教会牧师,不愿意像过去扮演伟大的领导人。有人离开投靠别的教会,有的主委转移阵地营利。他努力在旧社群开展新气象。
--------------------------------------------------------------------------------------------------------------------
说到真正的灵魂角色Esti,大概最令人心碎和最义正词严的对白都留给了她。
她在学校教书。Ronit回来当天,她一直逗留在学校迟迟不回家。末了在学校遇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同事,书中描绘她感受到女同事的肌理毛发和散发出来的体热,唤醒了Esti即将来临的欲望。
在书里,Esti一直期盼着Ronit,她是欲望的一方,主动吻了Ronit两次。起初Ronit自认往前走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后来她向Esti对质,妳为什么从没有求我留下来?Esti受不了拒绝,宁愿不要开口。因为Ronit念书后讲的全是留在纽约的计划。
Esti为什么会嫁给Dovid?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在传统压力下不得不进入婚姻。但是Esti有“更好的理由”。她以旧约圣经的David和Jonathan感情为例。很多人将它解释为同志恋情(见:约拿单)。大卫王爱约拿单超过对女性之爱。后来约拿单战死,大卫王娶了约拿单的姐妹Michal。(这本小说有许多圣经隐喻)
Esti对Ronit提过她的不服从主张:
"Sometimes I think that God is punishing me. For what we did together. Sometimes I think that my life is a punishment for wanting. And the wanting is a punishment, too. But I think- if God wishes to punish me, so be it; that is His right. But it is my right to disobey."
(有时我觉得因为我们在一起而受到上天惩罚。有时我因为欲望受到惩罚。其实欲望本身也是种惩罚。如果上天要惩罚我,那就来吧,这是他的权力。但是我也有权力不去服从。)
最后Dovid在教会不顾反对引介Esti站在台上,公开她曾向老牧师表白有女女欲望。老牧师安慰她,欲望本身没有错,但是实践欲望是被禁止的。建议她嫁给安静不多要求的男子,而且不要再谈论。Esti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上帝既然赐与人类说话的能力,人类就该创造而不是催毁说话的价值:
"I have desired that which is forbidden to me. I continue to desire it. And yet, I am here. I obey the commandments. It is possible as long as I do not have to do so in silence."
(过去我有禁忌的欲望,至今仍是。但是我没有逃避。我愿遵守诫律,只要不是强迫沉默以受。)
原著有些逻辑,我不表赞同,不是我强力推荐的书单。但是就女同主题,这本小说自有主张,而不是泛泛的感情故事。电影宣传将逐渐传播,当越来越多人只注意床戏和吻戏,别忘了原著对抗僵化体制具有强烈不服从的精神。
英国女作家Naomi Alderman第一部小说,2006年获得新秀作家奖、犹太创作奖等肯定。Rachel Weisz(瑞秋·怀兹)相中这部作品,因为她一直在找寻两个女性为中心的故事。她担任电影制作人,同时出任女主角Ronit,邀请智利导演Sebastián Lelio负责导演及编剧。另一位女主角也是名叫瑞秋的Rachel McAdams(瑞秋·麦亚当斯)饰演Esti。三角关系里的Dovid由英国男星Alessandro Nivola演出。Dovid的角色在某些方面很像他演过的《Laurel Canyon月桂谷》。
首映观众的反应很复杂。传出来的第一个赞美,认为两位女主角的银幕默契很好。大家最在意两件事:(一)床戏在原著里只是轻描淡写的一段过场,有人形容电影版是insane,总之超出原著,甚至有点kinky(不管是为了行销目的还是诠释方式);(二)Esti的结局和原著干净的收尾不太一样,比较开放。
书里Ronit和Esti的角色塑造刚好相反,前者越看越摇头,后者越看越喜欢。电影版把Ronit改编得较为讨喜,从原著的财务分析师,变成摄影师(又来了)。书中纤瘦的Esti是很有后劲的角色,她才是实践Disobedience的意义。
回来谈小说吧。
我不喜欢书中使用lesbian,这只是反叛的旗帜,还称不上感情的核心。Disobedience彰显的反叛并不是禁忌的同性爱情,而是勇敢质疑传统犹太社会的封闭压制。三个角色Ronit、Esti、Dovid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呈现不同的层次,应该在保守的犹太社群引起很大的反思。这本书对于不可怀疑上帝的基本教义提供不同的声音。
每个章节分成两个视角,第一个是全知观点,通常先从一项犹太传统或经典说起,接着描述人事物,推动故事。第二个是Ronit的视角和她的冷嘲热讽。
Ronit是伦敦近郊犹太牧师的独生女,四岁丧母。从小鬼灵精怪和传统社群格格不入。大学被送到美国念书,毕业后在纽约自力更生,从此没再回乡,直到八年后父亲过世,她回来处理丧事,发现青春时期的恋人Esti嫁给一直辅佐父亲教会执事的堂哥Dovid。
Ronit就像典型的纽约客,好发议论不愿沉默。传统社群的每件事,都被她揶揄一番,现代读者跟着点头附和。她自知在家乡不受欢迎,便拿禁忌当成攻击武器,在正式晚宴上胡扯要和同性伴侣成家生子,还在烦恼精子来源。事实上,这都是谎言。
她在纽约确实有过同性恋情,但是在故事进行式,正和已婚男上司藕断丝连,直到后段被对方老婆发现,以辞职收场。我猜想为什么作者把Ronit塑造的有点自私自利虎头蛇尾?因为一走了之不是反叛。勇敢反叛是坚持站在原处试图改变。(电影版把已婚男上司这段删掉了)
小说开头第一章是垂垂老矣的犹太牧师强撑着病体宣讲,最终不支倒地。这个隐喻,象征传统时代结束。众人忧心谁能继续领导社群,Dovid是不是够格的继承者?
Dovid是书中难度很高的角色。他是Ronit年长四岁的堂哥。就读神学院,长期跟在Ronit父亲身边学习。他一向沉默,没有野心,没有社群魅力。他有头痛的隐疾。年轻时有段时间在家养病,透过Ronit的关系认识了Esti。三个人常常梦想未来的计划,只有Ronit远走高飞。Ronit常拿心理医生的话当作挡箭牌,“你只救得了自己,救不了别人”。
Dovid一直对犹太牧师的角色保留态度,坚持不想上台演讲、宣讲。教会委员觉得他太没有自信。Dovid也担心众人对Esti的态度会变本加厉,因为传统要求牧师娘必须更“体面”。教会委员竟想把Esti安置海外,眼不见为净(就像Ronit一样吗)。
这个神圣到理想化的角色,在书中是个大爱包容的人。他早知道Ronit与Esti过去的关系(其实小社群早就传言)。据说电影版的Dovid本来不愿意Esti离开,书里的Dovid在目睹Ronit与Esti在床上,之后两人有段告白。
Esti坦言她和Ronit早有恋情,而且从未改变(性倾向):
"It has always been this way with me. No other way. I think I will never be any different than this."
(吊诡的是原著的结局是两人有了下一代,没有分开)
Esti追问Dovid,既然早知两人关系,为什么还娶她?Dovid不忍心Ronit离去造成伤害:
"I didn't want you to shrink like this. I though I could keep you safe. I was wrong. I'm sorry."
Dovid接着主动同意Esti离开,不论是不是跟着Ronit一起离开。
他最后成为教会牧师,不愿意像过去扮演伟大的领导人。有人离开投靠别的教会,有的主委转移阵地营利。他努力在旧社群开展新气象。
--------------------------------------------------------------------------------------------------------------------
说到真正的灵魂角色Esti,大概最令人心碎和最义正词严的对白都留给了她。
她在学校教书。Ronit回来当天,她一直逗留在学校迟迟不回家。末了在学校遇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同事,书中描绘她感受到女同事的肌理毛发和散发出来的体热,唤醒了Esti即将来临的欲望。
在书里,Esti一直期盼着Ronit,她是欲望的一方,主动吻了Ronit两次。起初Ronit自认往前走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后来她向Esti对质,妳为什么从没有求我留下来?Esti受不了拒绝,宁愿不要开口。因为Ronit念书后讲的全是留在纽约的计划。
Esti为什么会嫁给Dovid?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在传统压力下不得不进入婚姻。但是Esti有“更好的理由”。她以旧约圣经的David和Jonathan感情为例。很多人将它解释为同志恋情(见:约拿单)。大卫王爱约拿单超过对女性之爱。后来约拿单战死,大卫王娶了约拿单的姐妹Michal。(这本小说有许多圣经隐喻)
Esti对Ronit提过她的不服从主张:
"Sometimes I think that God is punishing me. For what we did together. Sometimes I think that my life is a punishment for wanting. And the wanting is a punishment, too. But I think- if God wishes to punish me, so be it; that is His right. But it is my right to disobey."
(有时我觉得因为我们在一起而受到上天惩罚。有时我因为欲望受到惩罚。其实欲望本身也是种惩罚。如果上天要惩罚我,那就来吧,这是他的权力。但是我也有权力不去服从。)
最后Dovid在教会不顾反对引介Esti站在台上,公开她曾向老牧师表白有女女欲望。老牧师安慰她,欲望本身没有错,但是实践欲望是被禁止的。建议她嫁给安静不多要求的男子,而且不要再谈论。Esti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上帝既然赐与人类说话的能力,人类就该创造而不是催毁说话的价值:
"I have desired that which is forbidden to me. I continue to desire it. And yet, I am here. I obey the commandments. It is possible as long as I do not have to do so in silence."
(过去我有禁忌的欲望,至今仍是。但是我没有逃避。我愿遵守诫律,只要不是强迫沉默以受。)
原著有些逻辑,我不表赞同,不是我强力推荐的书单。但是就女同主题,这本小说自有主张,而不是泛泛的感情故事。电影宣传将逐渐传播,当越来越多人只注意床戏和吻戏,别忘了原著对抗僵化体制具有强烈不服从的精神。
© 本文版权归作者 Orang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单从性取向而言,书里的逻辑纠结不像话,Ronit在Esti和Dovid家第一晚半夜醒来发现隔壁在做爱真是看的我一脸黑线,Dovid发现Ronit、Esti两人在床上后晕倒,后来Esti告诉他她怀孕了的情节也是让人想摔书。别说在传统犹太教了,就是在任何环境下Dovid都是一个完美包容的人设。 所以原著没办法不加上传统犹太教的背景,每章起始部分不要跳过lol。不然就真的既平乏又别扭。不设身处地的想像那一个原教旨般的世界,连同性情节也无法公情。
哪里能看,求链接
哇哇,orange大人亲自评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Orang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08980/
电影宣传将逐渐传播,当越来越多人只注意床戏和吻戏,别忘了原著对抗僵化体制具有强烈不服从的精神。// 同意
对 看过原著,本上都会爱上Esti,而觉得Ronit有点渣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请问原著的结局和电影一样吗?
esit一直都爱着ronit,在见到ronit那一瞬,平静的外表面,其实内心如波涛般汹涌的,日思夜想的人儿就在面前,没有其他人在场的话,应该会扑上去的吧。
两个女演员演的太棒了
您好 我对原著小说很感兴趣。请问您原著小说叫什么
这篇分析对看懂这个故事有很大帮助,有想看原著的冲动。谢谢你!
原著有翻译版么 名字是啥
好像沒有中譯本
b站有一段剪辑,剪的真好,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发你链接,美的东西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吧~
爱情确实违命,但大爱也很让人动容。
So true, 原著同性情节只是女主反叛逃离压迫的一个小小分枝,电影倒是拍成拉拉出轨恋情,床戏还拍的一塌糊涂。
感谢分享,现在看起来电影改编还是避开了原著的一些雷点但又没有完全避开😂,比如开场Rohit酒吧跟男人那段(如果改成女人是不是更好?影片中间有段对话r问e有没有过其他女人,e说没有,e反问r,r也说没有,r接着问e是不是只喜欢女人,e点头,所以为什么r不是只喜欢女人呢?);比如r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逃避,(当年自己走了,把e留下独自面对,影片没交代,观众不可避免会这样脑补;酒店之后e问我能去哪儿,r也不回答,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说你跟我走吧,而是要等到后面才提出?)
这么一看原著比电影精彩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