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喷火”的故事

昨天一个人去电影院第二次看了诺兰的《敦刻尔克》,因为觉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剧情节奏跟得太紧,许多细节没有留意到。电影上映了快一个月,人们在评价它的时候能说的方面几乎都说到了。从战争与和平,到军民团结一心,从画面到构图,再到配乐。尽管我同意几乎所有人的评论,我仍然觉得有一点许多人没有在意到,所以我打算把它写出来。
因为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部“喷火”的故事。
英国人可以把很多事情做的很好,这其中就包括他们的机器,尤其是天上飞的机器:比如他们二战时设计生产的喷火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1931年由英国超级马林公司(Supermarine)提出设计方案,1934年投产,配单发劳斯莱斯莫林发动机,一名飞行员。飞机的总重很轻,我曾经在英国的一次航展上看到有人推着一架喷火战机调整展位。重量轻就意味着空中灵活性很好。其实,这架飞机出色的不仅仅在于灵活性。1936年,喷火战机首飞。同年七月,喷火战机的首位正式飞行汉弗瑞上尉驾着它一直冲到了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这相当于现在大型喷气客机的巡航高度,在当时无人能及。1940年,喷火战机的一个改型在天上拉出了10个g的加速度,这足以满足当时空军飞行员在天上一切的想象力了。如果这还不够,1944年,喷火战机的MK XI型在俯冲的时候速度达到了606英里每小时,接近0.9马赫。换句话说,一个活塞发动机驱动的飞机飞出了接近声音的速度。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一辆拖拉机跑出了F1赛车的水平。当时驾驶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后来承认自己被“吓傻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让这架飞机停下来。
喷火战机在二战中的确是让德国最头疼的武器。在电影中,两架喷火战机联手在天上干掉了德军五架BF109战斗机和两架Ju87轰炸机,与沙滩上孤立无援的四十万步兵相比,是绝对的全场MVP。
英国人对自己的皇家空军(RAF)向来信心满满,也从来不掩饰他们的自豪之情。电影里道森船长在驾船驶向敦刻尔克的时候,后方飞来一架飞机。小儿子乔治惊慌地喊:“敌人来了!”道森船长连看都没看,镇定的说:“不用怕,是自己人。”飞机俯冲而过,道森看着机翼上两个红白蓝的三色同心圆,对乔治说:“劳斯莱斯梅林发动机。”
我有朋友看过这段特意问我,是不是有些夸张了,我觉得丝毫没有。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英国学发动机的时候,我的一个教授金斯顿先生。他年轻的时候曾是皇家空军的一名发动机机械师,专门负责兰卡斯特轰炸机的发动机修理。我记得有一次上他的课,刚刚开始没多久就听到窗外由远及近传来一阵噪音。刚开始还分不太清楚,后来发现应该是飞机的轰鸣声。但那声音又低又糙,绝不是什么晚近的飞机。金斯顿先生停止了讲课,对我们说:“兰卡斯特的声音,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是他那节课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说完了就找了一个椅子,和我们一起坐下。大家一起听了半个小时老飞机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是二战胜利纪念日。那节课结束后,金斯顿先生对我们说: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讲,最优雅的声音,一定是机器的声音。老先生对于“优雅”有着英国人特有的偏执。他说,你们将来设计的发动机,一定要优雅。我记得有一次有同学问,为什么现在主流的发动机生产商都是两轴设计,而劳斯莱斯仍然使用三轴设计呢?金斯顿先生想都没想说:“三轴和两轴提供相同的推力,每一轴工作起来会更体面。”
这个回答太英国了。
就好像电影里杰克劳登饰演的柯林斯飞机迫降海面,机舱进水,座舱罩变形打不开,险些命丧大海,被道森的二儿子彼得救起时,第一句话是问他“下午好。”
就好像电影里道森船长驾驶着他那艘“月石”号小船奔赴战场的时候,领带也是好端端的系在马球衫里。
当然,金斯顿先生不仅给我们讲了优雅,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飞行员的故事。这些故事我并没有记得很清楚,但是却让我看电影里面的两个飞行员感觉更加鲜活。在真实的空战中,飞行员往往要在零点几秒的时间里做出关系到战争走向的决定。如果这么说有些夸张,那么这些决定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命运似乎是必然的。
电影中,汤姆哈迪饰演的法瑞尔驾驶着英军当天空中剩下的唯一一架喷火,在和德军BF109缠斗了半个小时之后,本该返航加油。法瑞尔的侧翼板中弹,油表没有读数,只能靠同伴坠毁前的报数和时间推算自己的油量,并且已经最大限度的推迟了自己返航的时间,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结果却看到一架Ju87正在逼近运输撤退士兵的英军运输船。汤姆哈迪把飞行员当时的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保自己,还是保同胞?短暂的挣扎之后,法瑞尔放弃回程,转头去追德军的轰炸机。这在战争中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作,意味着自己宣告了自己百分之百的死亡。可惜的是法瑞尔并没能成功阻止Ju87对运输船的袭击,因为就在他穿越轰炸机炮塔的火炮并尝试射击了几次不中的时候,一架BF109在后面锁定了他。他不得不暂时放弃Ju87,一个单边失速转过身和BF109空中肉搏。为了占据优势,法瑞尔加大了发动机的油门——这又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作。如果刚才放弃返航相当于割断了自己的动脉,在油量不够的时候加大油门无异于加速了自己的血液流动。这造成了他干掉BF109的时候,自己的主油箱也油料耗尽,不得不切换副油箱,去追赶已经轰炸一轮运输船并企图回来继续轰炸的Ju87。在法瑞尔飞机发动机空停,切换油箱重新启动之后,飞机后面冒出了一股黑烟,给法瑞尔的命运有加入了一层悲壮的效果。
那架被法瑞尔击落的BF109在加入和法瑞尔的战斗之前,曾经进行过一轮海面打击。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是那架BF109要袭击道森的小船,道森让自己的二儿子掌舵,他自己瞧准时机,下达命令让船转弯,躲过了战斗机的射击。被救起的飞行员奇怪一个水手如何知道躲避空隙,道森说,是自己的儿子教他的。他的一个儿子曾经驾驶过轰炸机,结果牺牲。算上乔治,道森的三个儿子里面,有两个死于战争。道森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我也是后来看了豆瓣网友的文章才知道。“这个角色是基于一个名叫查尔斯·莱托勒的真实人物而创设的。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轮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最后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二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莱托勒(他那时候已经66岁了)驾驶者他的流浪汉号游艇到敦刻尔克进行撤退行动。在大撤退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他还带上了他其中一个儿子一同参加行动;莱托勒也在二战中失去了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小的儿子),他的这位儿子名叫布莱恩,在1939年9月4号,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威廉港(德国北部港市)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布莱恩在生前还教过他爸爸如何在空袭中躲避。莱托勒尽可能多救人,以至于有四个人不得不站在浴缸里面,一直到他的船都快载不下人了,负责登陆的军官不敢相信小小的“流浪汉”号竟然装下了55个人。(作者:Aloneye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69767/)”
法瑞尔最后飞机油料耗尽,在敦刻尔克海岸线上空滑行,无法改变航向。发动机停止轰鸣,排气筒停止颤抖,天空中不再有敌人,也不再有同伴,听到的只有风声,英吉利海峡的风声。敦刻尔克沙滩上等待撤离的所有人抬起头,望着这架飞机,和里面为了拯救他们而决定牺牲自己的飞行员。影片中英国步兵见过的所有德军飞机,全部如鬼怪一般嚎叫着,然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战机的时候,气氛却如此平静祥和,连声音都没有。法瑞尔打开机舱罩的舷窗,可能是想跳伞。他向下看了看,看到所有自己拯救的人在对着他行注目礼,而他那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的飞机,就好像绕场一周,和大家最后告别。他忽然关上舷窗,打定了主意不跳伞,就好像决定了不抛弃自己的同胞一样,不抛弃和自己奋战沙场的战斗机,直到飞机高度过低,他得手动打开起落架,在沙滩上完美的着陆。
他可能想过自杀,但是后来没有。他杀掉了自己的飞机,在如血的残阳里,被德军俘虏。
海峡的另一端,三十万英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准备着五年之后拯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