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类情感作答

小的时候,我有一套《不列颠少儿百科全书》,大致是这么个名字吧。 依稀记得里面有一篇给小朋友讲解什么是体验、记忆和认识,举的例子是:闭上眼睛仔细想想,你能想起海豹肉的味道吗? 站在大多数小朋友的角度,百科全书给出的答案是:你大概不能。因为你不太可能尝过海豹肉。但是因纽特人的小孩也许能,因为海豹肉可能是他的日常食物。 几乎是简单到成年人不屑细想的道理:现在和将来的你,无法唤起对过去不曾经历之事的回忆。 《降临》的故事里,主人公却能够唤起未来的体验和记忆。这是故事设定的科幻之处。 在人类的一般认识中,记忆描摹过去,体验描摹现在,想象描摹未来。 不同的称谓提示了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一种线性的过程。 可为什么人会觉得时间是线性的? 很大程度上是身体的缘故吧。 承载回忆,体验和想象这一切意识的容器,是身体。而身体的发展是线性的。 卵母细胞的数量自出生就已决定,成熟后逐月凋亡,神经元不可逆地老化,角膜內皮細胞日渐减少。 身体就像一边行驶一边腐朽的船,零件竭力地维持运转,但最终仍会沉入被称为死亡的,不可知的深渊。 人的身体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人的认识也会受到时空的限制。 生活在丛林里的原始部落与生活在大平原上的部落的宇宙观大相径庭。因为前者生活的空间被植被覆盖,难见天日,而后者则能够远眺天空消失于地平线。[1] 人类认识的边缘,是现实和神话的交界,摩西在这里分红海,仓颉在这里造文字。边界之外是尚未被认识,也无法被描述的空间,比地图上的空白更加空白。 而《降临》向我抛出问题:假如人的意识可以脱离身体的进程,脱离人类认识的局限,我会怎么做? Louise的肉身没有穿越的本领,她在改变人类命运的“那一刻”所做的,是读取未来的自己的意识,获得需要的信息,然后使用滞留在“那一刻”的身体采取行动。 影片设定中,Louise获得这种能力,或者说“武器”,是因为习得了异星人的语言。 但要获得这种能力,其实不一定需要与外星人接触。基因检查,性格测试,这些已知的手段,不都在一点点向人类透露自己未来的秘密吗? 设想这些手段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使我们身在此刻也可以无比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未来,如同Louise能看到书页里的字句,听到未来人的耳语,感受女儿的体温,我们会怎么使用“这一刻”的身体?

Louise选择阻止战争,生下女儿,即使知道不得不很快又送她离去。 电影没有挑明,却用许多的细节暗示,Louise的选择,来源于情感,在过去的她的身上所形成的人类情感,humanity。 尚未与异星生命接触,她便觉得用Alien这个词冒犯。面对未知的危险,她仍然脱下防护服自我介绍。听说“Abbott is death process”时,她流露出伤感。 Louise的情感观是相信沟通,相信共情的。她获得了“武器”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毫不意外地体现着她一直以来秉持的humanity。 而这种humanity,恰恰源于人类体验中时间的线性。 是了,假如时间不是线性的,那么便无所谓情感。 人会珍视某样事物,源于生命会损耗的本质。生命对于作为有死之物的个体而言,是流逝的,不可逆的旅程,因此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在事物上倾注的生命,是我们对事物的情感的由来。 所以Heptapod不会拥有情感,因为Heptapod的生命可以在时间中自由穿梭。它们的体验中,时间是环形的,死仅仅是这个环里的一段process。所以Abott的死也不会导致它们放弃或者报复人类。死不改变任何事。所以when they need humanity help,他们只能来向人类求助,而无法用自己先进的技术发展出humanity。

然而拥有humanity,便也要付出代价。 对Louise而言,即使是有了可以脱离身体、在时间中自由穿梭的意识,无论是异星生命的死,还是女儿的死,仍然不可避免地令她伤感。 鼓盆而歌的庄子,或许可以说具有和Louise类似的思维模式。但他也和Louise一样,“何能无概然”。 要有情感,就必须面对死亡,面对伤感。这便是代价。 即便拥有了预读轨迹的能力,但生命的不可逆,仍然不能让人完全超脱于过去,无法摆脱沉入现在,虽然明白未来将用伤感去交换。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这是《降临》对自己抛出的问题的答案。 其实也不是非得获得Louise的能力,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问问现在的自己,如果能回到过去的某个节点,我会怎么做? 我想自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仅仅基于现在的我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理性认识, 是过去的时间里积累的人类情感,在心灵更深处左右着回答。 一个科幻故事能够打动人,也往往因为它能够与最一般的人类情感共鸣,不是吗? -------------- [1]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