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霸王别姬》VS《阿甘正传》

1993年的《霸王别姬》与1994年的《阿甘正传》,仅仅相差一年。
罗伯特•泽米吉斯,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几乎部部经典,而其中,《阿甘正传》,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强手如林的1995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力压《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夺得六项奥斯卡金像奖。
《霸王别姬》,一部足以让陈凯歌死而瞑目的作品。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经典之作,即使在前面加个“伟大”,似乎也不为过。因为太过高大,以至于陈氏自己都无法超越,甚至于有人携其后期作品来质疑本片。
豆瓣评分里,过九的不多。而这两部近乎完美的作品,也得到了近乎满分的高评价,一个9.5,一个9.4,不相上下。
参与这两部电影评分的影迷,加在一起,一百多万人。
一内一外,一中一洋,细细梳理,两部作品有着诸多的相同与不同。
一 叙事
两部电影的叙事都采取纵切的方式,纵切,可以让影片更宏大更厚重。
漫长的时空跨度,将人物置放在风云激荡诡谲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能突显历史的沧桑,人物命运的坎坷不平与跌宕起伏,更能揭示出小人物的逆来顺受渺小卑微,凄凉凄惨无助与无奈,还有那种以小博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孤愤。
《霸王别姬》,历经民国,抗日,解放战争,文革,清末太监,日本鬼子,国名党士兵,解放军,红卫兵,跨越大半个世纪。
《阿甘正传》,从二战结束开始,猫王的舞蹈,肯尼迪遇刺,黑人入学,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尼克松水门事件,里根遇刺,也是近半个世纪的沧桑。
不同的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更多的像是历史的看客与见证者,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受到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即使略有带入,也没有深陷其中。而《霸王别姬》里,每一个人物似乎都被深深地被裹胁进各个社会事件之中,在历史车轮的碾轧下辗转反侧。如同煎饼,每个人物都像是面粉颗粒,冲击,搅拌,煎烤,丧失本性,迷失自我,再倔强的执着忠贞与坚韧不拔都会被摊成饼,而且外焦里嫩。
二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阿甘正传》讲了一个“傻人傻福”故事,当利己主义充斥美国社会的时候,阿甘用善良无私感动每一个人,当所有人浮躁不安迷茫困顿的时候,他用止水之心与执着进取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和惊喜,当女友四处寻梦堕落放纵的时候,他用静候守望着倦鸟归林。以不变应万变,人贱天不欺,上帝爱笨小孩。
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阿甘的“傻”和简单,当每个人都聪明绝顶思路开阔的时候,他只用傻赢得整个世界。
阿甘,只需低头拉车,无需抬头看路,因为上帝动容于他的真诚,上帝为他安排好一切,一路绿灯,一车花香。
坏孩子追逐他的时候,他的腿在奔跑中恢复知觉。误打误撞,大学打起了橄榄球,并且受到肯尼迪总统接见。越南战争里长官丹中尉失去双腿,好友巴布牺牲,而他只是屁股受到轻伤,还像《血战钢锯岭》里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样救出很多人,不但获得荣誉勋章还受到约翰逊总统接见。然后就是乒乓外交,巴布•甘虾业公司……
阿甘用傻打动上帝,也感染观众,特别是那傻傻的等待,让无数人流泪。
然而,低头拉车不问前程的阿甘在《霸王别姬》里可能都活不过片头字幕。
因为在那里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埋头拉车的牛,任生存之鞭肆意抽笞依然砥砺前行。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霸王别姬》里的每个人都在生命前行中找寻定位。躲避沟沟坎坎,苦觅安然稳妥的落脚点,否则一脚踏空便会万劫不复。即便如此谨小慎微眼观六路,也难免天有不测,栉风沐雨中也难免车毁人亡。
社会凌乱,你还想安之若素?
戏园老板那坤是最圆滑的一个,也是最累的牛。生逢乱世,江湖险恶,为了自己的产业,逢庙烧香,见神磕头,人情世故将他打磨成八面玲珑的水晶狐狸,做事滴水不漏迂回辗转,说话欲语不语,话留余音。
“到没到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您给断断?”
无奈机关算尽算不过天命,剧场不停地被砸,最后连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但即便是这临了,依然是一贯地小心翼翼,“要不然我给您提个醒,还敢惹人家伤兵不敢呐?”
谨慎一生,难逃一劫,可悲可叹之余,令人唏嘘不已。
段小楼也曾有着阿甘一样的本质,侠肝义胆。阿甘把人生迷途的甘中尉拉出命运沼泽,小石头在绝望之际温暖了小豆子,人生边缘成全了程蝶衣。阿甘为了巴布建了捕虾公司,还把大部分钱给了巴布家属,又捐助了很多慈善。小石头为小赖子第一次出逃拍砖,又为其第二次出逃背黑锅挨打。
但是段小楼没有阿甘那样的际遇,他面对的是混乱不堪的社会,人如风中砂,砂在风中转。他的侠骨在无数次拍砖碰壁中夭亡,于是便邯郸学步于那坤般的圆滑,就这样开始慢慢背叛初衷。第一次拍砖救了戏班却挨了打,班主关爷明确告诉他这是下三滥的玩艺儿,虽然京剧也是玩艺儿。第二次拍了茶壶救了菊仙赢了爱情,却从此种下苦果。第三次拍了别人却进了牢狱,虽然啐了一口程蝶衣却已渐失底气。等到连只手遮天历代常青树的袁四爷都被枪毙的时候,他也就只剩下了瞠目的份。文革第四次拍砖的时候,当初的豪侠之气已是荡涤一空,剩下的唯有血流满面了。
“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这话说给程蝶衣,也是在说给他自己,段小楼。
《霸王别姬》里只顾低头拉车的只有两个人,程蝶衣和袁四爷。
他们两个都是,戏痴。
所以,他俩的下场,不言自明。
段小楼是假霸王,而真霸王则是袁四爷。
袁四爷于程蝶衣,除了欲望,那就是戏痴之间的惺惺相惜。
后台赏戏,那坤说的虽是恭维和溢美之辞,但也有多半实诚在里面,“哎哟,都说当年太后老佛爷……她老人家赏戏有这样的手面吗?有吗?没有吧!四爷,您这让我们蝶衣怎么当得起啊?”
还有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以及与段小楼的五七步之争,这种痴,伪装不来。审判庭上为程蝶衣的辩护之词,一半为虞姬,一半却也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空落落的舞台,乱糟糟的剧场,程蝶衣一人独舞,灯影绰约中袁四爷第一个站起来鼓掌,演者忘我,观着情痴,仿佛人海茫茫中唯有二人,虞姬,和他楚霸王。
纵览全剧,袁四爷似乎没有那么恶贯满盈,最后以戏霸之名被枪决也是颇为人不解。
阿Q临死前试图说句豪言壮语,反倒证实了他的迂腐,而袁四爷临刑时节的昂首挺胸,意图踱出个四方步,却也恰恰证实,他确实是个戏痴。
他是否想,走七步?
他才是,真霸王。
“青木要是活着,京剧就传到日本国了”,就这一句,足以证明程蝶衣是戏痴。
因为,他是在死神面前说的这句话。
三 人性与性命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
人性,由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而来。
所以,人性有善恶。
人性,总是躲在道德和理性的后面,将自己深埋于灵魂深处,特别是,恶。
往往在诱惑或者胁迫之下,人性才会显现出来。因为诱惑和胁迫往往能将道德和理性的藩篱无情地击碎。
诱惑就是,金钱,权势,名誉,地位,情感……
而胁迫,则是,性命。
人性,性命。
人性拥有天然的本能,保护性命。
试问,谁不怕死?
死亡面前,往往能赤裸裸地袒露出一个人的本性。
求生,是人最大的欲望。
求生,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
而舍生,也是人性最大的试金石。
反之,用生命胁迫他人者,则是世间最大恶人。
阿甘在裸体的珍妮面前坐怀不乱,在越南战场上舍生忘死救助自己的战友,将自己的财富千金散尽,抚慰死去战友巴布的家人,将整个捕虾公司拱手让给甘中尉,把荣誉勋章送给珍妮,他做的一切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阿甘的人性是善良的,真诚的,伟大的,像金子一样珍稀。
小四,恩将仇报,用权力胁迫他人性命,假以崇高名义行苟且之事,公报私仇。段小楼和程蝶衣相互揭发之时,小四露出了复仇的快感和窥探他人隐私的满足感,以及扼人于喉颐指气使的变态畸形心理。
所以,小四不光是小人,还是最大的恶人。
段小楼和程蝶衣,在性命为人所迫的时候,互相撕咬,姑且有被胁迫而人性扭曲的原因,亦或是歇斯底里气急败坏甚至精神崩溃,但是却也能显露出他们人性中质的东西,在生死面前,亲情友情爱情,都会舍弃。不过,程蝶衣可以例外,他不怕死,在国名党审判庭上,他就想以死殉道,而事实上最后也确实如此,他以自刎兑现了师傅的教诲,从一而终。他的撕咬是因为由爱生恨,迁怒于人。
菊仙是善良的,善良的让人心疼。妓女从良本就不易,谁知旧恨易除新愁难消。她本与程蝶衣无冤无仇,井水不犯河水。谁承想他会和自己争男人,出于本能,她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家庭。程蝶衣咄咄逼人,可她却依然处处礼让。段小楼啐了一口,是她为程蝶衣拭去口水。程蝶衣戒毒的时候,他的无助与孤苦激发她伟大的母性,竟将他搂抱在怀里,宛如她胎死腹中的孩子。段小楼大庭广众之下意欲揭发程蝶衣与袁四爷的苟且之事,菊仙冒着生命危险挺身制止,本来她是被忽略的对象,结果她的义举不但不被领情,反到召开恶语攻击,结果将自己逼上绝路。
菊仙,她拥有阿甘一样的品质和人性,他们都是为了,情。
四 传统与反叛
《霸王别姬》与《阿甘正传》都触及到了传统与反叛,巧合的是,中国与美国,都是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困惑迷惘的时代。
二战后的美国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却问题不断,民族主义,越南战争,总统遇刺,种族歧视。两者的交织让美国青年在生活中百无聊赖,这种蛋疼的日子和社会责任感的与日俱增使他们渐渐迷失自我。快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能力与目标,自身与社会,矛盾,冲突,错位,他们的信仰崩溃了。
撑得难受闲得蛋疼,于是,嬉皮士出现了。他们反传统,反主流,在惯例和陈规陋习充斥的社会里,他们选择反叛、逃离与流浪,甚至妄想回归过去。
但是,他们并非主流,而且来自民间,关键是,他们没有绑架国家权力。
而那时的中国却恰恰相反,整个民族都在迷茫,迷茫的原因是饿得发慌和穷得要死。老路不能走,而前途又未卜。于是,全民族绑架了政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断绝后路,砸烂一切,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向着迷茫的前方全速跃进。人要自个成全自个,国家和民族也应如此,于是集体进入一个亢奋的时代。
《阿甘正传》里,阿甘代表着传统,而珍妮则是反叛的代表。
珍妮新潮,崇尚性解放,肆意和不同的男友同居,而阿甘却保守,见到耍流氓的男人就臭揍,即使珍妮在宿舍给他开“性教育”课,他也依然守身如玉。他不是傻,是真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懂得什么是爱。”珍妮用流浪和性解放进行反叛,用毒品麻醉创造灵感,结果却适得其反,迷茫困顿的珍妮几乎用自杀解脱自己。最后心力交瘁并感染艾滋病的珍妮回到阿甘身边,表明反叛的失败传统的最终胜利。
《霸王别姬》里,小四代表着反叛,程蝶衣则是传统的坚决拥护者。
对于京剧的争论,程蝶衣沿袭传统的审美观,“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小四则上纲上线得反驳。
程蝶衣沿袭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师徒如父子,小四砸了家伙,用仇恨进行阴毒地反叛,将当初救他性命的恩人玩命地往死里整。
电影没有交代小四的后来,但是现今的历史已经给了答案。
五 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
人对语言行为的控制,一方面来自身意志力,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环境的强制力。
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到底是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占主导,还是外界因素的约控起决定作用?
还真不好说。
《霸王别姬》和《阿甘正传》似乎分别从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一命题。
《霸王别姬》里更多强调的是外界因素对人的强制力和重要性。
程蝶衣和段小楼能够成为一代名伶,十成里有八成来源于外界因素的逼迫。
他们和戏班里其他孩子们一样,都是出自穷苦家庭,生活所迫或者父母双亡。家长和戏班签了生死文书以后,就有了法律效力,死走逃亡各安天命,小命就是人家的了,告到官府都没用。所以戏班可以往死里打孩子,即使小赖子上吊自杀,戏班还是戏班,班主还是关爷。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被生存法则肆意碾压下的蛆虫,他们的命还不如街上的猫狗。
旧社会等级森严,妓女和戏子都是下九流,为人不齿,妓女是卖笑,戏曲叫“玩艺儿”。
小豆子就是妓女和别的男人生的野种,为了生存被母亲硬生生切掉第六根手指甩给戏班。
旧社会戏曲科班就是一个“打”字,俗称“打戏”。
错了打,还错还打,再错往死里打,一直打到不错为止,不打你不长记性。但是,对了也打,“打你,是让你记着,下回还这样背!”
“要想人前权贵,您必得人后受罪不是?今儿个是破题,文章还在后头呢!”
除了打就是罚,数九寒天头顶水盆在院子里跪着,盆里结成冰坨子。
命运就像赶猪,堵死你所有的出路,然后一步一步,将你逼向绝路。
生逢绝地,像巨石下的野草,一线天的缝隙也不放过,玩了命地往上钻,残酷的环境历练出绝世奇葩。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扛到最后,小赖子就是其中一个。
日后程蝶衣和段小楼能够红透整个京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近似绝望的环境下磨砺出的童子功。
就像大树,只有扎得够深盘得够广,才会稳,才会岿然屹立。
如果像墙上的芦苇,就不行。
想想如今靠脸蛋吃饭的,那些小鲜肉。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与此同时,影片也没有忽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刻画,“人要自个成全自个。”没有程蝶衣自抽嘴巴,没有听关爷讲霸王时的泪流满面,没有他自己入了化境,即使被打死,小豆子也永远成不了程蝶衣。
小四是程蝶衣捡回来的,也是苦孩子。他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力,即使师傅死了,依然自觉罚跪七天。
“说怕我知道了是谁,犯狂,不用功。”
可一旦翻了身,背上的石头搬开,内心里的惰性也就冒了出来,投机取巧,走捷径。
“等你流上三船五车的汗,就明白了。”
“功也不练,嗓也不吊,耍皮顶嘴你到学成了。”
《霸王别姬》不断地强化外界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力,弱化小人物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制造戏剧冲突,一种悲愤的基调始终贯穿全剧,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每个人都是过河的走卒,渺小卑微无助无奈,人如草芥蝼蚁,风雨飘摇中身不由己。小赖子上吊,关爷猝死,张公公摆烟摊,段小楼被抓,程蝶衣被捕,戏园被砸,袁四爷被毙,文革批斗,菊仙上吊,每一场都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端。
《阿甘正传》里更多强调的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与改造。全片是一种昂扬奋进的基调,看完之后让人感动之余总是热血沸腾。
智商只有75的阿甘,背驼,腿部还僵直,在被别人的追逐中居然奇迹般恢复了知觉,从此他开始相信自己,用能力去拼搏,用真诚去打动。
母亲给了他最初的自信,“记住,儿子,你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你和大家都一样!”
奔跑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他用奔跑进了橄榄球队,奔跑着从战火中救出自己的战友,奔跑着横穿美国赢得美人心。
给女友温馨港湾,开虾厂拯救了甘中尉的灵魂,投资苹果公司,救活笑脸T恤,举报水门事件,促成中美外交……
奔跑激发了他的小宇宙,自强不息,默默耕耘,移山填海,改天换地,上帝与他同在。
有意栽花,无意插柳,寂寂无名的阿甘成就了别人做梦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但是他始终保持一颗止水之心。
这也是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
把《霸王别姬》里戏班的训诫移植到这里,似乎更合适:
自古人生于世,需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六 天注定与命无常
人类总是对命运满怀憧憬和希望,但同时又心怀深深的恐惧,因为命运是不可知的,而又必须亲身经历。向往美好是人之天性,但不可能每个人都美满幸福,当身遭不测的时候或者看到旁人身遭不测的时候,人们总是质疑人生,于是才有了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天注定还是命无常。
两部电影意图也在探讨这两个话题:人的命运,到底是上天已经注定,还是生命无常?
《阿甘正传》里片头和片尾里都出现了飘飞的羽毛,这似乎在隐喻人生命运如鹅毛一样飘忽不定。还有片中多次提到母亲对阿甘说的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珍妮在人生放逐的过程中,也曾困惑而不知所措,她在用吉它演唱时便流露出这种茫然与忧虑,“一个人要走多远,才会成为男子汉?一条船要出几回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睡?而到底需要多少次炮火轰鸣,才能结束战争?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
而越战里的甘中尉却是一种宿命论,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就是战死疆场,和战友们死在一起,因为他的整个家族都是这样。
阿甘的观点是,“妈妈说的对,还是丹中尉说的对,我不知道”,“或许这两者会同时存在”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我想你,珍妮……”
《霸王别姬》里,小豆子捡到一个遗弃的孤儿,关爷劝他,“小豆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你还是把他放回去吧。”结果这条被捂热的小蛇后来修炼成龙,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反过来就狠咬一口。
人们不禁感叹,善恶似无因果,违天命,遭天谴。
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似乎将每个人的命运在出生前就已经规划好,任何人都不能改变自己,也不可以改变别人。
影片阐述更多的是生命无常:政局动荡,世道混乱,人生如翻饼,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如风中落叶不知飘向何方,不知落脚何处。煊赫一时的张公公,最后落得街头卖烟摊,历朝历代都是爷的袁世卿刚解放就给毙了,被捡来的野孩子居然毒如蛇蝎,关爷一口痰卡死在舞台上,花满楼的菊仙命运多舛最后被逼上吊,程蝶衣审判席求死不能最后自刎殉道,段小楼一生顿挫,孩子胎死腹中,妻子上吊,就连一辈子的知己程蝶衣也为己而死……
但是电影中还传递出另一种力量,生命的抗争,对宿命的抗争。
每一个人都在苦苦挣扎,苦苦求索。
“人要自个成全自个……”
人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心怀恐惧,比如,死亡。
阿甘的妈妈说,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出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对于生命的探索,或许永无结果。
浮躁的时候看《阿甘正传》,烦躁的时候看《霸王别姬》。
罗伯特•泽米吉斯,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几乎部部经典,而其中,《阿甘正传》,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强手如林的1995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力压《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夺得六项奥斯卡金像奖。
《霸王别姬》,一部足以让陈凯歌死而瞑目的作品。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经典之作,即使在前面加个“伟大”,似乎也不为过。因为太过高大,以至于陈氏自己都无法超越,甚至于有人携其后期作品来质疑本片。
豆瓣评分里,过九的不多。而这两部近乎完美的作品,也得到了近乎满分的高评价,一个9.5,一个9.4,不相上下。
参与这两部电影评分的影迷,加在一起,一百多万人。
一内一外,一中一洋,细细梳理,两部作品有着诸多的相同与不同。
一 叙事
两部电影的叙事都采取纵切的方式,纵切,可以让影片更宏大更厚重。
漫长的时空跨度,将人物置放在风云激荡诡谲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能突显历史的沧桑,人物命运的坎坷不平与跌宕起伏,更能揭示出小人物的逆来顺受渺小卑微,凄凉凄惨无助与无奈,还有那种以小博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孤愤。
《霸王别姬》,历经民国,抗日,解放战争,文革,清末太监,日本鬼子,国名党士兵,解放军,红卫兵,跨越大半个世纪。
《阿甘正传》,从二战结束开始,猫王的舞蹈,肯尼迪遇刺,黑人入学,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尼克松水门事件,里根遇刺,也是近半个世纪的沧桑。
不同的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更多的像是历史的看客与见证者,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受到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即使略有带入,也没有深陷其中。而《霸王别姬》里,每一个人物似乎都被深深地被裹胁进各个社会事件之中,在历史车轮的碾轧下辗转反侧。如同煎饼,每个人物都像是面粉颗粒,冲击,搅拌,煎烤,丧失本性,迷失自我,再倔强的执着忠贞与坚韧不拔都会被摊成饼,而且外焦里嫩。
二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阿甘正传》讲了一个“傻人傻福”故事,当利己主义充斥美国社会的时候,阿甘用善良无私感动每一个人,当所有人浮躁不安迷茫困顿的时候,他用止水之心与执着进取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和惊喜,当女友四处寻梦堕落放纵的时候,他用静候守望着倦鸟归林。以不变应万变,人贱天不欺,上帝爱笨小孩。
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阿甘的“傻”和简单,当每个人都聪明绝顶思路开阔的时候,他只用傻赢得整个世界。
阿甘,只需低头拉车,无需抬头看路,因为上帝动容于他的真诚,上帝为他安排好一切,一路绿灯,一车花香。
坏孩子追逐他的时候,他的腿在奔跑中恢复知觉。误打误撞,大学打起了橄榄球,并且受到肯尼迪总统接见。越南战争里长官丹中尉失去双腿,好友巴布牺牲,而他只是屁股受到轻伤,还像《血战钢锯岭》里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样救出很多人,不但获得荣誉勋章还受到约翰逊总统接见。然后就是乒乓外交,巴布•甘虾业公司……
阿甘用傻打动上帝,也感染观众,特别是那傻傻的等待,让无数人流泪。
然而,低头拉车不问前程的阿甘在《霸王别姬》里可能都活不过片头字幕。
因为在那里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埋头拉车的牛,任生存之鞭肆意抽笞依然砥砺前行。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霸王别姬》里的每个人都在生命前行中找寻定位。躲避沟沟坎坎,苦觅安然稳妥的落脚点,否则一脚踏空便会万劫不复。即便如此谨小慎微眼观六路,也难免天有不测,栉风沐雨中也难免车毁人亡。
社会凌乱,你还想安之若素?
戏园老板那坤是最圆滑的一个,也是最累的牛。生逢乱世,江湖险恶,为了自己的产业,逢庙烧香,见神磕头,人情世故将他打磨成八面玲珑的水晶狐狸,做事滴水不漏迂回辗转,说话欲语不语,话留余音。
“到没到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您给断断?”
无奈机关算尽算不过天命,剧场不停地被砸,最后连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但即便是这临了,依然是一贯地小心翼翼,“要不然我给您提个醒,还敢惹人家伤兵不敢呐?”
谨慎一生,难逃一劫,可悲可叹之余,令人唏嘘不已。
段小楼也曾有着阿甘一样的本质,侠肝义胆。阿甘把人生迷途的甘中尉拉出命运沼泽,小石头在绝望之际温暖了小豆子,人生边缘成全了程蝶衣。阿甘为了巴布建了捕虾公司,还把大部分钱给了巴布家属,又捐助了很多慈善。小石头为小赖子第一次出逃拍砖,又为其第二次出逃背黑锅挨打。
但是段小楼没有阿甘那样的际遇,他面对的是混乱不堪的社会,人如风中砂,砂在风中转。他的侠骨在无数次拍砖碰壁中夭亡,于是便邯郸学步于那坤般的圆滑,就这样开始慢慢背叛初衷。第一次拍砖救了戏班却挨了打,班主关爷明确告诉他这是下三滥的玩艺儿,虽然京剧也是玩艺儿。第二次拍了茶壶救了菊仙赢了爱情,却从此种下苦果。第三次拍了别人却进了牢狱,虽然啐了一口程蝶衣却已渐失底气。等到连只手遮天历代常青树的袁四爷都被枪毙的时候,他也就只剩下了瞠目的份。文革第四次拍砖的时候,当初的豪侠之气已是荡涤一空,剩下的唯有血流满面了。
“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这话说给程蝶衣,也是在说给他自己,段小楼。
《霸王别姬》里只顾低头拉车的只有两个人,程蝶衣和袁四爷。
他们两个都是,戏痴。
所以,他俩的下场,不言自明。
段小楼是假霸王,而真霸王则是袁四爷。
袁四爷于程蝶衣,除了欲望,那就是戏痴之间的惺惺相惜。
后台赏戏,那坤说的虽是恭维和溢美之辞,但也有多半实诚在里面,“哎哟,都说当年太后老佛爷……她老人家赏戏有这样的手面吗?有吗?没有吧!四爷,您这让我们蝶衣怎么当得起啊?”
还有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以及与段小楼的五七步之争,这种痴,伪装不来。审判庭上为程蝶衣的辩护之词,一半为虞姬,一半却也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空落落的舞台,乱糟糟的剧场,程蝶衣一人独舞,灯影绰约中袁四爷第一个站起来鼓掌,演者忘我,观着情痴,仿佛人海茫茫中唯有二人,虞姬,和他楚霸王。
纵览全剧,袁四爷似乎没有那么恶贯满盈,最后以戏霸之名被枪决也是颇为人不解。
阿Q临死前试图说句豪言壮语,反倒证实了他的迂腐,而袁四爷临刑时节的昂首挺胸,意图踱出个四方步,却也恰恰证实,他确实是个戏痴。
他是否想,走七步?
他才是,真霸王。
“青木要是活着,京剧就传到日本国了”,就这一句,足以证明程蝶衣是戏痴。
因为,他是在死神面前说的这句话。
三 人性与性命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
人性,由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而来。
所以,人性有善恶。
人性,总是躲在道德和理性的后面,将自己深埋于灵魂深处,特别是,恶。
往往在诱惑或者胁迫之下,人性才会显现出来。因为诱惑和胁迫往往能将道德和理性的藩篱无情地击碎。
诱惑就是,金钱,权势,名誉,地位,情感……
而胁迫,则是,性命。
人性,性命。
人性拥有天然的本能,保护性命。
试问,谁不怕死?
死亡面前,往往能赤裸裸地袒露出一个人的本性。
求生,是人最大的欲望。
求生,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
而舍生,也是人性最大的试金石。
反之,用生命胁迫他人者,则是世间最大恶人。
阿甘在裸体的珍妮面前坐怀不乱,在越南战场上舍生忘死救助自己的战友,将自己的财富千金散尽,抚慰死去战友巴布的家人,将整个捕虾公司拱手让给甘中尉,把荣誉勋章送给珍妮,他做的一切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阿甘的人性是善良的,真诚的,伟大的,像金子一样珍稀。
小四,恩将仇报,用权力胁迫他人性命,假以崇高名义行苟且之事,公报私仇。段小楼和程蝶衣相互揭发之时,小四露出了复仇的快感和窥探他人隐私的满足感,以及扼人于喉颐指气使的变态畸形心理。
所以,小四不光是小人,还是最大的恶人。
段小楼和程蝶衣,在性命为人所迫的时候,互相撕咬,姑且有被胁迫而人性扭曲的原因,亦或是歇斯底里气急败坏甚至精神崩溃,但是却也能显露出他们人性中质的东西,在生死面前,亲情友情爱情,都会舍弃。不过,程蝶衣可以例外,他不怕死,在国名党审判庭上,他就想以死殉道,而事实上最后也确实如此,他以自刎兑现了师傅的教诲,从一而终。他的撕咬是因为由爱生恨,迁怒于人。
菊仙是善良的,善良的让人心疼。妓女从良本就不易,谁知旧恨易除新愁难消。她本与程蝶衣无冤无仇,井水不犯河水。谁承想他会和自己争男人,出于本能,她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家庭。程蝶衣咄咄逼人,可她却依然处处礼让。段小楼啐了一口,是她为程蝶衣拭去口水。程蝶衣戒毒的时候,他的无助与孤苦激发她伟大的母性,竟将他搂抱在怀里,宛如她胎死腹中的孩子。段小楼大庭广众之下意欲揭发程蝶衣与袁四爷的苟且之事,菊仙冒着生命危险挺身制止,本来她是被忽略的对象,结果她的义举不但不被领情,反到召开恶语攻击,结果将自己逼上绝路。
菊仙,她拥有阿甘一样的品质和人性,他们都是为了,情。
四 传统与反叛
《霸王别姬》与《阿甘正传》都触及到了传统与反叛,巧合的是,中国与美国,都是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困惑迷惘的时代。
二战后的美国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却问题不断,民族主义,越南战争,总统遇刺,种族歧视。两者的交织让美国青年在生活中百无聊赖,这种蛋疼的日子和社会责任感的与日俱增使他们渐渐迷失自我。快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能力与目标,自身与社会,矛盾,冲突,错位,他们的信仰崩溃了。
撑得难受闲得蛋疼,于是,嬉皮士出现了。他们反传统,反主流,在惯例和陈规陋习充斥的社会里,他们选择反叛、逃离与流浪,甚至妄想回归过去。
但是,他们并非主流,而且来自民间,关键是,他们没有绑架国家权力。
而那时的中国却恰恰相反,整个民族都在迷茫,迷茫的原因是饿得发慌和穷得要死。老路不能走,而前途又未卜。于是,全民族绑架了政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断绝后路,砸烂一切,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向着迷茫的前方全速跃进。人要自个成全自个,国家和民族也应如此,于是集体进入一个亢奋的时代。
《阿甘正传》里,阿甘代表着传统,而珍妮则是反叛的代表。
珍妮新潮,崇尚性解放,肆意和不同的男友同居,而阿甘却保守,见到耍流氓的男人就臭揍,即使珍妮在宿舍给他开“性教育”课,他也依然守身如玉。他不是傻,是真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懂得什么是爱。”珍妮用流浪和性解放进行反叛,用毒品麻醉创造灵感,结果却适得其反,迷茫困顿的珍妮几乎用自杀解脱自己。最后心力交瘁并感染艾滋病的珍妮回到阿甘身边,表明反叛的失败传统的最终胜利。
《霸王别姬》里,小四代表着反叛,程蝶衣则是传统的坚决拥护者。
对于京剧的争论,程蝶衣沿袭传统的审美观,“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小四则上纲上线得反驳。
程蝶衣沿袭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师徒如父子,小四砸了家伙,用仇恨进行阴毒地反叛,将当初救他性命的恩人玩命地往死里整。
电影没有交代小四的后来,但是现今的历史已经给了答案。
五 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
人对语言行为的控制,一方面来自身意志力,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环境的强制力。
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到底是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占主导,还是外界因素的约控起决定作用?
还真不好说。
《霸王别姬》和《阿甘正传》似乎分别从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一命题。
《霸王别姬》里更多强调的是外界因素对人的强制力和重要性。
程蝶衣和段小楼能够成为一代名伶,十成里有八成来源于外界因素的逼迫。
他们和戏班里其他孩子们一样,都是出自穷苦家庭,生活所迫或者父母双亡。家长和戏班签了生死文书以后,就有了法律效力,死走逃亡各安天命,小命就是人家的了,告到官府都没用。所以戏班可以往死里打孩子,即使小赖子上吊自杀,戏班还是戏班,班主还是关爷。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被生存法则肆意碾压下的蛆虫,他们的命还不如街上的猫狗。
旧社会等级森严,妓女和戏子都是下九流,为人不齿,妓女是卖笑,戏曲叫“玩艺儿”。
小豆子就是妓女和别的男人生的野种,为了生存被母亲硬生生切掉第六根手指甩给戏班。
旧社会戏曲科班就是一个“打”字,俗称“打戏”。
错了打,还错还打,再错往死里打,一直打到不错为止,不打你不长记性。但是,对了也打,“打你,是让你记着,下回还这样背!”
“要想人前权贵,您必得人后受罪不是?今儿个是破题,文章还在后头呢!”
除了打就是罚,数九寒天头顶水盆在院子里跪着,盆里结成冰坨子。
命运就像赶猪,堵死你所有的出路,然后一步一步,将你逼向绝路。
生逢绝地,像巨石下的野草,一线天的缝隙也不放过,玩了命地往上钻,残酷的环境历练出绝世奇葩。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扛到最后,小赖子就是其中一个。
日后程蝶衣和段小楼能够红透整个京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近似绝望的环境下磨砺出的童子功。
就像大树,只有扎得够深盘得够广,才会稳,才会岿然屹立。
如果像墙上的芦苇,就不行。
想想如今靠脸蛋吃饭的,那些小鲜肉。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与此同时,影片也没有忽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刻画,“人要自个成全自个。”没有程蝶衣自抽嘴巴,没有听关爷讲霸王时的泪流满面,没有他自己入了化境,即使被打死,小豆子也永远成不了程蝶衣。
小四是程蝶衣捡回来的,也是苦孩子。他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力,即使师傅死了,依然自觉罚跪七天。
“说怕我知道了是谁,犯狂,不用功。”
可一旦翻了身,背上的石头搬开,内心里的惰性也就冒了出来,投机取巧,走捷径。
“等你流上三船五车的汗,就明白了。”
“功也不练,嗓也不吊,耍皮顶嘴你到学成了。”
《霸王别姬》不断地强化外界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力,弱化小人物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制造戏剧冲突,一种悲愤的基调始终贯穿全剧,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每个人都是过河的走卒,渺小卑微无助无奈,人如草芥蝼蚁,风雨飘摇中身不由己。小赖子上吊,关爷猝死,张公公摆烟摊,段小楼被抓,程蝶衣被捕,戏园被砸,袁四爷被毙,文革批斗,菊仙上吊,每一场都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端。
《阿甘正传》里更多强调的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与改造。全片是一种昂扬奋进的基调,看完之后让人感动之余总是热血沸腾。
智商只有75的阿甘,背驼,腿部还僵直,在被别人的追逐中居然奇迹般恢复了知觉,从此他开始相信自己,用能力去拼搏,用真诚去打动。
母亲给了他最初的自信,“记住,儿子,你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你和大家都一样!”
奔跑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他用奔跑进了橄榄球队,奔跑着从战火中救出自己的战友,奔跑着横穿美国赢得美人心。
给女友温馨港湾,开虾厂拯救了甘中尉的灵魂,投资苹果公司,救活笑脸T恤,举报水门事件,促成中美外交……
奔跑激发了他的小宇宙,自强不息,默默耕耘,移山填海,改天换地,上帝与他同在。
有意栽花,无意插柳,寂寂无名的阿甘成就了别人做梦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但是他始终保持一颗止水之心。
这也是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
把《霸王别姬》里戏班的训诫移植到这里,似乎更合适:
自古人生于世,需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六 天注定与命无常
人类总是对命运满怀憧憬和希望,但同时又心怀深深的恐惧,因为命运是不可知的,而又必须亲身经历。向往美好是人之天性,但不可能每个人都美满幸福,当身遭不测的时候或者看到旁人身遭不测的时候,人们总是质疑人生,于是才有了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天注定还是命无常。
两部电影意图也在探讨这两个话题:人的命运,到底是上天已经注定,还是生命无常?
《阿甘正传》里片头和片尾里都出现了飘飞的羽毛,这似乎在隐喻人生命运如鹅毛一样飘忽不定。还有片中多次提到母亲对阿甘说的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珍妮在人生放逐的过程中,也曾困惑而不知所措,她在用吉它演唱时便流露出这种茫然与忧虑,“一个人要走多远,才会成为男子汉?一条船要出几回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睡?而到底需要多少次炮火轰鸣,才能结束战争?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
而越战里的甘中尉却是一种宿命论,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就是战死疆场,和战友们死在一起,因为他的整个家族都是这样。
阿甘的观点是,“妈妈说的对,还是丹中尉说的对,我不知道”,“或许这两者会同时存在”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我想你,珍妮……”
《霸王别姬》里,小豆子捡到一个遗弃的孤儿,关爷劝他,“小豆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你还是把他放回去吧。”结果这条被捂热的小蛇后来修炼成龙,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反过来就狠咬一口。
人们不禁感叹,善恶似无因果,违天命,遭天谴。
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似乎将每个人的命运在出生前就已经规划好,任何人都不能改变自己,也不可以改变别人。
影片阐述更多的是生命无常:政局动荡,世道混乱,人生如翻饼,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如风中落叶不知飘向何方,不知落脚何处。煊赫一时的张公公,最后落得街头卖烟摊,历朝历代都是爷的袁世卿刚解放就给毙了,被捡来的野孩子居然毒如蛇蝎,关爷一口痰卡死在舞台上,花满楼的菊仙命运多舛最后被逼上吊,程蝶衣审判席求死不能最后自刎殉道,段小楼一生顿挫,孩子胎死腹中,妻子上吊,就连一辈子的知己程蝶衣也为己而死……
但是电影中还传递出另一种力量,生命的抗争,对宿命的抗争。
每一个人都在苦苦挣扎,苦苦求索。
“人要自个成全自个……”
人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心怀恐惧,比如,死亡。
阿甘的妈妈说,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出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对于生命的探索,或许永无结果。
浮躁的时候看《阿甘正传》,烦躁的时候看《霸王别姬》。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