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給庸常者任何藉口,叫香港承擔一切罪名。
《一念無明》之好,無容置疑。她竟是一位年輕導演的首部長片,其攝影、演出、美術、服裝、剪接以至音樂各部門統合起來的工整和成熟,不可思議。更難能可貴的,當然是她的題材,從倫常慘劇的背景出發,到對精神病患的關懷,及至對社會的控訴,這在創作過程中不是「沉重」二字就解釋過去:幾多的情緒和鬱結要處理、要爬梳,幾多的迷思要自省與詰問?翻過這一座座大山,編劇的寫到尾,導演的拍到底,支持他們走完全程的,不是憤怒,不是勇氣(它們遲早都會成為創作過程中需要跨過的難關),只可能是信念---對故事的信念、對電影的信念,對觀眾的信念---這使電影有了靈魂,成為一個作品,也就是無論如何《一念無明》都值得你去看的原因。
縱使坦白說,我不喜歡。
《一念無明》對我來說並不是一部寫實的電影。在她的世界中,除了余文樂、曾志偉和鄰家小孩,其他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魔鬼:宴會上市僧的賓客、冷漠的醫生、一致舉起手機拍病發的圍觀者與網上花生友、劏房鄰居、偽善的教友,電話另一端的弟弟,甚至是其他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 編導對這些人的描繪,讓影片變得像荒誕寓言劇一般誇張超現實;它們化約為一個個標韱,不准答辯就被呈上法庭的「證物」,用以控告香港一條條早就被宣判了的罪名。
可悲的是,故事裡「這些人」被創作人標韱,與「這些人」對主角們的歧視與壓迫,兩者的非理性與粗暴,並無分別。以至一邊看一邊我很難受,我的同情(或說瞭解的渴望)並沒有落在余文樂身上,而是在無辜被臭罵的賓客、在一再被挪用的基督徒、累壞的醫生與恐懼的劏房户⋯⋯
以上牢騷,難免過於苛刻,但《一念無明》最少配得上嚴格一點的質問。你知道這在今時今代的本土製作裡有多難的。
縱使坦白說,我不喜歡。
《一念無明》對我來說並不是一部寫實的電影。在她的世界中,除了余文樂、曾志偉和鄰家小孩,其他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魔鬼:宴會上市僧的賓客、冷漠的醫生、一致舉起手機拍病發的圍觀者與網上花生友、劏房鄰居、偽善的教友,電話另一端的弟弟,甚至是其他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 編導對這些人的描繪,讓影片變得像荒誕寓言劇一般誇張超現實;它們化約為一個個標韱,不准答辯就被呈上法庭的「證物」,用以控告香港一條條早就被宣判了的罪名。
可悲的是,故事裡「這些人」被創作人標韱,與「這些人」對主角們的歧視與壓迫,兩者的非理性與粗暴,並無分別。以至一邊看一邊我很難受,我的同情(或說瞭解的渴望)並沒有落在余文樂身上,而是在無辜被臭罵的賓客、在一再被挪用的基督徒、累壞的醫生與恐懼的劏房户⋯⋯
以上牢騷,難免過於苛刻,但《一念無明》最少配得上嚴格一點的質問。你知道這在今時今代的本土製作裡有多難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陳分奇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