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曼和斯嘉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大胆猜测,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一本人物小传,以至于每个人物都那么饱满立体。
不仅台词和行为动作中充斥着大量隐喻,性格也有大量的隐喻。
这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比起夏洛特烦恼来说,这片更像一出舞台剧。荒诞而戏剧的一幕幕,无论是铜匠奴才翻身向特派员在教室提要求的那一幕,还是铁男被子弹吓破胆给特派员不断磕头的那一幕,给人的感觉就是舞台剧会用的,很有表现力的手法。
“张一曼”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电影史,有出现和张一曼一样具有“真性情”,将主流观念里不提倡,闭口不提的女性性格,坦白在观众前的女性角色,在我的观影日记中,只有《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诚然,张一曼和斯嘉丽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张一曼对裴魁山和铜匠的态度纯粹就是“玩”,她向往爱情,对象应是没有瑕疵之人。当然了,电影中这两人性格缺陷得普通人都不能接受。但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是道德观念正常的普通人,和这些人谈恋爱又如何呢?张一曼的年代里找到这么一个人,是否很难呢。
在我身边恋爱中的人分两类,一种是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后,很“理智”,旁人眼里,说不清是他们维系感情是靠依赖还是爱情;还有一种,粘的不行,心思完全在对方身上。
张一曼她向往爱情,确切的说,向往轰轰烈烈的爱情。突然想起《情感与理智》的截图。
看到校长给张一曼剪头发之前,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我也觉得这是电影中想要表达的。
直到我看见张一曼剪头时,脑中浮现的画面。(乐观的人会在蓝瘦香菇时想起让自己开心、充满希望的事安慰自己。)
张一曼想起的是和校长跳舞,学校老师穿着她做好的新校服拍合照。
我瞬间觉得这个人物饱满得不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家人朋友在陪伴着你。
人的心理有多面,随时能改变,甚至矛盾。导演没有抓着张一曼和男人的关系不放,将张一曼的心理塑造得十分全面。
最近看到一种叫做lithromantic的性向,简单描述,就是“性单恋”,很喜欢和各种人交朋友,恋爱,但对方一同意/追求自己,自己会瞬间失去兴趣了。心理学解释是拥有这种性向的人小时候缺爱,自卑,以致于对方一开始追求自己,内心深处会觉得“我这种人你都看得上,你也不是什么好家伙。”
2.
校长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设想,佳佳坚持正义,举报成功,正义是维持了,小学也就完了。是的,又不会怎么样,大不了重头再来便是。但留下了处分案底,东山再起没那么轻松了。佳佳最后离开了乡村,是一种逃避和绝望。
我们想要在现实社会/人情社会中完成一件事,残酷的现实是,必然有不公正的现象存在,我也从来没看过有一个人,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到医院插队、面试之前就见了考官拿到pass卡,大到一级级往上,一级级的蒙蔽,美其名曰无奈。“受益者”选择默默接受,“受害者”只能默默承受,只有旁观者清,也只有体制外的人能改变这一局面,比如《spotlight》中揭露天主教牧师恶行,靠的是一个犹太人。
不仅台词和行为动作中充斥着大量隐喻,性格也有大量的隐喻。
这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比起夏洛特烦恼来说,这片更像一出舞台剧。荒诞而戏剧的一幕幕,无论是铜匠奴才翻身向特派员在教室提要求的那一幕,还是铁男被子弹吓破胆给特派员不断磕头的那一幕,给人的感觉就是舞台剧会用的,很有表现力的手法。
“张一曼”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电影史,有出现和张一曼一样具有“真性情”,将主流观念里不提倡,闭口不提的女性性格,坦白在观众前的女性角色,在我的观影日记中,只有《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诚然,张一曼和斯嘉丽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张一曼对裴魁山和铜匠的态度纯粹就是“玩”,她向往爱情,对象应是没有瑕疵之人。当然了,电影中这两人性格缺陷得普通人都不能接受。但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是道德观念正常的普通人,和这些人谈恋爱又如何呢?张一曼的年代里找到这么一个人,是否很难呢。
在我身边恋爱中的人分两类,一种是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后,很“理智”,旁人眼里,说不清是他们维系感情是靠依赖还是爱情;还有一种,粘的不行,心思完全在对方身上。
张一曼她向往爱情,确切的说,向往轰轰烈烈的爱情。突然想起《情感与理智》的截图。

看到校长给张一曼剪头发之前,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我也觉得这是电影中想要表达的。
直到我看见张一曼剪头时,脑中浮现的画面。(乐观的人会在蓝瘦香菇时想起让自己开心、充满希望的事安慰自己。)
张一曼想起的是和校长跳舞,学校老师穿着她做好的新校服拍合照。
我瞬间觉得这个人物饱满得不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家人朋友在陪伴着你。
人的心理有多面,随时能改变,甚至矛盾。导演没有抓着张一曼和男人的关系不放,将张一曼的心理塑造得十分全面。
最近看到一种叫做lithromantic的性向,简单描述,就是“性单恋”,很喜欢和各种人交朋友,恋爱,但对方一同意/追求自己,自己会瞬间失去兴趣了。心理学解释是拥有这种性向的人小时候缺爱,自卑,以致于对方一开始追求自己,内心深处会觉得“我这种人你都看得上,你也不是什么好家伙。”
2.
校长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设想,佳佳坚持正义,举报成功,正义是维持了,小学也就完了。是的,又不会怎么样,大不了重头再来便是。但留下了处分案底,东山再起没那么轻松了。佳佳最后离开了乡村,是一种逃避和绝望。
我们想要在现实社会/人情社会中完成一件事,残酷的现实是,必然有不公正的现象存在,我也从来没看过有一个人,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到医院插队、面试之前就见了考官拿到pass卡,大到一级级往上,一级级的蒙蔽,美其名曰无奈。“受益者”选择默默接受,“受害者”只能默默承受,只有旁观者清,也只有体制外的人能改变这一局面,比如《spotlight》中揭露天主教牧师恶行,靠的是一个犹太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黄狗儿的软链接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