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和死亡本能的交替就是罗曼蒂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豌豆看了一部很有腔调的作品,一部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如此喜欢的作品 - 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什么是罗曼蒂克的消亡,于我看来就是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相互交替。性本能带给人类冲动、悸动、兴奋......它的燃烧升起所有生和快乐的欲望;而死亡本能则是带领生命回到稳定的状态的趋向,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总喜欢回到习惯的方式去完成,重复习惯的路径......这种心理根本就是死亡本能在作祟。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性本能占了绝对上风,人就会过于焦虑,就要寻求途径来释放过多的能量,这时候死亡本能的干预和作用就在于保护人类的精神不会超越其兴奋的上限;反之如果死亡本能过于强烈,机体内部会过度抑郁,甚至导致仇恨和自杀;这两种本能的交替目的是使人的精神处在一个舒适和健康的区间内。最近大热的科普漫画《万物:创世》也从科学的角度描述了生命体从最初的单细胞无性繁殖,在达到近乎永生的状态后,死亡是如何伴随性的出现降临世间;永生和性即是风月宝鉴的两面。
以下有部分剧透,介意勿翻
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3个故事的章回小说,一条主线加两个编外。影片多处能看出导演致敬“记忆碎片”和“美国往事”的意思,有意将几个故事穿插倒叙。最简短的一则便是杜霍夫妇的那段旖旎;当杜江从满是腥臭的死人堆里浑身是血爬出时,这个孤身一人闯荡上海滩的童子鸡本能地走向了冥冥中安排给他的妓女的住所。这也是观影时让豌豆脑子里闪现到性和死亡本能的第一幕;这一幕类似“美国往事”里面条出狱,第一件事儿便是上了安排有妓女的货车(以下省略若干字)。在死神匆匆露出狰狞的一面后,性的蓬勃快感让人格外对生欲罢不能,用杜江的话来说就是:“我上瘾了。”同理,王传君饰演的角色只对自己的“家伙”和女人感兴趣恐怕就是因为他杀手的身份,每日面对死亡最好的对冲便是性的放纵。由此豌豆联想到,我党史上几个著名的叛徒在第一次被捕后都能熬过各种折磨甚至枪决,大难不死二次被抓却纷纷变节;人性就是这样,见识过死亡便会对生格外渴求。
另一则编外里,袁泉的几场戏,黯淡、落寞、间或一轮的眼神颇为传神,但并不令人惊喜。和很多女人一样,功成名就不是目的,只是人生途中的意外收获,安稳的小日子才是她们诉求的状态;可男人不同,在性本能驱使下,多数雄性喜欢变化,不能忍受圈养。所以像最近风口浪尖上郝子鸣这般吃软饭吃出脾气来的,古往今来大有人在。他们不是放着好好的日子不会过,也许只是不能继续甚至厌烦了稳定的轨迹安排。
我一直认可弗洛伊德关于一个人在性上的态度能反应甚至决定其生活性格的判断。比如美国往事里max和面条的几场床戏(其实都没床)就是两人不同人生态度的写照。罗曼蒂克里主线三位演员对性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首先说女主,章子怡的脸实在太适合大屏幕了。泼墨门之后章的演技在一代宗师里有了质的飞跃,果然是文章憎命达。这次罗曼蒂克里脸上丰富情欲的表现比她年轻时佯装艺妓的风情炉火纯青多了。但是除了情欲除了美,这部电影里章的表演也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这不是章的问题,而是角色的设定。整个电影我觉得最无所谓的角色就是女主小六,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她永远不满意,永远十三点,看似生机勃勃,实则行尸走肉。比如前面她讨厌人多,希望有个永远一个人的地方静静呆着,可当送她离开上海的时候,她又频频回首留恋沪上的繁华;甚至后来成为禁脔,她才发现一个人静静呆着一点都不是她想要的。这个角色总让我想起张馨予,同样恃靓而凶,同样任性挥霍别人眼馋的到手的好日子、好男人,可她就是不满足;也许在每个角色里体验不同的新鲜才是她们的归宿吧,用剧里赵先生的话来说:“十三点,天生就是做演员的料”。这个角色如果张馨予来演,纵使咖位演技欠火候,倒让人期待会是什么光景。
在描写性和死亡两种本能这件事上,日本文坛贡献了全世界最多也最极致的文学作品。想要在日本文坛有一席之地、要读者、要拿奖,那就必须会描写性和自杀,这可能是多震多灾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民族性格及关注点。所以集性和死亡矛盾的浅野忠信日本人的身份设定真是恰到好处;若是这个角色安到某个中国人身上,便会凸显哗众取宠和立异为高的不自然感。与葛优的淡然相反,全片妹夫在性上都是主动的,甚至决定要杀死妻子的时候都是希望通过性来告别。这个角色至死都在试图掌握与陆先生谈判的主动权,并且明确发出让小儿子跑向战俘营的指令。抛开人品不谈,这样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是成功的佼佼者。
葛优的演技更精进了。怎么说呢,他一个北方喜剧起家的大老爷们,成功地将一个不显山不漏水就把事情办妥的有腔调的上海人塑造出来。对待爱情,他拒绝主动;对待性,他也只是张开双手让老五伺候。他时刻践行着中国传统的礼义仁智信 - 日本人杀了王妈,他便一报还一报;妹夫害死了他一个儿子,他就以牙还牙杀掉妹夫一个儿子却放走另一个;砍了罢工领袖情人的手,却抱歉给人添了麻烦......看着镜头里以杜月笙为原型的葛大爷,豌豆突然冒出想给这个流氓头子打工的念头,就如他所说,他一直在照顾着很多人。这部电影让人欢喜甚至惊喜的一点就是台词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都有前因后果、转承起合,话少了,就要通过举手投足来演戏,腔调也就出来了。葛优场场戏都做到了,尤其是45年找到小六的时候,随着镜头慢慢的推进章的脸上浮现各种表情,而葛大爷不动声色,礼帽下却早已默默红了眼眶,一如林夕对动情处的歌词描写;另一场在海关搜身的戏,一脱帽、一抬臂都带人唏嘘旧时代的远去。
另外我觉的表演值得一提的还有倪大红,他的气场实在强大。老大就是老大:葛优演的老三对小六什么心思,倪一下就洞悉却成全他的心软;对大局看得通透直接指出日本人要打我们也没有办法;老三出事默默安排好其离开上海的退路。不过要是以黄金荣的原型角度看,这个角色塑造便未免不符。gc党入驻上海时黄认为谁来了还不是要嫖娼抽烟,于是不顾劝阻留在上海;后来看到变天积极响应、主动检讨,却也没逃过扫大街落魄而死的最终命运。若是以倪的气场和洞见,怎会短视至此。
霍思燕让我惊艳的是撒娇催促杜江离开的那场戏:影片中的吴侬软语不知是霍的原音还是配音,总之堵嘴抱怨、正话反说、推你却还留你的撒娇功力拿捏得极好,真像是风月场里能酥了男人骨头的老手。
全片最让豌豆惊喜的是阿娇的演技,那场刺杀的戏里,阿娇身体每挨一个枪子非常真实地就震颤抖动几下。看惯了中枪后还铁骨铮铮立着身板冲向敌人的神剧,这个细节我想知道拍摄时是真的用bb弹打在她身上还是全靠演技;如果是前者,那么阿娇真的很努力,当时一定很疼;如果是后者,那么她是怎么控制的自己的身体?没有炫酷的3d、摇椅、音效,只凭演员的表演就让你切身感到一堆碳水化合物在武器面前多么无力,才是表演和电影本身的魅力。
至于杜淳,鉴于他和杨颖两个面瘫在夏天一个什么很热的电视剧里的表现,一看到他豌豆就担心他会毁戏。搞笑的是王妈让杜淳进府的第一天就嘱咐他眼睛不能向上看,也不要看太低,不要有任何表情和喜怒哀乐,简而言之就是让他面瘫,我就暗笑这导演太会选角色了;程导演,你敢摸着良心说你不是黑杜淳?
最后大赞本片的配乐,充满20年代的上海黄金年代的爵士感和宗教宿命感,take me to shanghai 和“你在何处,我父”已进入豌豆的循环播放列表。总而言之,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你看过后还会经常回想起的别具一格的影片。
以下有部分剧透,介意勿翻
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3个故事的章回小说,一条主线加两个编外。影片多处能看出导演致敬“记忆碎片”和“美国往事”的意思,有意将几个故事穿插倒叙。最简短的一则便是杜霍夫妇的那段旖旎;当杜江从满是腥臭的死人堆里浑身是血爬出时,这个孤身一人闯荡上海滩的童子鸡本能地走向了冥冥中安排给他的妓女的住所。这也是观影时让豌豆脑子里闪现到性和死亡本能的第一幕;这一幕类似“美国往事”里面条出狱,第一件事儿便是上了安排有妓女的货车(以下省略若干字)。在死神匆匆露出狰狞的一面后,性的蓬勃快感让人格外对生欲罢不能,用杜江的话来说就是:“我上瘾了。”同理,王传君饰演的角色只对自己的“家伙”和女人感兴趣恐怕就是因为他杀手的身份,每日面对死亡最好的对冲便是性的放纵。由此豌豆联想到,我党史上几个著名的叛徒在第一次被捕后都能熬过各种折磨甚至枪决,大难不死二次被抓却纷纷变节;人性就是这样,见识过死亡便会对生格外渴求。
另一则编外里,袁泉的几场戏,黯淡、落寞、间或一轮的眼神颇为传神,但并不令人惊喜。和很多女人一样,功成名就不是目的,只是人生途中的意外收获,安稳的小日子才是她们诉求的状态;可男人不同,在性本能驱使下,多数雄性喜欢变化,不能忍受圈养。所以像最近风口浪尖上郝子鸣这般吃软饭吃出脾气来的,古往今来大有人在。他们不是放着好好的日子不会过,也许只是不能继续甚至厌烦了稳定的轨迹安排。
我一直认可弗洛伊德关于一个人在性上的态度能反应甚至决定其生活性格的判断。比如美国往事里max和面条的几场床戏(其实都没床)就是两人不同人生态度的写照。罗曼蒂克里主线三位演员对性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首先说女主,章子怡的脸实在太适合大屏幕了。泼墨门之后章的演技在一代宗师里有了质的飞跃,果然是文章憎命达。这次罗曼蒂克里脸上丰富情欲的表现比她年轻时佯装艺妓的风情炉火纯青多了。但是除了情欲除了美,这部电影里章的表演也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这不是章的问题,而是角色的设定。整个电影我觉得最无所谓的角色就是女主小六,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她永远不满意,永远十三点,看似生机勃勃,实则行尸走肉。比如前面她讨厌人多,希望有个永远一个人的地方静静呆着,可当送她离开上海的时候,她又频频回首留恋沪上的繁华;甚至后来成为禁脔,她才发现一个人静静呆着一点都不是她想要的。这个角色总让我想起张馨予,同样恃靓而凶,同样任性挥霍别人眼馋的到手的好日子、好男人,可她就是不满足;也许在每个角色里体验不同的新鲜才是她们的归宿吧,用剧里赵先生的话来说:“十三点,天生就是做演员的料”。这个角色如果张馨予来演,纵使咖位演技欠火候,倒让人期待会是什么光景。
在描写性和死亡两种本能这件事上,日本文坛贡献了全世界最多也最极致的文学作品。想要在日本文坛有一席之地、要读者、要拿奖,那就必须会描写性和自杀,这可能是多震多灾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民族性格及关注点。所以集性和死亡矛盾的浅野忠信日本人的身份设定真是恰到好处;若是这个角色安到某个中国人身上,便会凸显哗众取宠和立异为高的不自然感。与葛优的淡然相反,全片妹夫在性上都是主动的,甚至决定要杀死妻子的时候都是希望通过性来告别。这个角色至死都在试图掌握与陆先生谈判的主动权,并且明确发出让小儿子跑向战俘营的指令。抛开人品不谈,这样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是成功的佼佼者。
葛优的演技更精进了。怎么说呢,他一个北方喜剧起家的大老爷们,成功地将一个不显山不漏水就把事情办妥的有腔调的上海人塑造出来。对待爱情,他拒绝主动;对待性,他也只是张开双手让老五伺候。他时刻践行着中国传统的礼义仁智信 - 日本人杀了王妈,他便一报还一报;妹夫害死了他一个儿子,他就以牙还牙杀掉妹夫一个儿子却放走另一个;砍了罢工领袖情人的手,却抱歉给人添了麻烦......看着镜头里以杜月笙为原型的葛大爷,豌豆突然冒出想给这个流氓头子打工的念头,就如他所说,他一直在照顾着很多人。这部电影让人欢喜甚至惊喜的一点就是台词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都有前因后果、转承起合,话少了,就要通过举手投足来演戏,腔调也就出来了。葛优场场戏都做到了,尤其是45年找到小六的时候,随着镜头慢慢的推进章的脸上浮现各种表情,而葛大爷不动声色,礼帽下却早已默默红了眼眶,一如林夕对动情处的歌词描写;另一场在海关搜身的戏,一脱帽、一抬臂都带人唏嘘旧时代的远去。
另外我觉的表演值得一提的还有倪大红,他的气场实在强大。老大就是老大:葛优演的老三对小六什么心思,倪一下就洞悉却成全他的心软;对大局看得通透直接指出日本人要打我们也没有办法;老三出事默默安排好其离开上海的退路。不过要是以黄金荣的原型角度看,这个角色塑造便未免不符。gc党入驻上海时黄认为谁来了还不是要嫖娼抽烟,于是不顾劝阻留在上海;后来看到变天积极响应、主动检讨,却也没逃过扫大街落魄而死的最终命运。若是以倪的气场和洞见,怎会短视至此。
霍思燕让我惊艳的是撒娇催促杜江离开的那场戏:影片中的吴侬软语不知是霍的原音还是配音,总之堵嘴抱怨、正话反说、推你却还留你的撒娇功力拿捏得极好,真像是风月场里能酥了男人骨头的老手。
全片最让豌豆惊喜的是阿娇的演技,那场刺杀的戏里,阿娇身体每挨一个枪子非常真实地就震颤抖动几下。看惯了中枪后还铁骨铮铮立着身板冲向敌人的神剧,这个细节我想知道拍摄时是真的用bb弹打在她身上还是全靠演技;如果是前者,那么阿娇真的很努力,当时一定很疼;如果是后者,那么她是怎么控制的自己的身体?没有炫酷的3d、摇椅、音效,只凭演员的表演就让你切身感到一堆碳水化合物在武器面前多么无力,才是表演和电影本身的魅力。
至于杜淳,鉴于他和杨颖两个面瘫在夏天一个什么很热的电视剧里的表现,一看到他豌豆就担心他会毁戏。搞笑的是王妈让杜淳进府的第一天就嘱咐他眼睛不能向上看,也不要看太低,不要有任何表情和喜怒哀乐,简而言之就是让他面瘫,我就暗笑这导演太会选角色了;程导演,你敢摸着良心说你不是黑杜淳?
最后大赞本片的配乐,充满20年代的上海黄金年代的爵士感和宗教宿命感,take me to shanghai 和“你在何处,我父”已进入豌豆的循环播放列表。总而言之,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你看过后还会经常回想起的别具一格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