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与信仰

窃听风暴、希特勒的男孩、再见列宁、浪潮 有人说德国反思电影如这个民族一般严肃和冷峻,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德国电影总是用丰富的细节呈现历史,用符号化的形象代替理念,用逻辑的语言叙述情节。电影中的一切都体现出深刻的现实关怀,甚至有时给人生硬古板的感觉。然而,当我们拿中国的电影与之相比就可以发现同是现实的关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表达方式。与《芙蓉镇》、《活着》等中国现实主义代表作不同,德国反思影片的情节不是白描的,而是建构的,人物不是映射的,而是塑造的,思想不是彰显的,而是自然流露的。电影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东西,但它明显高于现实。这就是建构的力量:一个一个的情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这使得德国电影有一种诗化的浪漫风格,情景是严肃的,而情节确实恣肆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张力。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反思电影总是能留给人无限的思索和遐想的原因。……在电影《浪潮》中,大多数参与浪潮的人是抱着一种新鲜感加入的。或者,浪潮满足了他们一种特定的心理上或者物质上的需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崇尚集权主义,但大家却会主动选择“浪潮”。蒂姆加入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马尔科加入仅仅是为了有一种家的温暖,还有一些人加入纯粹是因为“浪潮”很酷。因此,“浪潮”与其说是一种集权主义的回归,不如说是一场叛逆的闹剧。
文:俞寒涔
文:俞寒涔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帅呆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