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有记者问贾樟柯,是否留恋电影的胶片时代?贾樟柯说:“我不怀念胶片,现在凡是胶片能够达到的效果数码都能做到,人们对于胶片的怀恋,其实更像是一种惯性与恋物。”
影片《山河故人》中充满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场景,例如女主角涛家里卖的音响,播放的粤语歌曲“珍重”,男主角晋生的红色桑塔纳,烟雾缭绕的迪厅等,满是90年代的符号记忆。影片横跨了1999至2025年,从山西汾阳小县城到澳大利亚。开头讲述了涛、晋生和梁子的三角恋情,随着涛选择了嫁给晋生,梁子远走他乡,三个人的生活开始分离。涛生了儿子到乐(dollar),后与晋生离婚,独自留在汾阳生活。晋生带着儿子到乐去了上海,又移民澳大利亚。此时,身患尘肺病的梁子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汾阳,因没钱看病向涛求助。2014年,三人的生活已有了天壤之别。
影片的另外一条线是到乐。涛的父亲在去给老战友祝寿的路上去世,悲痛万分的涛让到乐从上海回汾阳,拜祭外公。涛接回了7岁的到乐,发现这个满口上海话与英文的小男孩竟如此的陌生。在短暂的相处时光里,她带着儿子坐慢车,给他听叶倩文的“珍重”,包麦穗饺子给他吃,终于在儿子的“好吃”中露出了一丝笑容。这短暂的相处成为成年之后的到乐对母亲唯一的记忆。二十多岁的到乐,满口英文,与父亲只能通过谷歌翻译沟通,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他爱上了自己的中文老师,老师问他,你的母亲是谁?他只残存些模糊的印象:她的名字叫涛,wave的意思。
贾樟柯的整部电影似乎都在说对过去的留恋。虽然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真实的情感是不会变的。这样的贾樟柯为什么不留恋电影的胶片时代呢?
其实正如贾樟柯说的,胶片只是种媒介,数码对胶片的取代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既然胶片呈现的视觉效果数码都可以做到,甚至呈现的更好,为什么还要对胶片留恋呢。我们对胶片的留恋只是一种惯性,一种人面对改变时的不知所措和固步自封。真正值得我们留恋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背后人真实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在时光的发酵下,可能会积淀出更加深厚的能量。恋物还是恋情是本文想要探讨的第一个对比式表达。本文试图从喜悦与悲伤、富人与穷人、男人与女人这三个对比的概念出发,深入剖析《山河故人》这部影片想要呈现的意义层面,思考其背后的情感内涵。
一、喜悦与悲伤
(一)《go west》
影片的开头,涛、晋生和梁子在歌曲《go west》中热烈的跳舞,充满了一种迎接新世纪的喜悦与朝气。贾樟柯说在拍第一条的时候,音乐开始放,他们越跳越开心。等到喊停的时候,摄影师从轨道上跳下来,贾看到他眼泪汪汪的,然后转身一看,录音、美术、执行导演都哭了。他们都有种昨日重现的感觉,完全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影片的结尾,迈入老年的涛再次在广场上起舞,电影配乐再次响起《go west》的旋律,此时的涛应该没有了当年的喜悦与朝气,只有物是人非的淡淡哀伤和对过去的留恋。
(二)爸,我谈了个朋友
二十几岁的涛陪着父亲坐火车去给老战友祝寿。涛带着试探的语气问爸爸:“爸,我谈了个朋友。”“是谁呀?”“晋生。”“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就好。”得到父亲的默许之后,开心的涛在火车上哼起了歌。父亲借着去接水的借口,离开了座位。拿着杯子的父亲,静静地看着窗外。我想父亲的心里应该是五味杂陈的。涛选择了有钱的煤矿主晋生,放弃了老实的梁子。父亲不能干涉女儿的选择,只是对她的选择抱着深深的担忧。在爱情和金钱面前,涛似乎做出了更加理智的选择。当梁子扔掉家里的钥匙,要和涛分别的时候,涛或许才意识到自己是在金钱面前妥协了。
(三)老陈,我到了,你慢慢地来
年迈的父亲坐火车去见老战友,给他祝70岁大寿。带着酒和寿桃,充满喜悦的到达了目的地。在车站外,父亲给老战友打电话:“老陈啊,我到啦,你慢慢地来,别着急。”接着,镜头变成了父亲坐在站内的座位上,睡着了。后来头往后一仰,旁边的几个和尚过来一摸脉搏,发现已经去世了,纷纷念经。接到消息的涛眼睛红肿地赶来给父亲处理后事。父亲的战友满怀歉意地给涛赔罪。涛说:“陈叔叔,你别这样说,害得你70大寿也没好好过。”
喜悦与悲伤始终是贯穿人生的两个互相交织的主题。有人说,所谓喜剧,就是对悲剧的回忆。贾樟柯在影片中呈现了非常中国式的喜悦与悲伤。90年代,西方的事物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西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跨入新世纪的勃勃雄心。只是30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过去成了他们在人生微凉时取暖的唯一慰藉。这场席卷全中国的变动像巨轮碾压过每个人,不论是年迈的父亲,还是中年的涛、晋生、梁子,无人能逃脱。这场变动的甜头和苦果他们就是打碎了牙,也得和血而吞,就像作家绿妖在微博上说的,“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二、富人与穷人
梁子在与晋生竞争追求涛的时候输给了他,负气出走的梁子去了别地依然做了名煤矿工人。15年后,重病缠身的梁子无奈只能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山西。梁子从医院检查出来,走在路上看到困在笼子中的老虎。镜头通过梁子的视角拍了老虎,也从老虎的视角拍了梁子的特写镜头。这个笼中的老虎给整部电影增添了一缕荒诞感。也许是贾樟柯刻意为之。当初晋生包下了整个矿山,对梁子说,只要他离开涛,凭他的能力可以管理整座矿山。倔强的梁子不愿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离开晋生的矿山。梁子的选择和出走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都只能做一名井下的矿工,就像那永远被困在笼中的老虎。
在梁子回到汾阳的时候,2014年的汾阳已经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梁子从出租车上下来,镜头开始拉远,采用了远景镜头的形式。也就是说,贾樟柯并未呈现梁子眼中的汾阳,只是展示了一个模糊的城市形象。这也延续了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采取的空间表达方式,即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与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存在天然的审美连接。通过这种空间表达,可以看出贾樟柯始终在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他的电影艺术语言方式始终带着某种记录的风格。
贾樟柯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不太喜欢别人把我所拍摄的对象形容为底层人,我更希望他们被称为是非权力拥有者,而这个非权力拥有者涉及面非常广,人群非常大。不是说你拥有了财富就拥有了权力,今天你是一个老板,非常有钱,但明天可能随时就完蛋了,在权力之外,大家的生存境遇其实都挺像的。” 与身患尘肺病的梁子相比,晋生的生活看似顺风顺水。从汾阳到上海,再移民澳洲,晋生变成了洋气的Peter。晚年的晋生住在澳洲豪华的海景公寓里,当年汾阳的时髦青年居然一副老农民的打扮,穿着朴素的衬衣,拿着茶缸,墙上挂着《黄河颂》。这颇为滑稽的装扮呈现了晚年晋生内心的空虚,纵使跨国了大洋,他在内心依然是汾阳的小城青年。晋生让自己囚禁在了澳洲的豪华牢笼里,逃向澳洲,看似奔向自由,实则是流放。
贾樟柯对晋生命运的呈现,体现了他的关照对象的扩大。传统意义上的富人也成了他同情的对象,他将富人与穷人统一概括为非权力拥有者。在中国,非权力拥有者无论是否有钱,都同样的脆弱不堪。贾樟柯在《小武》、《站台》、《三峡好人》中呈现社会底层的生活,他同情被时代撞倒的人们。而在《山河故人》中,四十岁的贾樟柯叙述方式则更加的悲悯,他开始理解并同情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并对他们的生存方式进行叙述。国际电影节之所以如此青睐贾樟柯,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发生些什么。贾樟柯一直否认他在讲述中国,他不认为自己有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认真的讲述个体的命运,才让他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电影作者”。
三、男人与女人
涛是整部影片中形象最丰富的角色。年轻的涛身上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鲜活的生命力。在选择了与晋生结婚后,涛变成了富有的女老板。后来与晋生离婚,孩子到乐跟随父亲去上海生活。涛一直在做着她认为正确的选择。只是金钱并未给她带来快乐,带来的只是无尽的寂寞。影片中多次呈现了涛在豪宅里缝补旧毛衣,包饺子,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内心的孤独空虚。在父亲去世之后,涛将儿子接回汾阳生活。她才发现自己缺席了儿子的成长,自己对于7岁的儿子来说是如此的陌生与疏离。影片中她难过的对儿子说:“妈妈是个没有本事的人。”至此是涛情绪的一个发泄,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是由当初的选择造成的。在时代的巨浪中她被托起又被拍下,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贾樟柯在涛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很多的笔墨,她的身上有着最饱满的人性。梁子无钱看病走投无路的时候,唯一可以求助的人只有涛。梁子的妻子找到了在参加婚宴的涛,伏在酒店前巨大的石狮子旁哭泣。镜头开始拉远,突出巨大的建筑面前人物的渺小,从中可以看到影片对于社会底层的同情。涛来到梁子的家里给他送钱。影片分别呈现了涛的近景,涛在说话的时候镜头并没有将她和梁子放在同一个画面中,电影的空间关系展现的即是人物关系,说明此时涛与梁子的关系是割裂的,他们身处社会的不同阶层,中间的鸿沟难以跨越。
整部影片中,涛是所有人物关系的一个汇合点。她串联起了汾阳与澳洲,同时,她的身上有着传统中国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活泼、干练、孝顺、念旧、同情心。影片最后,她在大雪中独舞,耳畔响起1999年的《go west》,她是整部影片唯一的救赎。贾樟柯在涛的身上寄予了对中国未来的希望,被抛弃的母亲依然保持了对旺盛的生命力的渴望。
另一对有趣的男女是张到乐和他的中文老师Mia。从小在澳洲长大的到乐衣食无忧,但是对自己的未来越充满了迷茫。他对父亲说,自己没有任何想做的事,他想离开家,去寻找自由。在贾樟柯看来,到乐是个“被从故土上连根拔起的孩子”。 与过去的割裂让到乐觉得自己是没有母亲的试管婴儿。当他遇到刚刚离婚的中文老师Mia之后,他不可自制的爱上了她。当他被Mia说服,决定回中国找涛的时候,机场工作人员误认为Mia是他的母亲,他感到很愤怒,觉得那个工作人员十分的“rude”。Mia质问他,当他找到母亲涛的时候,该如何介绍Mia呢?是老师,朋友,还是女朋友?到乐面对质问迟疑了,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清楚自己与Mia的关系。本文理解贾樟柯想借此表达对到乐这“被迫移民”一代的同情。只是自小就在澳洲长大的到乐真的会像影片中呈现的那样,因与故土的割裂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吗?作为移民一代的到乐是在西方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或许童年的记忆让他对故土、对母亲会有所留恋,但是他其实是不折不扣的西方人。我们庞大的历史包袱真的需要他来背负吗?在西方的价值观中,个体的自由是最被重视的。因此,本文认为,真正接受西方教育成长起来的到乐,在面对机场工作人员误解的时候,应该会笑笑无所谓地说:“No, she is my girlfriend.”
小结
《山河故人》的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都是时光的浪子”。贾樟柯觉得,把时光与情感放在一起,是一件挺美的事。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喜悦与悲伤,富人与穷人,男人与女人,这些其实是人类从过去到未来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对这些主题可能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其背后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情感,或者说人本身。
影片《山河故人》中充满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场景,例如女主角涛家里卖的音响,播放的粤语歌曲“珍重”,男主角晋生的红色桑塔纳,烟雾缭绕的迪厅等,满是90年代的符号记忆。影片横跨了1999至2025年,从山西汾阳小县城到澳大利亚。开头讲述了涛、晋生和梁子的三角恋情,随着涛选择了嫁给晋生,梁子远走他乡,三个人的生活开始分离。涛生了儿子到乐(dollar),后与晋生离婚,独自留在汾阳生活。晋生带着儿子到乐去了上海,又移民澳大利亚。此时,身患尘肺病的梁子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汾阳,因没钱看病向涛求助。2014年,三人的生活已有了天壤之别。
影片的另外一条线是到乐。涛的父亲在去给老战友祝寿的路上去世,悲痛万分的涛让到乐从上海回汾阳,拜祭外公。涛接回了7岁的到乐,发现这个满口上海话与英文的小男孩竟如此的陌生。在短暂的相处时光里,她带着儿子坐慢车,给他听叶倩文的“珍重”,包麦穗饺子给他吃,终于在儿子的“好吃”中露出了一丝笑容。这短暂的相处成为成年之后的到乐对母亲唯一的记忆。二十多岁的到乐,满口英文,与父亲只能通过谷歌翻译沟通,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他爱上了自己的中文老师,老师问他,你的母亲是谁?他只残存些模糊的印象:她的名字叫涛,wave的意思。
贾樟柯的整部电影似乎都在说对过去的留恋。虽然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真实的情感是不会变的。这样的贾樟柯为什么不留恋电影的胶片时代呢?
其实正如贾樟柯说的,胶片只是种媒介,数码对胶片的取代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既然胶片呈现的视觉效果数码都可以做到,甚至呈现的更好,为什么还要对胶片留恋呢。我们对胶片的留恋只是一种惯性,一种人面对改变时的不知所措和固步自封。真正值得我们留恋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背后人真实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在时光的发酵下,可能会积淀出更加深厚的能量。恋物还是恋情是本文想要探讨的第一个对比式表达。本文试图从喜悦与悲伤、富人与穷人、男人与女人这三个对比的概念出发,深入剖析《山河故人》这部影片想要呈现的意义层面,思考其背后的情感内涵。
一、喜悦与悲伤
(一)《go west》
影片的开头,涛、晋生和梁子在歌曲《go west》中热烈的跳舞,充满了一种迎接新世纪的喜悦与朝气。贾樟柯说在拍第一条的时候,音乐开始放,他们越跳越开心。等到喊停的时候,摄影师从轨道上跳下来,贾看到他眼泪汪汪的,然后转身一看,录音、美术、执行导演都哭了。他们都有种昨日重现的感觉,完全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影片的结尾,迈入老年的涛再次在广场上起舞,电影配乐再次响起《go west》的旋律,此时的涛应该没有了当年的喜悦与朝气,只有物是人非的淡淡哀伤和对过去的留恋。
(二)爸,我谈了个朋友
二十几岁的涛陪着父亲坐火车去给老战友祝寿。涛带着试探的语气问爸爸:“爸,我谈了个朋友。”“是谁呀?”“晋生。”“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就好。”得到父亲的默许之后,开心的涛在火车上哼起了歌。父亲借着去接水的借口,离开了座位。拿着杯子的父亲,静静地看着窗外。我想父亲的心里应该是五味杂陈的。涛选择了有钱的煤矿主晋生,放弃了老实的梁子。父亲不能干涉女儿的选择,只是对她的选择抱着深深的担忧。在爱情和金钱面前,涛似乎做出了更加理智的选择。当梁子扔掉家里的钥匙,要和涛分别的时候,涛或许才意识到自己是在金钱面前妥协了。
(三)老陈,我到了,你慢慢地来
年迈的父亲坐火车去见老战友,给他祝70岁大寿。带着酒和寿桃,充满喜悦的到达了目的地。在车站外,父亲给老战友打电话:“老陈啊,我到啦,你慢慢地来,别着急。”接着,镜头变成了父亲坐在站内的座位上,睡着了。后来头往后一仰,旁边的几个和尚过来一摸脉搏,发现已经去世了,纷纷念经。接到消息的涛眼睛红肿地赶来给父亲处理后事。父亲的战友满怀歉意地给涛赔罪。涛说:“陈叔叔,你别这样说,害得你70大寿也没好好过。”
喜悦与悲伤始终是贯穿人生的两个互相交织的主题。有人说,所谓喜剧,就是对悲剧的回忆。贾樟柯在影片中呈现了非常中国式的喜悦与悲伤。90年代,西方的事物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西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跨入新世纪的勃勃雄心。只是30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过去成了他们在人生微凉时取暖的唯一慰藉。这场席卷全中国的变动像巨轮碾压过每个人,不论是年迈的父亲,还是中年的涛、晋生、梁子,无人能逃脱。这场变动的甜头和苦果他们就是打碎了牙,也得和血而吞,就像作家绿妖在微博上说的,“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二、富人与穷人
梁子在与晋生竞争追求涛的时候输给了他,负气出走的梁子去了别地依然做了名煤矿工人。15年后,重病缠身的梁子无奈只能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山西。梁子从医院检查出来,走在路上看到困在笼子中的老虎。镜头通过梁子的视角拍了老虎,也从老虎的视角拍了梁子的特写镜头。这个笼中的老虎给整部电影增添了一缕荒诞感。也许是贾樟柯刻意为之。当初晋生包下了整个矿山,对梁子说,只要他离开涛,凭他的能力可以管理整座矿山。倔强的梁子不愿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离开晋生的矿山。梁子的选择和出走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都只能做一名井下的矿工,就像那永远被困在笼中的老虎。
在梁子回到汾阳的时候,2014年的汾阳已经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梁子从出租车上下来,镜头开始拉远,采用了远景镜头的形式。也就是说,贾樟柯并未呈现梁子眼中的汾阳,只是展示了一个模糊的城市形象。这也延续了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采取的空间表达方式,即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与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存在天然的审美连接。通过这种空间表达,可以看出贾樟柯始终在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他的电影艺术语言方式始终带着某种记录的风格。
贾樟柯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不太喜欢别人把我所拍摄的对象形容为底层人,我更希望他们被称为是非权力拥有者,而这个非权力拥有者涉及面非常广,人群非常大。不是说你拥有了财富就拥有了权力,今天你是一个老板,非常有钱,但明天可能随时就完蛋了,在权力之外,大家的生存境遇其实都挺像的。” 与身患尘肺病的梁子相比,晋生的生活看似顺风顺水。从汾阳到上海,再移民澳洲,晋生变成了洋气的Peter。晚年的晋生住在澳洲豪华的海景公寓里,当年汾阳的时髦青年居然一副老农民的打扮,穿着朴素的衬衣,拿着茶缸,墙上挂着《黄河颂》。这颇为滑稽的装扮呈现了晚年晋生内心的空虚,纵使跨国了大洋,他在内心依然是汾阳的小城青年。晋生让自己囚禁在了澳洲的豪华牢笼里,逃向澳洲,看似奔向自由,实则是流放。
贾樟柯对晋生命运的呈现,体现了他的关照对象的扩大。传统意义上的富人也成了他同情的对象,他将富人与穷人统一概括为非权力拥有者。在中国,非权力拥有者无论是否有钱,都同样的脆弱不堪。贾樟柯在《小武》、《站台》、《三峡好人》中呈现社会底层的生活,他同情被时代撞倒的人们。而在《山河故人》中,四十岁的贾樟柯叙述方式则更加的悲悯,他开始理解并同情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并对他们的生存方式进行叙述。国际电影节之所以如此青睐贾樟柯,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发生些什么。贾樟柯一直否认他在讲述中国,他不认为自己有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认真的讲述个体的命运,才让他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电影作者”。
三、男人与女人
涛是整部影片中形象最丰富的角色。年轻的涛身上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鲜活的生命力。在选择了与晋生结婚后,涛变成了富有的女老板。后来与晋生离婚,孩子到乐跟随父亲去上海生活。涛一直在做着她认为正确的选择。只是金钱并未给她带来快乐,带来的只是无尽的寂寞。影片中多次呈现了涛在豪宅里缝补旧毛衣,包饺子,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内心的孤独空虚。在父亲去世之后,涛将儿子接回汾阳生活。她才发现自己缺席了儿子的成长,自己对于7岁的儿子来说是如此的陌生与疏离。影片中她难过的对儿子说:“妈妈是个没有本事的人。”至此是涛情绪的一个发泄,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是由当初的选择造成的。在时代的巨浪中她被托起又被拍下,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贾樟柯在涛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很多的笔墨,她的身上有着最饱满的人性。梁子无钱看病走投无路的时候,唯一可以求助的人只有涛。梁子的妻子找到了在参加婚宴的涛,伏在酒店前巨大的石狮子旁哭泣。镜头开始拉远,突出巨大的建筑面前人物的渺小,从中可以看到影片对于社会底层的同情。涛来到梁子的家里给他送钱。影片分别呈现了涛的近景,涛在说话的时候镜头并没有将她和梁子放在同一个画面中,电影的空间关系展现的即是人物关系,说明此时涛与梁子的关系是割裂的,他们身处社会的不同阶层,中间的鸿沟难以跨越。
整部影片中,涛是所有人物关系的一个汇合点。她串联起了汾阳与澳洲,同时,她的身上有着传统中国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活泼、干练、孝顺、念旧、同情心。影片最后,她在大雪中独舞,耳畔响起1999年的《go west》,她是整部影片唯一的救赎。贾樟柯在涛的身上寄予了对中国未来的希望,被抛弃的母亲依然保持了对旺盛的生命力的渴望。
另一对有趣的男女是张到乐和他的中文老师Mia。从小在澳洲长大的到乐衣食无忧,但是对自己的未来越充满了迷茫。他对父亲说,自己没有任何想做的事,他想离开家,去寻找自由。在贾樟柯看来,到乐是个“被从故土上连根拔起的孩子”。 与过去的割裂让到乐觉得自己是没有母亲的试管婴儿。当他遇到刚刚离婚的中文老师Mia之后,他不可自制的爱上了她。当他被Mia说服,决定回中国找涛的时候,机场工作人员误认为Mia是他的母亲,他感到很愤怒,觉得那个工作人员十分的“rude”。Mia质问他,当他找到母亲涛的时候,该如何介绍Mia呢?是老师,朋友,还是女朋友?到乐面对质问迟疑了,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清楚自己与Mia的关系。本文理解贾樟柯想借此表达对到乐这“被迫移民”一代的同情。只是自小就在澳洲长大的到乐真的会像影片中呈现的那样,因与故土的割裂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吗?作为移民一代的到乐是在西方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或许童年的记忆让他对故土、对母亲会有所留恋,但是他其实是不折不扣的西方人。我们庞大的历史包袱真的需要他来背负吗?在西方的价值观中,个体的自由是最被重视的。因此,本文认为,真正接受西方教育成长起来的到乐,在面对机场工作人员误解的时候,应该会笑笑无所谓地说:“No, she is my girlfriend.”
小结
《山河故人》的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都是时光的浪子”。贾樟柯觉得,把时光与情感放在一起,是一件挺美的事。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喜悦与悲伤,富人与穷人,男人与女人,这些其实是人类从过去到未来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对这些主题可能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其背后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情感,或者说人本身。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云在青天水在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