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经不起拷问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冲着开心麻花的招牌去的,前面看的也很开心,歌也很好听,一切都那么美好,只剩下期待一个欢乐的结局。然而猝不及防下,就被画风急转的剧情狠狠的击中,几乎喘不过气来。抽了几根烟,整个晚上都无法摆脱郁结的心情,以至于从不写影评的我都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下面就说说我个人对这几个老师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以下大量剧透,请慎看。
孙校长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完成自己办农村学校的理想,他谎报“吕得水”老师领工资养驴;他容忍几个老师的小缺点,到处打圆场;他牺牲了张一曼来满足铜匠的非分要求;他甚至给女儿跪下,只求她不说出真相。他是个好人,尽可能不伤害别人;他救了“伤风败俗”的张一曼(裴魁山语);他领着几个年轻人到乡村教书,送书给铜匠,说“有教无类”。然后为了他所谓理想,处处退让,直至失去了道德的底限。然而当他被捆在驴棚听着女儿要嫁给铜匠的时候,用尽力气发出的叫声,竟然像头驴。他成了特派员发财找的那头驴。而他的理想呢?他们四个老师,辛苦了一年多,学校剩下六个学生。他学校的老师张一曼被他亲手剪了头发,疯了最后自杀。他的女儿无疑对她失望透顶,走了。他送书的铜匠,成了毁灭他们的罪魁祸首。最后他仍然因为学校没被取消欣喜不已,乐呵呵的和两个已经丑态毕露过的老师一起喊学校的口号,沉浸在自己已经病态变质的理想中而不自知。
裴魁山看起来是个大反派。他斤斤计较,见钱眼开;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他爱慕虚荣,为虎作伥。这些我都同意,但我想说说他的闪光点。在开始的时候,孙校长提议了一个议题,只有他在认真的讨论可行性,而张一曼和周铁男,则是毫无原则的连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无脑支持。收到电报得知特派员要来的时候,裴魁山是主张坦白的。可以说,他是个有想法的人。然而因为他性格导致的人缘不好,导致他的想法完全不被考虑。(中国人有这种传统,就是认人不认事儿,这才有了“关系网”。)他也不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有次开会的时候他也松嘴说捐一个月工资。他追求美好,张一曼有那么不堪的过往,他也不在乎,愿意和她共度一生(女权主义别着急骂,我只是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已经可以算是美德)。他甚至很有学问,和老外说假死的时候,各种案例信手拈来,听的周铁男一脸崇拜。可以说,如果没有铜匠没有特派员事件,他是孙校长的得力干将,是学校的主力教师。他有善的一面。然而被张一曼拒绝后,他的梦碎了。而在利益的诱惑下,他的善也消失了。现实中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只能说,人性是经不住拷问的。想起有些女生喜欢考验男朋友,找人勾引他之类的,强烈建议不要做这种事儿。很多时候,善恶真的只是一念之差。
周铁男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对学校决策不上心,从来都是无脑支持校长;他讨厌裴魁山的精明,于是处处和他作对;他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动不动就要“消死他”。但他也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他喜欢孙佳,却羞于表达;他送了孙佳蹦蹦球,看她弄丢着急的时候又拿了一个一样的给她;他拒绝了张一曼跳舞的邀请,只为了等着和孙佳一起跳。为了心爱的人,他拿着剪刀说,我看谁敢从这过去,何等的霸气。然而那一枪之后,一切都变了。我特别欣赏这一段的处理,他疯狂的跪地磕头,泪涕俱下。如果这一枪打死他,他还可以算个英雄;然而导演就是这么残酷,让他劫后余生,然后吓破了胆。我觉得他的反应很真实,他并不是那么勇敢,只是不知畏惧。他的信念,被那一枪摧毁殆尽。
张一曼是几个老师里唯一没有黑化的角色。她那么美好,乐观大气,笑容灿烂,打扮的漂亮,穿自己做的旗袍,歌唱的好听,舞跳的好看。她就像个女神,除了,那超出时代的性观念。我无意评说对错,只能说,不容于时代的观念,是要付出代价的。先是裴魁山恼羞成怒,毫不留情的辱骂,她淡然处之;铜匠不满意,别人不忍心打她,她自己抽耳光然后平静的问铜匠,满意了吗?最后由救过她的校长,她父亲一样的角色,亲手剪掉她的头发,她仍是微笑。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然而在看到自己一头杂乱的短发的时候,她崩溃了。导演先极尽表现了她的美好,再让她一点一点被摧毁。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难过的要死,又不得不承认其合理行、必然性。这才是这部电影最让人郁结的地方。
最后说一下铜匠。如果没有张一曼,他还在过着简单的生活,做快乐的铜匠,赚钱养家,听老婆的话,不伤害任何人。而张一曼改变了一切。她让他领略了峰顶的美好风光,然后又让他回去做铜匠。做不了了。铜匠在整部电影中的破坏性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特派员。是他毁灭了张一曼,也是他让整个计划败露。然而我对他恨不起来。他难道不是最无辜的一个吗?莫名其妙被“睡服”,莫名其妙被拉来冒充别人,又莫名其妙被赶走。在别人眼中,他只是那头驴的替代品。可他不是驴,他有思想啊。他喜欢张一曼,为了保护她不惜和一向畏惧的老婆翻脸;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于是努力的想成为他们的一员。他看了校长送他的书,他跟着孙佳学知识。如果张一曼没有对说那句“我只是把你当牲口”,他还是那个善良的铜匠。他毁了张一曼,他又何尝不是被张一曼毁了?如果从铜匠这里开始,是不是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电影的标签是“拷问人性”,把每个人的“善”都摧毁,然后把“恶”展现出来。然而我宁愿他们没有面对这样的拷问,宁愿没有驴得水没有特派员,他们仍然做那几个贫穷快乐的教书匠。谁的人性经得住这样的拷问?开心麻花,还是拍点简单的开心的作品吧。
下面就说说我个人对这几个老师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以下大量剧透,请慎看。
孙校长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完成自己办农村学校的理想,他谎报“吕得水”老师领工资养驴;他容忍几个老师的小缺点,到处打圆场;他牺牲了张一曼来满足铜匠的非分要求;他甚至给女儿跪下,只求她不说出真相。他是个好人,尽可能不伤害别人;他救了“伤风败俗”的张一曼(裴魁山语);他领着几个年轻人到乡村教书,送书给铜匠,说“有教无类”。然后为了他所谓理想,处处退让,直至失去了道德的底限。然而当他被捆在驴棚听着女儿要嫁给铜匠的时候,用尽力气发出的叫声,竟然像头驴。他成了特派员发财找的那头驴。而他的理想呢?他们四个老师,辛苦了一年多,学校剩下六个学生。他学校的老师张一曼被他亲手剪了头发,疯了最后自杀。他的女儿无疑对她失望透顶,走了。他送书的铜匠,成了毁灭他们的罪魁祸首。最后他仍然因为学校没被取消欣喜不已,乐呵呵的和两个已经丑态毕露过的老师一起喊学校的口号,沉浸在自己已经病态变质的理想中而不自知。
裴魁山看起来是个大反派。他斤斤计较,见钱眼开;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他爱慕虚荣,为虎作伥。这些我都同意,但我想说说他的闪光点。在开始的时候,孙校长提议了一个议题,只有他在认真的讨论可行性,而张一曼和周铁男,则是毫无原则的连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无脑支持。收到电报得知特派员要来的时候,裴魁山是主张坦白的。可以说,他是个有想法的人。然而因为他性格导致的人缘不好,导致他的想法完全不被考虑。(中国人有这种传统,就是认人不认事儿,这才有了“关系网”。)他也不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有次开会的时候他也松嘴说捐一个月工资。他追求美好,张一曼有那么不堪的过往,他也不在乎,愿意和她共度一生(女权主义别着急骂,我只是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已经可以算是美德)。他甚至很有学问,和老外说假死的时候,各种案例信手拈来,听的周铁男一脸崇拜。可以说,如果没有铜匠没有特派员事件,他是孙校长的得力干将,是学校的主力教师。他有善的一面。然而被张一曼拒绝后,他的梦碎了。而在利益的诱惑下,他的善也消失了。现实中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只能说,人性是经不住拷问的。想起有些女生喜欢考验男朋友,找人勾引他之类的,强烈建议不要做这种事儿。很多时候,善恶真的只是一念之差。
周铁男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对学校决策不上心,从来都是无脑支持校长;他讨厌裴魁山的精明,于是处处和他作对;他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动不动就要“消死他”。但他也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他喜欢孙佳,却羞于表达;他送了孙佳蹦蹦球,看她弄丢着急的时候又拿了一个一样的给她;他拒绝了张一曼跳舞的邀请,只为了等着和孙佳一起跳。为了心爱的人,他拿着剪刀说,我看谁敢从这过去,何等的霸气。然而那一枪之后,一切都变了。我特别欣赏这一段的处理,他疯狂的跪地磕头,泪涕俱下。如果这一枪打死他,他还可以算个英雄;然而导演就是这么残酷,让他劫后余生,然后吓破了胆。我觉得他的反应很真实,他并不是那么勇敢,只是不知畏惧。他的信念,被那一枪摧毁殆尽。
张一曼是几个老师里唯一没有黑化的角色。她那么美好,乐观大气,笑容灿烂,打扮的漂亮,穿自己做的旗袍,歌唱的好听,舞跳的好看。她就像个女神,除了,那超出时代的性观念。我无意评说对错,只能说,不容于时代的观念,是要付出代价的。先是裴魁山恼羞成怒,毫不留情的辱骂,她淡然处之;铜匠不满意,别人不忍心打她,她自己抽耳光然后平静的问铜匠,满意了吗?最后由救过她的校长,她父亲一样的角色,亲手剪掉她的头发,她仍是微笑。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然而在看到自己一头杂乱的短发的时候,她崩溃了。导演先极尽表现了她的美好,再让她一点一点被摧毁。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难过的要死,又不得不承认其合理行、必然性。这才是这部电影最让人郁结的地方。
最后说一下铜匠。如果没有张一曼,他还在过着简单的生活,做快乐的铜匠,赚钱养家,听老婆的话,不伤害任何人。而张一曼改变了一切。她让他领略了峰顶的美好风光,然后又让他回去做铜匠。做不了了。铜匠在整部电影中的破坏性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特派员。是他毁灭了张一曼,也是他让整个计划败露。然而我对他恨不起来。他难道不是最无辜的一个吗?莫名其妙被“睡服”,莫名其妙被拉来冒充别人,又莫名其妙被赶走。在别人眼中,他只是那头驴的替代品。可他不是驴,他有思想啊。他喜欢张一曼,为了保护她不惜和一向畏惧的老婆翻脸;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于是努力的想成为他们的一员。他看了校长送他的书,他跟着孙佳学知识。如果张一曼没有对说那句“我只是把你当牲口”,他还是那个善良的铜匠。他毁了张一曼,他又何尝不是被张一曼毁了?如果从铜匠这里开始,是不是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电影的标签是“拷问人性”,把每个人的“善”都摧毁,然后把“恶”展现出来。然而我宁愿他们没有面对这样的拷问,宁愿没有驴得水没有特派员,他们仍然做那几个贫穷快乐的教书匠。谁的人性经得住这样的拷问?开心麻花,还是拍点简单的开心的作品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流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