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感想。
2004年,我十二岁,从县城到了省城教学质量一流的中学念书。
报名的那天,我穿的是我妈穿着嫌太紧的一件粉红色衬衫,鞋子是和我爸一起为了新一阶段的开始而买的一双凉鞋。不是颜色鲜艳装饰着蝴蝶结的很美貌的那种,而是一双类似下图的这样的。
至于裤子,我不记得了,但按照我那时一贯的打扮,应该是卡其色的五分裤,依现在的说法就是能把腿显得最短最粗的那种。
家里人对小孩子的穿着的要求就是,舒服耐脏。至于样式,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当时我自己也对所谓形象并不怎么在意,头发扎马尾,带眼镜,鼻梁两侧有些雀斑,对了,还有为了矫正牙齿带的牙套。
而班里走在“时尚前沿”的女孩子们,已经开始披着在理发店离子烫过的柔顺长发,穿着粉红色耐克的鞋子以及从侧面可以看到抹胸的背心裙了。
那一年年的年底,寝室忽然掀起一股剪短发的潮流,我也未能成功抗拒。
然而,我的室友们都是回家由父母带着去理发店剪发,而作为一个连元旦也只能在宾馆度过的外地学生,我就草草在学校外面五块钱一个头的路边小店潇洒的告别了我的马尾。
那个发型,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被狗啃的。于是寒假的时候她又带我去理发店修剪了一下试图挽回,然后其后果本来就很短了的头发直接修成了板寸。好吧,可能比板寸稍微长一些,但是直立在头上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短就短呗,我真不怎么在意。
可是我没想到,有人在意。
我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难过,庆幸是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于是在十年之后我还能回头去看自己那时的心情,难过是,时至今日,看到这些文字,所有的情绪向我扑来,我还是浑身忍不住的发抖,觉得有一双手用力的压住了我的胸口,呼吸的很艰难。
现在的我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自己是怎样顶着他们的嘲笑,一笔一画在本子上写下这些字。
那时候班里有个很瘦个子很小的男生,在老师的眼里,他应该只是一个作文写的很好的成绩优秀的好孩子,但他常常会追在我后边说,你杂这么丑呐,你好瓜(方言,类似于蠢)哦?并且配合着你能想到的最厌恶的表情,好像在他面前的我不是他的同学,而是一种瘟疫,一滩污秽。
也许十三真的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吧。
十三岁那一年,我听到了太多太多类似丑陋,难看一类的字眼。
当然,外表带来的远远不止谩骂这么简单。
我记得那时班主任会把组长的名字先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一个一个上去写自己的名字并加入到自己想加入的组,我胆战心惊的上去飞快的写下自己的名字,还是听到了那组同学刺耳的唏嘘,好像他们必须要故意发出不满的声音,让全班都知道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才能与我撇清关系,才能让自己的声誉不受损害。
我记得那时候班上有两种座位,一种是有同桌的,一种是单列的没有同桌的,我永远都只能坐单列的座位,我的前桌和后桌也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排挤的人,比如有一回我的前桌是一个不怎么洗澡而身上散发着酸味的男生,而我的后桌说话会大舌头。
我记得我丢了五百块钱去找班主任老师,他笑了笑无奈的说,我又不是侦探,但是我明明记得班里最漂亮的女孩子手机丢了的时候他在班会课上严肃的提出了这一问题,而且英语老师还在晚自习上说,看到那么漂亮的女孩子手机丢了眼睛里的泪水在打转,我心疼的不行。
我还记得,我和那个女孩子生日只相差一天,在我过生日的那一天,他们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黑板祝福的话,不过是给我的,而是提前祝她生日快乐。有个男生说,诶今天是xx(我名字)生日你们这样她会伤心啊,是带着笑的调侃语气。我也抬头笑了笑,装的很不在意。
我记得我喜欢过一个男生,被他知道之后他再也没有和我过讲话。
我记得我挣扎过,反抗过,也妥协过,讨好过,我甚至想到过死。
如果每一次谩骂和嘲讽都是一把匕首插入身体,那时候的我应该就是一个移动的管制刀具贩卖摊吧。
《学校2015》里有一句台词,“好像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就是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是,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所以,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错在剪了不合时宜的头发。
错在穿了样式老旧的衣服。
错在买了丑陋的鞋子。
是吗? 是吧。
很多年之后的今天,我看到这个纪录片,回想到当初的自己,感触颇深。揭开自己的伤疤是一件很痛的事情,但是看完片子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经历写下来。因为知道在现在的校园里,职场上,社会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我”,只想告诉她们,其实我们没有错,我们只是遇到了无知的人群。不用控诉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必试图原谅,记住伤痛,并且引以为戒。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禁锢周围的人,更不要将自己遭遇的伤害转而加到别人身上。
同时,也深深意识到教育和媒体宣传在这个时候显得多么重要。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那些伤害我的人,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加以制止,或者有人告诉我,其实除了外貌你还有很多其它的财富,也许我那两年的日记就不会大段大段全是悲伤和愤懑。人需要正确的引导,然而太多的媒体将女孩子的相貌排在了第一位,太多的姑娘为了变美不惜一切代价,美图秀秀和整容的盛行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纪录片是形象工程小组里的一个姑娘推荐的,她整容了七年,看照片真的很漂亮,但她却在帖子里写到“其实到了某个点也许你会很怀念自己以前的样子。你是漂亮的,可不再闪闪发光。”
我并不是觉得追求美是一件坏事。只要不过于偏激,努力让自己变美变好是值得鼓励的。
然而可怕是一部分人将自己的审美变成了批判别人的砝码,而另一部分人为了迎合这一审美而牺牲了太多。
报名的那天,我穿的是我妈穿着嫌太紧的一件粉红色衬衫,鞋子是和我爸一起为了新一阶段的开始而买的一双凉鞋。不是颜色鲜艳装饰着蝴蝶结的很美貌的那种,而是一双类似下图的这样的。
至于裤子,我不记得了,但按照我那时一贯的打扮,应该是卡其色的五分裤,依现在的说法就是能把腿显得最短最粗的那种。
家里人对小孩子的穿着的要求就是,舒服耐脏。至于样式,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当时我自己也对所谓形象并不怎么在意,头发扎马尾,带眼镜,鼻梁两侧有些雀斑,对了,还有为了矫正牙齿带的牙套。
而班里走在“时尚前沿”的女孩子们,已经开始披着在理发店离子烫过的柔顺长发,穿着粉红色耐克的鞋子以及从侧面可以看到抹胸的背心裙了。
那一年年的年底,寝室忽然掀起一股剪短发的潮流,我也未能成功抗拒。
然而,我的室友们都是回家由父母带着去理发店剪发,而作为一个连元旦也只能在宾馆度过的外地学生,我就草草在学校外面五块钱一个头的路边小店潇洒的告别了我的马尾。
那个发型,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被狗啃的。于是寒假的时候她又带我去理发店修剪了一下试图挽回,然后其后果本来就很短了的头发直接修成了板寸。好吧,可能比板寸稍微长一些,但是直立在头上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短就短呗,我真不怎么在意。
可是我没想到,有人在意。
我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难过,庆幸是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于是在十年之后我还能回头去看自己那时的心情,难过是,时至今日,看到这些文字,所有的情绪向我扑来,我还是浑身忍不住的发抖,觉得有一双手用力的压住了我的胸口,呼吸的很艰难。
现在的我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自己是怎样顶着他们的嘲笑,一笔一画在本子上写下这些字。
那时候班里有个很瘦个子很小的男生,在老师的眼里,他应该只是一个作文写的很好的成绩优秀的好孩子,但他常常会追在我后边说,你杂这么丑呐,你好瓜(方言,类似于蠢)哦?并且配合着你能想到的最厌恶的表情,好像在他面前的我不是他的同学,而是一种瘟疫,一滩污秽。
也许十三真的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吧。
十三岁那一年,我听到了太多太多类似丑陋,难看一类的字眼。
当然,外表带来的远远不止谩骂这么简单。
我记得那时班主任会把组长的名字先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一个一个上去写自己的名字并加入到自己想加入的组,我胆战心惊的上去飞快的写下自己的名字,还是听到了那组同学刺耳的唏嘘,好像他们必须要故意发出不满的声音,让全班都知道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才能与我撇清关系,才能让自己的声誉不受损害。
我记得那时候班上有两种座位,一种是有同桌的,一种是单列的没有同桌的,我永远都只能坐单列的座位,我的前桌和后桌也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排挤的人,比如有一回我的前桌是一个不怎么洗澡而身上散发着酸味的男生,而我的后桌说话会大舌头。
我记得我丢了五百块钱去找班主任老师,他笑了笑无奈的说,我又不是侦探,但是我明明记得班里最漂亮的女孩子手机丢了的时候他在班会课上严肃的提出了这一问题,而且英语老师还在晚自习上说,看到那么漂亮的女孩子手机丢了眼睛里的泪水在打转,我心疼的不行。
我还记得,我和那个女孩子生日只相差一天,在我过生日的那一天,他们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黑板祝福的话,不过是给我的,而是提前祝她生日快乐。有个男生说,诶今天是xx(我名字)生日你们这样她会伤心啊,是带着笑的调侃语气。我也抬头笑了笑,装的很不在意。
我记得我喜欢过一个男生,被他知道之后他再也没有和我过讲话。
我记得我挣扎过,反抗过,也妥协过,讨好过,我甚至想到过死。
如果每一次谩骂和嘲讽都是一把匕首插入身体,那时候的我应该就是一个移动的管制刀具贩卖摊吧。
《学校2015》里有一句台词,“好像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就是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是,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所以,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错在剪了不合时宜的头发。
错在穿了样式老旧的衣服。
错在买了丑陋的鞋子。
是吗? 是吧。
很多年之后的今天,我看到这个纪录片,回想到当初的自己,感触颇深。揭开自己的伤疤是一件很痛的事情,但是看完片子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经历写下来。因为知道在现在的校园里,职场上,社会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我”,只想告诉她们,其实我们没有错,我们只是遇到了无知的人群。不用控诉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必试图原谅,记住伤痛,并且引以为戒。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禁锢周围的人,更不要将自己遭遇的伤害转而加到别人身上。
同时,也深深意识到教育和媒体宣传在这个时候显得多么重要。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那些伤害我的人,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加以制止,或者有人告诉我,其实除了外貌你还有很多其它的财富,也许我那两年的日记就不会大段大段全是悲伤和愤懑。人需要正确的引导,然而太多的媒体将女孩子的相貌排在了第一位,太多的姑娘为了变美不惜一切代价,美图秀秀和整容的盛行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纪录片是形象工程小组里的一个姑娘推荐的,她整容了七年,看照片真的很漂亮,但她却在帖子里写到“其实到了某个点也许你会很怀念自己以前的样子。你是漂亮的,可不再闪闪发光。”
我并不是觉得追求美是一件坏事。只要不过于偏激,努力让自己变美变好是值得鼓励的。
然而可怕是一部分人将自己的审美变成了批判别人的砝码,而另一部分人为了迎合这一审美而牺牲了太多。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