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老师这个职业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会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们的世界观,而对于世界观的改造就是这么一种迷人的东西,就像你终于看到你养的一盆绿植开出鲜花时的感觉一样。这种教育题材的电影一向也会得到很多共鸣,看完也会有一种获得感,真正的改变与成长是漫长而痛苦的,而电影里仅需一两小时便能目睹全程,从《摇滚校园》到《爆裂鼓手》再到《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这些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拍摄手法的的巧妙,氛围的营造还是配乐的恰切,他们都赢在了选题这一点上,而这类影片往往也会成为叫好不叫座的典范,他们并不为了创造商业价值而生,所以是否很好的表达出成长中改变的痛苦和最后到底开出怎样的鲜花或者毒花就成为了这一类电影评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标准。
首先我想说意识形态实验的主题很新颖但并不是很好拍成电影,类魔幻现实主义的处理方法算是导演的机智之处,但或许类纪录片形式会更适合表达出它的主题。而整部片子也并没有影射到对于天朝的批判之上,万不可过度解读。里面有着很多欧洲的黑色幽默元素,也很值得我们寻找挖掘。
可能很多人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天朝教育模式的既视感,整齐划一的制服,一排一排整齐的座位,回答问题先举手再起立回答等等,但这些终归只是形式,但如果带入法西斯独裁实验这一内涵一切也就变了味道,从第一天的好奇与初步接受,第二天组织结构标志的形成,第三天的大肆张贴分发传单,第四天TIM的彻底疯狂,第五天的集体失控,第六天的悲剧结尾。时间轴十分清晰明了,叙事手法不求标新立异,却让故事的讲述多了几分顺畅。
导演似乎非常急迫地想让我们了解到独裁主义在青年人中蔓延的的恐怖,但这却恰恰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个败笔,如果独裁主义缺少一个强力的领袖且目标明确的领袖是无法形成的,真正独裁统治下的人们一般都会有着类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心理体验。而片中的学生们只是毫无目的疯狂,他们之上并没有任何组织框架的压迫,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有着本质区别,所以也难怪观看时总会想到文革时红卫兵的所作所为,而片中Tim对于集体归属感的极度缺失和最后悲剧收场更是会使人产生导演在妖魔化集体主义之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三观并不是非常正统的。
我觉得作者可能也有旨在讽刺当下德国教育极端自由现象的意图,片中更是夸张弱化了学生们对于形式上的独裁主义的抵抗能力,而绝对自由给年轻人带来的也不全是好处,甚至在一开始为了表现他们的极端自由的意识还给他们赋予了很多令人生厌的个性,例如在表演中完全不顾台词的演出男,进攻完全不讲配合的水球男,这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甚至有些不合情理,但为了表现极端自由,它们还是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而浪潮运动进行时,演出顺利进行,水球配合精彩,又是一次明确的反向讽刺。就像平克弗洛伊德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里表达的自由意志一样,自由到底好还是不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中间应该是存在着一个平衡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由?我想这才是这个故事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
首先我想说意识形态实验的主题很新颖但并不是很好拍成电影,类魔幻现实主义的处理方法算是导演的机智之处,但或许类纪录片形式会更适合表达出它的主题。而整部片子也并没有影射到对于天朝的批判之上,万不可过度解读。里面有着很多欧洲的黑色幽默元素,也很值得我们寻找挖掘。
可能很多人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天朝教育模式的既视感,整齐划一的制服,一排一排整齐的座位,回答问题先举手再起立回答等等,但这些终归只是形式,但如果带入法西斯独裁实验这一内涵一切也就变了味道,从第一天的好奇与初步接受,第二天组织结构标志的形成,第三天的大肆张贴分发传单,第四天TIM的彻底疯狂,第五天的集体失控,第六天的悲剧结尾。时间轴十分清晰明了,叙事手法不求标新立异,却让故事的讲述多了几分顺畅。
导演似乎非常急迫地想让我们了解到独裁主义在青年人中蔓延的的恐怖,但这却恰恰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个败笔,如果独裁主义缺少一个强力的领袖且目标明确的领袖是无法形成的,真正独裁统治下的人们一般都会有着类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心理体验。而片中的学生们只是毫无目的疯狂,他们之上并没有任何组织框架的压迫,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有着本质区别,所以也难怪观看时总会想到文革时红卫兵的所作所为,而片中Tim对于集体归属感的极度缺失和最后悲剧收场更是会使人产生导演在妖魔化集体主义之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三观并不是非常正统的。
我觉得作者可能也有旨在讽刺当下德国教育极端自由现象的意图,片中更是夸张弱化了学生们对于形式上的独裁主义的抵抗能力,而绝对自由给年轻人带来的也不全是好处,甚至在一开始为了表现他们的极端自由的意识还给他们赋予了很多令人生厌的个性,例如在表演中完全不顾台词的演出男,进攻完全不讲配合的水球男,这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甚至有些不合情理,但为了表现极端自由,它们还是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而浪潮运动进行时,演出顺利进行,水球配合精彩,又是一次明确的反向讽刺。就像平克弗洛伊德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里表达的自由意志一样,自由到底好还是不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中间应该是存在着一个平衡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由?我想这才是这个故事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罗马病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