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霸王 死亦虞姬

“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一句话道出了小楼内心最隐秘的认知,唱戏于小楼是生存是辅助,谁离了谁就活不下去呢?斗蛐蛐卖西瓜,能活下去的都可以去做。但蝶衣不行,无论是寄托于大烟还是赏玩古旧,蝶衣都是在人戏合一里无法自拔,在文革中人人癫狂的熊熊大火里,他崩溃,他咆哮,他控诉,控诉这姹紫嫣红不再,控诉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疯魔的不是戏痴,而是在文化高压下人吃人的世道。
师父说,小豆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命是什么,是不可违抗,是难控结局,世上所有的喜剧都会以悲剧收尾,因为人终有一死。命运让蝶衣的母亲看到了戏路的活法,断指,嘲笑,鞭打,逃跑,然后回归。人类的逃亡史终将停滞,然后与命运的轨迹殊途同归。蝶衣的意识转变在与小楼的互动中一点一点有迹可循,最终有关自身性别意识的最后一点捍卫捣碎在小楼手里的那根烟斗。女娇娥何妨?男儿郎又何妨?师哥想让我是,我就是。但在看完整部片子后,我也在想,古今来,演旦角的并非蝶衣一个,师兄弟情也是四处皆有,为什么单单蝶衣会将手足之情上升到伉俪之情?这偶然中的必然最终都归结于蝶衣的性格,要从一而终,因为你懂霸王,所以我才会是你的虞姬。然而在历经清末,日侵,军阀,解放,文革的一路洗革后,蝶衣最终选择了留在戏里,就让这梦别醒。看到影评里的一句提问,为什么蝶衣活过了那么多跌宕的岁月,确单单在文革后选择自尽?也许这才叫大梦初醒,回首已逝百年,小楼笑着回忆起“你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一场春秋戏梦做了五十年,也是该醒了。
如果说蝶衣是生活在虚幻里,那么菊仙就是世俗现实的代表,而小楼就是时常在这两者之间游移拉扯。可以这么说,小楼是这三人中最没有自我的,他仗义又胆小,随性又难以挣脱世俗,但这恰恰确是大部分的观众所能找到共鸣的地方,谁能信誓旦旦保证面对千夫所指世俗强权能一直不低头?反观菊仙,她其实是一直以来最清醒的那个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也会不遗余力去争取,对于蝶衣和小楼的感情,她从旁观到不解再到感同身受,也渐渐化解了蝶衣对她的敌意,一点点看清蝶衣的感情,看着两人反目,为生存为信仰而互相指责,她内心是痛苦纠结心疼的,所以她懂,懂扔到烈火里的那把剑的意义,所以她义无反顾地跳出来,结果了断于小楼那一句为了活着的“我不爱她”!
与其他主角儿们一生跌宕一梦了的剧情相比,小癞子的出场不过半个小时,但我却将他视为全剧的灵魂人物。吹牛皮的、带头逃跑的、爱吃糖葫芦的小癞子其实就是当时众多孩子内心最真诚最天然最隐秘的模样,在师傅近乎严苛的训练下,会反抗会挣扎但却无法洗脱自己对于京剧这一行业的热爱,在溜出去看戏时看到舞台上的风采群众的喝彩,他艳羡他流泪,“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儿啊”。因为要成角儿,他最终无路可走,除了唱戏,他一无所长,在重新踏进梨园行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但又要强撑着表达自己所谓的硬气,在目睹师傅对小豆子狠厉的丝毫不留情面的鞭打过后,他的心理防线崩塌了,他等不到自己成角儿的那天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在这日复一日的鞭打中,是否能活到成角儿的那天,因此在棍棒和大片的帮小豆子求情声中,非常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他努力塞满糖葫芦,要让自己享受这最后的满足和幸福。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小癞子的死其实是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一方面,在师傅面对徒弟出逃盛怒的情况下,小豆子作为发泄对象,是很有可能被打死的,不死也是重伤,也许就走不了唱戏这条路;另一方面,小癞子的自尽给了小豆子小石头等人很大的冲击,这也是他们之后能安定唱戏的一个推动力。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林黛玉如果不焚稿那还叫什么林黛玉,虞姬如果不自刎那还叫什么虞姬?
师父说,小豆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命是什么,是不可违抗,是难控结局,世上所有的喜剧都会以悲剧收尾,因为人终有一死。命运让蝶衣的母亲看到了戏路的活法,断指,嘲笑,鞭打,逃跑,然后回归。人类的逃亡史终将停滞,然后与命运的轨迹殊途同归。蝶衣的意识转变在与小楼的互动中一点一点有迹可循,最终有关自身性别意识的最后一点捍卫捣碎在小楼手里的那根烟斗。女娇娥何妨?男儿郎又何妨?师哥想让我是,我就是。但在看完整部片子后,我也在想,古今来,演旦角的并非蝶衣一个,师兄弟情也是四处皆有,为什么单单蝶衣会将手足之情上升到伉俪之情?这偶然中的必然最终都归结于蝶衣的性格,要从一而终,因为你懂霸王,所以我才会是你的虞姬。然而在历经清末,日侵,军阀,解放,文革的一路洗革后,蝶衣最终选择了留在戏里,就让这梦别醒。看到影评里的一句提问,为什么蝶衣活过了那么多跌宕的岁月,确单单在文革后选择自尽?也许这才叫大梦初醒,回首已逝百年,小楼笑着回忆起“你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一场春秋戏梦做了五十年,也是该醒了。
如果说蝶衣是生活在虚幻里,那么菊仙就是世俗现实的代表,而小楼就是时常在这两者之间游移拉扯。可以这么说,小楼是这三人中最没有自我的,他仗义又胆小,随性又难以挣脱世俗,但这恰恰确是大部分的观众所能找到共鸣的地方,谁能信誓旦旦保证面对千夫所指世俗强权能一直不低头?反观菊仙,她其实是一直以来最清醒的那个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也会不遗余力去争取,对于蝶衣和小楼的感情,她从旁观到不解再到感同身受,也渐渐化解了蝶衣对她的敌意,一点点看清蝶衣的感情,看着两人反目,为生存为信仰而互相指责,她内心是痛苦纠结心疼的,所以她懂,懂扔到烈火里的那把剑的意义,所以她义无反顾地跳出来,结果了断于小楼那一句为了活着的“我不爱她”!
与其他主角儿们一生跌宕一梦了的剧情相比,小癞子的出场不过半个小时,但我却将他视为全剧的灵魂人物。吹牛皮的、带头逃跑的、爱吃糖葫芦的小癞子其实就是当时众多孩子内心最真诚最天然最隐秘的模样,在师傅近乎严苛的训练下,会反抗会挣扎但却无法洗脱自己对于京剧这一行业的热爱,在溜出去看戏时看到舞台上的风采群众的喝彩,他艳羡他流泪,“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儿啊”。因为要成角儿,他最终无路可走,除了唱戏,他一无所长,在重新踏进梨园行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但又要强撑着表达自己所谓的硬气,在目睹师傅对小豆子狠厉的丝毫不留情面的鞭打过后,他的心理防线崩塌了,他等不到自己成角儿的那天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在这日复一日的鞭打中,是否能活到成角儿的那天,因此在棍棒和大片的帮小豆子求情声中,非常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他努力塞满糖葫芦,要让自己享受这最后的满足和幸福。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小癞子的死其实是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一方面,在师傅面对徒弟出逃盛怒的情况下,小豆子作为发泄对象,是很有可能被打死的,不死也是重伤,也许就走不了唱戏这条路;另一方面,小癞子的自尽给了小豆子小石头等人很大的冲击,这也是他们之后能安定唱戏的一个推动力。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林黛玉如果不焚稿那还叫什么林黛玉,虞姬如果不自刎那还叫什么虞姬?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三七三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