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正傳3:蛙人傳》與認知中的新加坡社會與電影(一)
今年韓國一部大熱電視劇《太陽的後裔》橫掃亞洲,泰國總理巴育與韓國總統朴謹惠都大力推薦劇集,認為有助國民增加對自身國家的歸屬感與榮譽感。在亞洲國家,韓國與新加坡都是強行男性國民服兵役的,而台灣改為實行募兵制但新政策下九四年出生後的男性仍要學習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大大縮短了原先要服役兩年的計劃。韓國明星每每服役就引來粉絲的悲鳴,當年紅極一時的RAIN役滿後不復當年勇,現在服役的金秀賢將來的星途就更加沒人知。《太陽的後裔》的主角宋仲基一完兵役就接拍了這部劇集,結果風靡亞洲,人氣急升。電視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消除年青人對服役的恐懼,成就民族英雄、國家英雄的觀感。這些年香港有獨立的聲音,但獨立的背後要有外交與國防,一向嬌生慣養的港孩或者是怪獸家長又是否願意讓子女充軍?講獨立的人又是否願意身先事卒?這是要考量的問題,到底自己可不可以為一個地方而死?在韓劇裡宋慧喬演的姜暮煙醫生也不明白軍人為何要奉獻自己的生命給國家,到底國家又是一個怎樣的個體?香港人從來也沒有「國家」的概念又如何明白這一切的意義,建國到頭來是在乎犧牲的意義,戰爭的意義是為了和平,背後牽涉更多的利益與關係,也牽涉一個地區的人的根性,如何與國際社會交涉,香港建國、獨立只是在剛開始的階段,往後要怎樣還需看人民的意願與討論,雖然不盡認同但不至於不容討論吧。奈何香港政府與中央只在處處打壓,隨時擦槍走火。
沒有根性的香港人
2015年新加坡建國五十週年前夕,前總理李光耀逝世。在六十年代因為馬來西亞的回教徒與華人常常發生衝突,故此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亞聯邦。短短五十年新加坡發展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政府利用淡馬錫基金儲備與投資,又大力興建工業園提供就業。香港人羨慕新加坡人的「組屋」,百多萬元就有自己的房子,但背後又笑新加坡沒有民主是個獨裁政權,可是卻一心想離開香港步進這個社會。九七後就有不少港人就去了這個國度,但不到幾年移民的人又開始回流,持著雙重的護照掏兩地的資源。對於香港人來說真正的意義是那裡有錢就那裡是家,這可想起陳可辛的《甜蜜蜜》。香港只是一個過客逗留的地方,最終的目的地還是一路向西。新加坡是一個有很多華人的地方,香港人就易融入社區,看看某大學教授寫下鴻文離開香港就知他的根性還是很「香港」的,就算多有國際觸覺的人也要低頭,到底香港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是什麼?實在不敢想像。什麼叫做愛香港,最好不要問不要說。但如果問新加坡人Amos Yee的所作所為,他們一定會認為他罪有應得。所以盡量戒除表面化,新加坡有更多被壓制的比香港還差。
在《新兵正傳3:蛙人傳》就有一個新角色Hei Long是港人的後代,說粵語、或者在外地人眼中香港人的形象不就是李小龍、不就是古惑仔,所以角色的設定上選擇了後者。港人移居到新加坡但嫌棄要當兵,本在香港是個小混混,但又是取得新加坡的國民身份。然而,香港就是容許雙重國籍的地方,所以年中有不少人要回流、根本是沒有根的。如果不當兵就等於放棄新加坡的國藉,所以Hei Long的角色算得上是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新加坡,他不算得上融入當地的生活,與同儕的相處亦不見得特別好。這個角色的定位挺尷尬的,一個古惑仔因不滿父母的決定而走上歪路,卻在當兵的過程改邪歸正。就是典型浪子回頭的設置。對香港人來說是否當兵固然是艱難的決定,也有香港人因為不強行服役而選擇放棄星籍。當兵只是一種手段,兩年時間說長不長,短亦不短,但要離開家人為國家服務,到底香港移民所愛的「國」又是什麼?新加坡將國民歸納成同一個民族,但同樣多元文化下的香港,卻不能自稱是一個民族。就因為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所以適齡男子必定要當兵,一聽到這點就已經令人卻步。當電影裡的本土新加坡家長也深怕孩子受到欺凌要為他們出頭時,本身「坡孩」也懼怕NS(National Service),但只有無奈接受。如果命運能選擇……?
「梁智強式」的新加坡電影
梁智強貴為新加坡的國民導演,繼2002年先後拍過膾炙人口的《小孩不笨》系列後將目光繼續聚焦在「坡孩」的成長。香港人認識梁智強也是在於《小孩不笨》系列,這幾年香港家長開始追求模仿學習新加坡的教育,書展上新加坡的教科書大行其道,要為子女買當地的補充練習。有一點香港與新加坡很像的就是從小學開始就實行分班,將學生分為幾個等級,要將他們送進什麼學校。學校裡也有「階級觀念」之分。正因兩地的共通,影片得到香港的推祟。新加坡的電影格局也相對比較小,而且當地政府壓制創作空間。可以走出國門的或多或少都是經過審查的作品,所以新加坡電影多數是政治正確,例如是金馬獎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只是聚焦一個家庭的種種情況,梁智強的電影雖然在說一些已存在的社會問題但不志在批評政府,因此他根本不能批評。所以某程度上他的電影以喜劇為主就唯有把諷刺與不滿化為自嘲吧。假如有任何不滿政府的聲音,當地的電影局是可以刪剪的,新加坡不容許有宗教、同性戀、政治電影,所以並不會看到批評政府的作品,並不像香港電影可以在《迷離夜》裡打梁震鷹。然而看看Amos Yee批評李光耀的下場。
與梁智強同代的陳子謙曾經拍過一部描寫街童的紀實電影,竟然得罪了政府被禁。事實上梁智強的電影也很安份守己,他創辦的J Team Productions也有拍過些類似政府宣傳片的電影,例如是喚醒公眾衛生、要提醒市民沖廁的《人人有份》,不沖廁就要罰錢。想想在香港絕不會有這樣具「教訓意義」的電影與政策,在一個文明的大城市連沖廁也要拍部電影警惕當真是「老土當好笑」。奈何新加坡是一個家長式的社會,政府要你YES就是YES。新加坡國會選舉不去投票的市民也要有充份理由向政府交代,不然就是罰款。香港人認為不去投票是「沉默的表態」,不去投票也是一種自由。以上陳子謙的事件與香港的《十年》相比就可見兩地對自由的尊重,香港政府與中央政府再怎樣討厭《十年》也阻止不到在戲院上映,阻止不到討論。然而,新加坡不准不通過審查的電影上映就是千萬個不准。其中新加坡就禁止過林澤秋的《無涯:杜琪峯的電影世界》在當地的華語電影節上映,事關有粗口。
還有的是方言的問題,新加坡的官方電視台是不允許方言的,即使當地人會說英語、華語、閩南語、潮州話與粵語,而在電影則不鼓勵方言,但最主要仍是以英語溝通為主。新加坡電影創立了獨有的語言系統Singlish,當地的坡式口音、間中在電影對白加上各式的方言,有時是馬來語、閩南語、甚至有粵語,比較的雜亂。
而什麼是「梁智強式」的電影,就是他的電影就如電視劇般,也許他是藝人出身吧。先在當地的電視圈成為受歡迎的藝人,他的《小孩》系列一拍再拍,然後是兩部的《獅神決戰》,再加上現在的《新兵》系列。而在今年初因應SG50(新加坡國慶)而交出了新作《我們的故事》,描寫新加坡建國以來的滄桑與發展。梁智強是當地一位受過總統勛章的藝人,之所以有國民導演的美譽也是因為在九八年拍《錢不夠用》而打破新加坡的票房(584萬新幣票房)。而往後,特別是這幾年他的電影均定檔在賀歲檔期。《新兵正傳》就打破了他所創下的記錄。而事實上梁智強曾經在新加坡部隊當過八年軍官,當兵是當地人老中青必須經歷的事,故《新兵正傳》從12年到15年拍了共三部片可足見它的市場價值,而更特別的是見證到戲中主角們的成長與打打鬧鬧,軍中生活與男孩們的熱血是這個系列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本身新加坡電影就是資源匱乏的,但他可以在有限的環境寫出無限的東西,他的電影的確存在可刪減與拖延的部份,但這些部份與Singlish從瑕疵成為了坡片中不可缺的不成熟部份。這點與我們接受港產片有犯駁一樣,已經是標誌。
沒有根性的香港人
2015年新加坡建國五十週年前夕,前總理李光耀逝世。在六十年代因為馬來西亞的回教徒與華人常常發生衝突,故此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亞聯邦。短短五十年新加坡發展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政府利用淡馬錫基金儲備與投資,又大力興建工業園提供就業。香港人羨慕新加坡人的「組屋」,百多萬元就有自己的房子,但背後又笑新加坡沒有民主是個獨裁政權,可是卻一心想離開香港步進這個社會。九七後就有不少港人就去了這個國度,但不到幾年移民的人又開始回流,持著雙重的護照掏兩地的資源。對於香港人來說真正的意義是那裡有錢就那裡是家,這可想起陳可辛的《甜蜜蜜》。香港只是一個過客逗留的地方,最終的目的地還是一路向西。新加坡是一個有很多華人的地方,香港人就易融入社區,看看某大學教授寫下鴻文離開香港就知他的根性還是很「香港」的,就算多有國際觸覺的人也要低頭,到底香港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是什麼?實在不敢想像。什麼叫做愛香港,最好不要問不要說。但如果問新加坡人Amos Yee的所作所為,他們一定會認為他罪有應得。所以盡量戒除表面化,新加坡有更多被壓制的比香港還差。
在《新兵正傳3:蛙人傳》就有一個新角色Hei Long是港人的後代,說粵語、或者在外地人眼中香港人的形象不就是李小龍、不就是古惑仔,所以角色的設定上選擇了後者。港人移居到新加坡但嫌棄要當兵,本在香港是個小混混,但又是取得新加坡的國民身份。然而,香港就是容許雙重國籍的地方,所以年中有不少人要回流、根本是沒有根的。如果不當兵就等於放棄新加坡的國藉,所以Hei Long的角色算得上是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新加坡,他不算得上融入當地的生活,與同儕的相處亦不見得特別好。這個角色的定位挺尷尬的,一個古惑仔因不滿父母的決定而走上歪路,卻在當兵的過程改邪歸正。就是典型浪子回頭的設置。對香港人來說是否當兵固然是艱難的決定,也有香港人因為不強行服役而選擇放棄星籍。當兵只是一種手段,兩年時間說長不長,短亦不短,但要離開家人為國家服務,到底香港移民所愛的「國」又是什麼?新加坡將國民歸納成同一個民族,但同樣多元文化下的香港,卻不能自稱是一個民族。就因為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所以適齡男子必定要當兵,一聽到這點就已經令人卻步。當電影裡的本土新加坡家長也深怕孩子受到欺凌要為他們出頭時,本身「坡孩」也懼怕NS(National Service),但只有無奈接受。如果命運能選擇……?
「梁智強式」的新加坡電影
梁智強貴為新加坡的國民導演,繼2002年先後拍過膾炙人口的《小孩不笨》系列後將目光繼續聚焦在「坡孩」的成長。香港人認識梁智強也是在於《小孩不笨》系列,這幾年香港家長開始追求模仿學習新加坡的教育,書展上新加坡的教科書大行其道,要為子女買當地的補充練習。有一點香港與新加坡很像的就是從小學開始就實行分班,將學生分為幾個等級,要將他們送進什麼學校。學校裡也有「階級觀念」之分。正因兩地的共通,影片得到香港的推祟。新加坡的電影格局也相對比較小,而且當地政府壓制創作空間。可以走出國門的或多或少都是經過審查的作品,所以新加坡電影多數是政治正確,例如是金馬獎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只是聚焦一個家庭的種種情況,梁智強的電影雖然在說一些已存在的社會問題但不志在批評政府,因此他根本不能批評。所以某程度上他的電影以喜劇為主就唯有把諷刺與不滿化為自嘲吧。假如有任何不滿政府的聲音,當地的電影局是可以刪剪的,新加坡不容許有宗教、同性戀、政治電影,所以並不會看到批評政府的作品,並不像香港電影可以在《迷離夜》裡打梁震鷹。然而看看Amos Yee批評李光耀的下場。
與梁智強同代的陳子謙曾經拍過一部描寫街童的紀實電影,竟然得罪了政府被禁。事實上梁智強的電影也很安份守己,他創辦的J Team Productions也有拍過些類似政府宣傳片的電影,例如是喚醒公眾衛生、要提醒市民沖廁的《人人有份》,不沖廁就要罰錢。想想在香港絕不會有這樣具「教訓意義」的電影與政策,在一個文明的大城市連沖廁也要拍部電影警惕當真是「老土當好笑」。奈何新加坡是一個家長式的社會,政府要你YES就是YES。新加坡國會選舉不去投票的市民也要有充份理由向政府交代,不然就是罰款。香港人認為不去投票是「沉默的表態」,不去投票也是一種自由。以上陳子謙的事件與香港的《十年》相比就可見兩地對自由的尊重,香港政府與中央政府再怎樣討厭《十年》也阻止不到在戲院上映,阻止不到討論。然而,新加坡不准不通過審查的電影上映就是千萬個不准。其中新加坡就禁止過林澤秋的《無涯:杜琪峯的電影世界》在當地的華語電影節上映,事關有粗口。
還有的是方言的問題,新加坡的官方電視台是不允許方言的,即使當地人會說英語、華語、閩南語、潮州話與粵語,而在電影則不鼓勵方言,但最主要仍是以英語溝通為主。新加坡電影創立了獨有的語言系統Singlish,當地的坡式口音、間中在電影對白加上各式的方言,有時是馬來語、閩南語、甚至有粵語,比較的雜亂。
而什麼是「梁智強式」的電影,就是他的電影就如電視劇般,也許他是藝人出身吧。先在當地的電視圈成為受歡迎的藝人,他的《小孩》系列一拍再拍,然後是兩部的《獅神決戰》,再加上現在的《新兵》系列。而在今年初因應SG50(新加坡國慶)而交出了新作《我們的故事》,描寫新加坡建國以來的滄桑與發展。梁智強是當地一位受過總統勛章的藝人,之所以有國民導演的美譽也是因為在九八年拍《錢不夠用》而打破新加坡的票房(584萬新幣票房)。而往後,特別是這幾年他的電影均定檔在賀歲檔期。《新兵正傳》就打破了他所創下的記錄。而事實上梁智強曾經在新加坡部隊當過八年軍官,當兵是當地人老中青必須經歷的事,故《新兵正傳》從12年到15年拍了共三部片可足見它的市場價值,而更特別的是見證到戲中主角們的成長與打打鬧鬧,軍中生活與男孩們的熱血是這個系列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本身新加坡電影就是資源匱乏的,但他可以在有限的環境寫出無限的東西,他的電影的確存在可刪減與拖延的部份,但這些部份與Singlish從瑕疵成為了坡片中不可缺的不成熟部份。這點與我們接受港產片有犯駁一樣,已經是標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oroth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