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纸枷锁,一个平凡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08年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电影在继承了陈凯歌电影文化反思的一贯风格的同时,又注入了“凡人”的注脚。
电影的文化反思体现在梅兰芳一生所戴的“纸枷锁”所蕴含的意义中,而“凡人”则表明了梅兰芳不同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他不仅活在戏里,演活了京剧里的人物,更是一个能出戏的凡人。

下面从纸枷锁和平凡人两个方面来解读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
一把纸枷锁
谈到纸枷锁,首先我们谈谈影片中提到纸枷锁的几处地方。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大伯的声音和少年畹华拿起大伯绝笔的音画分立中,我们听到了纸枷锁一词,也看到了戴着纸枷锁的大伯是如何卑躬屈膝地赴死的;

第二次是在邱如白劝梅兰芳不要因为陪孟小冬看电影而耽误一场戏的时候。邱如白是这样对梅兰芳说:“知道它可怕在哪儿吗?就在它是薄薄的纸做的,不用丁点儿力气就能把它撕开,可要真能撕开,你大伯、你爷爷早就撕开了”;

第三次提到纸枷锁是在梅兰芳登上美国舞台表演前的化妆室里,害怕的畹华想到了大伯的话,大伯对他说:“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你就戴着你的纸枷锁,千忍万忍地走到底吧”。
在这出现的三次纸枷锁,每一个意义是不同的,对梅兰芳的人生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出现的纸枷锁,它奠定了梅兰芳害怕不能在舞台上唱戏的恐惧;

第二次出现的纸枷锁,它剥夺了畹华一个平凡人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自由;
第三次出现的纸枷锁,它鼓励了一个艺术家去克服恐惧,攀登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从对这三个纸枷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纸枷锁对梅兰芳的人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而这纸枷锁是什么?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纸枷锁指的是中国梨园文化、中国的京剧艺术。
一方面,梨园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很受人看好的地方,伶人的地位也不高,用燕十三的话讲,是下九流。畹华大伯死还不行,还得奴颜卑膝、感恩戴德地去死,原因正在于此。
而且,唱得好、唱得红时捧你,唱得不好,人人都不理睬你,正如燕十三的人生,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此外,伶人必须“随叫随到”,没特殊原因决不能缺一场戏,因为观众会认为你在拿乔,弄不好就会终止艺术生涯,梅兰芳不敢陪孟小冬看电影,却不缺席任何一场戏的原因也在于此,芝芳对孟小冬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正贴切地说明了梅兰芳的境遇。

另一方面,京剧自身也对伶人要求自身“清心寡欲”、内心孤独,从邱如白对孟小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邱如白对孟小冬说:“他心里的孤单一直都还在,直到他碰见了你,可他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是毁了他,谁就毁了梅兰芳”;
邱如白为了让梅兰芳保持这份孤单,为了让他的京剧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造诣,不惜利用刘锡长去赶走孟小冬,原因正在于此;而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也证明了这条艺术真理。

其次, 梅兰芳为何戴上纸枷锁并在艺术道路上前行?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他尊敬大伯的绝笔信以及大伯的死。2.鲁二爷要包养他,让他感受到伶人低下的地位。3.燕十三的死,爷爷死前叮嘱他说:“畹华,帮爷爷办个事,以后提拔提拔咱伶人的地位,行吗?”4.梅兰芳热爱京剧,他最害怕的是不能站在舞台上,所以他才会抛弃情爱,不错过任何一场戏。

这些都是畹华自愿戴上纸枷锁的原因,而戴上纸枷锁的梅兰芳,在艺术道路上无疑是成功的,他被誉为“伶界大王”,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最后,纸枷锁对梅兰芳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成就了伟大的梅兰芳艺术、成就了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消极方面,它让梅兰芳内心孤单,错失了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不为日本人唱戏的民族气节,影片中不是阐述为梅兰芳的爱国主义,而是纸枷锁,在邱如白劝梅兰芳出山为日本人唱戏的段落中,梅兰芳是这样拒绝的:“有人要看一个脏了的梅兰芳吗?”。
在梅兰芳毁嗓拒绝唱戏的新闻发布会上,梅兰芳重提了当年爷爷十三燕对他的嘱托:“畹华,帮爷爷办个事,以后提拔提拔咱伶人的地位,行吗?”。从中可见,梅兰芳所做的所谓民族气节,其实更多的是一场梅兰芳打破纸枷锁,提高伶人地位的事儿。

这很符合编剧严歌苓的风格,她是一个擅长从人性角度写作而不喜从政治角度写作的女作家,所以本片中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最大化的削弱了,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寻到梅兰芳这番壮举的原因。
谈到纸枷锁,不得不说,邱如白是一个犹如程蝶衣般的悲剧性人物,程蝶衣一生生活在戏剧里,爱着他的霸王,最后分不清现实与舞台,这才成就了他优秀的京剧艺术,但也铸就了他一生悲剧性的命运。

而邱如白,他也是剧中的可怜人,他是留学海外的大才子,他一生为了让梅兰芳的京剧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惜放弃高官;为了让孟小冬离开梅兰芳,耍尽各种手段,最后还背上了间接杀人的罪名(刘锡长因他而死);为了让梅兰芳重登舞台,不惜答应日本人劝梅兰芳为他们唱戏,最后落得汉奸的罪名,兄弟情谊也不复存在了。
他一生都背负着这个纸枷锁,可悲,可叹!
一个平凡人
除了纸枷锁影响控制着梅兰芳,”凡人“思想也主导影响着梅兰芳,特别是跟孟小冬谈恋爱后,他的”凡人“思想更加突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观点。

1.梅兰芳拒绝了”伶界大王“的称号。他说:“他怕不能站在舞台上”,拒绝了“伶界大王”的牌匾,其实“伶界大王”最集中体现了纸枷锁,对这块牌匾的拒绝并坦陈自己的害怕,这其实就是抛弃虚名、活在平凡里的做法。
2.跟孟小冬分离后,他再也不能唱《乌龙镇》。他为生活中的情再也不能唱这出戏了。

3.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唱戏。在一次梅兰芳跟日本高官对话时,日本高官说梅兰芳在台上是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兰芳回答道在台下他可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
4.在影片最后,通过邱如白读畹华大伯绝笔,我们知道了畹华大伯为了不让畹华感觉孤单,所以他不应畹华的招呼,让他不受感情影响。但影片中有一段畹华大伯在即将赴刑场时,他转过头来,应了畹华的叫唤。
5.邱如白坐在躺在病床上梅兰芳的旁边,他说道:“也许你就是一个凡人”。
而导演陈凯歌为什么描写梅兰芳平凡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陈凯歌自觉不自觉地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结果。
陈凯歌想主流意识形态靠拢这已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由陈佩琦、王志文、陈红主演的《和你在一起》,而这种意识在陈凯歌2010年的作品《赵氏孤儿》中更加明显。
曾经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现在又回归主流意识形态的作者也不止陈凯歌,还有张艺谋、王朔等。而王朔尤为明显,王朔的小说被称为带有痞子味的小说,很具有反抗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但热播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回归。
总之,无论陈凯歌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必须肯定,把梅兰芳平凡人一面的挖掘是对影片的整体内涵式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最起码,我们看到了一个跟《霸王别姬》有些继承渊源但又不同的影片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