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从电影艺术角度评价百鸟朝凤

很多人因着《百鸟朝凤》不热不火来指点当代人的审美,或哀叹文艺片被冷落。我承认后两者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但并不能由这部电影的冷淡来说明,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非绝佳的文艺片,很一般而已。
先声明,我在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导演去世、制片下跪这些事情,我纯粹是冲着“百鸟朝凤”这个名字去看的,因为我喜欢唢呐的这段曲子。
开场了我才知道,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电影开头先放了一段吴导演在世时在片场时的拍摄画面,以及张艺谋和另一位外国导演对这部电影的极力推荐,和对吴导的深情赞扬。看到此处,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度上升到了顶峰,然后随着电影的开始放映,我渐渐从顶峰掉落下来。
1.电影不用方言
首先一开始演员普通话就让人很是出戏。电影故事的背景应该是在秦川大地上,可是电影并没有使用陕西话,并且试图用“大”“娃”这些方言专有的词来插到普通话中来塑造农民形象。这让我很不能接受,就像我不能接受普通话里掺着“俺”就表示自己在讲山东话一样。
都知道中国导演分7代,从第5、6代导演开始,电影中开始使用方言。有很多方言用的比较成功作品。如《举起手来》郭达的陕西方言,《斗牛》中黄渤的山东话,《1942》里面演员集体说河南话……方言电影不仅带有鲜明的“地域化”特征,还能很好的体现电影人物的个性,个人认为方言的使用是电影与小说相比,在艺术表达上的一点优越性。但是《百鸟朝凤》沿用之前吴导拍《人生》的那个年代的套路,继续使用普通话表达,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退步。
2.剧本过于简单稚拙
我认为,好的文艺片都是要足够厚重的,之前成功的绝佳文艺片,在叙述故事的同时或者会反思战争、反应人性。所以,如果只是单线走,就显得很单薄了。而《百鸟朝凤》通篇用很朴实的煽情来讲唢呐在90年代农村转性时期的兴衰,而且用的手法很是平实稚拙,比如,说唢呐在农村不受欢迎了,就弄个洋乐队出来抢风头,农村带金链子的小青年过来直接语言侮辱……这些细节都太朴实稚拙、太直白了。
所以可能是由于剧本的原因,总觉得作为一个电影,《百鸟朝凤》整个故事单线走,太单薄了,虽然中间穿插了一点蓝玉与妹妹的爱情,但无足轻重反而让人觉得突兀没必要。
3.人物高大全理想化,现实主义题材却不现实
《百鸟朝凤》中的几个人物先不说演技如何,但就人物本身来说里面的几个主人公:焦师傅、师娘、游天鸣、蓝玉、天鸣的父亲无一不是高大全的人物。在性格上、道德上几乎找不出任何缺点,并且远远超出一般人。焦师傅德艺双馨,师兄弟相爱互助,师娘朴实善良、爱护徒弟,父亲也在危难时刻拿出积蓄,还有天鸣的传承与坚持,蓝玉的挺身而出……
这些理想化的人物衬托乡里人朴实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编剧导演的朴实。可是理想化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不够有血有肉,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挣扎与无奈、感觉不到他们自身的个性与情怀,更不用提人性层面的解读……
除了人物设置上给人“不现实”的感觉,在剧情上,也有一些“不现实”。先不说“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红白事都能用,也不说唢呐其实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南,就说唢呐班和西洋乐队在农村的存在情况问题。唢呐不流行了,我信,但是农村办事都请西洋乐队,我就不觉得在现实中的农村能找出实例说明这是个普遍现象。还有在电影中竟然还有唢呐班与西洋乐队现场较起劲的情节,现实中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之后有小混混莫名过来侮辱,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在人家喜事上斗殴出手跟小混混打起来,现实中的农村人更不会这样做的。
4.朴实的煽情太多太过
“朴实”是褒义词,“煽情”含有贬义。我在“煽情”前面加了“朴实”二字,是因为没有别的两个词结合起来更能说明这部电影的表达手法了。电影使用的手法是,每遇感人的场面,就会有一段西洋音乐响起作为背景,先不说是不是落入俗套的问题,只是电影题目叫“百鸟朝凤”,满篇也都在极力的渲染这首曲子的神圣,那么最后怎么也得吹一段吧?但是我到最后都没有完整的听一下“百鸟朝凤”,这曲子有些长,但放一段高潮部分总可以吧?可是在电影中,唢呐班吹奏“百鸟朝凤”的场景的中一切声音都被之前的煽情西洋背景音乐代替了,这是让我最不能接受的。并且,这样的设置既违背了宣传唢呐这一民俗艺术初衷,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
当我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在电梯里听到两个女生很兴奋地说制片人都下跪了,好可怜,这真是一部良心电影之类的话,我不知该说什么了。吴天明导演确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杰出人才,他在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以及为电影做出的贡献确实促进了后来一批新的优秀的电影作品的产生,但吴导的这部作品,仍然使用80年代拍电影的手法来拍,不能说仅仅是一种落伍,而是没有将这些年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进步与积攒好好运用上,加上剧本过于简单,整个电影就显得很单薄,而煽情又太过。
当然,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佳作甚至称不上中上水平,但还是由很多优点的,这些优点前人之述备矣。但从这整个事情来看,包括“大师绝唱”的宣传,“下跪求拍片”的炒作,以及那些跟风和人云亦云,我觉得人越来越难抛除外在的影响而欣赏本质的内容了,这或许就是一开始说的审美危机、文艺片衰落的根本原因。
16.5.13观影
16.5.18写评
先声明,我在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导演去世、制片下跪这些事情,我纯粹是冲着“百鸟朝凤”这个名字去看的,因为我喜欢唢呐的这段曲子。
开场了我才知道,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电影开头先放了一段吴导演在世时在片场时的拍摄画面,以及张艺谋和另一位外国导演对这部电影的极力推荐,和对吴导的深情赞扬。看到此处,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度上升到了顶峰,然后随着电影的开始放映,我渐渐从顶峰掉落下来。
1.电影不用方言
首先一开始演员普通话就让人很是出戏。电影故事的背景应该是在秦川大地上,可是电影并没有使用陕西话,并且试图用“大”“娃”这些方言专有的词来插到普通话中来塑造农民形象。这让我很不能接受,就像我不能接受普通话里掺着“俺”就表示自己在讲山东话一样。
都知道中国导演分7代,从第5、6代导演开始,电影中开始使用方言。有很多方言用的比较成功作品。如《举起手来》郭达的陕西方言,《斗牛》中黄渤的山东话,《1942》里面演员集体说河南话……方言电影不仅带有鲜明的“地域化”特征,还能很好的体现电影人物的个性,个人认为方言的使用是电影与小说相比,在艺术表达上的一点优越性。但是《百鸟朝凤》沿用之前吴导拍《人生》的那个年代的套路,继续使用普通话表达,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退步。
2.剧本过于简单稚拙
我认为,好的文艺片都是要足够厚重的,之前成功的绝佳文艺片,在叙述故事的同时或者会反思战争、反应人性。所以,如果只是单线走,就显得很单薄了。而《百鸟朝凤》通篇用很朴实的煽情来讲唢呐在90年代农村转性时期的兴衰,而且用的手法很是平实稚拙,比如,说唢呐在农村不受欢迎了,就弄个洋乐队出来抢风头,农村带金链子的小青年过来直接语言侮辱……这些细节都太朴实稚拙、太直白了。
所以可能是由于剧本的原因,总觉得作为一个电影,《百鸟朝凤》整个故事单线走,太单薄了,虽然中间穿插了一点蓝玉与妹妹的爱情,但无足轻重反而让人觉得突兀没必要。
3.人物高大全理想化,现实主义题材却不现实
《百鸟朝凤》中的几个人物先不说演技如何,但就人物本身来说里面的几个主人公:焦师傅、师娘、游天鸣、蓝玉、天鸣的父亲无一不是高大全的人物。在性格上、道德上几乎找不出任何缺点,并且远远超出一般人。焦师傅德艺双馨,师兄弟相爱互助,师娘朴实善良、爱护徒弟,父亲也在危难时刻拿出积蓄,还有天鸣的传承与坚持,蓝玉的挺身而出……
这些理想化的人物衬托乡里人朴实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编剧导演的朴实。可是理想化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不够有血有肉,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挣扎与无奈、感觉不到他们自身的个性与情怀,更不用提人性层面的解读……
除了人物设置上给人“不现实”的感觉,在剧情上,也有一些“不现实”。先不说“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红白事都能用,也不说唢呐其实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南,就说唢呐班和西洋乐队在农村的存在情况问题。唢呐不流行了,我信,但是农村办事都请西洋乐队,我就不觉得在现实中的农村能找出实例说明这是个普遍现象。还有在电影中竟然还有唢呐班与西洋乐队现场较起劲的情节,现实中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之后有小混混莫名过来侮辱,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在人家喜事上斗殴出手跟小混混打起来,现实中的农村人更不会这样做的。
4.朴实的煽情太多太过
“朴实”是褒义词,“煽情”含有贬义。我在“煽情”前面加了“朴实”二字,是因为没有别的两个词结合起来更能说明这部电影的表达手法了。电影使用的手法是,每遇感人的场面,就会有一段西洋音乐响起作为背景,先不说是不是落入俗套的问题,只是电影题目叫“百鸟朝凤”,满篇也都在极力的渲染这首曲子的神圣,那么最后怎么也得吹一段吧?但是我到最后都没有完整的听一下“百鸟朝凤”,这曲子有些长,但放一段高潮部分总可以吧?可是在电影中,唢呐班吹奏“百鸟朝凤”的场景的中一切声音都被之前的煽情西洋背景音乐代替了,这是让我最不能接受的。并且,这样的设置既违背了宣传唢呐这一民俗艺术初衷,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
当我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在电梯里听到两个女生很兴奋地说制片人都下跪了,好可怜,这真是一部良心电影之类的话,我不知该说什么了。吴天明导演确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杰出人才,他在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以及为电影做出的贡献确实促进了后来一批新的优秀的电影作品的产生,但吴导的这部作品,仍然使用80年代拍电影的手法来拍,不能说仅仅是一种落伍,而是没有将这些年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进步与积攒好好运用上,加上剧本过于简单,整个电影就显得很单薄,而煽情又太过。
当然,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佳作甚至称不上中上水平,但还是由很多优点的,这些优点前人之述备矣。但从这整个事情来看,包括“大师绝唱”的宣传,“下跪求拍片”的炒作,以及那些跟风和人云亦云,我觉得人越来越难抛除外在的影响而欣赏本质的内容了,这或许就是一开始说的审美危机、文艺片衰落的根本原因。
16.5.13观影
16.5.18写评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