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彼刻飞向此时此刻的子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得《让子弹飞》在宣传期间,曾在预告片里有昆汀对姜文的一句评价: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宣发放的一句狗屁了。但还记得豆瓣网上流传甚广的那张照片,穿着电影里皇帝装扮的姜文,两指夹着一根烟,正和前来探班的昆汀指点江山。昆汀像副学生的模样听着姜文大吹特吹一番。好家伙这画风真是妙趣横生!外界对二人也是有许多英雄相惜相见恨晚的过度描写。不论昆汀有没有说这句吹嘘姜文的话,不知何时起,姜文已经被冠以了中国昆汀的称号。姜文的这个称号在《让子弹飞》上映后似乎底气更足了。
第一次《让子弹飞》是在网上下载的劣质盗版视频观看的,分辨率太低在电脑上看如观赏一堆马赛克,不得不放在手机上看。记得那个醒来的清晨,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拿着手机看的津津有味完全忘记了有起床这个动作。我能体会小小屏幕里,蓬勃而出的荷尔蒙溅了人一脸是什么感受。这不是看A片,而是姜文的电影。恰似A片又似B片,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姜文迈出的这一步一下子就奔向了昆汀的怀抱。
《让子弹飞》飞向了昆汀,也让姜文终于站着把钱挣了。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有太多值得说道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姜文的上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多么失败。久石让在《太阳》里的配乐在《让子弹飞》的开始出现,姜文是想告诉你太阳会落山,但是还是会看到她照常升起。
看过姜文四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没完整看过,但观感不错。特别是那首配乐,所以应该会喜欢。这五部电影中,《一步之遥》最为失望。突然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尾小说《生存》;《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小说《盗官记》。唯独《一步之遥》改编自真实事件,而不是文学。所以,建议姜文下部电影还是选择小说改编的剧本吧。
那么说说《让子弹飞》的原著小说吧。马识途老先生是四川人, 曾与巴金等其他作家并称“蜀中五老”。1915年生人,年过百岁如今依然健在。维基百科对于马老的文学创作是这样介绍的: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马识途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交往,通过这些交往他了解了民间许多奇闻异事。“他们给我摆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千奇百怪的龙门阵,尤其是我接触的一些小科员,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只好三五结伙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扯乱谭,摆龙门阵,自寻其乐,在他们结成的冷板凳会上,我听到了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我才深知那个社会是多么乖谬绝伦,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而又丰富多彩。”马识途被这些奇闻异事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他计划选取其中十个最典型的故事来创作《夜谭十记》。《夜谭十记》的书稿曾经三次被损毁,第一次是因为工作调往成都前为防止国民党情报人员发现,第二次是他在成都的家被情报人员查抄,第三次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最终历经接近40年,《夜谭十记》终于在1982年完稿。2010年,其《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导演姜文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
《盗官记》创作过程像故事本身一样具有传奇性。作为四川人,我们有幸看到这部以巴蜀文化为背景的文学搬上了电影的银幕,并且是一部其历史地位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作品。听着熟悉的川话版配音,尽管带着一股子重庆味儿,但还是很带劲的。毕竟,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很少在国内的电影院看到四川话的电影了。
《让子弹飞》是姜文预想中“民国三部曲”电影的开始。为何姜文对于民国如此执着,这让旁人解读出这是姜文对于民国这个时代的向往和一种情愫。可是2014年的时候,姜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批评崇尚民国的风气,明确表示一个观点:“民国不过是一个半脏,半臭,半殖民的社会”。当时在舆论中引起不小的争议。作为一个曾经崇尚民国的人,我现在以我对于民国的理性认知和主观感受,大体同意姜文的观点。但我不否认我对民国乱世的传奇性是有一种单纯的向往的,虽然我打死也不会回到过去做那个乱世的英雄侠客。以我的资质,我可能更先做被日本鬼子或者土匪打死的小民,或者被饥荒饿死的饥民,或者被国民党拉走的壮丁。所以在那样的时代,人们都向往着乱世的结束。《让子弹飞》描述的正是如何将这乱世结束的故事。
关于《让子弹飞》中的正治隐喻,人们做了大量的诠释。在我看来这些诠释,大多过了头属于过度诠释。何为过度诠释,就是完全脱离故事本身的基础定义的带有极端个人偏好实属牵强附会的解释。虽然有种说法是说,观众对于电影的解读,是电影艺术的二度创作。可是以某瓣头名影评为首的一些影评,明显是故作高深的自嗨啊。这什么暗线,什么套路,什么讽刺。。。在这些大神说来真是一本正经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针对某电影界的某位“爷”?真是扯淡。
我不认同那些影评的观点,并不是我觉得此片没有隐喻。我只是很讨厌把这部阳刚味十足的电影,用清朝道学先生的考据之法细细说明字里行间的含义。在我看来,简单麻利一点的点出关键来才是解读电影之关键啊。这部电影的关键解读之处在哪?分明就是鸿门宴上张麻子和黄四郎的对话,其次是张麻子对汤师爷的自白身份啊。这两处是情节解读的关键之处。第一个关键,是透露了张麻子和黄四郎这两大本片的主角之间相互的关系。第二个关键,是透露了张麻子是张牧之的身份。看懂两个关键,故事本身就逐渐清晰了。张麻子是张牧之,曾经跟随过松坡先生。黄四郎曾今投身过革命。革命的时候,和张牧之有一面之缘。后来黄四郎成了革命的既得利益者,称霸鹅城为非作歹。张牧之失望于时局,落草为寇劫富济贫被人。被人称为张麻子的张牧之,截了马邦德到鹅城上任的火车,拿到委任状假做马县长去了鹅城,然后才有了张麻子和黄四郎斗智斗法的故事.....
那么故事本身有什么意义呢?那你得问问马识途老先生为什么写《盗官记》了。前面已经介绍了马先生创作《夜谭十记》的背景,出于对民国动乱时局的痛恨才写就了此书。所以电影的改编是在原著的立意上建立起来的,任何解读脱离了故事的立意而谈都是没有意义的。我才会说,那些影评都是扯淡。有些人估计也是《达芬奇密码》中毒太深了。 什么还有从六爷为什么是六,黄四郎为什么是四来解读的。我只想告诉那些道学先生,西方宗教的符号学才是您的研究方向。
不可否认,姜文拍摄电影肯定会有故事的再创作。我也没看过原作小说,也没看过改编的老电影《响马县长》。我无从比较故事之间有何异同。但姜文改编的用意,大概是能从一些台词中看出的。这些用意是要想告诉现在这个时代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除了告诉你民国是一个怎样糟糕的时代,唯有追求正义公平的理念能结束这样的糟糕时代。他还告诉你,“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你如果够聪明,你会领会的。
鹅城就是民国的缩影。鹅城人民以为“黄四郎死了”,然后才敢拿起枪“杀四郎,夺碉楼”。结果黄四郎真的死了,1949年民国时代也结束了。只是彼时彼刻的民国,会不会变成此时此刻的某国?那么彼时彼刻发生的事,会不会再在此时此刻发生?让子弹飞,就是彼时彼刻飞向此时此刻的子弹。姜文在警示,杀死民国的子弹会再飞一会儿的。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宣发放的一句狗屁了。但还记得豆瓣网上流传甚广的那张照片,穿着电影里皇帝装扮的姜文,两指夹着一根烟,正和前来探班的昆汀指点江山。昆汀像副学生的模样听着姜文大吹特吹一番。好家伙这画风真是妙趣横生!外界对二人也是有许多英雄相惜相见恨晚的过度描写。不论昆汀有没有说这句吹嘘姜文的话,不知何时起,姜文已经被冠以了中国昆汀的称号。姜文的这个称号在《让子弹飞》上映后似乎底气更足了。
第一次《让子弹飞》是在网上下载的劣质盗版视频观看的,分辨率太低在电脑上看如观赏一堆马赛克,不得不放在手机上看。记得那个醒来的清晨,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拿着手机看的津津有味完全忘记了有起床这个动作。我能体会小小屏幕里,蓬勃而出的荷尔蒙溅了人一脸是什么感受。这不是看A片,而是姜文的电影。恰似A片又似B片,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姜文迈出的这一步一下子就奔向了昆汀的怀抱。
《让子弹飞》飞向了昆汀,也让姜文终于站着把钱挣了。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有太多值得说道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姜文的上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多么失败。久石让在《太阳》里的配乐在《让子弹飞》的开始出现,姜文是想告诉你太阳会落山,但是还是会看到她照常升起。
看过姜文四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没完整看过,但观感不错。特别是那首配乐,所以应该会喜欢。这五部电影中,《一步之遥》最为失望。突然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尾小说《生存》;《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小说《盗官记》。唯独《一步之遥》改编自真实事件,而不是文学。所以,建议姜文下部电影还是选择小说改编的剧本吧。
那么说说《让子弹飞》的原著小说吧。马识途老先生是四川人, 曾与巴金等其他作家并称“蜀中五老”。1915年生人,年过百岁如今依然健在。维基百科对于马老的文学创作是这样介绍的: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马识途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交往,通过这些交往他了解了民间许多奇闻异事。“他们给我摆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千奇百怪的龙门阵,尤其是我接触的一些小科员,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只好三五结伙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扯乱谭,摆龙门阵,自寻其乐,在他们结成的冷板凳会上,我听到了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我才深知那个社会是多么乖谬绝伦,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而又丰富多彩。”马识途被这些奇闻异事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他计划选取其中十个最典型的故事来创作《夜谭十记》。《夜谭十记》的书稿曾经三次被损毁,第一次是因为工作调往成都前为防止国民党情报人员发现,第二次是他在成都的家被情报人员查抄,第三次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最终历经接近40年,《夜谭十记》终于在1982年完稿。2010年,其《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导演姜文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
《盗官记》创作过程像故事本身一样具有传奇性。作为四川人,我们有幸看到这部以巴蜀文化为背景的文学搬上了电影的银幕,并且是一部其历史地位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作品。听着熟悉的川话版配音,尽管带着一股子重庆味儿,但还是很带劲的。毕竟,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很少在国内的电影院看到四川话的电影了。
《让子弹飞》是姜文预想中“民国三部曲”电影的开始。为何姜文对于民国如此执着,这让旁人解读出这是姜文对于民国这个时代的向往和一种情愫。可是2014年的时候,姜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批评崇尚民国的风气,明确表示一个观点:“民国不过是一个半脏,半臭,半殖民的社会”。当时在舆论中引起不小的争议。作为一个曾经崇尚民国的人,我现在以我对于民国的理性认知和主观感受,大体同意姜文的观点。但我不否认我对民国乱世的传奇性是有一种单纯的向往的,虽然我打死也不会回到过去做那个乱世的英雄侠客。以我的资质,我可能更先做被日本鬼子或者土匪打死的小民,或者被饥荒饿死的饥民,或者被国民党拉走的壮丁。所以在那样的时代,人们都向往着乱世的结束。《让子弹飞》描述的正是如何将这乱世结束的故事。
关于《让子弹飞》中的正治隐喻,人们做了大量的诠释。在我看来这些诠释,大多过了头属于过度诠释。何为过度诠释,就是完全脱离故事本身的基础定义的带有极端个人偏好实属牵强附会的解释。虽然有种说法是说,观众对于电影的解读,是电影艺术的二度创作。可是以某瓣头名影评为首的一些影评,明显是故作高深的自嗨啊。这什么暗线,什么套路,什么讽刺。。。在这些大神说来真是一本正经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针对某电影界的某位“爷”?真是扯淡。
我不认同那些影评的观点,并不是我觉得此片没有隐喻。我只是很讨厌把这部阳刚味十足的电影,用清朝道学先生的考据之法细细说明字里行间的含义。在我看来,简单麻利一点的点出关键来才是解读电影之关键啊。这部电影的关键解读之处在哪?分明就是鸿门宴上张麻子和黄四郎的对话,其次是张麻子对汤师爷的自白身份啊。这两处是情节解读的关键之处。第一个关键,是透露了张麻子和黄四郎这两大本片的主角之间相互的关系。第二个关键,是透露了张麻子是张牧之的身份。看懂两个关键,故事本身就逐渐清晰了。张麻子是张牧之,曾经跟随过松坡先生。黄四郎曾今投身过革命。革命的时候,和张牧之有一面之缘。后来黄四郎成了革命的既得利益者,称霸鹅城为非作歹。张牧之失望于时局,落草为寇劫富济贫被人。被人称为张麻子的张牧之,截了马邦德到鹅城上任的火车,拿到委任状假做马县长去了鹅城,然后才有了张麻子和黄四郎斗智斗法的故事.....
那么故事本身有什么意义呢?那你得问问马识途老先生为什么写《盗官记》了。前面已经介绍了马先生创作《夜谭十记》的背景,出于对民国动乱时局的痛恨才写就了此书。所以电影的改编是在原著的立意上建立起来的,任何解读脱离了故事的立意而谈都是没有意义的。我才会说,那些影评都是扯淡。有些人估计也是《达芬奇密码》中毒太深了。 什么还有从六爷为什么是六,黄四郎为什么是四来解读的。我只想告诉那些道学先生,西方宗教的符号学才是您的研究方向。
不可否认,姜文拍摄电影肯定会有故事的再创作。我也没看过原作小说,也没看过改编的老电影《响马县长》。我无从比较故事之间有何异同。但姜文改编的用意,大概是能从一些台词中看出的。这些用意是要想告诉现在这个时代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除了告诉你民国是一个怎样糟糕的时代,唯有追求正义公平的理念能结束这样的糟糕时代。他还告诉你,“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你如果够聪明,你会领会的。
鹅城就是民国的缩影。鹅城人民以为“黄四郎死了”,然后才敢拿起枪“杀四郎,夺碉楼”。结果黄四郎真的死了,1949年民国时代也结束了。只是彼时彼刻的民国,会不会变成此时此刻的某国?那么彼时彼刻发生的事,会不会再在此时此刻发生?让子弹飞,就是彼时彼刻飞向此时此刻的子弹。姜文在警示,杀死民国的子弹会再飞一会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