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对“火锅之城”的想象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清明节到了,没下雨,所以给大家装一个很有湿度的逼 。
老实说,这是一部极其套路化的商业片,所谓套路化的电影,往往潜台词就是在说:这是一部剧情很好猜的电影,无论是七哥和绑匪们的误打误撞还是最后“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还是被汽车撞死,都是很容易被人猜到的套路。它更是把很多经典电影的老梗玩到了极致,开头“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打家劫舍之旅不禁让人想起《盗火线》和《黑暗骑士》里由一帮由“职业罪犯”带给我们的酷炫开头,长镜头视角下,重庆崽儿们的街头斗殴,不禁让人想起韩国电影《老男孩》中男主那一分多钟的“长廊走位”和“塔下反杀”。误打误撞,多线交叉的剧情结构更是到处充斥着《两杆大烟枪》的叙事思路,最后,满身血迹的陈坤追逐着“丢掉了白龙马”的唐僧”,经过路人举着刻意彰显“冷漠”的黑伞,使人不禁想起《热血高校》中“百兽之王”芹泽和“源治”决一雌雄时的那个下雨天。
很小的时候,我对重庆这座城市充满了想象,那时候,我还在贵州贵阳某个知名而又不知名的偏远郊外,只有从身边人的交口相传,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时候,关于重庆这座城,我只知道“山城棒棒军”,只知道“三峡大坝”这样来自民间与官方的双重刻板印象。
很久很久以前,父母说要去重庆,那个时候,我兴奋而又不安,因为就好比面前有一件垂涎已久、等待揭开面纱的“天物”摆在我面前,突然要毫不犹豫、没有原则没有理由地去撕下他的一切“包装”,我反而会不知所措。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禁不住踏入这座城,认识了很多人,理解了很
多事。那一年,我才知道而这座城里,不仅有“哈戳戳的方脑壳”,还有更有意思的干豇豆和左眼镜,也不止有三峡,还有““吃火锅不数芊芊,吃串串不数芊芊”这样的江湖血性。这个伟大的城市也见证了一个我这样一个曾经茫然无知、青涩木讷的小男孩如何变成了今天这个一天到晚口出狂言,几近不要脸的“文化痞子”,或者说,“文化流氓青年”。
上大学的时候,我离开了“火”(重庆),选择了“冰”(哈尔滨,那个时候我对这座城市万般不舍,我才明白:“当你快要熟悉一来自座城市的时候,你却不得不离开她“那是何等的难受。
在新的城市里待了一年多,我努力地向我认识的每一张新面孔去努力推销属于重庆的名片:那是关于陈麻花,关于小面,关于“滚烫的白像街老同学火锅油底儿”的一切。我更是习惯了每一年穿过大半个中国三千里河山、南北往返的旅途奔波 。
重庆就不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城市,二战时我们就以“英雄之城”和“不屈之城”享誉于世。我们习惯了无数打着麻将,划着“乱劈柴”酒拳的小人物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世界,使人不禁想起《革命往事》中墨西哥悍匪为了抢劫金库而来,却鬼使神差做了一件极其政治正确的事:救出了所有被打入大牢的革命者”,在这里,英雄已不再是超人、美国队长、岳飞、关羽这样诞生于流水生产线上的正统形象,这样的形象往往代表着一种无可辩驳、必须真理的官方意识形态,而电影中的”刘波四人组”反而充满了一种反英雄,解构英雄的意味。在这样的语境下,英雄最终成为了这荒诞尘世中,承载无数小市民阶层喜怒哀乐与人生百态的怪诞符号,这样的价值符号下,英雄不再是无往而不利的“赵日天”,而是历经挣扎,却依旧摆脱不了宿命束缚与个体困境的“俄狄浦斯王”,所以,在电影的结尾,历经”东北F4”和“山城棒棒军”的血拼后,沙坪坝草蜢“刘波”最终重(shi)伤(ran)地躺(hui)在(dao)了沙坪坝的土地上。
写到这不禁想起恰逢清明,绕是空气中弥漫着对祖先的哀思,哈尔滨却依然没有下雨,而昨天的我,去吃了家乡的“火锅”。
嗯,你没看错,那是一锅地地道道、由重庆人陈坤掌勺的、够麻辣够滚烫的正宗“老火锅儿”。
老实说,这是一部极其套路化的商业片,所谓套路化的电影,往往潜台词就是在说:这是一部剧情很好猜的电影,无论是七哥和绑匪们的误打误撞还是最后“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还是被汽车撞死,都是很容易被人猜到的套路。它更是把很多经典电影的老梗玩到了极致,开头“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打家劫舍之旅不禁让人想起《盗火线》和《黑暗骑士》里由一帮由“职业罪犯”带给我们的酷炫开头,长镜头视角下,重庆崽儿们的街头斗殴,不禁让人想起韩国电影《老男孩》中男主那一分多钟的“长廊走位”和“塔下反杀”。误打误撞,多线交叉的剧情结构更是到处充斥着《两杆大烟枪》的叙事思路,最后,满身血迹的陈坤追逐着“丢掉了白龙马”的唐僧”,经过路人举着刻意彰显“冷漠”的黑伞,使人不禁想起《热血高校》中“百兽之王”芹泽和“源治”决一雌雄时的那个下雨天。
很小的时候,我对重庆这座城市充满了想象,那时候,我还在贵州贵阳某个知名而又不知名的偏远郊外,只有从身边人的交口相传,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时候,关于重庆这座城,我只知道“山城棒棒军”,只知道“三峡大坝”这样来自民间与官方的双重刻板印象。
很久很久以前,父母说要去重庆,那个时候,我兴奋而又不安,因为就好比面前有一件垂涎已久、等待揭开面纱的“天物”摆在我面前,突然要毫不犹豫、没有原则没有理由地去撕下他的一切“包装”,我反而会不知所措。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禁不住踏入这座城,认识了很多人,理解了很
多事。那一年,我才知道而这座城里,不仅有“哈戳戳的方脑壳”,还有更有意思的干豇豆和左眼镜,也不止有三峡,还有““吃火锅不数芊芊,吃串串不数芊芊”这样的江湖血性。这个伟大的城市也见证了一个我这样一个曾经茫然无知、青涩木讷的小男孩如何变成了今天这个一天到晚口出狂言,几近不要脸的“文化痞子”,或者说,“文化流氓青年”。
上大学的时候,我离开了“火”(重庆),选择了“冰”(哈尔滨,那个时候我对这座城市万般不舍,我才明白:“当你快要熟悉一来自座城市的时候,你却不得不离开她“那是何等的难受。
在新的城市里待了一年多,我努力地向我认识的每一张新面孔去努力推销属于重庆的名片:那是关于陈麻花,关于小面,关于“滚烫的白像街老同学火锅油底儿”的一切。我更是习惯了每一年穿过大半个中国三千里河山、南北往返的旅途奔波 。
重庆就不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城市,二战时我们就以“英雄之城”和“不屈之城”享誉于世。我们习惯了无数打着麻将,划着“乱劈柴”酒拳的小人物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世界,使人不禁想起《革命往事》中墨西哥悍匪为了抢劫金库而来,却鬼使神差做了一件极其政治正确的事:救出了所有被打入大牢的革命者”,在这里,英雄已不再是超人、美国队长、岳飞、关羽这样诞生于流水生产线上的正统形象,这样的形象往往代表着一种无可辩驳、必须真理的官方意识形态,而电影中的”刘波四人组”反而充满了一种反英雄,解构英雄的意味。在这样的语境下,英雄最终成为了这荒诞尘世中,承载无数小市民阶层喜怒哀乐与人生百态的怪诞符号,这样的价值符号下,英雄不再是无往而不利的“赵日天”,而是历经挣扎,却依旧摆脱不了宿命束缚与个体困境的“俄狄浦斯王”,所以,在电影的结尾,历经”东北F4”和“山城棒棒军”的血拼后,沙坪坝草蜢“刘波”最终重(shi)伤(ran)地躺(hui)在(dao)了沙坪坝的土地上。
写到这不禁想起恰逢清明,绕是空气中弥漫着对祖先的哀思,哈尔滨却依然没有下雨,而昨天的我,去吃了家乡的“火锅”。
嗯,你没看错,那是一锅地地道道、由重庆人陈坤掌勺的、够麻辣够滚烫的正宗“老火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