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说实话感觉还是很震撼的。
陪审团里的十二个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出身背景职业性情,为了孩子的补考而聚在一起,在一张桌子上讨论着同一个案例。刚坐下来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为了应付的,都想着糊弄着赶快弄完就能走了。可偏偏有“挑事”的八号先生有着不合时宜的执着。几次威胁无效后,一群人只得咬牙切齿的坐下来听着这个讨厌鬼一个劲儿的假设。的确,整个案件在这个浮躁的讲究效率的社会里感觉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值得讨论,而当嫌疑人被贴上”富二代“、”河南人“这一系列的标签后,让整个案件更似乎是板上钉钉。但人命比天大,容不得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当躁动不安的人们被那个打着”合理怀疑“的八号先生带着一步步去回忆整个案件的时候,出现了几个色彩比较鲜明的”反派“人物:
首先跳出来的是十号先生。老北京,一无所长靠房租为生,虽然是外地人养活了他们可也挤占了他们的城市资源。所以一味的排外,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其实这是很多外地人心目中的北京人形象,自恃高人一等,但其实并无所长。但后来才说道,他对外地人的敌视是因为儿子在激烈的竞争下要考不上大学了。他心疼儿子,不想儿子将来当民工干重活,因此而讨厌抢占了儿子机会的外地人。由此说来,他不过是一个目光有些短浅的稍有些市侩气息的可怜父亲而已。
七号先生似乎是最不情愿来参与讨论的一位。他并不是为自己孩子考试而来,一心想着赶快结束回去料理生意。所以一开始他对不合群的八号先生意见最大。但就像他后来自己所说,他也知道人命比冰棍重要,可是对于他来说,没有冰棍如何去养活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难道不是命吗?最底层的人,得看着所有人的眼色行事,虽似唯唯诺诺,不识大局,但他们的辛酸又有谁知道?
最为重要的三号先生是最最坚定的有罪支持者。他盲目、愚孝、暴躁,对这个案件也最有代入感。有弑父嫌疑的嫌疑人让他想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但唤醒的却不是他的为人父母的慈爱,却是被忤逆的愤怒与做父亲的失败。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怪不得他。他的父亲的标准的严父,他或许觉得,父亲的角色就应该这样,当他当父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儿子好像并不像自己当年那么听话,让他十分恼火,而儿子长达六年的出走更让他的愤怒一点点累积,但终究是自己的儿子,他又能怎么样。于是无处发泄的怒火都倾倒在此案的犯罪嫌疑人上。但当他将自己心中的苦闷一股脑发泄出来以后,也心甘情愿的举起了手。
似乎电影到这里已经讲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故事,但导演仍有些不甘心,又在结尾处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好的画面。如果人们都像八号先生,对众人眼里的”可恨之人“少一点理所当然,多一点合理怀疑合理包容,想想他们的可怜之处,那结尾处的美好画面是不是也可能成真呢?
陪审团里的十二个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出身背景职业性情,为了孩子的补考而聚在一起,在一张桌子上讨论着同一个案例。刚坐下来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为了应付的,都想着糊弄着赶快弄完就能走了。可偏偏有“挑事”的八号先生有着不合时宜的执着。几次威胁无效后,一群人只得咬牙切齿的坐下来听着这个讨厌鬼一个劲儿的假设。的确,整个案件在这个浮躁的讲究效率的社会里感觉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值得讨论,而当嫌疑人被贴上”富二代“、”河南人“这一系列的标签后,让整个案件更似乎是板上钉钉。但人命比天大,容不得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当躁动不安的人们被那个打着”合理怀疑“的八号先生带着一步步去回忆整个案件的时候,出现了几个色彩比较鲜明的”反派“人物:
首先跳出来的是十号先生。老北京,一无所长靠房租为生,虽然是外地人养活了他们可也挤占了他们的城市资源。所以一味的排外,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其实这是很多外地人心目中的北京人形象,自恃高人一等,但其实并无所长。但后来才说道,他对外地人的敌视是因为儿子在激烈的竞争下要考不上大学了。他心疼儿子,不想儿子将来当民工干重活,因此而讨厌抢占了儿子机会的外地人。由此说来,他不过是一个目光有些短浅的稍有些市侩气息的可怜父亲而已。
七号先生似乎是最不情愿来参与讨论的一位。他并不是为自己孩子考试而来,一心想着赶快结束回去料理生意。所以一开始他对不合群的八号先生意见最大。但就像他后来自己所说,他也知道人命比冰棍重要,可是对于他来说,没有冰棍如何去养活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难道不是命吗?最底层的人,得看着所有人的眼色行事,虽似唯唯诺诺,不识大局,但他们的辛酸又有谁知道?
最为重要的三号先生是最最坚定的有罪支持者。他盲目、愚孝、暴躁,对这个案件也最有代入感。有弑父嫌疑的嫌疑人让他想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但唤醒的却不是他的为人父母的慈爱,却是被忤逆的愤怒与做父亲的失败。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怪不得他。他的父亲的标准的严父,他或许觉得,父亲的角色就应该这样,当他当父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儿子好像并不像自己当年那么听话,让他十分恼火,而儿子长达六年的出走更让他的愤怒一点点累积,但终究是自己的儿子,他又能怎么样。于是无处发泄的怒火都倾倒在此案的犯罪嫌疑人上。但当他将自己心中的苦闷一股脑发泄出来以后,也心甘情愿的举起了手。
似乎电影到这里已经讲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故事,但导演仍有些不甘心,又在结尾处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好的画面。如果人们都像八号先生,对众人眼里的”可恨之人“少一点理所当然,多一点合理怀疑合理包容,想想他们的可怜之处,那结尾处的美好画面是不是也可能成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