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好产品,而且大陆很难有了

从金鸡百花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北三环路边的射灯把飘落的大雪打得异常动人,拿手机拍出来感觉就像流星雨,而且多得足够你许下一千零一万个愿望。
对流星抱有的美好幻想,想必是少女时代都曾有过的桥段。在这样一部片子里自然也不会缺席。是什么样的一部片?作为一个男性,我想引用朋友圈里一位深陷此片的女性的描述更为合适:「中二又俗套的少女们的灵魂A片」。
不过想到导演是偶像剧教母陈玉珊也就不出奇。台湾给华语电视的两大卓越贡献,综艺节目和言情/偶像剧,没想到会在这个节点花开两枝,康熙停播,而陈玉珊成功地将她在台湾偶像剧上起码15年的积累套用并压缩到一部2小时出头的大卖电影中。
熟悉的亚热带风情的青春、画面、老梗和各种偶像剧元素,然后让观众又哭又笑,哭笑不得,让许多少女心重燃又让它们炸裂。也是直到今天坐在影院里我才突然想明白了偶像剧会被叫做女人的A片的理由,因为它们跟男人看A片一样的费纸。当然本质上它最像A片的地方,还是在于尽管剧情太俗套不科学太理想最终还完成了大和谐,但是,观众在里头获得了代入感(常常使用的男优第一视角),得到了满足,获得了宣泄,爽。
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个好产品,跟琅琊榜一样。
有些人总觉得单纯地让观众爽,无论是通过特效给人视觉冲击还是通过剧情让人完成意淫,都是低级的。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多少也这么想过,不过如果说这一年我对内容产业有什么新的想法,那就是都市病人太多,精神鸦片都不够用。
人们需要烟,可乐和鸡汤,玛丽苏和杰克苏永不过时。但这里头还是有些差别,就像豆瓣知乎跟贴吧知道之间的差别,就像很多贬低琅琊榜的人似乎没弄清楚,即便是杰克苏也分三六九等。
不过还要回到看完这部片回家路上我都在想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少女时代让我觉得不枉为之前看过的那几部大陆青春片打了一星。贩卖你永远不能重返的时光,总是门好生意,为什么大陆这几年那些伪残酷物语简直都是垃圾(不过是确实赚了很多钱的垃圾)。
除了依赖于台湾偶像剧体系(很可能)接近工业化的生产流程,magasa在讨论相关话题时提到过两点,一个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卖座类型,而另一个是他引用一个台湾作家的话,2000年后台湾的经济增长停滞,人们对更大更长远的幸福是悲观的,这也促成了「小清新」和「小确幸」的兴起。
这两者正是我们对于当下台湾电影最深的印象。它们更重视细节,而细节容易引致共鸣。
然而在我看来,当年台湾的经济腾飞让普通民众更早地恢复到了正常人的状态,台湾的影视产品领先的地方恰恰在于,台湾人知道什么才是正常人和正常人的情感,无论是李安杨德昌还是康熙来了都是这样。在可以看到的地方,台湾的这种理解大多投射在了文创业里(当然也在服务业里),相比之下,现在大陆要实现所谓对正常人的理解,更多的实现希望居然是在互联网产品里(所谓的场景、人性、用户导向)。乐观点看,是这种(经济发展而新的世代成长起来)向好的拐点出现了但正好涌入了互联网。但反之,旧产业经历混乱之后,原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即将到来的转机,却也很可能就此消失了。互联网唯快不破,而文创行业又正好是快不得的。当然还有资本在那催着。这样,没有细节,可能有大数据,但仍旧只是一些对应元素的拙劣堆砌的产品,还会继续大量出现在大屏幕上。
对流星抱有的美好幻想,想必是少女时代都曾有过的桥段。在这样一部片子里自然也不会缺席。是什么样的一部片?作为一个男性,我想引用朋友圈里一位深陷此片的女性的描述更为合适:「中二又俗套的少女们的灵魂A片」。
不过想到导演是偶像剧教母陈玉珊也就不出奇。台湾给华语电视的两大卓越贡献,综艺节目和言情/偶像剧,没想到会在这个节点花开两枝,康熙停播,而陈玉珊成功地将她在台湾偶像剧上起码15年的积累套用并压缩到一部2小时出头的大卖电影中。
熟悉的亚热带风情的青春、画面、老梗和各种偶像剧元素,然后让观众又哭又笑,哭笑不得,让许多少女心重燃又让它们炸裂。也是直到今天坐在影院里我才突然想明白了偶像剧会被叫做女人的A片的理由,因为它们跟男人看A片一样的费纸。当然本质上它最像A片的地方,还是在于尽管剧情太俗套不科学太理想最终还完成了大和谐,但是,观众在里头获得了代入感(常常使用的男优第一视角),得到了满足,获得了宣泄,爽。
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个好产品,跟琅琊榜一样。
有些人总觉得单纯地让观众爽,无论是通过特效给人视觉冲击还是通过剧情让人完成意淫,都是低级的。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多少也这么想过,不过如果说这一年我对内容产业有什么新的想法,那就是都市病人太多,精神鸦片都不够用。
人们需要烟,可乐和鸡汤,玛丽苏和杰克苏永不过时。但这里头还是有些差别,就像豆瓣知乎跟贴吧知道之间的差别,就像很多贬低琅琊榜的人似乎没弄清楚,即便是杰克苏也分三六九等。
不过还要回到看完这部片回家路上我都在想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少女时代让我觉得不枉为之前看过的那几部大陆青春片打了一星。贩卖你永远不能重返的时光,总是门好生意,为什么大陆这几年那些伪残酷物语简直都是垃圾(不过是确实赚了很多钱的垃圾)。
除了依赖于台湾偶像剧体系(很可能)接近工业化的生产流程,magasa在讨论相关话题时提到过两点,一个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卖座类型,而另一个是他引用一个台湾作家的话,2000年后台湾的经济增长停滞,人们对更大更长远的幸福是悲观的,这也促成了「小清新」和「小确幸」的兴起。
这两者正是我们对于当下台湾电影最深的印象。它们更重视细节,而细节容易引致共鸣。
然而在我看来,当年台湾的经济腾飞让普通民众更早地恢复到了正常人的状态,台湾的影视产品领先的地方恰恰在于,台湾人知道什么才是正常人和正常人的情感,无论是李安杨德昌还是康熙来了都是这样。在可以看到的地方,台湾的这种理解大多投射在了文创业里(当然也在服务业里),相比之下,现在大陆要实现所谓对正常人的理解,更多的实现希望居然是在互联网产品里(所谓的场景、人性、用户导向)。乐观点看,是这种(经济发展而新的世代成长起来)向好的拐点出现了但正好涌入了互联网。但反之,旧产业经历混乱之后,原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即将到来的转机,却也很可能就此消失了。互联网唯快不破,而文创行业又正好是快不得的。当然还有资本在那催着。这样,没有细节,可能有大数据,但仍旧只是一些对应元素的拙劣堆砌的产品,还会继续大量出现在大屏幕上。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