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理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多。
对我来说主要的看点并不在于女主考上庆应大学这件事,而是过程之中很多周边的事情引发的思考。
不能算是影评,算个观后感吧。
感触点:
1,
女主小的时候没有朋友,很孤独,因为喜欢校服而入学以后,就结交到了好朋友。
不太清楚我自己想表达什么。
2,
明妈真是个了不起的母亲。
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因为她的世界观在这个很严苛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才是异类。
全篇一直在重复即便如此她还是能一如既往毫不在意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
可能是我的内心也是畸形的了。电影的前段我都觉得女主小的时候没有朋友,在学校不读书,还能很快乐的度过一天天,明妈是有责任的,某种意义上觉得是教育的失败。可是看到后面不断地重复明妈的观点,我觉得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只是更多时候我已经适应了当下的观念,根本没用勇气觉得那样才是好的,难能可贵的。我并不觉得明妈的观点不好不对,只是在最初的意识里,仿佛没有这个选项。
不知道是不是能表达。
(写到最后又倒了回来,想起我的母亲。)
以前我总觉得我妈不喜欢我,也不管我,也不陪我,就是那种不在意,就是那种同学们向往你的各种自由却并不愿意与你交换的情况。想想我妈对我好像也没怎么要求过,就是考试成绩不要太难看这样吧。现在想起来可能她当初应该是这么想的。太模糊了,总感觉一直都是自己在要求自己。觉得好一点也许她会关注我。可能也就是这种错觉才让自己一直都绷着一根没有断掉的弦吧。
后来的后来直到前几年,我才开始能体会,那也许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母爱吧。
给予极大的自由,自己承担所做出的决定以及后果,足够的信任(绝对的懒省事)。
这也是没法表达的。
3,
什么才是对的好的教育的方式?
在B站看片已经是一种习惯,没有弹幕反而浑身不自在。前面很多人吐槽学校老师渣渣,在老师打击学生没有可能性的时候,在老师讽刺要看清事实的时候,在老师教育明妈的时候。某个瞬间我内心也是愤怒的,弹幕里也有很多人提起自己的老师如何如何打击信心,我也想起了我高中的第二个班主任,感觉这辈子都没办法忘记她,想想也是悲哀的。老师说学生是垃圾什么的,感觉真心不算什么,不知道是不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可能习惯了。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不可思议的感觉,是在某一次发下来的周记本上,我看到班主任给我的批注是【我以为你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没想到你还挺重感情。】大概这么一句话,红笔写在周记后面。那时候才高一,还是比较叛逆的年代,不过看到这句点评的时候,真的心下一惊。后来想想我心也是大,根本没在意她,但是就这么烙在了心里。当然因为她还给我的高中留下了很多其他深刻的没法描述的印象,大概彼此心里都是嫌弃的吧。前几年也听说过有学生因为她的话跳楼了,当时还自嘲了一下。
跑题了。其实是觉得学校老师也没错,只是大时代下的教育观念就是这样的吧。真实的,同化性的,而不是特殊的。就应该那样那样,不能这样这样,也不知道是谁规定起来的,可能只是这样是最便捷,最安全可靠地教育方针吧,早点认清现实,适应社会,才能活下去。
我也想起过《女王的教室》,看的时候心里也很颤抖的。不过没办法表达,什么才是好的。
然后很多弹幕都在说,想补习班老师这样的人要是真的有就好了,希望老师是这样的。
不过这就真的是电视剧里才会有的了吧。对此我并不是很期待,大概是觉得像明妈一样,这条路很难走,这个观念可能在大潮下面很难被赏识,因为功利性,因为很多时候家长的内心可能并不是非要让孩子出人头地,他们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安全健康的活下去,不要太特殊。平凡很多时候是好的,可平凡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鼓励大概是需要的,如果要我选,我可能还是会选择陪伴。
4,真挚的友谊永远是最美好的
这个观点在《青春之旅》里面也颤抖了一回。
对于这个感触总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并不想承认,为什么越长大,认识的人越多,可那些以为会地老天荒的好朋友们,却都不见了。
大概做人是失败的。
前段时间《hello》这首歌出现的时候,也是不自觉的就泪流满面。
就好像看个《小时代》我也能从第一部哭到最后一部。
影评人说的也没错,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那样的,可很不巧,我的青春就是那样的,就像那些很多人不能理解的青春片一样,狗血,狂躁,玛丽苏。
可我从不觉得不好。
----------------------------------------------------------------------------------
反而无比的怀念。
大概也应证了今天的失败吧。
曾有人对我说:“你害怕那些都改变了,所以你小心翼翼,说一句话都要措辞半天,不知道你为什么你上了个大学变得这么畏手畏脚了。”
这句话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始终无法忘记。
然后我开始觉得,平凡真的那么难能可贵。
--------------------------------------------------------------------------------
无关电影的碎碎念。
顺势写在上面了又切了下来。
想起小学的时候自己是个超平凡的人,就是那种开家长会永远不会提到你,不表扬不批评中规中矩的人,不过那个时候就不喜欢班主任,现在想起来小学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老师总是说【xxx同学家住的最远,却每天都是最早来的.......】这样的话,除了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爸带我坐公车,送我上车,然后去下车站等我,让我认路,从那以后的每一天都是自己上下学,穿越半个城市,做很早的公车。我并不曾觉得有什么不开心的,那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路上的时间是非常快乐的。
可能从接触老师这个职业以来就没有喜欢过哪个老师。感觉她们都有自己各式各样的面孔。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最基本的类型就是和电影里一样的,上课讲自己的,听不听是学生的事,爱听不听。我觉得这种还是好的了,在当下的时代里,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老师了吧;还有就是很简单的功利型,只要成绩,成绩好就可以随心所欲享受特殊待遇,各种违反纪律无伤大雅的事情都可以放你一马,这种事情在关系户班级里最为常见,反倒觉得是好的,没那么麻烦;还有就是一定要贯彻你适应社会的,就是要让你见识人性惨烈的,比如明明不是你的错,可是就要请你的家长,然后说不要和xxx那样的同学来往.....大概我所见到的老师们在我的内心里都是排斥的,可能是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当下吧。
哦对,我们那里升学方式是【摇号】。
真是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发明这么奇葩的升学模式,过了这么多年也依旧觉得傻逼。
----------------------------------------------------------------------------------------------------------------------------------------
总说有故事的人容易在歌词里找到自己,电影也是吧,就是那些微妙的相似,可能感触更深一点。感觉初高中都是一副乌烟瘴气的样子吧。好死不死。使劲挥霍。随它去。
直到有一天,你敢写下来自己的梦想。人生才开始改变吧。
很多时候就是回头看才能自嘲一下吧。然后不断地嘲笑昨天,前进。
今天的自己,已经很久很久都不敢说起,我的理想是什么了。
人越长大,见到的世界越宽广,害怕的事情就越多。
然后越来越瑟缩,脆弱,只想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不敢轻举妄动。
看了这个电影就是有点清醒。
就是觉得该醒醒。
对我来说主要的看点并不在于女主考上庆应大学这件事,而是过程之中很多周边的事情引发的思考。
不能算是影评,算个观后感吧。
感触点:
1,
女主小的时候没有朋友,很孤独,因为喜欢校服而入学以后,就结交到了好朋友。
不太清楚我自己想表达什么。
2,
明妈真是个了不起的母亲。
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因为她的世界观在这个很严苛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才是异类。
全篇一直在重复即便如此她还是能一如既往毫不在意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
可能是我的内心也是畸形的了。电影的前段我都觉得女主小的时候没有朋友,在学校不读书,还能很快乐的度过一天天,明妈是有责任的,某种意义上觉得是教育的失败。可是看到后面不断地重复明妈的观点,我觉得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只是更多时候我已经适应了当下的观念,根本没用勇气觉得那样才是好的,难能可贵的。我并不觉得明妈的观点不好不对,只是在最初的意识里,仿佛没有这个选项。
不知道是不是能表达。
(写到最后又倒了回来,想起我的母亲。)
以前我总觉得我妈不喜欢我,也不管我,也不陪我,就是那种不在意,就是那种同学们向往你的各种自由却并不愿意与你交换的情况。想想我妈对我好像也没怎么要求过,就是考试成绩不要太难看这样吧。现在想起来可能她当初应该是这么想的。太模糊了,总感觉一直都是自己在要求自己。觉得好一点也许她会关注我。可能也就是这种错觉才让自己一直都绷着一根没有断掉的弦吧。
后来的后来直到前几年,我才开始能体会,那也许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母爱吧。
给予极大的自由,自己承担所做出的决定以及后果,足够的信任(绝对的懒省事)。
这也是没法表达的。
3,
什么才是对的好的教育的方式?
在B站看片已经是一种习惯,没有弹幕反而浑身不自在。前面很多人吐槽学校老师渣渣,在老师打击学生没有可能性的时候,在老师讽刺要看清事实的时候,在老师教育明妈的时候。某个瞬间我内心也是愤怒的,弹幕里也有很多人提起自己的老师如何如何打击信心,我也想起了我高中的第二个班主任,感觉这辈子都没办法忘记她,想想也是悲哀的。老师说学生是垃圾什么的,感觉真心不算什么,不知道是不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可能习惯了。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不可思议的感觉,是在某一次发下来的周记本上,我看到班主任给我的批注是【我以为你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没想到你还挺重感情。】大概这么一句话,红笔写在周记后面。那时候才高一,还是比较叛逆的年代,不过看到这句点评的时候,真的心下一惊。后来想想我心也是大,根本没在意她,但是就这么烙在了心里。当然因为她还给我的高中留下了很多其他深刻的没法描述的印象,大概彼此心里都是嫌弃的吧。前几年也听说过有学生因为她的话跳楼了,当时还自嘲了一下。
跑题了。其实是觉得学校老师也没错,只是大时代下的教育观念就是这样的吧。真实的,同化性的,而不是特殊的。就应该那样那样,不能这样这样,也不知道是谁规定起来的,可能只是这样是最便捷,最安全可靠地教育方针吧,早点认清现实,适应社会,才能活下去。
我也想起过《女王的教室》,看的时候心里也很颤抖的。不过没办法表达,什么才是好的。
然后很多弹幕都在说,想补习班老师这样的人要是真的有就好了,希望老师是这样的。
不过这就真的是电视剧里才会有的了吧。对此我并不是很期待,大概是觉得像明妈一样,这条路很难走,这个观念可能在大潮下面很难被赏识,因为功利性,因为很多时候家长的内心可能并不是非要让孩子出人头地,他们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安全健康的活下去,不要太特殊。平凡很多时候是好的,可平凡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鼓励大概是需要的,如果要我选,我可能还是会选择陪伴。
4,真挚的友谊永远是最美好的
这个观点在《青春之旅》里面也颤抖了一回。
对于这个感触总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并不想承认,为什么越长大,认识的人越多,可那些以为会地老天荒的好朋友们,却都不见了。
大概做人是失败的。
前段时间《hello》这首歌出现的时候,也是不自觉的就泪流满面。
就好像看个《小时代》我也能从第一部哭到最后一部。
影评人说的也没错,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那样的,可很不巧,我的青春就是那样的,就像那些很多人不能理解的青春片一样,狗血,狂躁,玛丽苏。
可我从不觉得不好。
----------------------------------------------------------------------------------
反而无比的怀念。
大概也应证了今天的失败吧。
曾有人对我说:“你害怕那些都改变了,所以你小心翼翼,说一句话都要措辞半天,不知道你为什么你上了个大学变得这么畏手畏脚了。”
这句话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始终无法忘记。
然后我开始觉得,平凡真的那么难能可贵。
--------------------------------------------------------------------------------
无关电影的碎碎念。
顺势写在上面了又切了下来。
想起小学的时候自己是个超平凡的人,就是那种开家长会永远不会提到你,不表扬不批评中规中矩的人,不过那个时候就不喜欢班主任,现在想起来小学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老师总是说【xxx同学家住的最远,却每天都是最早来的.......】这样的话,除了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爸带我坐公车,送我上车,然后去下车站等我,让我认路,从那以后的每一天都是自己上下学,穿越半个城市,做很早的公车。我并不曾觉得有什么不开心的,那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路上的时间是非常快乐的。
可能从接触老师这个职业以来就没有喜欢过哪个老师。感觉她们都有自己各式各样的面孔。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最基本的类型就是和电影里一样的,上课讲自己的,听不听是学生的事,爱听不听。我觉得这种还是好的了,在当下的时代里,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老师了吧;还有就是很简单的功利型,只要成绩,成绩好就可以随心所欲享受特殊待遇,各种违反纪律无伤大雅的事情都可以放你一马,这种事情在关系户班级里最为常见,反倒觉得是好的,没那么麻烦;还有就是一定要贯彻你适应社会的,就是要让你见识人性惨烈的,比如明明不是你的错,可是就要请你的家长,然后说不要和xxx那样的同学来往.....大概我所见到的老师们在我的内心里都是排斥的,可能是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当下吧。
哦对,我们那里升学方式是【摇号】。
真是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发明这么奇葩的升学模式,过了这么多年也依旧觉得傻逼。
----------------------------------------------------------------------------------------------------------------------------------------
总说有故事的人容易在歌词里找到自己,电影也是吧,就是那些微妙的相似,可能感触更深一点。感觉初高中都是一副乌烟瘴气的样子吧。好死不死。使劲挥霍。随它去。
直到有一天,你敢写下来自己的梦想。人生才开始改变吧。
很多时候就是回头看才能自嘲一下吧。然后不断地嘲笑昨天,前进。
今天的自己,已经很久很久都不敢说起,我的理想是什么了。
人越长大,见到的世界越宽广,害怕的事情就越多。
然后越来越瑟缩,脆弱,只想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不敢轻举妄动。
看了这个电影就是有点清醒。
就是觉得该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