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是山河故人,永远都有情分

你我是山河故人,永远都有情分
诗里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首跨越26年的粤语歌唱:“前途或有白雪飞 假如能,不想别离你。”心生感慨,思绪又执意留在这山河里不愿久久不能释怀。我就像个趴在井口向下张望的人,又好像这井有引力拉扯着我,探下身子,感受这扑面而来的混着泥土味的乡愁,幽暗的井壁长满青苔,那是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的情感。
贾樟柯的这部《山河故人》以三段时间的跨度为分界点,由一众彼此关联的人物,讲述了三段地跨山西汾阳、上海以及澳大利亚的故事。情节剧就像年代曲,友人分别,家庭破碎,亲人离去,心无定所。电影截取了三个生活的剖面:从前、现在、未来,制成了一组有情皆苦的众生相。
1999年的故事展开在山西汾阳。舞蹈老师涛、煤老板张晋生和煤矿工人梁子是这段三角恋里不平衡的三角。涛是小城镇的明星,每年镇春晚的特色节目伞舞都是她当主角,面容姣好性格又率真活泼,这样的角色引得两个男人争抢也就合情合理。只是两位追求者身份悬殊太大,一个是骄傲拔横的煤老板张晋生:开着新买的红色小汽车不住地显摆,威胁已经和涛交往的梁子不要再纠缠涛……他和老实巴交的煤矿工人梁子相比确实有让这个小镇姑娘动心的资本,不论是物质金钱还是教涛开车时借“大把”搂住涛的“小心机”,张晋生作为九十年代末的新富阶层,为了追求涛,他能给她想要的一切,除了未来。在张晋生到矿上找梁子说要他不许再和涛见面的这场戏里,导演运用正反打镜头暗示两人关系的对立,并且给张晋生以仰拍梁子以俯拍,展现出两人不论是身份的悬殊还是在心理上的优劣,最终涛选择了张晋生这一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1999年的这第一短戏也出现了许多机具深意的符号性表现:原是河道炸、冰播种种子迎接春天的播种飞机却突然坠毁,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悲剧。梁子离开家时看到囚在铁笼中打转的老虎,就好像自己的心也在困顿挣扎。背着关公刀的少年由镜头俯拍于人潮的街市,一个流浪的习武者,背着象征着斩首的刑具,在这里预示着故事的发展:一切都将孤单流逝,这段故乡山河里的时光也将不复存在。这些符号语言还与下面展开的故事相连和呼应,在每个桥段里都蕴藏着时光流逝的意义。
第二段故事落脚在2014年,走进中年的主角们也已经随岁月一同改变。小镇还是老样子,涛经营着已经成为前夫的张晋生留下的家乡的加油站,送新婚夫妇有着新时代代表性的iphone手机,大房子里只有她和金毛狗。梁子也很悲剧,娶妻生子却因采煤患上严重的肺病,再加上穷困不得不带着妻儿回到老家。在这里,钥匙和喜帖是将旧时光和如今生活强硬相连的物质载体:梁子离家时扔掉钥匙立志永不回头,喜帖纵然落满灰尘但那抹红色在梁子破烂的小屋里依旧闪亮的显眼。物是人非,局中人并无感叹,但那深深的时光的痕迹却被映得无处循形。随后,涛的父亲去世的戏也颇有意味:涛父亲的死是被几位和尚发现的,突然无常亦具有禅意。人生就是有这样那样的未知,导演是悲观也是善良的,这样的死亡同生活一样,无法预料但也安逸平静。此后涛和张晋生的儿子张到乐出现,很明显的与这座城镇格格不入的男孩,对于亲生母亲和这样那样的生活习俗充满茫然但也欣然服从。北方的饺子裹着麦穗,涛希望儿子快快成长却又选择坐最慢的绿皮火车把儿子送走,期望时间再慢一些。而后钥匙再次出现,涛送给儿子自家的钥匙,嘱咐他这里是永远的家。钥匙是家的象征,涛亦珍重钥匙的意义。
最后一段故事导演给予了最大的跨度:时间间隔14年,地点蔓延至澳大利亚。“山河”这一概念也从就向整个中国版图弥散并渗透,成为了“祖国”、“母语”或“亲情”的象征。未来的概念里藏满了导演的忧虑,他敏感的洞察到来自“移民二代”的归属问题。到乐和老师的那段忘年恋也包含着到乐母爱的缺失、父亲的疏离、以及自己性格里的自由不羁。老师带给他的不仅是温暖和爱情,还有对自己的血脉、归属的思考。
导演将开放式的结局处理得别出心裁:到乐望着海浪唤出母亲名字里的“涛”,冥冥之中涛听到了这呼唤,停下剁肉的活儿,牵着老狗走进大雪里,她随着音乐开始跳舞,动作越来舒展她越来越忘情。时光在变,人在变,只有那记忆里的山河、回忆里的故人永远不曾改变。
时代裂变,故人依稀。有人翘首期盼,有人彷徨四顾。活跃在这片山河上的彼此,于新时代的浪潮中沉浮的一群人,纵然迈进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一只脚仍旧沾满旧世界的泥土。也许岁月残忍,就像影片所说:“迟早是要分开。”但只因我们共同拥有着这片山河上的记忆,我们是融于彼此生命里的故人,所以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份情感,永远都不会磨灭。
诗里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首跨越26年的粤语歌唱:“前途或有白雪飞 假如能,不想别离你。”心生感慨,思绪又执意留在这山河里不愿久久不能释怀。我就像个趴在井口向下张望的人,又好像这井有引力拉扯着我,探下身子,感受这扑面而来的混着泥土味的乡愁,幽暗的井壁长满青苔,那是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的情感。
贾樟柯的这部《山河故人》以三段时间的跨度为分界点,由一众彼此关联的人物,讲述了三段地跨山西汾阳、上海以及澳大利亚的故事。情节剧就像年代曲,友人分别,家庭破碎,亲人离去,心无定所。电影截取了三个生活的剖面:从前、现在、未来,制成了一组有情皆苦的众生相。
1999年的故事展开在山西汾阳。舞蹈老师涛、煤老板张晋生和煤矿工人梁子是这段三角恋里不平衡的三角。涛是小城镇的明星,每年镇春晚的特色节目伞舞都是她当主角,面容姣好性格又率真活泼,这样的角色引得两个男人争抢也就合情合理。只是两位追求者身份悬殊太大,一个是骄傲拔横的煤老板张晋生:开着新买的红色小汽车不住地显摆,威胁已经和涛交往的梁子不要再纠缠涛……他和老实巴交的煤矿工人梁子相比确实有让这个小镇姑娘动心的资本,不论是物质金钱还是教涛开车时借“大把”搂住涛的“小心机”,张晋生作为九十年代末的新富阶层,为了追求涛,他能给她想要的一切,除了未来。在张晋生到矿上找梁子说要他不许再和涛见面的这场戏里,导演运用正反打镜头暗示两人关系的对立,并且给张晋生以仰拍梁子以俯拍,展现出两人不论是身份的悬殊还是在心理上的优劣,最终涛选择了张晋生这一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1999年的这第一短戏也出现了许多机具深意的符号性表现:原是河道炸、冰播种种子迎接春天的播种飞机却突然坠毁,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悲剧。梁子离开家时看到囚在铁笼中打转的老虎,就好像自己的心也在困顿挣扎。背着关公刀的少年由镜头俯拍于人潮的街市,一个流浪的习武者,背着象征着斩首的刑具,在这里预示着故事的发展:一切都将孤单流逝,这段故乡山河里的时光也将不复存在。这些符号语言还与下面展开的故事相连和呼应,在每个桥段里都蕴藏着时光流逝的意义。
第二段故事落脚在2014年,走进中年的主角们也已经随岁月一同改变。小镇还是老样子,涛经营着已经成为前夫的张晋生留下的家乡的加油站,送新婚夫妇有着新时代代表性的iphone手机,大房子里只有她和金毛狗。梁子也很悲剧,娶妻生子却因采煤患上严重的肺病,再加上穷困不得不带着妻儿回到老家。在这里,钥匙和喜帖是将旧时光和如今生活强硬相连的物质载体:梁子离家时扔掉钥匙立志永不回头,喜帖纵然落满灰尘但那抹红色在梁子破烂的小屋里依旧闪亮的显眼。物是人非,局中人并无感叹,但那深深的时光的痕迹却被映得无处循形。随后,涛的父亲去世的戏也颇有意味:涛父亲的死是被几位和尚发现的,突然无常亦具有禅意。人生就是有这样那样的未知,导演是悲观也是善良的,这样的死亡同生活一样,无法预料但也安逸平静。此后涛和张晋生的儿子张到乐出现,很明显的与这座城镇格格不入的男孩,对于亲生母亲和这样那样的生活习俗充满茫然但也欣然服从。北方的饺子裹着麦穗,涛希望儿子快快成长却又选择坐最慢的绿皮火车把儿子送走,期望时间再慢一些。而后钥匙再次出现,涛送给儿子自家的钥匙,嘱咐他这里是永远的家。钥匙是家的象征,涛亦珍重钥匙的意义。
最后一段故事导演给予了最大的跨度:时间间隔14年,地点蔓延至澳大利亚。“山河”这一概念也从就向整个中国版图弥散并渗透,成为了“祖国”、“母语”或“亲情”的象征。未来的概念里藏满了导演的忧虑,他敏感的洞察到来自“移民二代”的归属问题。到乐和老师的那段忘年恋也包含着到乐母爱的缺失、父亲的疏离、以及自己性格里的自由不羁。老师带给他的不仅是温暖和爱情,还有对自己的血脉、归属的思考。
导演将开放式的结局处理得别出心裁:到乐望着海浪唤出母亲名字里的“涛”,冥冥之中涛听到了这呼唤,停下剁肉的活儿,牵着老狗走进大雪里,她随着音乐开始跳舞,动作越来舒展她越来越忘情。时光在变,人在变,只有那记忆里的山河、回忆里的故人永远不曾改变。
时代裂变,故人依稀。有人翘首期盼,有人彷徨四顾。活跃在这片山河上的彼此,于新时代的浪潮中沉浮的一群人,纵然迈进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一只脚仍旧沾满旧世界的泥土。也许岁月残忍,就像影片所说:“迟早是要分开。”但只因我们共同拥有着这片山河上的记忆,我们是融于彼此生命里的故人,所以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份情感,永远都不会磨灭。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