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悲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法国风格的电影,后来一看果然是吕克贝松监制的。演员一流,表演都很到位,拍摄风格也不错,画面很美,与影片的气氛非常吻合,荒凉、空旷、天高云低、孤独寂寥凋零不堪的穷苦的人的屋子,那么广阔,却反而充斥着苦难的压抑,人,如蝼蚁般蝇营狗苟,神,却总是这么冷漠地从不伸出援手,就连自己救自己,也如此悲苦绝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电影的故事,很极端,但据说在美国的垦荒年代,这样的事并不夸张,想想也是,在中国贫穷的山区和农村,这样的事,也许直到现在还在发生着。这部电影,我的理解,实际是反映女性压抑生存状态,以及对宗教的救赎提出质疑的电影。三个女疯子,分别代表着女性在生命中最深重的苦难的来源:生活、丈夫、孩子。女性出于大自然的安排,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社会上,再上升到宗教上,都必须以付出为己任,但蹂躏女性的,除了和男人一样面对的严酷环境,还有男性、男性的社会,宗教的救赎就像肥皂泡一样容易破灭,甚至女人自己也那么狠厉地压迫着自己。血汗与感情终于有一天会被地狱一般的生活抽干吸尽,而女性的内心,却远没有男性那么粗砺和坚硬,也永远学不会那样的麻木和无情。那三个疯女人,一个像男人一样劳作在气候恶劣的贫瘠土地上,看着牲畜成群死去;一个在婚姻中完全得不到尊重和温情,只有被凌辱和利用;一个太年轻,以致在不停的生育和死亡中,完全失去爱的能力。她们已经那么可悲,但电影里,塑造了一个更悲怆的角色Mary bee Cuddy 。
看看她的名字,圣母,忙碌的蜜蜂,狭小的厨房,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全部。她单身经营着自己的农场,和一些男性的农夫有着日常的交往和某种程度的友谊,她忠诚地信仰,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在边疆的贫困中,还坚持着对音乐和美的向往,餐桌上开着不起眼小花的瓶插植物,用布绣出来的钢琴琴键,是那么让人心痛,这么美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个人懂,没有一个人能够欣赏。她长相不好,有着男人般的面部线条,她的身材一般,被拒绝她的人说成是平胸,她试图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财产、后代来说服有一线可能的男人与她共同生活,但都可悲地失败了。玛丽,活在一个以男性标准建立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兢兢业业,无可指摘,只是因为不够美,只是因为她的强悍(男人们觉得难以驾驭)就被婚姻放逐了。她就像一个加班加点过劳死的雇员,永远得不到老板的承认,永远也无法完成自己的救赎。于是,她选择了去救赎别人,然而,她小看了救赎的带来的压力。导演兼演员的汤米 李 琼斯饰演的乔治,一个有过战争经历的老混混,偶然被玛丽救了,凭着残存的一点点责任感和对玛丽的感恩,他陪同她走上了送乡之路。玛丽早已意识到,送乡路上,她需要一个男人——这是双关的隐喻,她明确地知道,很多情况,女人无法抵御和解决,但是,周边的邻居们,没有一个将护送这些女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哪怕苦恼伤心到追着马车问“你还爱不爱我”,都不愿意亲自为自己可怜的妻子送行。女人,只有自己救自己。乔治,只是玛丽慌乱中抓住的一根孱弱的树枝。玛丽,这个并不美丽的女人,在送乡路的前半程,放射出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美的光华。她安慰家属和孩子,她安抚疯女人们,喂给娃娃的一小杯水,几乎让我落泪,她在河水中为几个呆滞苍白的女体沐浴,她在晨曦的光线里微笑着搓洗衣服,她在休憩中独自在河边“弹琴”唱歌,这几个瞬间,她是那么美好,就像她的名字,圣母玛利亚以玛丽的形象真实地降临在三个疯女人身边,那不讨喜的面貌似乎也变得柔和慈祥,不可逼视地美,倾泻在林间和沙地上,就连老混混,也无法不被感染。她做到了对她们的救赎,她信仰的世界由她自己实现了,但是,当付出达到极致的时候,燃烧的生命,也到了尽头。掩埋陌生女孩的遗骨,是玛丽发自内心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最后悲悯之举,却被风沙和野兽证明只是徒劳,两天两夜的迷路,没有人为她点燃求生的火焰。在最后的关头,玛丽试图最后从乔治身上找到活下去的勇气,求婚不成,她主动献出处女之身。可是,多么悲凉,乔治欣然索取之前,看似道义地从上而下地对玛丽重复了双方的自愿和无责——没有责任,也就没有爱,没有温情,没有留下来的任何理由。玛丽的精神世界,曾经那么自律、强大的精神世界,终于在最后一根柴火被抽尽后,像燃尽的篝火一样熄灭了。 悲剧,不是简单地述说悲惨,把美好的东西,砸碎了给人看,这才是悲剧。玛丽的死,直到乔治用她的钱为她置买的墓碑都被人一脚踢进河里,无声无息地消失,这是生活不动声色的残酷。疯了,是逃避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无法逃避,又被残忍榨取最后一点精神力量的玛丽,只有用死亡来结束无尽的失望。女性,作为男性的依存而存在,在男权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多么无望!圣母的死去,是真正的悲怆。
乔治在玛丽死后,企图单独开溜,最终还是留下来完成送乡的任务,并且在路上出于激愤烧了旅馆,拿了救命的食物,是这部压抑电影里唯一的释放。看懂了么? 女性,只有疯掉、死掉、要么在疯掉死掉的过程中,破坏和重建,只有依赖有一丝良知和对女性有最后尊重的男性才能完成。女性,几乎永不见天日。不过,失去了女人,男人们也不会好过。一个男人要种地,要养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一个男人得再想办法找人为他生儿子,一个男人,永失曾经年轻貌美的爱人。而乔治,最后一个能感受到女性美好和伟大的男人,只能抱着墓碑发泄,只能去面对他孑然一身,身无分文的老年。
看看她的名字,圣母,忙碌的蜜蜂,狭小的厨房,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全部。她单身经营着自己的农场,和一些男性的农夫有着日常的交往和某种程度的友谊,她忠诚地信仰,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在边疆的贫困中,还坚持着对音乐和美的向往,餐桌上开着不起眼小花的瓶插植物,用布绣出来的钢琴琴键,是那么让人心痛,这么美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个人懂,没有一个人能够欣赏。她长相不好,有着男人般的面部线条,她的身材一般,被拒绝她的人说成是平胸,她试图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财产、后代来说服有一线可能的男人与她共同生活,但都可悲地失败了。玛丽,活在一个以男性标准建立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兢兢业业,无可指摘,只是因为不够美,只是因为她的强悍(男人们觉得难以驾驭)就被婚姻放逐了。她就像一个加班加点过劳死的雇员,永远得不到老板的承认,永远也无法完成自己的救赎。于是,她选择了去救赎别人,然而,她小看了救赎的带来的压力。导演兼演员的汤米 李 琼斯饰演的乔治,一个有过战争经历的老混混,偶然被玛丽救了,凭着残存的一点点责任感和对玛丽的感恩,他陪同她走上了送乡之路。玛丽早已意识到,送乡路上,她需要一个男人——这是双关的隐喻,她明确地知道,很多情况,女人无法抵御和解决,但是,周边的邻居们,没有一个将护送这些女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哪怕苦恼伤心到追着马车问“你还爱不爱我”,都不愿意亲自为自己可怜的妻子送行。女人,只有自己救自己。乔治,只是玛丽慌乱中抓住的一根孱弱的树枝。玛丽,这个并不美丽的女人,在送乡路的前半程,放射出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美的光华。她安慰家属和孩子,她安抚疯女人们,喂给娃娃的一小杯水,几乎让我落泪,她在河水中为几个呆滞苍白的女体沐浴,她在晨曦的光线里微笑着搓洗衣服,她在休憩中独自在河边“弹琴”唱歌,这几个瞬间,她是那么美好,就像她的名字,圣母玛利亚以玛丽的形象真实地降临在三个疯女人身边,那不讨喜的面貌似乎也变得柔和慈祥,不可逼视地美,倾泻在林间和沙地上,就连老混混,也无法不被感染。她做到了对她们的救赎,她信仰的世界由她自己实现了,但是,当付出达到极致的时候,燃烧的生命,也到了尽头。掩埋陌生女孩的遗骨,是玛丽发自内心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最后悲悯之举,却被风沙和野兽证明只是徒劳,两天两夜的迷路,没有人为她点燃求生的火焰。在最后的关头,玛丽试图最后从乔治身上找到活下去的勇气,求婚不成,她主动献出处女之身。可是,多么悲凉,乔治欣然索取之前,看似道义地从上而下地对玛丽重复了双方的自愿和无责——没有责任,也就没有爱,没有温情,没有留下来的任何理由。玛丽的精神世界,曾经那么自律、强大的精神世界,终于在最后一根柴火被抽尽后,像燃尽的篝火一样熄灭了。 悲剧,不是简单地述说悲惨,把美好的东西,砸碎了给人看,这才是悲剧。玛丽的死,直到乔治用她的钱为她置买的墓碑都被人一脚踢进河里,无声无息地消失,这是生活不动声色的残酷。疯了,是逃避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无法逃避,又被残忍榨取最后一点精神力量的玛丽,只有用死亡来结束无尽的失望。女性,作为男性的依存而存在,在男权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多么无望!圣母的死去,是真正的悲怆。
乔治在玛丽死后,企图单独开溜,最终还是留下来完成送乡的任务,并且在路上出于激愤烧了旅馆,拿了救命的食物,是这部压抑电影里唯一的释放。看懂了么? 女性,只有疯掉、死掉、要么在疯掉死掉的过程中,破坏和重建,只有依赖有一丝良知和对女性有最后尊重的男性才能完成。女性,几乎永不见天日。不过,失去了女人,男人们也不会好过。一个男人要种地,要养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一个男人得再想办法找人为他生儿子,一个男人,永失曾经年轻貌美的爱人。而乔治,最后一个能感受到女性美好和伟大的男人,只能抱着墓碑发泄,只能去面对他孑然一身,身无分文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