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8分
小说有很多种
有些小说属于童年的幻想,这些小说或许不会是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却是影响我们生命人格的因素之一。
有些小说属于成年人的理想实现,这些小说通常是书店的畅销排行冠军,并带给我们刺激与娱乐;他们可能是侦探、悬疑、罗曼史或是武侠、戏剧,它们是作者对于梦想的实践,也是读者对于幻想的安慰。
而有些小说不单只是小说,它包含了作者的灵魂与渴望,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读者的影响是深刻巨大的。这时候的小说不单单只是小说,它们还可能是对于你我生活的描写。
正因为是人类生活的样本,因此,它们可以唤醒彼此的共鸣。
此时,我们不需要真的完全了解这些小说在说甚么,只需要"感觉"发酵就够了,这些发酵的感觉将因时间的纯酿而渗透我们的四肢与感官、甚至灵魂,然后陪伴我们一辈子。
徐泗金的"香水"就是这么一本书。
香水是特别的,因为他是第一本,也是唯一用香味构筑成世界的书。
透过香味,徐泗金给我们看见了一个执着疯狂的葛奴乙,更透过葛奴乙带我们看见文化、政治、社会的深层意涵。此时,谋杀只是徐泗金铺陈剧情的手法,而不是故事的重点了。
所以我说,香水是一部谋杀小说(从剧情来看的确如此),但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政治的小说。
证据何在呢?
徐泗金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受希特勒的影响..."
Patrick Süskind
大家或许觉得最后面(无论是书还是电影)一群男女因为"香水"的诱惑,而做出极其荒谬、淫秽之事,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但那正是香水中最精彩也最重要的一幕。
书中提到:在这场狂欢会后,所有人的生活恢复正常,没有人提起那天在广场发生的任何事情。......就算有人提起当天在广场有一场狂欢会,也被城里的人当成精神病患赶出城外......。
葛奴乙的香水(用26名少女的体香制成的)就像是一种诱惑,让人陷入一种莫名的行为冲动中。然而在这场冲动后却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坦承自己与众人当初犯下的错误。
在这儿所说的正是当年在二次大战后的德国人,他们明知道希特勒的作为是有问题的,但却在最初的冲动中成了纳粹主义下的共犯,而大战过后,却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大声承认、讨论德国当初犯下的错误。甚至对于下一代更是噤口不提。
一直到60、70年代左右的德国,才开始有知识份子提出质疑,对于二战时代的德国作出反省与讨论。而这些知识份子的先锋正是当时的德国青年学生。
"香水"诱人的地方不是它隐射了希特勒和纳粹时代的德国,而是反映了人性的本能。
以近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某国的文歌。到现在,某国人都在讨论为什么当初大家会对于某某的那一套言听计从,为何会发生文歌......。当然,也曾有一段时间,某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对于自己的那一段历史是绝口不提。WHY?因为感到愧对于内心中真正的自我道德、也愧对于自己对于人性的抹灭。
当然,还有二战后的日本。他们更是香水中那群丧失理智的广场人民代表。因为他们至今都无法向自己的后代勇敢坦承自己当初的错误。
我并不是要将书中的情结硬套在某些历史情结中,只是这些历史正好反映了最纯粹的人性污点与脆弱。徐泗金正以十分悬疑惊悚却又不失浪漫奇幻的完美文笔,利用一场追逐气味的人生将这些众生相带给我们。
而"香水",也可以是一部"成长小说"。他的故事轴心就是巴蒂斯特.葛奴乙的成长历程。许多人喜欢用"恶魔之子"来形容葛奴乙,但我认为使用如此宗教性质且指控意味浓厚的形容词实在不太恰当,亦不够贴切。
葛奴乙在生下来就是不幸的(不单单自己不幸,也连带使他周遭的人都不幸),更是没有"味道的"--如同一个生下来就失去自我、失去大众的认同。
因此一路走来可说是筚路蓝缕,必须像"扁虱"一样才能够苟活下去,但这样子卑微的人生却还是有欲望、有目的的。
孤儿院塑造基本的性格雏形、鞣皮学徒阶段使他的人格定型、包迪尼的香水工作室赋予他成长的"力量"与"欲望"的生成,康塔尔铅弹的7年独居生活不但避开了欧洲的七年战争,更促使他重返世俗、坚定制作香水的欲望,在完成少女体香的香水后,于行刑场他终于发现自己被隔离于人群外的真相,并获得领悟离开。
这中间的每一个阶段,其实徐泗金都将葛奴乙的"年龄"隐藏在里面(原谅我手边没有书,不然我会将葛奴乙的年龄逐一打出),如果读者们要制作一个"葛奴乙生卒年表"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透过一个人的生命养成,我们侵入了这个被创作人物的生活中。仅次于作者,我们是和葛奴乙最亲密的人。
因此,香水可以是一部成长小说、可以是一部悬疑小说、恐怖小说、谋杀小说、政治小说。
正因为香水是这么地复杂,虽然很期待,但我真的很难想像电影要如何拍摄。
老实说,在听说导演是"汤姆提克威"时,我心里是期待雀跃的(看过"萝拉快跑"、"公主与战士"的观众应该可以体会我的期待之情。)
可惜,在去年我们看见的电影版"香水",却将谋杀当成了故事的重心并大肆宣传,模糊了原书探讨的焦点,以下是我在看电影前、后,担心与失望导演无法处理好的几个重点:
1.气味:虽然香水这部片子创造了一种新层面的拍摄方式(最后的万人杂交狂欢会、童话般却又着阴森的叙事方式...),但别忘了美国纽约时报曾经在记者首映会后很不客气地说"这是一部大鼻子电影",毕竟观众是闻不到气味的,在看电影前我无从得知他对气味的呈现手法。这是我担心的第一个问题。而事后证明,在电影中仅以各种花与视觉的特效呈现香味,比起当年的墨西哥电影"巧克力情人"对于巧克力的爱与欲的描写或是小品"香料共和国"中的简单镜头,相较之下香水的"气味"表现的确有点了无新意。
2.葛奴乙的"魔鬼特质":书本从头到尾一直以"扁虱"来形容葛奴乙,而这也是对他他成长人格贴切描写,汤姆提克威绝对不能忽视这一点。正因为葛奴乙"扁虱"型态才使得他给人那么魔鬼的感觉。但不知道是和原著相比男主角太帅了还是怎么地,我感受到的只有阴森与疯狂,不但看不见葛奴乙如何"成长",更感觉不到最该有的"扁虱"气质,这是我对电影版的第二个失望。
3.书本中内含的"政治手段":葛奴乙离开康塔尔铅弹后,发现自己可以操控人的气味,而在他的实验过程阶段,一种属于"政治野心家"的举止与鄙视也从中流露出来(当时他正参观一场婚礼,因为身上洒的香水而使周围的小朋友愿意亲近他,甚至让他抱起来举高参加游行、观看婚礼),徐泗金写得十分流畅而不做作,希望导演和编剧也能够将这种味道一丝不差地带给观众。可惜电影流于"讲故事"--只着重于"情节"的交代,却忘却了小说的血肉。情节删去了一大部分不讲(从康塔尔铅弹下来后,遇到喜欢实现的老贵族、成为实验展示品、制造属于人类未到的香水......等,以及刚到格拉斯的故事也不一样),只着重于格拉斯的凶案接二连三地发生,却忽略了背后的意涵,无怪乎许多人看得"雾傻傻"。
4.杂交狂欢会后的漠然:在那场失控的狂欢会中,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做过那些事情,这种"不愿面对真相"的一般人民心态,导演要如何流畅的呈现?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可惜在观赏电影后,我有一种被导演和编剧草率了事的感觉,有一种被"忽悠"的愤怒,虽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拍摄不易,但是交代过于简单,没有将那种寂静的震撼感显露出来,却是让所有读过香水的人感到十分惋惜。
5.最后的结局:作者以一种近似魔幻写真的方式带出葛奴乙的死,葛奴乙选择自杀的方式很惨忍、却又特别,而电影又是如何呈现?在看电影前,这是我对于电影拍摄的最大恐惧。因为一切结束的是那么地突然却又自然,但不可否认葛奴乙的自杀行为是血腥的、绝望却解脱的。
故事原文说"有生以来,因为爱,他们做了某件事"形容那群"分食"了葛奴乙的游民,并说他们"胃是重的,但心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幕,电影可以说是忠实呈现,但那种社会最低层卑下的人渣们因为"爱"而做了某些事的冲突感却未显露出来,是电影最后的遗憾。
6.徐泗金曾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没有人是不受到希特勒的影响......葛奴乙的确可以看成是希特勒的侧写",因此在这种人物映衬上,电影会如何表现是很重要的,过于俗白就没意思,但完全无法联想也是一种失败。而电影的确是完全无法让人联想。
或许正如同徐泗金对记者说的:"当把版权卖出去时,香水的电影就不是我的了,那完全是别人的孩子,与我无关。"把它们看成两种不同的独立体是否会更好一点呢?
香水的电影之于看过原著的人而言是有些失望的,但我仍高兴汤姆提克威如此有勇气拍摄这部电影,因为电影而使许多平常不看书的人接触到"香水",这是最让人雀跃的地方。
小说有很多种
有些小说属于童年的幻想,这些小说或许不会是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却是影响我们生命人格的因素之一。
有些小说属于成年人的理想实现,这些小说通常是书店的畅销排行冠军,并带给我们刺激与娱乐;他们可能是侦探、悬疑、罗曼史或是武侠、戏剧,它们是作者对于梦想的实践,也是读者对于幻想的安慰。
而有些小说不单只是小说,它包含了作者的灵魂与渴望,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读者的影响是深刻巨大的。这时候的小说不单单只是小说,它们还可能是对于你我生活的描写。
正因为是人类生活的样本,因此,它们可以唤醒彼此的共鸣。
此时,我们不需要真的完全了解这些小说在说甚么,只需要"感觉"发酵就够了,这些发酵的感觉将因时间的纯酿而渗透我们的四肢与感官、甚至灵魂,然后陪伴我们一辈子。
徐泗金的"香水"就是这么一本书。
香水是特别的,因为他是第一本,也是唯一用香味构筑成世界的书。
透过香味,徐泗金给我们看见了一个执着疯狂的葛奴乙,更透过葛奴乙带我们看见文化、政治、社会的深层意涵。此时,谋杀只是徐泗金铺陈剧情的手法,而不是故事的重点了。
所以我说,香水是一部谋杀小说(从剧情来看的确如此),但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政治的小说。
证据何在呢?
徐泗金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受希特勒的影响..."
Patrick Süskind
大家或许觉得最后面(无论是书还是电影)一群男女因为"香水"的诱惑,而做出极其荒谬、淫秽之事,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但那正是香水中最精彩也最重要的一幕。
书中提到:在这场狂欢会后,所有人的生活恢复正常,没有人提起那天在广场发生的任何事情。......就算有人提起当天在广场有一场狂欢会,也被城里的人当成精神病患赶出城外......。
葛奴乙的香水(用26名少女的体香制成的)就像是一种诱惑,让人陷入一种莫名的行为冲动中。然而在这场冲动后却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坦承自己与众人当初犯下的错误。
在这儿所说的正是当年在二次大战后的德国人,他们明知道希特勒的作为是有问题的,但却在最初的冲动中成了纳粹主义下的共犯,而大战过后,却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大声承认、讨论德国当初犯下的错误。甚至对于下一代更是噤口不提。
一直到60、70年代左右的德国,才开始有知识份子提出质疑,对于二战时代的德国作出反省与讨论。而这些知识份子的先锋正是当时的德国青年学生。
"香水"诱人的地方不是它隐射了希特勒和纳粹时代的德国,而是反映了人性的本能。
以近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某国的文歌。到现在,某国人都在讨论为什么当初大家会对于某某的那一套言听计从,为何会发生文歌......。当然,也曾有一段时间,某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对于自己的那一段历史是绝口不提。WHY?因为感到愧对于内心中真正的自我道德、也愧对于自己对于人性的抹灭。
当然,还有二战后的日本。他们更是香水中那群丧失理智的广场人民代表。因为他们至今都无法向自己的后代勇敢坦承自己当初的错误。
我并不是要将书中的情结硬套在某些历史情结中,只是这些历史正好反映了最纯粹的人性污点与脆弱。徐泗金正以十分悬疑惊悚却又不失浪漫奇幻的完美文笔,利用一场追逐气味的人生将这些众生相带给我们。
而"香水",也可以是一部"成长小说"。他的故事轴心就是巴蒂斯特.葛奴乙的成长历程。许多人喜欢用"恶魔之子"来形容葛奴乙,但我认为使用如此宗教性质且指控意味浓厚的形容词实在不太恰当,亦不够贴切。
葛奴乙在生下来就是不幸的(不单单自己不幸,也连带使他周遭的人都不幸),更是没有"味道的"--如同一个生下来就失去自我、失去大众的认同。
因此一路走来可说是筚路蓝缕,必须像"扁虱"一样才能够苟活下去,但这样子卑微的人生却还是有欲望、有目的的。
孤儿院塑造基本的性格雏形、鞣皮学徒阶段使他的人格定型、包迪尼的香水工作室赋予他成长的"力量"与"欲望"的生成,康塔尔铅弹的7年独居生活不但避开了欧洲的七年战争,更促使他重返世俗、坚定制作香水的欲望,在完成少女体香的香水后,于行刑场他终于发现自己被隔离于人群外的真相,并获得领悟离开。
这中间的每一个阶段,其实徐泗金都将葛奴乙的"年龄"隐藏在里面(原谅我手边没有书,不然我会将葛奴乙的年龄逐一打出),如果读者们要制作一个"葛奴乙生卒年表"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透过一个人的生命养成,我们侵入了这个被创作人物的生活中。仅次于作者,我们是和葛奴乙最亲密的人。
因此,香水可以是一部成长小说、可以是一部悬疑小说、恐怖小说、谋杀小说、政治小说。
正因为香水是这么地复杂,虽然很期待,但我真的很难想像电影要如何拍摄。
老实说,在听说导演是"汤姆提克威"时,我心里是期待雀跃的(看过"萝拉快跑"、"公主与战士"的观众应该可以体会我的期待之情。)
可惜,在去年我们看见的电影版"香水",却将谋杀当成了故事的重心并大肆宣传,模糊了原书探讨的焦点,以下是我在看电影前、后,担心与失望导演无法处理好的几个重点:
1.气味:虽然香水这部片子创造了一种新层面的拍摄方式(最后的万人杂交狂欢会、童话般却又着阴森的叙事方式...),但别忘了美国纽约时报曾经在记者首映会后很不客气地说"这是一部大鼻子电影",毕竟观众是闻不到气味的,在看电影前我无从得知他对气味的呈现手法。这是我担心的第一个问题。而事后证明,在电影中仅以各种花与视觉的特效呈现香味,比起当年的墨西哥电影"巧克力情人"对于巧克力的爱与欲的描写或是小品"香料共和国"中的简单镜头,相较之下香水的"气味"表现的确有点了无新意。
2.葛奴乙的"魔鬼特质":书本从头到尾一直以"扁虱"来形容葛奴乙,而这也是对他他成长人格贴切描写,汤姆提克威绝对不能忽视这一点。正因为葛奴乙"扁虱"型态才使得他给人那么魔鬼的感觉。但不知道是和原著相比男主角太帅了还是怎么地,我感受到的只有阴森与疯狂,不但看不见葛奴乙如何"成长",更感觉不到最该有的"扁虱"气质,这是我对电影版的第二个失望。
3.书本中内含的"政治手段":葛奴乙离开康塔尔铅弹后,发现自己可以操控人的气味,而在他的实验过程阶段,一种属于"政治野心家"的举止与鄙视也从中流露出来(当时他正参观一场婚礼,因为身上洒的香水而使周围的小朋友愿意亲近他,甚至让他抱起来举高参加游行、观看婚礼),徐泗金写得十分流畅而不做作,希望导演和编剧也能够将这种味道一丝不差地带给观众。可惜电影流于"讲故事"--只着重于"情节"的交代,却忘却了小说的血肉。情节删去了一大部分不讲(从康塔尔铅弹下来后,遇到喜欢实现的老贵族、成为实验展示品、制造属于人类未到的香水......等,以及刚到格拉斯的故事也不一样),只着重于格拉斯的凶案接二连三地发生,却忽略了背后的意涵,无怪乎许多人看得"雾傻傻"。
4.杂交狂欢会后的漠然:在那场失控的狂欢会中,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做过那些事情,这种"不愿面对真相"的一般人民心态,导演要如何流畅的呈现?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可惜在观赏电影后,我有一种被导演和编剧草率了事的感觉,有一种被"忽悠"的愤怒,虽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拍摄不易,但是交代过于简单,没有将那种寂静的震撼感显露出来,却是让所有读过香水的人感到十分惋惜。
5.最后的结局:作者以一种近似魔幻写真的方式带出葛奴乙的死,葛奴乙选择自杀的方式很惨忍、却又特别,而电影又是如何呈现?在看电影前,这是我对于电影拍摄的最大恐惧。因为一切结束的是那么地突然却又自然,但不可否认葛奴乙的自杀行为是血腥的、绝望却解脱的。
故事原文说"有生以来,因为爱,他们做了某件事"形容那群"分食"了葛奴乙的游民,并说他们"胃是重的,但心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幕,电影可以说是忠实呈现,但那种社会最低层卑下的人渣们因为"爱"而做了某些事的冲突感却未显露出来,是电影最后的遗憾。
6.徐泗金曾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没有人是不受到希特勒的影响......葛奴乙的确可以看成是希特勒的侧写",因此在这种人物映衬上,电影会如何表现是很重要的,过于俗白就没意思,但完全无法联想也是一种失败。而电影的确是完全无法让人联想。
或许正如同徐泗金对记者说的:"当把版权卖出去时,香水的电影就不是我的了,那完全是别人的孩子,与我无关。"把它们看成两种不同的独立体是否会更好一点呢?
香水的电影之于看过原著的人而言是有些失望的,但我仍高兴汤姆提克威如此有勇气拍摄这部电影,因为电影而使许多平常不看书的人接触到"香水",这是最让人雀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