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苔丝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夕阳的余晖中,身着白色的少女们,随着铜管乐队的音乐,在翠绿的草地上翩翩起舞,如同一群欢快的白鸽。苔丝正是她们中的一员,她随着明快的乐曲旋转跳跃,白色的裙摆飞扬,就像一朵纯白的百合绽放在春日的原野上。在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苔丝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纯真美好,你看着她,觉得仿佛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了。同波兰斯基惯常导演的黑暗风格电影不同,《苔丝》画面唯美而充满了浪漫气息,展现了英国西南部特有的田园风光。电影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大体上忠于原著,用细腻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哈代的小说。这位生于英国乡村的大作家,一生都在描绘他的家乡,而《苔丝》更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品展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于乡村的冲击,流露出作者对农村宗法制崩塌的深切的无奈。
而这些电影都予以了展示。随着苔丝命运的起伏,资本主义慢慢入侵了美丽的村庄。在苔丝和克莱互诉衷情时,看见了代表工业文明的火车驶入了乡村。在被克莱抛弃后,同玛丽安一起劳作时,乡村间已经用上了蒸汽机。随着这些工业文明产物的涌入,农村的宗法制社会已然坍塌,曾经的贵族阶层风光不再。苔丝所属的家族,曾经显赫的德伯维尔家族已经成了破落户,穷困潦倒到需要送女儿去寻求救济的地步。
苔丝的故事正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她的悲剧命运也来源与此。因为家族没落,才被迫进城寻求救济,才遇见了苔丝今生的噩梦——亚历克。电影中的亚力克会使人想起《乱世佳人》中克拉克·盖博扮演的白瑞德,性感的小胡子,挺拔的鼻梁,以及那似笑非笑的神情,可谓坏男人的经典形象。虽然模样颇为相似,但亚历克却并非对郝思嘉一往情深的白瑞德,他对苔丝不是出于真心,所贪恋的不过是苔丝的美貌。在初遇苔丝的时候,他就对苔丝说“beauty has his price”(美丽是要付出代价的)。亚力克所代表无疑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直言要用金钱来购买苔丝的美丽。自苔丝到来后,亚力克就一再地挑逗苔丝,最后在那个清晨的树林里,亚雷诱奸了苔丝。资产阶级正是是毁灭乡村的罪魁祸首,因而没落贵族出身,生长在乡村的苔丝遇上他所遭遇的一切,也许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暗示。
苔丝最终离开了亚雷,在生下的孩子去世后到挤奶场打工,遇见了生命中的最爱——克莱。如果克雷代表的是物质,克莱代表的就是精神。克莱是沉溺空想的理想主义者,他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反而去学习农场养殖,要在巴西兴建自己的农场。所以这样的克莱不可能成为苔丝真正的救赎。在那个新婚的晚上,克莱和苔丝互相坦白彼此曾经的错误,苔丝终于说出了隐忍许久的过往。相信看过电影《苔丝》的观众会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在聆听的整个过程中,克莱始终一言不发。当苔丝说完后,克莱缓步走到壁炉前,用搅火棍挑动燃烧的柴木,说“我要出去一下。”短短的一句话就击碎了苔丝之前所有的努力。克莱本身也有过露水情缘,却诘难苔丝的不贞,即便知道苔丝是在用整个生命去爱他,也仍旧狠心抛弃苔丝。他俨然一副制裁者的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苔丝实施道德制裁,而这种道德本身就是值得额怀疑的。可以说在将苔丝推向毁灭的路上,克莱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亚力克和克莱,是这两个男人接替将天真的苔丝引向了毁灭。有一幕,亚雷将草莓递到苔丝嘴边,纯真的苔丝犹豫着吃下了草莓。在金斯基略带羞涩的演绎下,丰满的红唇边,鲜艳欲滴的草莓充满了诱惑的意味。这一幕使人联想起伊甸园中的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下了禁果。而接下来,苔丝与克莱真心相爱,却在向克莱坦白后遭到抛弃。苔丝一身破旧衣衫,吃力地行走在初冬时分凋敝的乡间,又使人想起被驱逐到失乐园的夏娃。在影片结尾处,克莱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杀死了亚力克,与克莱亡命天涯。被无情的命运渐渐逼向生命的尽头。在英国古老的巨石阵中,苔丝被警察逮捕,最终步向了绞刑台。在英国古老的巨石阵中央,苔丝蜷缩主着躺在石头上,犹如被献祭的圣女。苔丝是时代的牺牲品,来自古老世家的苔丝,象征着哈代对于古老乡村宗法的推崇,对于往昔的追悼,而苔丝的最终逝去,又体现了作者对于乡村世界必然消失的宿命的无奈。
1979年的《苔丝》是波兰斯基重返欧洲后东山再起之作,整部电影也弥漫着他对宿命的无奈之情。影片的大获成功,除了导演的才华外,也与金斯基的传神演绎有关。正是有了金斯基的表演,才使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托马斯·哈代书中的那个纯洁的苔丝。被誉为80年代“欧洲影坛第一美女”的娜塔莎•金斯基在扮演苔丝时,才不过18岁的年纪,娇艳得像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在电影中,她时而清纯可人,时而凄艳动人,对角色的演绎丝丝入扣,俨然就是现实生活中苔丝。虽然金斯基在此之后,未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她却是观众心目永远的苔丝。
(已发腾讯视频,《麦田电影院》)
而这些电影都予以了展示。随着苔丝命运的起伏,资本主义慢慢入侵了美丽的村庄。在苔丝和克莱互诉衷情时,看见了代表工业文明的火车驶入了乡村。在被克莱抛弃后,同玛丽安一起劳作时,乡村间已经用上了蒸汽机。随着这些工业文明产物的涌入,农村的宗法制社会已然坍塌,曾经的贵族阶层风光不再。苔丝所属的家族,曾经显赫的德伯维尔家族已经成了破落户,穷困潦倒到需要送女儿去寻求救济的地步。
苔丝的故事正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她的悲剧命运也来源与此。因为家族没落,才被迫进城寻求救济,才遇见了苔丝今生的噩梦——亚历克。电影中的亚力克会使人想起《乱世佳人》中克拉克·盖博扮演的白瑞德,性感的小胡子,挺拔的鼻梁,以及那似笑非笑的神情,可谓坏男人的经典形象。虽然模样颇为相似,但亚历克却并非对郝思嘉一往情深的白瑞德,他对苔丝不是出于真心,所贪恋的不过是苔丝的美貌。在初遇苔丝的时候,他就对苔丝说“beauty has his price”(美丽是要付出代价的)。亚力克所代表无疑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直言要用金钱来购买苔丝的美丽。自苔丝到来后,亚力克就一再地挑逗苔丝,最后在那个清晨的树林里,亚雷诱奸了苔丝。资产阶级正是是毁灭乡村的罪魁祸首,因而没落贵族出身,生长在乡村的苔丝遇上他所遭遇的一切,也许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暗示。
苔丝最终离开了亚雷,在生下的孩子去世后到挤奶场打工,遇见了生命中的最爱——克莱。如果克雷代表的是物质,克莱代表的就是精神。克莱是沉溺空想的理想主义者,他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反而去学习农场养殖,要在巴西兴建自己的农场。所以这样的克莱不可能成为苔丝真正的救赎。在那个新婚的晚上,克莱和苔丝互相坦白彼此曾经的错误,苔丝终于说出了隐忍许久的过往。相信看过电影《苔丝》的观众会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在聆听的整个过程中,克莱始终一言不发。当苔丝说完后,克莱缓步走到壁炉前,用搅火棍挑动燃烧的柴木,说“我要出去一下。”短短的一句话就击碎了苔丝之前所有的努力。克莱本身也有过露水情缘,却诘难苔丝的不贞,即便知道苔丝是在用整个生命去爱他,也仍旧狠心抛弃苔丝。他俨然一副制裁者的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苔丝实施道德制裁,而这种道德本身就是值得额怀疑的。可以说在将苔丝推向毁灭的路上,克莱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亚力克和克莱,是这两个男人接替将天真的苔丝引向了毁灭。有一幕,亚雷将草莓递到苔丝嘴边,纯真的苔丝犹豫着吃下了草莓。在金斯基略带羞涩的演绎下,丰满的红唇边,鲜艳欲滴的草莓充满了诱惑的意味。这一幕使人联想起伊甸园中的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下了禁果。而接下来,苔丝与克莱真心相爱,却在向克莱坦白后遭到抛弃。苔丝一身破旧衣衫,吃力地行走在初冬时分凋敝的乡间,又使人想起被驱逐到失乐园的夏娃。在影片结尾处,克莱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杀死了亚力克,与克莱亡命天涯。被无情的命运渐渐逼向生命的尽头。在英国古老的巨石阵中,苔丝被警察逮捕,最终步向了绞刑台。在英国古老的巨石阵中央,苔丝蜷缩主着躺在石头上,犹如被献祭的圣女。苔丝是时代的牺牲品,来自古老世家的苔丝,象征着哈代对于古老乡村宗法的推崇,对于往昔的追悼,而苔丝的最终逝去,又体现了作者对于乡村世界必然消失的宿命的无奈。
1979年的《苔丝》是波兰斯基重返欧洲后东山再起之作,整部电影也弥漫着他对宿命的无奈之情。影片的大获成功,除了导演的才华外,也与金斯基的传神演绎有关。正是有了金斯基的表演,才使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托马斯·哈代书中的那个纯洁的苔丝。被誉为80年代“欧洲影坛第一美女”的娜塔莎•金斯基在扮演苔丝时,才不过18岁的年纪,娇艳得像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在电影中,她时而清纯可人,时而凄艳动人,对角色的演绎丝丝入扣,俨然就是现实生活中苔丝。虽然金斯基在此之后,未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她却是观众心目永远的苔丝。
(已发腾讯视频,《麦田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