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论般美丽般的爱情,如实验般多舛的现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如果淡化审美上的界限,大概每一段爱情其初始和在回忆中出现的面貌,总是如同一个清晰而自洽的理论,美丽,纯粹,熠熠发光;而一旦放诸现实,世事的纷杂便总会如同实验中难以控制的变量和噪音一般,使得包裹着这段情感的生活,慢慢脱离控制,给出一个令人困扰莫名的结果。
比起十年前BBC的那部名为《霍金》的电影,《万物理论》虽然有着一个听上去很物理的名字,因为是基于简霍金的回忆录,则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简王尔德霍金(Jane Wilde Hawking)二人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中。
作为人物传记片,主要角色的呈现无疑是最重要的。男主演Eddie Redmayne十分出色的还原了霍金的形象,无论是霍金睿智和风趣结合的气质,或是卢伽雷病所致肌肉无力的动作与表情,演员都令人叹服地将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忠实地加以呈现。Eddie不仅研读了霍金的著作,更是通过与霍金本人与家人的接触,与卢伽雷病患者和家人的深入交谈来试图完美地展现这一角色。显然他的努力付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即便霍金本人都表示无法分辨自己与Eddie版霍金的区别。
女主演Felicity Jones的表演与Eddie的霍金交相辉映,一个坚强隐忍的知识女性跃然银幕之上,用精妙而平衡的控制力把爱与痛苦交织的心情表达的恰如其分。她对角色言行举止以及说话方式的把握甚至令简本人惊叹:“她偷走了我的人格!”
由于本片的选材角度所限,霍金最深刻的物理学理论贡献在片中只是作为点缀出现(这其实也算是通俗作品的无奈,很遗憾目前似乎还没有能在有限篇幅内诠释复杂理论的方法),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崇拜者略显遗憾。但我们也得以不单单将其作为一个传奇物理学家,而是一个与病魔抗争的人,去了解他的生活与情感,成就与痛苦。而本片也提供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视点,使得我们也能够去了解这个男人背后的光芒,一直挣扎着并支撑着他的伟大女人——简 王尔德 霍金。
电影选择了很平实的时间顺序叙事,以霍金和简二人相遇之时作为起点,以霍金与英国女王会面时为终。霍金在剑桥的博士研究器件,被诊断出卢伽雷病,但仍然完成了意义重大的博士论文。与之相恋的简不顾霍金的病情危重而与之结婚,一面照料霍金的生活一面照顾孩子,同时还要辛苦地攻读文科博士学位。在教会唱诗班时,简结识了音乐家乔纳森,后者成为了霍金一家的朋友,经常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简和乔纳森渐渐产生感情,而霍金在一次肺炎感染之后,丧失了说话功能,开始由专业护理伊莱恩照顾。之后霍金愈加信赖伊莱恩,而夫妻二人则渐渐疏远,终至分居及离婚。
这段长达二十五年的陪伴的终结,时至今日出现于大银幕上仍令人不禁唏嘘。影片给了作为局外人的观者一个不错的解释,至少我很欣慰于二人的选择,即便略感遗憾。身残志坚的伟大头脑,不离不弃的一生守候,爱克服一切困难,这些听上去很美,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这种生活的人而言。
除了霍金本人的科普著作,也曾出于好奇零零散散地了解过一些关于其本人的生活和轶事。我们的教育或下意识似乎倾向于公式化地把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与圣人的人格划上等号,但现实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私密生活中的相处之道几乎完全与此无关(特别声明本文绝无任何对霍金教授的评价和针对性)。
片中以及回忆录中的霍金对于生活的隐私度和自由度似乎有着与治学相似的执著,他并不愿意包括护工在内的其他人介入自己的生活,不喜欢去医院,更深深恐惧于会在疗养院中度过余生。对于兼顾数项重任在身的简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多地牺牲自己的时间与事业来照顾几近完全无法自理的爱人。
简在访谈中曾说道,年轻时过于无忧无虑和乐观,她认为他们终将战胜疾病,从而像正常的家庭一样生活。她高估了医学,而低估了居家生活的艰辛,后者像顽固的系统误差一样折磨着这个年轻的女子。她的宇宙核心由丈夫完全占据,除了日常起居的照料,还有丈夫的个人事务,三个孩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繁琐的家庭琐事更是化作数据图上的坏点一点点剥蚀着她的笑容。这些压力无疑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支撑着她的完全在于爱和责任,这些力量如同霍金辐射,让黑洞看起来没那么黑暗绝望。
影片中对于霍金一家生活的描述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轻描淡写了,可能只有经历过类似的繁重才更能理解简在片中的那句嘶喊吧,“我们并不是正常的家庭!”。
简与乔纳森的相遇,在此时多少是有如滤波器一样的安慰。乔纳森不仅为一家人提供了细致周到的帮助,更是在简的心理层面提供了一道可以倚靠的屏障。他的温暖如音符流淌着,让简能够在难得的安宁中短暂的休憩。在作为朋友的朝夕相处中,简也从这种更为正常的对等关系中萌生了额外的情感。
霍金对于二人的关系其实是知情并默许的,其中也包含着对于自己死后照料子女问题的隐忧。因此,简和乔纳森也维持了很长时间的柏拉图式关系。这份微妙的平衡一直维持了很久,直到霍金病重接受手术后私人护理伊莱恩的出现。
电影很明智地避开了后期并不愉快的关系破裂,婉转地一笔带过。毕竟当事人都还在世,霍金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众说纷纭,在此并不试图多做八卦。但目前霍金教授已经重新得到了良好的照料,简也和乔纳森平静地生活,二人目前也都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从结局上看,虽然无法尽如人意,但也算是令人欣慰。
古语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另有言,贫贱夫妻百事哀。霍金夫妇虽然算不得经济窘迫,但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无疑将这个家庭从“平常”这一平坦的时空拽离,而这些压力则大半由简一人承担。影片二人坦承分手的段落令人动容,这个女人下定决心与这个伟大的天才结合之时,是为了能让他生命中余下的两年平静而从容,过多的期待都算作奢望。而在霍金的顽强与简的悉心照顾下,这段路程奇迹般地延伸了二十多个年头,却终结于与疾病无关的理由。年轻时为爱许下的诺言,在现实中通过行动绽放升华,但结局峰回路转;理论的精妙之处,在实验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却慢慢偏离了最初的预言。
回顾二人这段艰辛的路程,除了钦佩和赞赏,余下的可能就是浅浅的一声叹息和深深的祝福了罢。
参考资料:
1. 简霍金关于本片的访谈:
http://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5/jan/12/jane-hawking-stephen-hawking-first-wife-theory-of-everything-interview
2. 霍金自传相关内容:
http://www.theweek.co.uk/uk-news/55031/stephen-hawking-book-reveals-anguish-two-marriages
更多内容请参阅二人的回忆录。
比起十年前BBC的那部名为《霍金》的电影,《万物理论》虽然有着一个听上去很物理的名字,因为是基于简霍金的回忆录,则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简王尔德霍金(Jane Wilde Hawking)二人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中。
作为人物传记片,主要角色的呈现无疑是最重要的。男主演Eddie Redmayne十分出色的还原了霍金的形象,无论是霍金睿智和风趣结合的气质,或是卢伽雷病所致肌肉无力的动作与表情,演员都令人叹服地将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忠实地加以呈现。Eddie不仅研读了霍金的著作,更是通过与霍金本人与家人的接触,与卢伽雷病患者和家人的深入交谈来试图完美地展现这一角色。显然他的努力付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即便霍金本人都表示无法分辨自己与Eddie版霍金的区别。
女主演Felicity Jones的表演与Eddie的霍金交相辉映,一个坚强隐忍的知识女性跃然银幕之上,用精妙而平衡的控制力把爱与痛苦交织的心情表达的恰如其分。她对角色言行举止以及说话方式的把握甚至令简本人惊叹:“她偷走了我的人格!”
由于本片的选材角度所限,霍金最深刻的物理学理论贡献在片中只是作为点缀出现(这其实也算是通俗作品的无奈,很遗憾目前似乎还没有能在有限篇幅内诠释复杂理论的方法),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崇拜者略显遗憾。但我们也得以不单单将其作为一个传奇物理学家,而是一个与病魔抗争的人,去了解他的生活与情感,成就与痛苦。而本片也提供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视点,使得我们也能够去了解这个男人背后的光芒,一直挣扎着并支撑着他的伟大女人——简 王尔德 霍金。
电影选择了很平实的时间顺序叙事,以霍金和简二人相遇之时作为起点,以霍金与英国女王会面时为终。霍金在剑桥的博士研究器件,被诊断出卢伽雷病,但仍然完成了意义重大的博士论文。与之相恋的简不顾霍金的病情危重而与之结婚,一面照料霍金的生活一面照顾孩子,同时还要辛苦地攻读文科博士学位。在教会唱诗班时,简结识了音乐家乔纳森,后者成为了霍金一家的朋友,经常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简和乔纳森渐渐产生感情,而霍金在一次肺炎感染之后,丧失了说话功能,开始由专业护理伊莱恩照顾。之后霍金愈加信赖伊莱恩,而夫妻二人则渐渐疏远,终至分居及离婚。
这段长达二十五年的陪伴的终结,时至今日出现于大银幕上仍令人不禁唏嘘。影片给了作为局外人的观者一个不错的解释,至少我很欣慰于二人的选择,即便略感遗憾。身残志坚的伟大头脑,不离不弃的一生守候,爱克服一切困难,这些听上去很美,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这种生活的人而言。
除了霍金本人的科普著作,也曾出于好奇零零散散地了解过一些关于其本人的生活和轶事。我们的教育或下意识似乎倾向于公式化地把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与圣人的人格划上等号,但现实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私密生活中的相处之道几乎完全与此无关(特别声明本文绝无任何对霍金教授的评价和针对性)。
片中以及回忆录中的霍金对于生活的隐私度和自由度似乎有着与治学相似的执著,他并不愿意包括护工在内的其他人介入自己的生活,不喜欢去医院,更深深恐惧于会在疗养院中度过余生。对于兼顾数项重任在身的简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多地牺牲自己的时间与事业来照顾几近完全无法自理的爱人。
简在访谈中曾说道,年轻时过于无忧无虑和乐观,她认为他们终将战胜疾病,从而像正常的家庭一样生活。她高估了医学,而低估了居家生活的艰辛,后者像顽固的系统误差一样折磨着这个年轻的女子。她的宇宙核心由丈夫完全占据,除了日常起居的照料,还有丈夫的个人事务,三个孩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繁琐的家庭琐事更是化作数据图上的坏点一点点剥蚀着她的笑容。这些压力无疑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支撑着她的完全在于爱和责任,这些力量如同霍金辐射,让黑洞看起来没那么黑暗绝望。
影片中对于霍金一家生活的描述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轻描淡写了,可能只有经历过类似的繁重才更能理解简在片中的那句嘶喊吧,“我们并不是正常的家庭!”。
简与乔纳森的相遇,在此时多少是有如滤波器一样的安慰。乔纳森不仅为一家人提供了细致周到的帮助,更是在简的心理层面提供了一道可以倚靠的屏障。他的温暖如音符流淌着,让简能够在难得的安宁中短暂的休憩。在作为朋友的朝夕相处中,简也从这种更为正常的对等关系中萌生了额外的情感。
霍金对于二人的关系其实是知情并默许的,其中也包含着对于自己死后照料子女问题的隐忧。因此,简和乔纳森也维持了很长时间的柏拉图式关系。这份微妙的平衡一直维持了很久,直到霍金病重接受手术后私人护理伊莱恩的出现。
电影很明智地避开了后期并不愉快的关系破裂,婉转地一笔带过。毕竟当事人都还在世,霍金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众说纷纭,在此并不试图多做八卦。但目前霍金教授已经重新得到了良好的照料,简也和乔纳森平静地生活,二人目前也都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从结局上看,虽然无法尽如人意,但也算是令人欣慰。
古语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另有言,贫贱夫妻百事哀。霍金夫妇虽然算不得经济窘迫,但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无疑将这个家庭从“平常”这一平坦的时空拽离,而这些压力则大半由简一人承担。影片二人坦承分手的段落令人动容,这个女人下定决心与这个伟大的天才结合之时,是为了能让他生命中余下的两年平静而从容,过多的期待都算作奢望。而在霍金的顽强与简的悉心照顾下,这段路程奇迹般地延伸了二十多个年头,却终结于与疾病无关的理由。年轻时为爱许下的诺言,在现实中通过行动绽放升华,但结局峰回路转;理论的精妙之处,在实验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却慢慢偏离了最初的预言。
回顾二人这段艰辛的路程,除了钦佩和赞赏,余下的可能就是浅浅的一声叹息和深深的祝福了罢。
参考资料:
1. 简霍金关于本片的访谈:
http://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5/jan/12/jane-hawking-stephen-hawking-first-wife-theory-of-everything-interview
2. 霍金自传相关内容:
http://www.theweek.co.uk/uk-news/55031/stephen-hawking-book-reveals-anguish-two-marriages
更多内容请参阅二人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