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视角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因为是计划外看的电影,所以直到看完还在暗叹人与电影的缘分太奇特。先说说为什么看电影【推拿】:团购兑换券,一张电影票还送矿泉水和爆米花,一直都拖着没去看,到了月底,网络故障又退不掉,刚好在公司附近,于是加班忙完就寻思去看个电影。看到【推拿】的时机也很偶然,时间是一点四十九分,推拿那部戏两点钟开始,偏巧售票处工作人员推荐的是【撒娇女人最好命】,我就纳闷:
“最快的电影不是推拿么?”
“……那个厅就剩下第一排的五号了,看吗?”
“啊?是中间吗?”
“是中间。”
“看。”
坚持要看推拿还有一个原因,上午刷豆瓣的时候看到一则妙评:
无与伦比的绝妙电影,写盲人推拿的,第一遍是睁着眼睛看,第二遍我要闭着眼睛看。
放映【推拿】的六厅当真座无虚席吗?不是,空了不少位置,每排都有空位,第一排却坐满了人,看到这情形更纳闷,像是单位包场,票卖出去了,来的人不多。
电影怎么样?
很精彩。被各类高度精炼的镜头晃晕了眼,高度概括,丰富含义的镜头,看了之后会让人有种兴奋,想要起立鼓掌。晕了之后又窃喜:总算有个像样的片子看了。这是一部充满南京气息的电影,各种细节,甚至包括人物对话都渗透着南京生活的味道,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市井气息,简言之就是太接南京的地气了,以至于梅婷那句市骂一出口,整个厅里的人都笑了,这是最贴近南京生活的市骂,太亲切了!说的是什么?自己看呗。但是沙老板和都红为什么会有这番对话?实际上那段对话用南京话来解读,意思是说话到那时候,两个人都很不耐烦,谈的不高兴了,各有各的不耐烦,才会这么附和着说骂人的话。正因为梅婷是主演当中难得的南京籍演员,口音类似老城南那块儿的老南京话,所以她的角色说服力太强,一开口就是妥妥的南京腔,只要看到她,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她的普通话里的南京味道太正了。没错,是正,用现在的话来说:
梅婷是年龄大于我们那一辈人的足以仰视的文艺新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梅婷都是南京文艺界的骄傲,是我辈人称作“梅婷姐姐”的女神。
她有一张在南京人看来非常漂亮的履历:小红花,一中(摆渡说是一中 我怎么记得是南艺附中),前歌。去的地方,每一步都是优中选优才能进得去。那个时候,人们都说:
“只有又聪明又漂亮的小姑娘才进得了小红花!”
小红花艺术团是南京最好的少儿艺术团体,进入小红花意味着在优中选优的选拔考试中获胜,顺利进入南艺附小学习,走上了文艺的道路。后来她还和人主持过节目,从前港台明星风靡一时的年代,梅婷与钱晨是MTV音乐节目的代名词。那时候坐在我前面的同学非常喜欢梅婷,曾经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梅婷!漂亮吧?人家到北京去上大学了!钱晨,好像是中山领舞的,中山还是卡萨布兰卡?记不得了。”
中山,卡萨布兰卡,那是什么意思?那是从前几家舞厅或是酒吧的名字,知道的人不说全称,只说两个字,听的人就明白了。对于那个时候的少男少女来说,中山和长城意味着出格,去到另一个成人的世界,无法触及到的世界,提起来就感觉到黑色,危险,败坏,还有朦胧的可能性和隐隐的兴奋,吊诡之处在于:跳舞的人是不好的,南京人当中从前有人说句俗话:“好男不炒股,好女不跳舞”,如果有一家人被传出女儿或是母亲经常去舞厅,那是不学好的代名词,可是另一方面对于好奇心重的叛逆少女们来说,怎么能说没去过舞厅呢,怎么能没跳过舞?那多没面子。看,南京人就是这样看待跳舞的人:
一面好奇,一面鄙视。
这样一来,就不难解释影片当中其中一位角色沙老板的定位:
尴尬又模糊,一方面是残疾人,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别人认把他当做残疾人对待,有些个成年人的狡黠和得意,混迹舞厅和舞场,如此熟知当时的各种时兴行为,只能说明他的特殊偏好:虚荣,好面子,好出风头,轻浮,假装。
所以,出现故事开始那种相亲失败的场面也就不难理解:
他借故握住相亲姑娘的手不仅是因为他是残疾人的需要,需要握住对方的手才能妥妥地说话,也是为了吃女方的豆腐,这一需求或者说是习惯,从之后在舞厅里跳舞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沙老板的要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他希望与健全的人结婚,这样他就满足了,说到底他的虚荣心太重。
那个相亲场面可说是一场典型的南京式的失败相亲:
女方条件普通,长得不美,甚至对男性接触不够敏感,可见是没有太多异性接触经验的女子,但是父母都到场,可见对这场相亲的重视程度,从态度来看,父母都不赞成,可是女方的父亲对残疾人的世界很感兴趣,希望多加了解,于是建议沙老板多说一点,不是因为他同意女儿嫁给这个人,而是因为他想听下去,就如他所说:
-这是一个多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是尊重吗?不,这是比鄙视更加可怕的一种态度:玩味。把残疾人当研究对象掂量着玩儿,可是女方母亲的态度就非常清楚:
既然都不可能也不答应,就不要浪费时间,也不要多跟人瞎识达(南京俗话 意思是搭讪对话 多贬义),于是拉起女儿就走。
相比之下,这的确是一场失败的相亲,反而是不满意相亲对象的女方母亲更厚道,因为她的要求清楚,态度也很明确,既然不行就不要多牵扯,不要给人以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从这里来看,沙老板就是一个充满了虚荣心的人,从后来都红拒绝他的理由来看,都红是比其他明眼人女性更看得清沙老板本心的人。而从本片另一条线索小马来看,他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由于是有了记忆以后才被车祸夺去了视力,因此对生活范围内某些特别的东西尤其敏感,有时候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从他那种冲动看来,他的真心直白暗地里不吭声的就做的办法,虽然唐突莽撞,但是也算是真心不掩饰,可是他心爱的小孔,还有小孔的未婚夫就是从深圳来的王大夫就可怕得多。从这里来看,郭晓冬关于盲人的部分表演确实比较生硬,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但是意思仍然是表达到位的:
他跟擅长打快板的老张耳语的那些镜头,恰恰说明带小马去洗头店是他指使的。
洗头房这地方,在南京人看来,只要是个人都知道那是不学好的地方,去了就要给拉下水,即便老大哥再看小老弟要陷下去,也不可能带他去另一个不学好的地方,这不是救人,这是害人,说白了小马的沉沦是王大夫指使所得,否则张大夫不会在事发后跑去告诉王大夫。那么多人天天来都没事,怎么那天小马来的时候被临检的时候带走了?也许是有人举报。可是,命运真的是太诡异了,谁也没想到小马真的爱上了按摩女小蛮,对她的爱强烈到了去跟她的恩客打架,就是那顿痛打让小马恢复了一部分视力。在此之前,他自己也清楚小蛮喜欢他,但是还是担心他是盲人,可是现在,他对她,已经没有阻碍了。
“那两个小姑娘,心计蛮深的,你报复我一下,我报复你一下,你看,都没得好结果。”
很多细节都非常有趣,深究下来,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不觉得奇怪吗?王大夫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态度太奇怪了对吧,虽然对残疾的长子拿菜刀自残,大声嚎哭却不拦住他砍伤自己,奇怪不奇怪?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散场时的对话把人给逗乐了:
“你看那家人,哪是东西啊?弟弟,弟媳妇,一家人合起伙来算计大儿子,就是要他把结婚的钱拿出来带老巴子还钱。你看,那两个邪尸的样子,肯定是跟老巴子商量好的!要不然父母就喊就叫,还哭呢,就不拦到啊?!”
“用南京话讲就是‘这个老太晓得老大不想拿钱,但还是汰气,要把事情解决,就砍他自己唠’,所以老太到最后露馅儿唠,说是‘老大你真勇敢’,还勇敢呢,就是诈他家老大的钱,欺负他是个瞎子。”
这里解释南京话里的俚语,否则以上这两段对话可能看不明白。一是“邪尸”,这是城南地界上用的最多用来骂流氓和混混的话,意思就是做坏事,行事不端,言行举止都恶劣的坏人,这里是在说那两个上门讨债的人;一是“老巴子”,这是在说每家最小的孩子,可能有观众看出王大夫父母的偏向,是在心疼小儿子,非要用手段逼迫大儿子为小儿子掏钱还债,激于义愤,才会这样说;一是“汰气”,是说为人处世讲义气,也够意思。这段对话总的看来就是有人生经验,有社会经验的老观众从电影里看出了别的东西,比方说王大夫家里这番因为借钱还钱引起的风波究竟出于何种目的,何种企图。
至于郭晓冬扮演的王大夫更绝了,他为了什么在父母面前动菜刀?那是因为小儿子欠了钱,父母也不想给他,自己向大哥要,残疾人大哥也不给,这是他留着钱要开店结婚的钱,按照南京话的说法“老头老太为了叫老大给钱才把他喊回来”。
为什么是父母把王大夫喊回来的?
那是因为父母也默许健全的儿子欠债要残疾儿子掏钱还账。这就是王大夫动菜刀之前先把他弟弟撵出去,他不希望兄弟内疚,也不想让弟弟看到,真心厌恶这些人和事,但又不能不承担责任,后来是弟妹把弟弟撵出去的,还是说明弟妹计划好了要王大夫代兄弟还钱。观众的看法也许有道理,确实有可能是一家人合起来算计王大夫这个残疾人。
南京话里有不少俚语和语气,都是极为微妙的意思,外地人听不懂。从那番车祸说和避让说来看,可以确认的是,都红喜欢的是小马,不是素喜混迹于舞厅的沙老板。还有那次蹊跷的停电关门断指事件,如果就是一般关门,怎么会狠到把人的手指夹断?顶多就是一般红肿,轻微骨折就不得了,怎么会废掉她这只手?她的大拇指都废了,可见用力很大。事后,沙老板还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对于盲人来说,不能搞推拿就是失去生活来源。她们去盲校就是学习与一样的人怎么相处,还要学习一门手艺,要自食其力。如果手指被压断,这样一来,都红的饭碗都没了,沙老板顺理成章可以管他一辈子。出院后,都红在信里称呼沙老板为“复明哥”,可见她都知道那些他过去相亲吃豆腐的事。信里最后的那句话是在告诉沙老板,我都知道,你的情我明白,可是我不乐意,断手也不行。沙老板懂了,吃饭的时候才会憋屈到吐血。当然不是血癌,罹患急性白血病不会这样吐血,而有可能是急火攻心,他都计划好了,正如他对都红所说的那样:
-你就听我的安排吧!
如果都红肯低头,那么晚上那顿饭就是订婚宴或是确定关系的饭局,都红眼不明心却亮堂,她知道老板在打她的主意,但不知道如何摆脱,思前想后,干脆彻底断绝来得干脆。
还有个问题:小马都对都红说了她真漂亮,可见是折服又赞叹她的美丽,那干嘛不找都红,非要找小蛮?
其实小马和沙老板是一样的心态,不想找残疾人,想找个正常人过一辈子,干过按摩也没问题,况且他对小蛮有感情,小蛮虽然做过按摩女,但是她是第一个真心又平等对他的明眼人。
最后小马的那段重逢里头的细节就更有看头了,不是南京人不会那么懂得,这是一个极有南京特色的结局:
见面就见面,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会是小蛮在那样一个部队家属楼里开推拿店?
院子门口被拍到的告示牌已经表明那是军区家属大院,一般人进不来。南京这里的情况比较特殊,部队负责管理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最好的地段和房产。从前的使馆区,包括民国时期的小洋楼都是部队管辖地。军区干部战士才有资格住,1949年以后就已经是这样的格局。在部队家属大院开店意味着店面所处地段好,却闹中取静,有人保护,来的大都是干部战士,有稳定收入。小蛮真的上岸了,凭本事吃饭,所以小马找到她以后笑了。
最后再说说本片的原著作者毕飞宇,好久以前就有同事跟我抱怨过:
“最难采访的人你知道是谁吗?毕飞宇!我问他好多问题,他一个都不回答,就坐在那里,也不看人。”
“那你都看了他的作品吗?有采访大纲吗?”
“啊?那么多,那哪来得及!……有大纲,就几句话,写了就行,不就是大纲吗~”
………………
很高兴在假日看到这样由懂得南京民俗,理解盲人世界的作品能够改编为电影,在那么多散点透视,矛盾悖论,明喻暗喻当中里,感受到了态度与坚持。推拿,是个好故事。
“最快的电影不是推拿么?”
“……那个厅就剩下第一排的五号了,看吗?”
“啊?是中间吗?”
“是中间。”
“看。”
坚持要看推拿还有一个原因,上午刷豆瓣的时候看到一则妙评:
无与伦比的绝妙电影,写盲人推拿的,第一遍是睁着眼睛看,第二遍我要闭着眼睛看。
放映【推拿】的六厅当真座无虚席吗?不是,空了不少位置,每排都有空位,第一排却坐满了人,看到这情形更纳闷,像是单位包场,票卖出去了,来的人不多。
电影怎么样?
很精彩。被各类高度精炼的镜头晃晕了眼,高度概括,丰富含义的镜头,看了之后会让人有种兴奋,想要起立鼓掌。晕了之后又窃喜:总算有个像样的片子看了。这是一部充满南京气息的电影,各种细节,甚至包括人物对话都渗透着南京生活的味道,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市井气息,简言之就是太接南京的地气了,以至于梅婷那句市骂一出口,整个厅里的人都笑了,这是最贴近南京生活的市骂,太亲切了!说的是什么?自己看呗。但是沙老板和都红为什么会有这番对话?实际上那段对话用南京话来解读,意思是说话到那时候,两个人都很不耐烦,谈的不高兴了,各有各的不耐烦,才会这么附和着说骂人的话。正因为梅婷是主演当中难得的南京籍演员,口音类似老城南那块儿的老南京话,所以她的角色说服力太强,一开口就是妥妥的南京腔,只要看到她,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她的普通话里的南京味道太正了。没错,是正,用现在的话来说:
梅婷是年龄大于我们那一辈人的足以仰视的文艺新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梅婷都是南京文艺界的骄傲,是我辈人称作“梅婷姐姐”的女神。
她有一张在南京人看来非常漂亮的履历:小红花,一中(摆渡说是一中 我怎么记得是南艺附中),前歌。去的地方,每一步都是优中选优才能进得去。那个时候,人们都说:
“只有又聪明又漂亮的小姑娘才进得了小红花!”
小红花艺术团是南京最好的少儿艺术团体,进入小红花意味着在优中选优的选拔考试中获胜,顺利进入南艺附小学习,走上了文艺的道路。后来她还和人主持过节目,从前港台明星风靡一时的年代,梅婷与钱晨是MTV音乐节目的代名词。那时候坐在我前面的同学非常喜欢梅婷,曾经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梅婷!漂亮吧?人家到北京去上大学了!钱晨,好像是中山领舞的,中山还是卡萨布兰卡?记不得了。”
中山,卡萨布兰卡,那是什么意思?那是从前几家舞厅或是酒吧的名字,知道的人不说全称,只说两个字,听的人就明白了。对于那个时候的少男少女来说,中山和长城意味着出格,去到另一个成人的世界,无法触及到的世界,提起来就感觉到黑色,危险,败坏,还有朦胧的可能性和隐隐的兴奋,吊诡之处在于:跳舞的人是不好的,南京人当中从前有人说句俗话:“好男不炒股,好女不跳舞”,如果有一家人被传出女儿或是母亲经常去舞厅,那是不学好的代名词,可是另一方面对于好奇心重的叛逆少女们来说,怎么能说没去过舞厅呢,怎么能没跳过舞?那多没面子。看,南京人就是这样看待跳舞的人:
一面好奇,一面鄙视。
这样一来,就不难解释影片当中其中一位角色沙老板的定位:
尴尬又模糊,一方面是残疾人,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别人认把他当做残疾人对待,有些个成年人的狡黠和得意,混迹舞厅和舞场,如此熟知当时的各种时兴行为,只能说明他的特殊偏好:虚荣,好面子,好出风头,轻浮,假装。
所以,出现故事开始那种相亲失败的场面也就不难理解:
他借故握住相亲姑娘的手不仅是因为他是残疾人的需要,需要握住对方的手才能妥妥地说话,也是为了吃女方的豆腐,这一需求或者说是习惯,从之后在舞厅里跳舞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沙老板的要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他希望与健全的人结婚,这样他就满足了,说到底他的虚荣心太重。
那个相亲场面可说是一场典型的南京式的失败相亲:
女方条件普通,长得不美,甚至对男性接触不够敏感,可见是没有太多异性接触经验的女子,但是父母都到场,可见对这场相亲的重视程度,从态度来看,父母都不赞成,可是女方的父亲对残疾人的世界很感兴趣,希望多加了解,于是建议沙老板多说一点,不是因为他同意女儿嫁给这个人,而是因为他想听下去,就如他所说:
-这是一个多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是尊重吗?不,这是比鄙视更加可怕的一种态度:玩味。把残疾人当研究对象掂量着玩儿,可是女方母亲的态度就非常清楚:
既然都不可能也不答应,就不要浪费时间,也不要多跟人瞎识达(南京俗话 意思是搭讪对话 多贬义),于是拉起女儿就走。
相比之下,这的确是一场失败的相亲,反而是不满意相亲对象的女方母亲更厚道,因为她的要求清楚,态度也很明确,既然不行就不要多牵扯,不要给人以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从这里来看,沙老板就是一个充满了虚荣心的人,从后来都红拒绝他的理由来看,都红是比其他明眼人女性更看得清沙老板本心的人。而从本片另一条线索小马来看,他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由于是有了记忆以后才被车祸夺去了视力,因此对生活范围内某些特别的东西尤其敏感,有时候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从他那种冲动看来,他的真心直白暗地里不吭声的就做的办法,虽然唐突莽撞,但是也算是真心不掩饰,可是他心爱的小孔,还有小孔的未婚夫就是从深圳来的王大夫就可怕得多。从这里来看,郭晓冬关于盲人的部分表演确实比较生硬,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但是意思仍然是表达到位的:
他跟擅长打快板的老张耳语的那些镜头,恰恰说明带小马去洗头店是他指使的。
洗头房这地方,在南京人看来,只要是个人都知道那是不学好的地方,去了就要给拉下水,即便老大哥再看小老弟要陷下去,也不可能带他去另一个不学好的地方,这不是救人,这是害人,说白了小马的沉沦是王大夫指使所得,否则张大夫不会在事发后跑去告诉王大夫。那么多人天天来都没事,怎么那天小马来的时候被临检的时候带走了?也许是有人举报。可是,命运真的是太诡异了,谁也没想到小马真的爱上了按摩女小蛮,对她的爱强烈到了去跟她的恩客打架,就是那顿痛打让小马恢复了一部分视力。在此之前,他自己也清楚小蛮喜欢他,但是还是担心他是盲人,可是现在,他对她,已经没有阻碍了。
“那两个小姑娘,心计蛮深的,你报复我一下,我报复你一下,你看,都没得好结果。”
很多细节都非常有趣,深究下来,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不觉得奇怪吗?王大夫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态度太奇怪了对吧,虽然对残疾的长子拿菜刀自残,大声嚎哭却不拦住他砍伤自己,奇怪不奇怪?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散场时的对话把人给逗乐了:
“你看那家人,哪是东西啊?弟弟,弟媳妇,一家人合起伙来算计大儿子,就是要他把结婚的钱拿出来带老巴子还钱。你看,那两个邪尸的样子,肯定是跟老巴子商量好的!要不然父母就喊就叫,还哭呢,就不拦到啊?!”
“用南京话讲就是‘这个老太晓得老大不想拿钱,但还是汰气,要把事情解决,就砍他自己唠’,所以老太到最后露馅儿唠,说是‘老大你真勇敢’,还勇敢呢,就是诈他家老大的钱,欺负他是个瞎子。”
这里解释南京话里的俚语,否则以上这两段对话可能看不明白。一是“邪尸”,这是城南地界上用的最多用来骂流氓和混混的话,意思就是做坏事,行事不端,言行举止都恶劣的坏人,这里是在说那两个上门讨债的人;一是“老巴子”,这是在说每家最小的孩子,可能有观众看出王大夫父母的偏向,是在心疼小儿子,非要用手段逼迫大儿子为小儿子掏钱还债,激于义愤,才会这样说;一是“汰气”,是说为人处世讲义气,也够意思。这段对话总的看来就是有人生经验,有社会经验的老观众从电影里看出了别的东西,比方说王大夫家里这番因为借钱还钱引起的风波究竟出于何种目的,何种企图。
至于郭晓冬扮演的王大夫更绝了,他为了什么在父母面前动菜刀?那是因为小儿子欠了钱,父母也不想给他,自己向大哥要,残疾人大哥也不给,这是他留着钱要开店结婚的钱,按照南京话的说法“老头老太为了叫老大给钱才把他喊回来”。
为什么是父母把王大夫喊回来的?
那是因为父母也默许健全的儿子欠债要残疾儿子掏钱还账。这就是王大夫动菜刀之前先把他弟弟撵出去,他不希望兄弟内疚,也不想让弟弟看到,真心厌恶这些人和事,但又不能不承担责任,后来是弟妹把弟弟撵出去的,还是说明弟妹计划好了要王大夫代兄弟还钱。观众的看法也许有道理,确实有可能是一家人合起来算计王大夫这个残疾人。
南京话里有不少俚语和语气,都是极为微妙的意思,外地人听不懂。从那番车祸说和避让说来看,可以确认的是,都红喜欢的是小马,不是素喜混迹于舞厅的沙老板。还有那次蹊跷的停电关门断指事件,如果就是一般关门,怎么会狠到把人的手指夹断?顶多就是一般红肿,轻微骨折就不得了,怎么会废掉她这只手?她的大拇指都废了,可见用力很大。事后,沙老板还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对于盲人来说,不能搞推拿就是失去生活来源。她们去盲校就是学习与一样的人怎么相处,还要学习一门手艺,要自食其力。如果手指被压断,这样一来,都红的饭碗都没了,沙老板顺理成章可以管他一辈子。出院后,都红在信里称呼沙老板为“复明哥”,可见她都知道那些他过去相亲吃豆腐的事。信里最后的那句话是在告诉沙老板,我都知道,你的情我明白,可是我不乐意,断手也不行。沙老板懂了,吃饭的时候才会憋屈到吐血。当然不是血癌,罹患急性白血病不会这样吐血,而有可能是急火攻心,他都计划好了,正如他对都红所说的那样:
-你就听我的安排吧!
如果都红肯低头,那么晚上那顿饭就是订婚宴或是确定关系的饭局,都红眼不明心却亮堂,她知道老板在打她的主意,但不知道如何摆脱,思前想后,干脆彻底断绝来得干脆。
还有个问题:小马都对都红说了她真漂亮,可见是折服又赞叹她的美丽,那干嘛不找都红,非要找小蛮?
其实小马和沙老板是一样的心态,不想找残疾人,想找个正常人过一辈子,干过按摩也没问题,况且他对小蛮有感情,小蛮虽然做过按摩女,但是她是第一个真心又平等对他的明眼人。
最后小马的那段重逢里头的细节就更有看头了,不是南京人不会那么懂得,这是一个极有南京特色的结局:
见面就见面,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会是小蛮在那样一个部队家属楼里开推拿店?
院子门口被拍到的告示牌已经表明那是军区家属大院,一般人进不来。南京这里的情况比较特殊,部队负责管理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最好的地段和房产。从前的使馆区,包括民国时期的小洋楼都是部队管辖地。军区干部战士才有资格住,1949年以后就已经是这样的格局。在部队家属大院开店意味着店面所处地段好,却闹中取静,有人保护,来的大都是干部战士,有稳定收入。小蛮真的上岸了,凭本事吃饭,所以小马找到她以后笑了。
最后再说说本片的原著作者毕飞宇,好久以前就有同事跟我抱怨过:
“最难采访的人你知道是谁吗?毕飞宇!我问他好多问题,他一个都不回答,就坐在那里,也不看人。”
“那你都看了他的作品吗?有采访大纲吗?”
“啊?那么多,那哪来得及!……有大纲,就几句话,写了就行,不就是大纲吗~”
………………
很高兴在假日看到这样由懂得南京民俗,理解盲人世界的作品能够改编为电影,在那么多散点透视,矛盾悖论,明喻暗喻当中里,感受到了态度与坚持。推拿,是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