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后会无期

《后会无期》,当营销的内容超出了电影本身,当一切都不再是谜,当一部电影成了段子的合辑,你会明白,真的很烂。
《归来》,场景的还原让我突然好想回到小时候,在脑海中挣扎着,挣扎着,挣扎着,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还是很冷很冷的冬天,好像穿的很多但还是很冷很冷的冬天,回到外公还在的那个冬天,回到妈妈还年轻的那个冬天,厚厚的积雪似乎都是小时候了,如今,飘零的雪花不再让我感叹,连不痛不痒的45°的忧伤都说不出来的现在的我,真的为了生存,变得很没有趣味了。
是从头到尾哭着看完《归来》的,《陆犯焉识》的书也看过大概,但是万万没想到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才开始看电影的时候还是被各种泪点触动了,电影把真正的场景如实再现,如此逼真,如此让人怀念,作为一个90后,很少能够切身体会这种年代的陈旧感,但是出生在中国中部偏远山区的小村子里的我,在幼儿园的时候还能听到“因为在'毛主席思想万岁'旁边的墙壁上写了'打倒资本主义'却偏偏被揪住了'打倒'二字而被送进了监狱”这样的故事;学前班和小学的课堂还是在布置了大红色旗子的大礼堂,后来我知道,这个礼堂曾经是上演诸如《红色娘子军》后来专门开批斗大会的地方,因为爸爸和哥哥也是在这个教室里念完的小学,虽然轮到我在这间教室读书的时候,房梁上总会有大块儿的土坯掉下来,蝙蝠也在上面筑起了窝;学前班的时候还要搬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雷锋》《地道战》《地雷战》,这种中国六七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那个时候的小学和初中食堂,吃饭还要用钱去买饭票,一个馒头三毛钱,就着一毛钱的辣条吃,我好像永远都很饿,每天都要吃……那个时候,历史的节点是1999-2001年,印象这种改变的开始,是学校建了新的教学楼,然后我升入了五年级,然后非典来了。
小时候的世界很小很小,一个蚂蚁洞都能玩儿半天,写到这里,好想说声对不起,对不起那些被我玩儿坏的小蚂蚁,黑蚂蚁,红蚂蚁,还有大蚂蚁……(《失落的蚂蚁谷》带来的震撼,会在另一篇详叙。)2014暑假回家的时候还专门去了家里的菜地,虽然当年还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在这里拔过草,爬过麦垛,到河里抓过鱼,但是我承认,时隔多年再来到这里,已经……完全不记得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了,旁边的大梧桐树好像还是那一棵,小时候在这里邂逅了一只小松鼠,你还好吗?小河早已经被造纸厂、沙厂、胡叶厂染的五颜六色,再也不会流动了,密集的芦苇丛高耸着表示地下2-3米还是有水存在的,但是,夏天聚集在这里游泳、洗衣服、踩石头、打水花、捕鱼捉虾翻螃蟹的人,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似乎只是我的幻想。
哥哥出生在1986年,因为这个数字,我特意看了余华的《1986》,讲述文革遗留问题,全篇充斥着血腥味,在新的社会秩序下,一个被政治戕害的人,走向了必然的死亡。词人曾鸣评论《归来》,“看了《归来》,没有掉泪,不是我铁石心肠,而是我经历和了解的历史比这悲惨千百倍。”现在的社会意识似乎要与那段历史断绝关系了,同样的90后在谈论小时代的奢侈与华丽,00后也有了自己跪拜的同龄偶像,而我们也不能够对那段历史真正有切肤之痛,时代的变化总会有遗留的小尾巴,而我的记忆,就是那段历史的小小尾巴。
成长的环境,给了我这样的记忆,明知回不去,却还要在脑海中死命挣扎,就像被囚禁的困兽,渴望那自由。关于童年,回忆早已破碎,但是,我知道,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总会慢慢拾起一些碎片,纵然知道,归来这样的故事,终究是后会无期。
小时候,是很冷很冷的冬天;
高中时候,是很冷很冷的秋天;
而现在,是很苍白很苍白的每一天。
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坐车去远方,看很美很美的风景,我深深相信,这一切幻想都终将成真,愿所有的念念不忘,都能够带来回响。
《归来》,场景的还原让我突然好想回到小时候,在脑海中挣扎着,挣扎着,挣扎着,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还是很冷很冷的冬天,好像穿的很多但还是很冷很冷的冬天,回到外公还在的那个冬天,回到妈妈还年轻的那个冬天,厚厚的积雪似乎都是小时候了,如今,飘零的雪花不再让我感叹,连不痛不痒的45°的忧伤都说不出来的现在的我,真的为了生存,变得很没有趣味了。
是从头到尾哭着看完《归来》的,《陆犯焉识》的书也看过大概,但是万万没想到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才开始看电影的时候还是被各种泪点触动了,电影把真正的场景如实再现,如此逼真,如此让人怀念,作为一个90后,很少能够切身体会这种年代的陈旧感,但是出生在中国中部偏远山区的小村子里的我,在幼儿园的时候还能听到“因为在'毛主席思想万岁'旁边的墙壁上写了'打倒资本主义'却偏偏被揪住了'打倒'二字而被送进了监狱”这样的故事;学前班和小学的课堂还是在布置了大红色旗子的大礼堂,后来我知道,这个礼堂曾经是上演诸如《红色娘子军》后来专门开批斗大会的地方,因为爸爸和哥哥也是在这个教室里念完的小学,虽然轮到我在这间教室读书的时候,房梁上总会有大块儿的土坯掉下来,蝙蝠也在上面筑起了窝;学前班的时候还要搬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雷锋》《地道战》《地雷战》,这种中国六七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那个时候的小学和初中食堂,吃饭还要用钱去买饭票,一个馒头三毛钱,就着一毛钱的辣条吃,我好像永远都很饿,每天都要吃……那个时候,历史的节点是1999-2001年,印象这种改变的开始,是学校建了新的教学楼,然后我升入了五年级,然后非典来了。
小时候的世界很小很小,一个蚂蚁洞都能玩儿半天,写到这里,好想说声对不起,对不起那些被我玩儿坏的小蚂蚁,黑蚂蚁,红蚂蚁,还有大蚂蚁……(《失落的蚂蚁谷》带来的震撼,会在另一篇详叙。)2014暑假回家的时候还专门去了家里的菜地,虽然当年还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在这里拔过草,爬过麦垛,到河里抓过鱼,但是我承认,时隔多年再来到这里,已经……完全不记得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了,旁边的大梧桐树好像还是那一棵,小时候在这里邂逅了一只小松鼠,你还好吗?小河早已经被造纸厂、沙厂、胡叶厂染的五颜六色,再也不会流动了,密集的芦苇丛高耸着表示地下2-3米还是有水存在的,但是,夏天聚集在这里游泳、洗衣服、踩石头、打水花、捕鱼捉虾翻螃蟹的人,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似乎只是我的幻想。
哥哥出生在1986年,因为这个数字,我特意看了余华的《1986》,讲述文革遗留问题,全篇充斥着血腥味,在新的社会秩序下,一个被政治戕害的人,走向了必然的死亡。词人曾鸣评论《归来》,“看了《归来》,没有掉泪,不是我铁石心肠,而是我经历和了解的历史比这悲惨千百倍。”现在的社会意识似乎要与那段历史断绝关系了,同样的90后在谈论小时代的奢侈与华丽,00后也有了自己跪拜的同龄偶像,而我们也不能够对那段历史真正有切肤之痛,时代的变化总会有遗留的小尾巴,而我的记忆,就是那段历史的小小尾巴。
成长的环境,给了我这样的记忆,明知回不去,却还要在脑海中死命挣扎,就像被囚禁的困兽,渴望那自由。关于童年,回忆早已破碎,但是,我知道,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总会慢慢拾起一些碎片,纵然知道,归来这样的故事,终究是后会无期。
小时候,是很冷很冷的冬天;
高中时候,是很冷很冷的秋天;
而现在,是很苍白很苍白的每一天。
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坐车去远方,看很美很美的风景,我深深相信,这一切幻想都终将成真,愿所有的念念不忘,都能够带来回响。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