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与《王的盛宴》

2012-12-02
陆川之《王之盛宴》近日热映,再次演绎世人眼中楚汉相争的一局鸿门宴,比之2011年香港导演李仁港之《鸿门宴》,同聚焦一段历史,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叙述手法,两种编剧立意。
李之《鸿门宴》,以辉煌浩大的战争场面,明为再现一段历史,实则更接近于战争+爱情的一部商业片。场面壮观宏大,从编剧、剪辑到配乐道具,均显示出整个班底的成熟以及整个制片体系对操作此选题之游刃有余。特别是影片的节奏把控,从开头到结尾,十分紧凑。李选用之部分演员也恰到好处,尤其是范增和张良的选角,老少搭对,画面表现上二人气场一张一敛,十分合调:范增虽老,气场张扬,张良年少,却老成持稳,战局中二人亦敌亦友,惺惺相惜,黄秋生和张涵予的几场对手戏,尤其是鸿门殿中悬念迭出的对弈场面,是整部影片最出彩之处。当然选择刘亦菲做虞姬,是一个明显的败笔,黎明版的刘邦,也无甚特别值得圈点之处,不过黎明这个演员本身低调的气质,倒是比较符合片中刘邦的彼时必须要保持低调,要不动声色地谋事夺权的心境。
留心观察李仁港之编剧,这位香港导演似乎无意对汉家正史做过多的改动,而更注重借用历史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做一个成功的商业片。剧情结构干净紧凑,无甚多旁生之枝节。鸿门宴开篇,范、张看似举棋操控整个局势的人,(影片中的对弈也正是在这两人中展开),但往后看,其实此二人之命运也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到头来范增遭离间流落市井客死孤馆,张良在刘邦登基后亦落得兔死狗烹被主公追杀之悲惨命运。
在李导片中,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下,众人均为棋盘上之一子,刘项亦不例外,范张亦不例外。以一局棋为主线贯穿,演绎“天道无常、世事如棋”的道理。干净、利落、好看、叫座!
而反观陆川导演之《王之盛宴》,与其说是讲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借一段楚汉相争史,拷问和质疑整个中国历史,拷问和揭示所有观者的良心,剧本充分揭示人性之复杂难辨,史实之真伪难分。
整部戏的节奏处理以及画面表现较拖沓,显示出陆川对首次掌控古装片操作历史题材之生疏。但是,一向以犀利著称的陆,似乎并不愿拍一部众人叫好的片子,而是旨在拍一部让人看了睡不着觉的片子,一部看完后心情沉重异常、矛盾异常、对周边世界乃至自己行事方式亦产生质疑的片子——坦白说,这是我作为观众昨夜的直观感受,我半夜没睡好,找《史记》出来又翻了一遍。
和《鸿门宴》传统的以时间自然流逝为线索铺陈剧情完全不同,《王之盛宴》更象一个有被害妄想症的患者的回忆片段,在各个年代之间频繁穿插,显得凌乱慌张,让一些不是十分熟悉史实的观众略感迷惑。有一点十分肯定的是,这部戏肯定是走不出中国去的,因为外国人肯定是看不懂的,对史记不甚了解的年轻人也会被冗长拖沓的节奏以及压抑的场面弄得很不耐烦,(开片半小时后一些年轻观众离场)。导演似乎故意要忽略对重要历史片段的讲述,如乌江自刎、四面楚歌(这在李仁港的片子中无一遗漏、重点铺陈),让不了解楚汉相争历史的观众,根本分不清镜头又蒙太奇到哪一出了,比如萧何荐韩信、虞姬自刎等耳熟能详的片段,镜头只安排了一两个,占时两、三秒(不过了解历史的观者则一眼即可看穿,在此处与导演心灵相通产生默契);而对正史掩藏的一些可能的真相,比如吕后迫张良献策谋韩信,萧何计诱韩信进长乐宫等,却描述地不尽宽详,在历史观上抛开正史的表述,展现或许被史书篡改的可能真相,表现出叛逆的色彩。
整部影片的上半部略显无聊,感觉更象是刘烨一个人的独角戏,但是从萧何呵斥史官、质疑正史对鸿门宴的记述时,影片突然变得开阔深沉起来。司马迁对鸿门宴之描述,世人皆知,但是几千年来为人所不解,的确,史记中疑点重重,略有常识的中学生在语文课本上读这段时都会想不通(我当年就想不通):怎么项羽设计击杀刘邦、重兵把守的鸿门宴上,刘邦借着上厕所这么简单就逃脱了,这鸿门宴外的项军都在睡觉吗?对方都要开杀戒了,还能让刘邦的军师从宴会上安然离席“急至军门见樊哙”搬救兵?就算这都勉强说圆了,樊哙一介武将,纵然只身能闯入军帐,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搞定把项目说服?看《史记》的记述,项羽似乎敬佩樊哙之气度,同时是因为樊哙一番高风亮节的话而犹豫不决的,请问,此刻项羽的谋士范增在干甚,难道就听这个同志一路在那里说服自家项王放人而不管不顾吗?
正史此处疑点重重,几千年来围绕鸿门真相,野史无数、传说无数,而陆川影片中借萧何的这段话,无疑把N多年来中国人要问的问题都一并给问了?句句掷地有声,使观者从此处起警醒起来,跟随导演,对所谓“历史”之黑白开始一路追问。
其后的对白更加犀利深刻,特别是吕后提前把韩信、项伯的“历史”写完,然后以自编自写的所谓“历史”为剧本展开杀人行动时,影片的调子变得悲怆起来。其中张良与吕后的那段对话更是让人心惊,可谓影片点题之处——吕后说:不错,项羽是我见过最高尚的人,他放过了我放过了刘邦,他是高尚,但是结局如何,只有他冰冷的白骨在诉说一个残酷的事实⋯⋯什么事实?几千年后诗人北岛的诗句在此呼之欲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漂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的诗写在什么年代后,众人皆知。历史从来不是偶然,历史总是一再重演,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又何止一处“鸿门陷阱”?
其后功臣韩信被围死于长乐宫,跟着刘邦干的其他重将也没有一个得好下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虽然残忍,但是却不断重现:汉之后的武则天如此,朱元璋如此,很多统治者的做法如出一则。
再看反证,如果不这样做,后果会如何?在刘邦的情况中,他虽登皇位,但彼时大汉刚立,天下初定未定,韩信萧何私交甚密在朝中威信甚高,况韩信年方三十五,是得天下之大将,手中握有重兵,而刘邦的继承人则是几个年少的儿子。如果刘邦要汉家天下稳固,保自己的儿子顺利继位,他必须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干掉这些可能威胁其储君统治的人,否则刘邦过世后,重将夺权、天下换姓是必然的事,自己的儿子肯定惨遭屠戮,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成王败寇,如果你是刘邦,会如何决策?
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整个《史记》细读下去,其实非常残忍,(建议求清静者还是读诗为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历史仍在延续,现实依旧刺痛。在复杂的世界中,要做成事,困难重重;仅持一颗求真求善之心,仅有美好之理想,往往落得个“一介书生、成事不足”的臭名。
做人,当然要做君子,做侠士,要做智者,做胜者,这需要有很强的能力看穿人心、看破棋局,既善用谋略,又胸怀怜悯,必要时,学会攻击,情急处,懂得退守,学会放弃⋯⋯
我更喜欢李仁港版本的《鸿门宴》,片中的范增,让人感动,两位对弈者身上,洋溢着人性的辉煌。如果让我选,我愿做张良,鸿门飞雪中悄然隐去,作为谋臣,影片安排给张良的这种归宿,看似悲凉,实已是完满。
附:《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鸿门宴段落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2012-12-02
陆川之《王之盛宴》近日热映,再次演绎世人眼中楚汉相争的一局鸿门宴,比之2011年香港导演李仁港之《鸿门宴》,同聚焦一段历史,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叙述手法,两种编剧立意。
李之《鸿门宴》,以辉煌浩大的战争场面,明为再现一段历史,实则更接近于战争+爱情的一部商业片。场面壮观宏大,从编剧、剪辑到配乐道具,均显示出整个班底的成熟以及整个制片体系对操作此选题之游刃有余。特别是影片的节奏把控,从开头到结尾,十分紧凑。李选用之部分演员也恰到好处,尤其是范增和张良的选角,老少搭对,画面表现上二人气场一张一敛,十分合调:范增虽老,气场张扬,张良年少,却老成持稳,战局中二人亦敌亦友,惺惺相惜,黄秋生和张涵予的几场对手戏,尤其是鸿门殿中悬念迭出的对弈场面,是整部影片最出彩之处。当然选择刘亦菲做虞姬,是一个明显的败笔,黎明版的刘邦,也无甚特别值得圈点之处,不过黎明这个演员本身低调的气质,倒是比较符合片中刘邦的彼时必须要保持低调,要不动声色地谋事夺权的心境。
留心观察李仁港之编剧,这位香港导演似乎无意对汉家正史做过多的改动,而更注重借用历史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做一个成功的商业片。剧情结构干净紧凑,无甚多旁生之枝节。鸿门宴开篇,范、张看似举棋操控整个局势的人,(影片中的对弈也正是在这两人中展开),但往后看,其实此二人之命运也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到头来范增遭离间流落市井客死孤馆,张良在刘邦登基后亦落得兔死狗烹被主公追杀之悲惨命运。
在李导片中,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下,众人均为棋盘上之一子,刘项亦不例外,范张亦不例外。以一局棋为主线贯穿,演绎“天道无常、世事如棋”的道理。干净、利落、好看、叫座!
而反观陆川导演之《王之盛宴》,与其说是讲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借一段楚汉相争史,拷问和质疑整个中国历史,拷问和揭示所有观者的良心,剧本充分揭示人性之复杂难辨,史实之真伪难分。
整部戏的节奏处理以及画面表现较拖沓,显示出陆川对首次掌控古装片操作历史题材之生疏。但是,一向以犀利著称的陆,似乎并不愿拍一部众人叫好的片子,而是旨在拍一部让人看了睡不着觉的片子,一部看完后心情沉重异常、矛盾异常、对周边世界乃至自己行事方式亦产生质疑的片子——坦白说,这是我作为观众昨夜的直观感受,我半夜没睡好,找《史记》出来又翻了一遍。
和《鸿门宴》传统的以时间自然流逝为线索铺陈剧情完全不同,《王之盛宴》更象一个有被害妄想症的患者的回忆片段,在各个年代之间频繁穿插,显得凌乱慌张,让一些不是十分熟悉史实的观众略感迷惑。有一点十分肯定的是,这部戏肯定是走不出中国去的,因为外国人肯定是看不懂的,对史记不甚了解的年轻人也会被冗长拖沓的节奏以及压抑的场面弄得很不耐烦,(开片半小时后一些年轻观众离场)。导演似乎故意要忽略对重要历史片段的讲述,如乌江自刎、四面楚歌(这在李仁港的片子中无一遗漏、重点铺陈),让不了解楚汉相争历史的观众,根本分不清镜头又蒙太奇到哪一出了,比如萧何荐韩信、虞姬自刎等耳熟能详的片段,镜头只安排了一两个,占时两、三秒(不过了解历史的观者则一眼即可看穿,在此处与导演心灵相通产生默契);而对正史掩藏的一些可能的真相,比如吕后迫张良献策谋韩信,萧何计诱韩信进长乐宫等,却描述地不尽宽详,在历史观上抛开正史的表述,展现或许被史书篡改的可能真相,表现出叛逆的色彩。
整部影片的上半部略显无聊,感觉更象是刘烨一个人的独角戏,但是从萧何呵斥史官、质疑正史对鸿门宴的记述时,影片突然变得开阔深沉起来。司马迁对鸿门宴之描述,世人皆知,但是几千年来为人所不解,的确,史记中疑点重重,略有常识的中学生在语文课本上读这段时都会想不通(我当年就想不通):怎么项羽设计击杀刘邦、重兵把守的鸿门宴上,刘邦借着上厕所这么简单就逃脱了,这鸿门宴外的项军都在睡觉吗?对方都要开杀戒了,还能让刘邦的军师从宴会上安然离席“急至军门见樊哙”搬救兵?就算这都勉强说圆了,樊哙一介武将,纵然只身能闯入军帐,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搞定把项目说服?看《史记》的记述,项羽似乎敬佩樊哙之气度,同时是因为樊哙一番高风亮节的话而犹豫不决的,请问,此刻项羽的谋士范增在干甚,难道就听这个同志一路在那里说服自家项王放人而不管不顾吗?
正史此处疑点重重,几千年来围绕鸿门真相,野史无数、传说无数,而陆川影片中借萧何的这段话,无疑把N多年来中国人要问的问题都一并给问了?句句掷地有声,使观者从此处起警醒起来,跟随导演,对所谓“历史”之黑白开始一路追问。
其后的对白更加犀利深刻,特别是吕后提前把韩信、项伯的“历史”写完,然后以自编自写的所谓“历史”为剧本展开杀人行动时,影片的调子变得悲怆起来。其中张良与吕后的那段对话更是让人心惊,可谓影片点题之处——吕后说:不错,项羽是我见过最高尚的人,他放过了我放过了刘邦,他是高尚,但是结局如何,只有他冰冷的白骨在诉说一个残酷的事实⋯⋯什么事实?几千年后诗人北岛的诗句在此呼之欲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漂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的诗写在什么年代后,众人皆知。历史从来不是偶然,历史总是一再重演,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又何止一处“鸿门陷阱”?
其后功臣韩信被围死于长乐宫,跟着刘邦干的其他重将也没有一个得好下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虽然残忍,但是却不断重现:汉之后的武则天如此,朱元璋如此,很多统治者的做法如出一则。
再看反证,如果不这样做,后果会如何?在刘邦的情况中,他虽登皇位,但彼时大汉刚立,天下初定未定,韩信萧何私交甚密在朝中威信甚高,况韩信年方三十五,是得天下之大将,手中握有重兵,而刘邦的继承人则是几个年少的儿子。如果刘邦要汉家天下稳固,保自己的儿子顺利继位,他必须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干掉这些可能威胁其储君统治的人,否则刘邦过世后,重将夺权、天下换姓是必然的事,自己的儿子肯定惨遭屠戮,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成王败寇,如果你是刘邦,会如何决策?
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整个《史记》细读下去,其实非常残忍,(建议求清静者还是读诗为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历史仍在延续,现实依旧刺痛。在复杂的世界中,要做成事,困难重重;仅持一颗求真求善之心,仅有美好之理想,往往落得个“一介书生、成事不足”的臭名。
做人,当然要做君子,做侠士,要做智者,做胜者,这需要有很强的能力看穿人心、看破棋局,既善用谋略,又胸怀怜悯,必要时,学会攻击,情急处,懂得退守,学会放弃⋯⋯
我更喜欢李仁港版本的《鸿门宴》,片中的范增,让人感动,两位对弈者身上,洋溢着人性的辉煌。如果让我选,我愿做张良,鸿门飞雪中悄然隐去,作为谋臣,影片安排给张良的这种归宿,看似悲凉,实已是完满。
附:《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鸿门宴段落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2012-12-02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