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哪家强?影坛马刺陈可辛!

这部电影的一句话评价就是:够成熟。成熟来自陈可辛这10年来在合拍片生产线上的摸爬滚打,练就一身功夫:演员把控方面,他用好了电视剧范儿的佟大为张译、导演范儿的赵薇、文艺范的郝蕾,话剧范儿的张国强;精确到秒的情节点设置、精准到帧的场面调度让你感受不到摄像机的存在;规避掉所有引发争议的主旨因素,让所有人聚焦在父母——孩子这一单一情感线上,加上选自真实事件的戏剧化演绎,在影院不哭那是你还没孩子,或是不好意思。他连煽情都不屑,你却已潸然泪下。
很多人感叹:类似的内地题材有的是,就是没人以商业片的形式好还表现,要么装逼要死,要么低俗到吐,比如翔一样的《日照重庆》。一个香港电影人普通话说不利索是怎么做到的?说来陈可辛也是蛮拼的。
新千年以来,香港导演圈里,在大陆人气赚得最旺的是许鞍华,争议最大的是彭浩翔,最接地气、最叫座的是陈可辛,《黄金时代》则很可能让许鞍华断档,拜杜汶泽所赐,《人间小团圆》让彭浩翔内裤都输掉了。《亲爱的》会把陈这一趋势继续下去。
对大部分影迷来说,认识陈可辛是《甜蜜蜜》,但那是属于港片黄金时代的大作,封神成圣。真正代表陈可辛的这些作品,都是2005年以后,北上猛接内地地气的作品:发端于《如果爱》,张学友、金城武和周迅两岸三地演员以一部歌舞剧的形式敲开了2005年贺岁档。这部作品让周迅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同时,造型、音乐也都在金像奖暂获颇丰。随后是2007年野心极大的《投名状》,2009年野心更大的《十月围城》,2011年野心大得没边差点玩脱了的《武侠》,2013年野心大到谈中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直到2014年突然收缩,拿出这部转回《甜蜜蜜》路线的《亲爱的》。
发现了吗?陈可辛就像NBA的马刺队,一直被低估、一直很稳健,保持在奇数年有输出、有作为,包括2014年这个偶数年,马刺和陈可辛都打破了自己的惯例。
什么是陈可辛的惯例?基数年发片那只是面子,这其中的里子是对接内地话语的野心,自2005年以来,从小清新直接往家国天下梦想道义这条道上差点走到黑的野心。
可能陈可辛一开始也嘀咕:好了,进入广电总局治下了,那么多的题材、类型,那么多演员,那么多禁忌,观众那么重的口味,应该怎么搞?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他去拍什么鸟《投名状》完全是被那家年华语电影古装风带沟里去了,把一个金城武帅哥排得跟黄渤似的。《武侠》就更别提了,全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内奸跳反,雷公助我!”,这两部片完全是想接地气,结果接到了沼气。
幸好他是个愿意不断尝试的家伙,不拘泥于题材、演员、主旨、成败。于是有了《十月围城》和《中国合伙人》,完美的主题切入、成功主旨构建、一如既往的叙事能力,陈可辛地气接对了、通电了,观众和评委都买了账:《十月围城》用文艺方式讲述了一帮NB的2B举动,而《中国合伙人》,完美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用2B劲头完成自己文艺梦的故事。陈可辛像波波维奇一样,每年面对不同的土豪暴发户新贵球队,变阵换招,然后努力接近冠军;陈可辛也是不断变化与观众、审查、审美、投资的距离和角度,找到合适的机位,这其中赢过,也输过。
美团的王兴创业十年,出了本书叫《九败一胜》。对于电影这种要让大家叫好、消费时间很短的商品兼艺术品,聪敏如陈可辛也只能算与世界打个平手,姜文这个天才也有《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失手,试问还有谁敢说自己全胜而退?
但无论成功与否,陈可辛一路过来,眼看是彻底脱离了小清新,认认真真与大陆世界的光怪陆离为伍:《十月围城》还有香港背景,意识形态完全是内地的“让领导先走”,只是挂了革命的帅;《中国合伙人》则彻彻底底的内地话语、内地素材,充斥成功学的冷暴力:《投名状》也太沉重了,女生不会喜欢。我们无法指责陈可辛“你变了,不文艺不温暖了”,这是不讲理:一个会计跳槽到了菜市场收银,你让他对大妈们说会计分录吗?犯不着。为电影所做的妥协几乎都有收获:金鸡奖拿到手颤不说,金马金像也没有拒绝这位保持两年磨一剑的男人。我们要感谢陈可辛的聪明与圆润,港片或者说合拍片不至于都沦为《越光宝盒》、《家有喜事2013》之类的冷饭。至少,陈可辛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看。
然而最可贵的是,他只是在妥协,而不是在投降,你以为他被招安,其实是降汉不降曹。在他站稳脚跟的时候,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推出这部《亲爱的》,题材还是取自内地,演员一色内地,投资来自世界各地,但讲了一个《甜蜜蜜》口味的好故事,和内地意识形态完全绝缘。这是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跃进。很多人以为他回来了,却不知他曾经走得有多远,也不知道他的心境发生什么样的沧海桑田:就如电影里被找回来的那个田鹏,观众从额头那道疤认出了他,但此田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田鹏了。
现在问题来了:港人北上哪家强?影坛马刺陈可辛!
很多人感叹:类似的内地题材有的是,就是没人以商业片的形式好还表现,要么装逼要死,要么低俗到吐,比如翔一样的《日照重庆》。一个香港电影人普通话说不利索是怎么做到的?说来陈可辛也是蛮拼的。
新千年以来,香港导演圈里,在大陆人气赚得最旺的是许鞍华,争议最大的是彭浩翔,最接地气、最叫座的是陈可辛,《黄金时代》则很可能让许鞍华断档,拜杜汶泽所赐,《人间小团圆》让彭浩翔内裤都输掉了。《亲爱的》会把陈这一趋势继续下去。
对大部分影迷来说,认识陈可辛是《甜蜜蜜》,但那是属于港片黄金时代的大作,封神成圣。真正代表陈可辛的这些作品,都是2005年以后,北上猛接内地地气的作品:发端于《如果爱》,张学友、金城武和周迅两岸三地演员以一部歌舞剧的形式敲开了2005年贺岁档。这部作品让周迅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同时,造型、音乐也都在金像奖暂获颇丰。随后是2007年野心极大的《投名状》,2009年野心更大的《十月围城》,2011年野心大得没边差点玩脱了的《武侠》,2013年野心大到谈中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直到2014年突然收缩,拿出这部转回《甜蜜蜜》路线的《亲爱的》。
发现了吗?陈可辛就像NBA的马刺队,一直被低估、一直很稳健,保持在奇数年有输出、有作为,包括2014年这个偶数年,马刺和陈可辛都打破了自己的惯例。
什么是陈可辛的惯例?基数年发片那只是面子,这其中的里子是对接内地话语的野心,自2005年以来,从小清新直接往家国天下梦想道义这条道上差点走到黑的野心。
可能陈可辛一开始也嘀咕:好了,进入广电总局治下了,那么多的题材、类型,那么多演员,那么多禁忌,观众那么重的口味,应该怎么搞?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他去拍什么鸟《投名状》完全是被那家年华语电影古装风带沟里去了,把一个金城武帅哥排得跟黄渤似的。《武侠》就更别提了,全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内奸跳反,雷公助我!”,这两部片完全是想接地气,结果接到了沼气。
幸好他是个愿意不断尝试的家伙,不拘泥于题材、演员、主旨、成败。于是有了《十月围城》和《中国合伙人》,完美的主题切入、成功主旨构建、一如既往的叙事能力,陈可辛地气接对了、通电了,观众和评委都买了账:《十月围城》用文艺方式讲述了一帮NB的2B举动,而《中国合伙人》,完美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用2B劲头完成自己文艺梦的故事。陈可辛像波波维奇一样,每年面对不同的土豪暴发户新贵球队,变阵换招,然后努力接近冠军;陈可辛也是不断变化与观众、审查、审美、投资的距离和角度,找到合适的机位,这其中赢过,也输过。
美团的王兴创业十年,出了本书叫《九败一胜》。对于电影这种要让大家叫好、消费时间很短的商品兼艺术品,聪敏如陈可辛也只能算与世界打个平手,姜文这个天才也有《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失手,试问还有谁敢说自己全胜而退?
但无论成功与否,陈可辛一路过来,眼看是彻底脱离了小清新,认认真真与大陆世界的光怪陆离为伍:《十月围城》还有香港背景,意识形态完全是内地的“让领导先走”,只是挂了革命的帅;《中国合伙人》则彻彻底底的内地话语、内地素材,充斥成功学的冷暴力:《投名状》也太沉重了,女生不会喜欢。我们无法指责陈可辛“你变了,不文艺不温暖了”,这是不讲理:一个会计跳槽到了菜市场收银,你让他对大妈们说会计分录吗?犯不着。为电影所做的妥协几乎都有收获:金鸡奖拿到手颤不说,金马金像也没有拒绝这位保持两年磨一剑的男人。我们要感谢陈可辛的聪明与圆润,港片或者说合拍片不至于都沦为《越光宝盒》、《家有喜事2013》之类的冷饭。至少,陈可辛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看。
然而最可贵的是,他只是在妥协,而不是在投降,你以为他被招安,其实是降汉不降曹。在他站稳脚跟的时候,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推出这部《亲爱的》,题材还是取自内地,演员一色内地,投资来自世界各地,但讲了一个《甜蜜蜜》口味的好故事,和内地意识形态完全绝缘。这是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跃进。很多人以为他回来了,却不知他曾经走得有多远,也不知道他的心境发生什么样的沧海桑田:就如电影里被找回来的那个田鹏,观众从额头那道疤认出了他,但此田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田鹏了。
现在问题来了:港人北上哪家强?影坛马刺陈可辛!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