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的伪文艺

周末看完《后会无期》,想起了年少无知时代买过的白岩松写的《幸福了吗》,着实恶心到我了,从此再不看畅销书,因为舆论总会混淆视听,就和不知不觉在吃拉面时吃到苍蝇是一个效果。与友人看完后会无期,谈及此片,答曰:不知所谓。其实我的感觉也是一头雾水,不是源于对剧情的云里雾里,而是感叹,现在的电影越来越浮躁,恨不得直白地告诉你人应该怎么活着,诸如片尾说的“最后一眼,最后一句。”韩少,你以为拍电影就是简单地烹饪一盆心灵鸡汤让大众畅饮么?写小说的时候或许画龙点睛,但电影里面让那几个毛头小子讲出来似乎富含哲理的句子却丝毫没有让我感到温度,就像路过一片又一片的原野,突然看见海市蜃楼里面的喜马拉雅,突兀。谈到剧情本身,主角有三男,一长毛,一毛碎,一光头,在横穿漫漫长路重新颠覆自我走向真实的故事,笑点接连不断,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误打误撞的狗,因为旁边的女观众说了不下十次真萌真可爱,韩少为了票房愿意迎合无脑女影迷无可厚非,不过牺牲整部影片的深度这个代价是否有点大了?旅途中的四个片段之间的衔接我敢说敢比北京爱情故事还差么?戏剧性难道就是每个主角轮番碰到女人来上演21世纪的阿飞正传?韩寒想把自由,真实,平凡,博爱等伟大思想通过他的处女作表现出来,出发点不错,但我觉得他开一家大学实现这个目标更加容易一些。其实之所以对韩少的这部电影诸多不满主要是他的小说里面从来不会这么矫情,造作,可以写意地画出一幅行云流水的画作,电影的画面依然美丽苍凉,但没了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恐怕只是海市蜃楼而已。本以为可以是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肩的电影,却拍成了《泰囧》水平。这一切或许是姜文和韩寒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物质远不如现在发达,但人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饱满,不会像现在人人都好似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那时候的电影没有短平快,情怀真挚,不需要搞什么娇柔造作的桥段来恶心别人,标新立异亦或是哗众取宠。或许我本来就不应该期待太多,毕竟姜文只有一个,毕竟《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剩下《小时代》,《后会无期》来满足一下现代人那空虚寂寞冷的灵魂,不知道片中客串的贾樟柯作何感想,应该只能呵呵,无他。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