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触发泪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想我不会再单单注意到豆瓣影评的评分就赶赴影院了。
严歌苓有野心没有错。从《一个女人的史诗》,到《金陵十三钗》,再到今天的《陆犯焉识》。她很用力,故事总是设置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好比戏剧舞台的背景,总归要在大山水的印衬下,大的基调下,才好上演她的主人公。她的主人公也总是离不开经历了大起落、大命运的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这些角色中联想到大学语文里面讲到的典型人物上去,这些因素都注定了,她的故事应该是好读的,畅销的,还带着一层严肃的正统色彩,总让人不敢轻松地去淡忘一下主题。
可是这一次在我看来,甚至比《十三钗》还要令人 失望,她的《陆犯焉识》无法戳痛我的内心。莫言是个机灵的家伙,既不能扫了老朋友的兴致,也不能不实话实说。他捧了场,说看哭了,又圆滑地补充了一句,说自己泪点本来就低,在家看肥皂剧的时候,随便一个烂掉牙的作品都能让他掉下眼泪来 。我的泪点也很低,看这个作品的初衷也不是因为无聊至极来找感动的。我也有野心,我想在这样一个应该涉及那个疯狂年代人性种种的作品里,找到不同以往的东西,即使那并不意味着是故事情节上的,细节上的超越;我想在里面找到的确震撼的东西,哪怕是再普通不过的教条也没有关系,哪怕是要展现宣传里讲的“那个时代的老套爱情”,也没关系,只要它拥有一个特质,我想就足以戳痛我的泪点了。
那就是真实。
《金陵十三钗》有一种国际范的美学意义上的冲突,那个故事的元素很戏剧化——一个假冒神父的美国人,一群风尘女子,在屠杀中的南京的一座教堂相遇。嗯,背景和人物的身份都够味儿 ,情节也似乎合乎情理。可到了中间,就像她想展现的戏剧冲突一样具有戏剧性——忽然生拉上硬扯上爱国大义,特别是风尘女子的民族大义,就立刻显露出今人的俗妄的品味来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刚从封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微睁开眼睛,连国家的概念都很模糊,除了少数上流社会的贵族和军阀之外,哪里扯得上那么高大全的大义来的?作者为了极尽弥合情节转化的虚弱,特意伏笔交代了玉墨的身世,说她不仅出身良家,还很有文化底子,这实在够扯,也够暴露虚弱。
《归来》只节选了《陆犯焉识》结尾部分三十页的内容,在底蕴上肯定欠缺深刻。脱离现实、文化背景缺少认同感也都没有关系,2012年重拍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大获成功;漫威动画的各路豪侠英雄故事总是能横扫内陆票房, 各种脱离现实都不要紧,因为艺术本来就是让人于现实之外不被生活击倒的东西,但是,它又具有一个最有可能将人引入歧途的特质——脱离了骨子里的真情实感,假作的东西总是骗不来眼泪的。(关于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展开讨论了)。不用直击现场的方式,用温情的不动声色,去反衬主题也不是新鲜的手法了,比如《魂断蓝桥》从没有一个镜头是战争的,比如《冷山》,《乱世佳人》《钢琴家》甚至近年的儿童文学《战马》等等,都是这种叙事角度。
影片的开端是全片最令人振奋的部分,陆焉识为求见妻女一面不得,反被“求上进”的女儿告密,四路人马在火车站的熙攘人群中上演了“捉与逃”的激烈冲突,这个部分应该是好莱坞式的编剧惯用的电影手法,为影片注入了第一个鲜活并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加之老谋子摄影起家的长处,将视角的交错、呼应烘托出紧张、纠心的气氛,这个部分绝对是值得肯定的成功的电影手法。但是,到了后面,无论是故事的讲述,还是细节的处理,有小浪花,却再也没有可圈点的高潮出现了。我甚至怀疑情节开始跑偏,从试图用温馨、细腻的手法展现人物的悲喜,用以反衬大时代对人物的影响,近乎成为了小情小义的小时代的小城故事。虽然故事的元素还是那个政治劳改犯帮助失忆妻子恢复记忆的故事,但是它的讲述完全脱离了应有的对应和展现,这样一来,戳不痛普罗大众的心,失去了广义上的理解和认同,在效果上缺少了共鸣的支撑。
剪除旧上海大家公子的背景,抛开留洋美国的花花公子的放浪生活不讲,甚至不要大西北荒漠中陆犯的二十年,单讲这归家的故事,或许是导演的眼光独具,但也可以说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尝试,又要侧面控诉,又要人物饱满,又要温馨煽情,这不是用《山楂树》一样的水墨淡彩的小资情调,或者最顶尖的摄影技术就可以实现的。
我想起了《芙蓉镇》,想起了《天云山传奇》,同样背景、题材之下,《归来》怎么看都较之平淡、苍白,演员演得很投入,故事却简陋,大牌的面熟,还是撑不起感情酝酿的不足。先不提深度,中国电影如果说需要国际化、高水准的文艺化,单靠严女士的丰富的想象力去扩充干瘪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转化的羸弱,或者用老谋子4k画面质感去飞跃,都是绝对不够的。
我们应该向严女士用孜孜不倦的劳动,来探寻父辈心灵世界的精神致敬,向借以大众共同记忆讲述某段历史的谋子的执着表示理解,可是,总站在前置性结论的制高点去回望历史,或者单单从自身经历去揣摩众生悲苦,这样的作品,怎么样都会少了悲悯的大情怀,达不到人性历史变迁的维度,终难生成弥久难忘的感动。
严歌苓有野心没有错。从《一个女人的史诗》,到《金陵十三钗》,再到今天的《陆犯焉识》。她很用力,故事总是设置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好比戏剧舞台的背景,总归要在大山水的印衬下,大的基调下,才好上演她的主人公。她的主人公也总是离不开经历了大起落、大命运的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这些角色中联想到大学语文里面讲到的典型人物上去,这些因素都注定了,她的故事应该是好读的,畅销的,还带着一层严肃的正统色彩,总让人不敢轻松地去淡忘一下主题。
可是这一次在我看来,甚至比《十三钗》还要令人 失望,她的《陆犯焉识》无法戳痛我的内心。莫言是个机灵的家伙,既不能扫了老朋友的兴致,也不能不实话实说。他捧了场,说看哭了,又圆滑地补充了一句,说自己泪点本来就低,在家看肥皂剧的时候,随便一个烂掉牙的作品都能让他掉下眼泪来 。我的泪点也很低,看这个作品的初衷也不是因为无聊至极来找感动的。我也有野心,我想在这样一个应该涉及那个疯狂年代人性种种的作品里,找到不同以往的东西,即使那并不意味着是故事情节上的,细节上的超越;我想在里面找到的确震撼的东西,哪怕是再普通不过的教条也没有关系,哪怕是要展现宣传里讲的“那个时代的老套爱情”,也没关系,只要它拥有一个特质,我想就足以戳痛我的泪点了。
那就是真实。
《金陵十三钗》有一种国际范的美学意义上的冲突,那个故事的元素很戏剧化——一个假冒神父的美国人,一群风尘女子,在屠杀中的南京的一座教堂相遇。嗯,背景和人物的身份都够味儿 ,情节也似乎合乎情理。可到了中间,就像她想展现的戏剧冲突一样具有戏剧性——忽然生拉上硬扯上爱国大义,特别是风尘女子的民族大义,就立刻显露出今人的俗妄的品味来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刚从封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微睁开眼睛,连国家的概念都很模糊,除了少数上流社会的贵族和军阀之外,哪里扯得上那么高大全的大义来的?作者为了极尽弥合情节转化的虚弱,特意伏笔交代了玉墨的身世,说她不仅出身良家,还很有文化底子,这实在够扯,也够暴露虚弱。
《归来》只节选了《陆犯焉识》结尾部分三十页的内容,在底蕴上肯定欠缺深刻。脱离现实、文化背景缺少认同感也都没有关系,2012年重拍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大获成功;漫威动画的各路豪侠英雄故事总是能横扫内陆票房, 各种脱离现实都不要紧,因为艺术本来就是让人于现实之外不被生活击倒的东西,但是,它又具有一个最有可能将人引入歧途的特质——脱离了骨子里的真情实感,假作的东西总是骗不来眼泪的。(关于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展开讨论了)。不用直击现场的方式,用温情的不动声色,去反衬主题也不是新鲜的手法了,比如《魂断蓝桥》从没有一个镜头是战争的,比如《冷山》,《乱世佳人》《钢琴家》甚至近年的儿童文学《战马》等等,都是这种叙事角度。
影片的开端是全片最令人振奋的部分,陆焉识为求见妻女一面不得,反被“求上进”的女儿告密,四路人马在火车站的熙攘人群中上演了“捉与逃”的激烈冲突,这个部分应该是好莱坞式的编剧惯用的电影手法,为影片注入了第一个鲜活并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加之老谋子摄影起家的长处,将视角的交错、呼应烘托出紧张、纠心的气氛,这个部分绝对是值得肯定的成功的电影手法。但是,到了后面,无论是故事的讲述,还是细节的处理,有小浪花,却再也没有可圈点的高潮出现了。我甚至怀疑情节开始跑偏,从试图用温馨、细腻的手法展现人物的悲喜,用以反衬大时代对人物的影响,近乎成为了小情小义的小时代的小城故事。虽然故事的元素还是那个政治劳改犯帮助失忆妻子恢复记忆的故事,但是它的讲述完全脱离了应有的对应和展现,这样一来,戳不痛普罗大众的心,失去了广义上的理解和认同,在效果上缺少了共鸣的支撑。
剪除旧上海大家公子的背景,抛开留洋美国的花花公子的放浪生活不讲,甚至不要大西北荒漠中陆犯的二十年,单讲这归家的故事,或许是导演的眼光独具,但也可以说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尝试,又要侧面控诉,又要人物饱满,又要温馨煽情,这不是用《山楂树》一样的水墨淡彩的小资情调,或者最顶尖的摄影技术就可以实现的。
我想起了《芙蓉镇》,想起了《天云山传奇》,同样背景、题材之下,《归来》怎么看都较之平淡、苍白,演员演得很投入,故事却简陋,大牌的面熟,还是撑不起感情酝酿的不足。先不提深度,中国电影如果说需要国际化、高水准的文艺化,单靠严女士的丰富的想象力去扩充干瘪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转化的羸弱,或者用老谋子4k画面质感去飞跃,都是绝对不够的。
我们应该向严女士用孜孜不倦的劳动,来探寻父辈心灵世界的精神致敬,向借以大众共同记忆讲述某段历史的谋子的执着表示理解,可是,总站在前置性结论的制高点去回望历史,或者单单从自身经历去揣摩众生悲苦,这样的作品,怎么样都会少了悲悯的大情怀,达不到人性历史变迁的维度,终难生成弥久难忘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