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被磨钝了的温柔水中刀

张艺谋对于文革叙事有一种执着的迷恋。那是他少年成长的印记,也是他曾经巅峰成功的里程碑。他无数次说过,他梦想好好拍一部真正讲述文革的电影——但众所周知,哪怕对于“国师”来说,这也不是一个有足够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人期盼的所谓那些“直面批判和血泪控诉”,不仅因为电影制度而不会出现,同时根本绕不过去的,是张艺谋本人的生存哲学——他是聪明的,狡黠的,始终期望着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
正如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活着》电影版,因为电影不再是余华式的直接撕裂,而是张艺谋式的黑色幽默和心酸自嘲。有的人说,这是高明;有的人说,这是亵渎。
对于文革电影的期盼,或许在阶层意识上是错位的;我们看到某一阶层热血沸腾,恨不得面面俱到;而大多数人沉默不语,甚至厌烦。有的人嫌文革电影太少,太浅薄,而有人则认为已经太多了——而第五代导演以批判文革成为国外奖项和国内知识分子的宠儿,也有一点不容忽视:他们所谓批判文革的作品,往往主题并不在此——主题只是上个世纪那个茫茫的大时代,文革只是其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某种意义上,我们期待中的,能够真切反应,揭示文革的电影,根本还没有,也暂时无法出生。
所以对于《归来》的期待,很多时候是海市蜃楼;指责张艺谋“顺民”,或许可以理解:《陆犯焉识》的主题完全在《归来》里消褪了,虽然《陆犯》的主题并不新鲜,也就是知识分子的大时代(《活着》是中下层平民的大时代,《霸王别姬》是艺术家的大时代)。如果是一个对于文革历史完全不了解的观众,《归来》的叙事是不及格的——我们从头至尾,都不知道陆焉识是谁,他犯了什么罪,他为何二十年不归家,这些都被留白了,小心翼翼的直接忽略,彰显着这部作品的生存有多么艰难。
很多人称赞前30分钟——因为前30分钟是一部标准的文革电影。主人公受到迫害的痛苦酸楚,家人的背叛和平面化邪恶的体制代表,以及一抹同情带来的亮色;这一切不过不失,是一个出色的文革神话叙事——有一点还是要说,张艺谋的电影真是每帧都完美无瑕;单论制作水准,要有其他导演要超越他,路还很长。
然而《归来》的最大问题在于,张艺谋的创作重心究竟是否在电影后半部分偏离了;换句话说,冯婉瑜的失忆究竟用意何在。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将给予《归来》两个完全不同的评判方向——一个,是廉价煽情,躲避矛盾,商业考量;另一个,是水中一刀,是处心积虑,是沉默无声的反抗。吊诡的是,或许我们还是要回到最初对张艺谋性格的解读上去解决问题: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左右逢源,聪明狡黠,野心独具的他,两者都要。
但是两者都要=都不讨好,国师这么多年的摸索和尝试,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困境:你想讨好所有人,总会有人嫌你力度不足,也有人会说你用力过度。
我反对“过度解读”这个词,因为《归来》的后半段实在是太多的解读空间:冯婉瑜不认识陆焉识这一情节,完全不可能是仅仅为了煽情而存在;单谈这一情节,造成冯婉瑜失忆的罪魁祸首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冯婉瑜最后没有痊愈,二人在雪地中惨然等待的结局,旗帜鲜明的表达出作者根本的态度:“文革”对普通人造成的伤痛,完全是不可能根治的,体制狂热的原罪,没有办法完全洗赎,这是一代人永不痊愈的心理伤疤,而且这些伤疤的产生,都只是人性本身的弱点,是“平庸的恶”,如丹丹的告密,如方师傅的趁人之危。
然而如果着眼于“遗忘”这个符号,那么电影对原著情节的选择本身,丹丹的前后表现,以及电影中所有配角的处理,本就都是“遗忘”这一符号的注脚:不仅冯婉瑜遗忘了,我们也在遗忘,我们遗忘的不仅是陆焉识的面容,更是所有的过去;我们甚至不是“遗忘”,而更多的是逃避,是主动选择不再提起。
在这方面,张艺谋有点高估他的观众,不仅是高估观众的水平,更是高估观众的善意,高估观众对他电影的耐心。留白太多的结果是,过程疲软,后劲太足,得到影片结束后仔细回想时才荡气回肠——曾经《山楂树》的结尾,满树开白花的特写,如果不是主创主动提起,谁又会把这个特写和电影刚开始村长的“烈士染红花”的台词联系起来,遥相呼应组成万分犀利的嘲讽——张艺谋小心翼翼的同时却又狠辣无情,但是在《归来》里这些狠辣被温柔的糖衣包裹的都有点变味了,而且是很明显的喧宾夺主:完全可以说,电影后半段陆焉识企图唤醒冯婉瑜记忆拍摄的如此平淡冗长重复,反反复复用梗几乎令人厌烦的设置,当然是为了商业上的考量,当然是为了那句宣传语“旷世之恋,生离死别”,当然是为了让观众们哭,——这一次,相比于《金陵十三钗》,说他没有“刻意煽情”,说他“克制”,我是真不信的。
《归来》野心满满,却撞上了如今的电影制度;而与此同时,张艺谋的圆滑世故,功利考量又雪上加霜——碍于审查的剧情选择,故事背景的留白,以及自己感动自己,以至于模糊本意的“爱情”主题,不仅让张艺谋的刀锋被“温情”的藏在水中,而且还有点磨钝了。
说到底,还是想得太多,动机太复杂,太想证明自己。国师因“人情练达”而成就“国师”,也终将因为“世事洞明”而最终禁锢于固有的格局上,无法跳脱。
所以我更期待张艺谋的下一部电影,据说是传奇影业投资,中美合拍的《长城》。不用多想,一部命中注定被骂成狗,但是再也不会限制张艺谋天才的色彩,想象力和场面调度,将突破他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格局禁锢的好莱坞大制作。
正如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活着》电影版,因为电影不再是余华式的直接撕裂,而是张艺谋式的黑色幽默和心酸自嘲。有的人说,这是高明;有的人说,这是亵渎。
对于文革电影的期盼,或许在阶层意识上是错位的;我们看到某一阶层热血沸腾,恨不得面面俱到;而大多数人沉默不语,甚至厌烦。有的人嫌文革电影太少,太浅薄,而有人则认为已经太多了——而第五代导演以批判文革成为国外奖项和国内知识分子的宠儿,也有一点不容忽视:他们所谓批判文革的作品,往往主题并不在此——主题只是上个世纪那个茫茫的大时代,文革只是其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某种意义上,我们期待中的,能够真切反应,揭示文革的电影,根本还没有,也暂时无法出生。
所以对于《归来》的期待,很多时候是海市蜃楼;指责张艺谋“顺民”,或许可以理解:《陆犯焉识》的主题完全在《归来》里消褪了,虽然《陆犯》的主题并不新鲜,也就是知识分子的大时代(《活着》是中下层平民的大时代,《霸王别姬》是艺术家的大时代)。如果是一个对于文革历史完全不了解的观众,《归来》的叙事是不及格的——我们从头至尾,都不知道陆焉识是谁,他犯了什么罪,他为何二十年不归家,这些都被留白了,小心翼翼的直接忽略,彰显着这部作品的生存有多么艰难。
很多人称赞前30分钟——因为前30分钟是一部标准的文革电影。主人公受到迫害的痛苦酸楚,家人的背叛和平面化邪恶的体制代表,以及一抹同情带来的亮色;这一切不过不失,是一个出色的文革神话叙事——有一点还是要说,张艺谋的电影真是每帧都完美无瑕;单论制作水准,要有其他导演要超越他,路还很长。
然而《归来》的最大问题在于,张艺谋的创作重心究竟是否在电影后半部分偏离了;换句话说,冯婉瑜的失忆究竟用意何在。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将给予《归来》两个完全不同的评判方向——一个,是廉价煽情,躲避矛盾,商业考量;另一个,是水中一刀,是处心积虑,是沉默无声的反抗。吊诡的是,或许我们还是要回到最初对张艺谋性格的解读上去解决问题: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左右逢源,聪明狡黠,野心独具的他,两者都要。
但是两者都要=都不讨好,国师这么多年的摸索和尝试,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困境:你想讨好所有人,总会有人嫌你力度不足,也有人会说你用力过度。
我反对“过度解读”这个词,因为《归来》的后半段实在是太多的解读空间:冯婉瑜不认识陆焉识这一情节,完全不可能是仅仅为了煽情而存在;单谈这一情节,造成冯婉瑜失忆的罪魁祸首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冯婉瑜最后没有痊愈,二人在雪地中惨然等待的结局,旗帜鲜明的表达出作者根本的态度:“文革”对普通人造成的伤痛,完全是不可能根治的,体制狂热的原罪,没有办法完全洗赎,这是一代人永不痊愈的心理伤疤,而且这些伤疤的产生,都只是人性本身的弱点,是“平庸的恶”,如丹丹的告密,如方师傅的趁人之危。
然而如果着眼于“遗忘”这个符号,那么电影对原著情节的选择本身,丹丹的前后表现,以及电影中所有配角的处理,本就都是“遗忘”这一符号的注脚:不仅冯婉瑜遗忘了,我们也在遗忘,我们遗忘的不仅是陆焉识的面容,更是所有的过去;我们甚至不是“遗忘”,而更多的是逃避,是主动选择不再提起。
在这方面,张艺谋有点高估他的观众,不仅是高估观众的水平,更是高估观众的善意,高估观众对他电影的耐心。留白太多的结果是,过程疲软,后劲太足,得到影片结束后仔细回想时才荡气回肠——曾经《山楂树》的结尾,满树开白花的特写,如果不是主创主动提起,谁又会把这个特写和电影刚开始村长的“烈士染红花”的台词联系起来,遥相呼应组成万分犀利的嘲讽——张艺谋小心翼翼的同时却又狠辣无情,但是在《归来》里这些狠辣被温柔的糖衣包裹的都有点变味了,而且是很明显的喧宾夺主:完全可以说,电影后半段陆焉识企图唤醒冯婉瑜记忆拍摄的如此平淡冗长重复,反反复复用梗几乎令人厌烦的设置,当然是为了商业上的考量,当然是为了那句宣传语“旷世之恋,生离死别”,当然是为了让观众们哭,——这一次,相比于《金陵十三钗》,说他没有“刻意煽情”,说他“克制”,我是真不信的。
《归来》野心满满,却撞上了如今的电影制度;而与此同时,张艺谋的圆滑世故,功利考量又雪上加霜——碍于审查的剧情选择,故事背景的留白,以及自己感动自己,以至于模糊本意的“爱情”主题,不仅让张艺谋的刀锋被“温情”的藏在水中,而且还有点磨钝了。
说到底,还是想得太多,动机太复杂,太想证明自己。国师因“人情练达”而成就“国师”,也终将因为“世事洞明”而最终禁锢于固有的格局上,无法跳脱。
所以我更期待张艺谋的下一部电影,据说是传奇影业投资,中美合拍的《长城》。不用多想,一部命中注定被骂成狗,但是再也不会限制张艺谋天才的色彩,想象力和场面调度,将突破他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格局禁锢的好莱坞大制作。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