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认识自由主义——悲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太多人称赞影片里的麦克,歌颂他的自由,他的不屈,为他的去世惋惜。
我不喜欢他。
自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对真理,什么是自由,从哲学家到小孩子都能说出一套一套。对自由最低级的定义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麦克是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他与人打架5次,因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入狱。他不喜欢劳动改造,于是疯疯癫癫,被送往精神病院。有人说他是个不懂事的小混混,这个词用来形容38岁的人实在不恰当。作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还那么随心所欲自由散漫,想打谁就打谁,想上谁就上谁,不肯受任何约束。最关键的是他不肯为自己的过错承担应有的责任,逃避,以为换个环境还能继续自由。
他去了精神病医院确实为精神病医院注入了活力,也给那些颓丧的病人打了几针鸡血。比如妄想搬动大理石,大喊至少我试过了。后面的情节里,酋长是真的搬动了大理石,打碎了窗户走向了自由。敢于尝试没有错,但要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是否够格,失败后叫嚣“至少我试过”其实比举白旗更丢人。失败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默默无闻,不叫嚣,不借此博同情,不去用自己的经历教训他人。
迈克带着精神病人们向护士长提出更改作息时间的请求,他带领精神病人们逃脱精神病医院去大海钓鱼。他不是那么渴望自由么?他不是那么想逃脱精神病医院吗?为什么在去大海钓鱼的时候,不直接驶向远方,而选择返航?很多称赞迈克自由精神的观众,似乎没有仔细考虑这个点。迈克追求的自由是自私的、有条件的。他游手好闲,饭来张口,精神病院无条件养着他供着他,似乎是个好地方。那时的他太天真,不知道精神病院对付病人同样有一套手段。哦,对了,比如迈克偷船去钓鱼这样的事,他可以不用负责,精神病院会为他擦屁股。
这个人非常的虚伪,讽刺。当契士和护士长争论,要求护士长给一包香烟的时候。迈克非常正义地站起来说,你给他不就完了?护士长不给,他就一拳打碎玻璃,给了契士一包香烟。契士为什么没有香烟?因为迈克在医院办了一个小型赌场,契士把香烟都输给了他。迈克的那一拳是何必,那么虚伪,早知如此,何必赢走契士所有的香烟?迈克还因此为自己招来电击之祸。也就是那次电击,他开始和酋长预谋逃走。
他的出逃是个悲剧,我认为那是编剧和导演对他深深的讽刺和嘲笑。出逃的夜晚,因为喝多玩嗨了,最后睡过去,忘记有出逃这回事儿了。逃什么,第二天一早就被抓包了。
迈克对待女性的态度我很不满意,不尊重,无论是对护士长还是凯蒂。凯蒂对他而言就是一个玩伴,一个美丽的蠢货。可惜的是,这个金发女郎确实智商不高。护士长对迈克的无礼表示不屑,不予理会,这些在迈克眼里都成了讨厌她的理由。
然后是比伯的死,比伯割腕自杀。迈克看到之后就愤怒了,扑向护士长,准备掐死他。比伯作为一个神经脆弱的人,护士长用他的弱点刺激他,控制他是不对。可是在当时那个被迈克闹得一团乱的场景下,她好不容易抓到一个破口处去了解前因后果,比伯无辜躺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护士长。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迈克,是他搞了一个无理取闹的派对,是他在逃走前还怂恿比伯做了这样羞耻的事。说到底,不过是他把对比伯死亡的自责转化为对护士长的愤怒。
这是一个愚蠢,低级的自由主义者。38岁,仍然不懂尊重人,仍然自恃很高,不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为什么和这些精神病人相处很好?因为这些人相较他都比较愚蠢,他有优越感。他总是逃脱,换一个又一个环境。即使换到加拿大,他也这样失败。每个环境都有规则,为了保证每个人的权利不收侵犯,不被他人的自由伤害,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
迈克不懂,他以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试想,如果他是那个被偷船的人?他是那个被打的人?他是那个未成年少女的父亲?他会不会痛恨这个38岁的老混混?他还会这样高歌自由吗?
自由没错,自由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觉醒。大国的崛起,人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和自由精神有关。可是人的自由不能伤及他人,人是社会动物,要考虑身边人的感受,要尊重要约束。这不是为了他人,是为了自己走在街上不会莫名其妙挨一圈,出门在外不用担心自己的家被烧了但没人负责。
不如这样理解自由,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年龄加深,走入社会,会有很多身不由己,不要做混混,做一个强者,没有人敢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这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在通往这个目的的终点前,学会自律,学会明辨是非。如此,生命才是一首关于自由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