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st of person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部披着科幻外衣,深刻呈现善恶人性的惊悚片。 不要把它当科幻片去纠结,你就能看到它的精彩。 每当人物情绪高潮时的歌剧式配乐,恰到好处。 剧情基本还是尊崇了我们的期望: 人性善的存活,人性恶的咎由自取式死亡。 —————————————————————— 电影进行到1小时12分,仓库里,4人对白: NO.1:“你们不太相信人性吧?” NO.2:“完全不相信” NO1.:“我无法接受,我相信人性本善,真的……天哪,这是文明社会哎(⊙o⊙)!“ NO.3:”对,电话通的话就能打911报案,但现在电话不通,把人们丢进了黑暗中,他们会吓得半死……法律不起作用了,你就会看到他们原始的一面“ NO.2”人只要够害怕,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时只要有人承诺可以搞定,他们就会盲从“ NO.1:”XYZ,你能挺我一下吗?“ NO4:”我也想啊,但(我也觉)我们人类生来就疯狂,同一个房间有两个以上就会想尽方法自相残杀……不然怎么会有政治和宗教“ NO.1:”天哪,这真是……错的离谱!“ (注:NO.1中青年白种女性,NO.2老年白种男性,NO3.中青年白种男性,NO.4中老年白种男性) ————————————以上是电影的点睛对白,以下是闲扯———————————— 【信任】 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人类来说总是太脆弱、太过奢侈。 在巨大灾难下的信任,意味着相互间要以牺牲自己作为承诺!这看起来可不如讲求最大化利益的商业社会物质保障带来的”安全感“付出的代价更小。毕竟,能够直面和承受背叛的人没那么多。但拥有巨大的直面现实和内心能量的人类,才是真正在成长的人类吧! 【恐惧】 人类始终接受不了自己终有一死的结局。还有对未知的恐惧(怕被”威胁“、被”抢夺“资源,说到底也还是怕死)。 可能是对现实的不舍与牵挂;也可能是对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绝望与恐惧;或仅仅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对危险的本能回避的遗传因素?总之,人类要尽一切努力抗拒死亡和征服大自然吗?(这违抗自然规律啦,不过反正你对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怎样无所谓对吧。也许人类最终喜欢生活在一个一切由自己建造的世界里。生与死那时也就都由自己说了算——可我对你们的伦理道德情操不太有信心哎~决定人家生死是大事,可不要又乱来啊) 人类:我对这个世界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就代表我有多强大……幸福?有了掌控当然幸福喽!因为这必将会使所有资源聚集为我所用(人类集权和自私的族类幸福观) 外星人:你真的有能力善用吗? 人类:你不相信?那我就证明给你看(鬼才相信人类能善用一切资源搞定一切关系,人类自己的社会管理的还不够乱吗) 宇宙能量:没人要你证明什么,是你自己总要证明自己╮(╯▽╰)╭……别来烦我了…… 【矛盾】 大灾难下,如果越多的人可以相互信任,人类就可以更大程度上战胜恐惧,战胜恐惧就能有更多数量的人生存下来。但…… 谁能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人强大到彼此建立必要的信任?自私、嫉妒、贪婪……潘多拉的魔盒不期而遇,所以悲剧收场。 【希望】 科学和知识让我们懂得欣赏什么是真善美,内心的历练让我们有力量、勇气去面对假丑恶。 ”希望“当然不总是有,因为什么都不是总有啊~~~所以,最重要的是相信个人的力量,通过学习传播科学的观念,改善人类自身固有观念,建立随科学而变的态度,才会有建立美好人类社会的希望。当你心存希望时,请让它根深蒂固并坚持到最后,拨开《迷雾》见到阳光。 ————————不知道原著作者迷雾灵感是否来自这里————————— 奇怪的灾难 西非国家喀麦隆。1984年的一天早晨,阿哈吉·阿布杜在骑自行车前往自家农场途中,发现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死尸。他刚开始时以为出了车祸,紧接着意识到肯定发生了比车祸要严重得多的大事,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已死到临头。稍后查明,短短几小时内,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37人,并且他们都死在了快要抵达邻近村庄的路上。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更大的悲剧 两年之后的1986年,咯麦隆的尼欧斯湖地区发生特大惨剧,再度震惊了世界。当时的新闻报道说,一种神秘的致命性气体袭击了尼欧斯湖地区,造成至少1200人丧生。一位目击者回忆说:“当时我正往下面走,我要去尼欧斯湖。 可到了那里,才发现根本没有人了——他们全都死了!”另一人说:“我去了保健中心,可病房里哪还有活人?!”还有人说:“我只能站在死人堆中,因为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是死人,还有牛、狗……全是死的!我简直惊呆了,我数了一下,我们家56人中就死了53个!”事实上,最终统计出的死亡人数竟高达1800人。 令人奇怪的是,有不少村庄里的人畜被斩尽杀绝,却不见任何惊慌的迹象。人们要么是在睡梦中死去,要么是在做饭时倒地。很显然,这些受害的人畜都是因窒息而丢命的。 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杀手已不见踪迹,却留下了大量线索。目击者说,事发时他们见到有白雾在飘,但那白雾不往空中跑,却大多落向地面。还有人说,听见一声巨响后,他跑到了屋外,却见自己的牛全部死了,他立即跑回屋里,又发现妻子和女儿也倒在了一桶水旁边。同莫罗温湖悲剧中的情况一样,这一次也有人闻到了刺鼻的臭味。除此以外,幸存者身体表面还有奇怪的伤痕。一名目击者说:“醒来后,我发现自己左臂上有烧伤,可接着又不觉得痛了,可能是连神经也被烧麻木了。 凶手竟是它 由此,科学家便重建了尼欧斯湖大悲剧之夜的场景。很快就要到晚上9点时,村民们便准备睡觉,或已经上了床。因为次日要赶集,所以尼欧斯湖周围的村庄里都住满了人。他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是,灾难马上就要降临。在尼欧斯湖的遥远一角,山体滑坡导致大量岩石直入湖底,湖底的平衡因此被打破,大量受压于湖底的二氧化碳“趁乱越狱”,疾冲上来,并在水面附近形成大量气泡。 最后,一团浓密的白色气云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沿着出水口向湖边的村庄倾压而来。人们还来不及叫喊,就被窒息而死。在尼欧斯村,仅有6人躲过此劫。接着,致命的气体又窜到周边村庄,最终造成1800人殒命。这还仅仅是人的灾难。与此同时,爆炸的湖水还形成巨大的水龙柱,杀死湖中所有的鱼,并翻过部分湖边高崖。一些幸者听到了这声爆炸,并将它误为火山爆发。高达25米的巨浪冲刷岩石,并将岩石上的植被带入湖中。至此,灾难方告结束。 不过,还有两大谜题未得回答:神秘的臭味从何而来?受害者身体表面的烧伤和水泡又是怎么回事?对于前者,现在公认的观点是极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能使人产生幻觉,其中就包括闻到臭鸡蛋或火药味。而对于后者,参与调查的英国医生彼得·巴斯特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它们并不像一般的烧伤,但确实是明显的溃疡和水泡。 问题是,二氧化碳怎么可能“烧”人呢?巴斯特立即联想到了另一种与二氧化碳极为相似,但能让人体产生水泡、比二氧化碳更致命的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让人昏迷,并使皮肤中的体液循环减少,从而使人体表面产生水泡。他进一步想到:二氧化碳是否也能产生这种后果呢?经过与幸存者交谈,他确信二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后会产生麻醉剂的效果,致入昏睡。昏睡太久而不翻身,也会造成皮肤中的体液循环减少,氧供应不足,最终出现水泡性溃疡反应。由此可以断定,尼欧斯湖悲剧遇难者身上的“烧伤”其实是高压水泡,而不是真正的烧伤。至此,尼欧斯湖悲剧终于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