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的一段访谈,权当趣闻。

记得以前看一个贾樟柯的访谈,贾樟柯说当年拍小武的时候都是学生,很穷,好不容易凑了点钱,事事精简,当时参与拍摄的学生们都是没有酬劳的,有时还要倒贴钱到剧组,最后总算是拍完了,没地方放,于是想了个法子,就在自己寝室放,召集自己学校的人来看,谁知道才一个多小时的片子,还没放一半就走了大半的人,最后放完就只剩下自己和副导演在了,副导演还很生气的把小武锁在抽屉里,说再也不拿出来丢人了。后来贾樟柯又把它拿到北大去放,很令人惊讶的是北大没有人中场离开,放映完后反而引起了北大学生关于当代农民工的生存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件事让贾樟柯明白了不同的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电影的意义可能并不仅仅存在于它的技术镜头与美感,还在于它所表现的内容所引发的心灵共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看小武更加注重的是它的镜头运用与技术含量,当时贾樟柯他们为了节约,硬件设施与演员都不怎么样,自然难以取得用专业眼光看待的同行们的认可。再后来,贾樟柯的一个同学给他建议说最近有个柏林电影节,不如你把它寄过去看能不能得奖,贾樟柯就寄过去了,本来也没做多大指望,谁知最后竟然真的捧了个奖回来,当时最让贾樟柯高兴的却是这个奖奖金还不少,他们用奖金还了一部分拍摄欠债之后,还结余了不少,于是决定用它来做下一部的启动资金。这个算是贾樟柯人生的第一桶金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