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不在你心外 ——1960年代的碎片

这仿佛是一段无法息声的历史。
2009年的年末。40年后的某一天,在图书馆读到《“我们重来一遍就是了”》(《读库》0905)一文,读到约翰.列侬标举的爱和和平。那个时代的色彩斑驳,让我感觉到眩晕,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与众多语汇缱绻不清:民主、自由、文艺、运动、浪漫、理想、堕落、毒品、性……
尽管,我知道为某一人群、某一时代粗暴地打上标签是愚蠢的做法。可是一段历史,它一定有自己的独特气质。
我无法准确地概括出六零年代的特质。可是,我至少可以知道,1960年代,世界范围内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在网上搜索,我看到这些描述:
冷战在加剧;
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五月革命;
越战爆发、反越战大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文化大革命”在轰烈进行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国山河一片红”;
在南美,切.格瓦拉渴望用游击战方式继续推进拉美的革命斗争,丛林战争和解放运动纵横。
是的,这是一个激战不断的时代。但是,还有: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高为《我有一个梦想》奔走。直至,次年4月,他在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后,一刻子弹穿过他的喉咙。
1967年夏天,旧金山闻名的“爱之夏”活动,吸引了7.5万人参加。这些年轻的嬉皮士们快乐放荡,天真冲动,听着the Beatles,高呼“爱与和平”的口号,无所事事,露宿街头。他们的头发里带花、向行人分花,他们被称作“花童”。
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后来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1971年,美国发展出3000个群居村。
1969年8月15日,50万嬉皮士云集纽约州的贝瑟尔市,参加为期3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等等,还没完,还有:
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布鲁斯音乐演化出摇滚乐。
安迪.沃霍尔成为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那幅反复堆陈头像的《玛丽莲•梦露》成为经典。
1961年,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片中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的位置。
……
该怎样形容这个时代?我想起那朵“怒吼的菊花”,热烈、放肆,饱含生命的力量。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以前对王阳明的这句话一直不甚了然,此刻,忽然通透明了。
狂飙与浪漫相继的60年代渐渐息声。你我都以为她已逝去。有一天,你却忽然明白,40年前的斑驳图景早已沉入社会肌理,民主、自由、文艺、理想,无一不影响这当下世界。
如同,体内流淌的血液,你从未察觉。可它,一直温柔汩汩。
2009年的年末。40年后的某一天,在图书馆读到《“我们重来一遍就是了”》(《读库》0905)一文,读到约翰.列侬标举的爱和和平。那个时代的色彩斑驳,让我感觉到眩晕,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与众多语汇缱绻不清:民主、自由、文艺、运动、浪漫、理想、堕落、毒品、性……
尽管,我知道为某一人群、某一时代粗暴地打上标签是愚蠢的做法。可是一段历史,它一定有自己的独特气质。
我无法准确地概括出六零年代的特质。可是,我至少可以知道,1960年代,世界范围内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在网上搜索,我看到这些描述:
冷战在加剧;
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五月革命;
越战爆发、反越战大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文化大革命”在轰烈进行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国山河一片红”;
在南美,切.格瓦拉渴望用游击战方式继续推进拉美的革命斗争,丛林战争和解放运动纵横。
是的,这是一个激战不断的时代。但是,还有: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高为《我有一个梦想》奔走。直至,次年4月,他在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后,一刻子弹穿过他的喉咙。
1967年夏天,旧金山闻名的“爱之夏”活动,吸引了7.5万人参加。这些年轻的嬉皮士们快乐放荡,天真冲动,听着the Beatles,高呼“爱与和平”的口号,无所事事,露宿街头。他们的头发里带花、向行人分花,他们被称作“花童”。
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后来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1971年,美国发展出3000个群居村。
1969年8月15日,50万嬉皮士云集纽约州的贝瑟尔市,参加为期3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等等,还没完,还有:
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布鲁斯音乐演化出摇滚乐。
安迪.沃霍尔成为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那幅反复堆陈头像的《玛丽莲•梦露》成为经典。
1961年,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片中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的位置。
……
该怎样形容这个时代?我想起那朵“怒吼的菊花”,热烈、放肆,饱含生命的力量。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以前对王阳明的这句话一直不甚了然,此刻,忽然通透明了。
狂飙与浪漫相继的60年代渐渐息声。你我都以为她已逝去。有一天,你却忽然明白,40年前的斑驳图景早已沉入社会肌理,民主、自由、文艺、理想,无一不影响这当下世界。
如同,体内流淌的血液,你从未察觉。可它,一直温柔汩汩。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