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是看了一场春晚的彩排

据说冯导这些年的身体不太好,出门前都要打很厚的粉底,要么脸就和世界地图一样,见不得人。可这并不妨碍冯导在微博上一梭子的子弹喷向影评人,老爸、老妈是冯导的铁杆粉丝,尤其是老爸,在他看来冯导的一腔炮火喷向媒体和影评人的表现恰巧符合了其真性情的个性,不论观念对错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我在看过冯导的《私人订制》之后,我觉得我有必要写部影评和老爸老妈在晚饭之后搞出点话题出来。
整整17年,虽然女主角从虽还风韵犹存却不得不承认已徐娘半老的徐帆和刘蓓换成了青春靓丽大红大紫的白百合和李小璐,但王朔、冯小刚、葛大爷的铁三角依旧涛声滚滚。如果说抄袭别人的创意是无耻的话,那么抄袭自己的创意应该算是无聊了。我恰好看到一篇涮冯导《私人订制》的影评,有句我想拿来借鉴一下——不怕英雄迟暮,就怕英雄泼妇。倒退到2012年底,那时冯导的炮火因《1942》而起,我还说冯导是有血性的汉子行径,那么这次的炮火,绝对是在撒泼骂街了。
《私人订制》一言以蔽之——虎头蛇尾再加马屁下拉了一坨狗屎。让我生生的以为提前看了一场把相声、唱歌、杂耍、小品、诗朗诵炖到了一起春晚。也许这并不怪冯导,毕竟他已经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功夫都用在了今年的春晚上,所以在《私人订制》首映的上撒了个不大不小的娇,说什么游戏之作,就着二两小酒和王朔这么一捯饬就把这个片子弄出来了,而且初期票房确实还不错,颇有学霸说没考好的欠抽感脚。
结果首映过后没几天,票房开始节节溃败,口碑一臭到底。急了眼的冯导脸上再也挂不住了,在微博上一连串炮火之后,似乎对票房起了作用,可这毕竟是个杀鸡取卵的馊主意,我只想说冯导不要高估自己的品味,更别低估光大群众的智商。偶尔拍出有失水准的片,并非不可原谅的事情,下次注意就好,毕竟《不见不散》、《大腕儿》、《甲方乙方》这些冯氏幽默的作品还是很有艺术水准的。再说,知名导演谁没有几部烂片,陈凯歌虽然在《霸王别姬》里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但也让《无极》的馒头差点噎的背过去气。
以下有剧透,若想观影,请自动跳过这段。
第一个故事算是相声,就是郭德纲“电视台不让播”那段的豪华实景版。题材虽不算惊喜,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拿了一些事情开涮,观影场的笑声几乎也就只在这前半个小时,三分之一归于王编的鬼才,三分之一归于范伟的演技,三分之一归于冯导还未完全退化的幽默。我观影自认为还算是比较客观的,虽然我认为《私人订制》拍的不怎么地,但自始自终也未用过“烂片”一词,这得益于第一部分的比较成功。
如果你因为前半个钟头的剧情而对后一个半钟头怀有憧憬的话,那么我严肃的告诉你五个字——你!要!失!望!了!我的情绪从开始的偶有惊喜到莫名其妙再到昏昏欲睡坚持到最后的欲哭无泪。我感谢冯导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给了我了如此多的情绪历程,还好我心脏比较大颗,否则真让这七拼八凑的春晚剧情给折腾神经不可。
第二个故事我给他算唱歌,其中廉政公署那段算杂耍的伴舞。我说过冯导不要低估人民群众的智商,明眼人看的出这是明涮自己,暗讽媒体的一段,冯导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里多多少少的是受了点媒体和影评人的委屈,可公众人物是应当有点雅量的,凯歌同志馒头事件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您大大大导的涵养怎么还不如志玲姐姐这一弱女子?志玲姐姐说起《富春山居图》都说让大家消消暑得了,就算您认定《私人订制》不是烂片,也可以用稳坐如钟的架势迎八面来风,自媒体时代,说话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谁也剥夺不了,您说影评人文化法西斯的同时,考虑过自己这一连串的炮弹轰的是不是更有法西斯的意味?梅兰芳唱戏荒了腔走了板,底下喝倒彩也有,您这一套骂人微博系列实在是让本来都还抱有中立态度的观影人,倒向了您所说的差评水军行列。
我觉得我应该跟着冯导的节奏去说说雅俗这个问题,街边撑一土哄哄的台球案子让小学生过去打是俗,亨德利、戴维斯穿上锃亮皮鞋白衬衫小马甲打斯诺克就是雅,这不科学,也没道理。雅俗的分别不在某件具体事物本身,而在于环境的构成。不论雅俗,双脚都得粘着地板,腾空了那是仙儿,不是雅。入土了的那是死人,不是俗。您人为的把自己的《不见不散》、《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放到了游戏之作的行列,又把《唐山大地震》、《1942》放到了用心之作的行列。同为斯皮尔伯格93年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和《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票房只有《侏罗纪》的三分之一,但是艺术成就我相信没有人会说后者高于前者的吧?这本来就是个简单的道理,商业娱乐时代,肯花钱找罪受的文艺青年毕竟还非主流人群,想消遣二人爆米花时间的普通青年才是大多数,而且最重要的,所有人都有思维定式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跑出来的赵本山,不用说话都能笑场。李连杰的《海洋天堂》里没了一招半式,总还是觉得怪怪的。
这歌您也许想本来想唱成高山流水,结果过门音乐给您来了段《江南style》,您愤怒,您无助,于是把镜头转向了后面杂耍的,杂耍是有危险的,您那个什么喧宾夺主的廉政公署杂耍,是否想告诉观众这么一个道理,和当权者斗,还是找梦想公司合作吧。
第三段是个小品,丹丹阿姨本来就是小品演员,对得起这部超豪华的小品,近些年我们看过春晚的各种喜剧过程,煽情结局的小品太多了,况且这煽情煽的并不聪明,甚至是有些莫名其妙。突兀的来了一段报恩和煽情到底是要干嘛?社会自有真情在?那何必用有了一千亿这么烂俗的桥段。
第四段是我想无限吐槽的诗朗诵,好好的电影x播商业广告我忍了,毕竟这是商业片。可!您!干!嘛!插!播!公!益!广!告!生硬的用对山川河流大气的道歉拔高艺术?观众不是驴,钓根萝卜就跟着萝卜走,一部片子先嘲讽社会现象、再吐槽业内现况、接着煽情传播正能量,最后无限拔高身段来段公益诗朗诵?这骑驴上给胡萝卜转圈甩的节奏,是要闹哪样?如果说只有前三段的电影,我可能给此片6分的评价,就因为最后的公益诗朗诵给黑到了3分。葛大爷最后那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影院居然有人笑,我想大声的问句电影院里笑的人:您来自火星还是住在山顶洞?网上传烂了的笑话,难道葛大爷讲出来就真那么可笑?这一公益诗朗诵拍下的马屁最后拍出一坨狗屎笑话,我真是欲哭无泪。
引用电影里的一段话,不过要倒过来讲。成全自己、恶心他人。看来今年的春晚我也没必要看下去了,因为这个彩排的太逼真也太精彩了。
整整17年,虽然女主角从虽还风韵犹存却不得不承认已徐娘半老的徐帆和刘蓓换成了青春靓丽大红大紫的白百合和李小璐,但王朔、冯小刚、葛大爷的铁三角依旧涛声滚滚。如果说抄袭别人的创意是无耻的话,那么抄袭自己的创意应该算是无聊了。我恰好看到一篇涮冯导《私人订制》的影评,有句我想拿来借鉴一下——不怕英雄迟暮,就怕英雄泼妇。倒退到2012年底,那时冯导的炮火因《1942》而起,我还说冯导是有血性的汉子行径,那么这次的炮火,绝对是在撒泼骂街了。
《私人订制》一言以蔽之——虎头蛇尾再加马屁下拉了一坨狗屎。让我生生的以为提前看了一场把相声、唱歌、杂耍、小品、诗朗诵炖到了一起春晚。也许这并不怪冯导,毕竟他已经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功夫都用在了今年的春晚上,所以在《私人订制》首映的上撒了个不大不小的娇,说什么游戏之作,就着二两小酒和王朔这么一捯饬就把这个片子弄出来了,而且初期票房确实还不错,颇有学霸说没考好的欠抽感脚。
结果首映过后没几天,票房开始节节溃败,口碑一臭到底。急了眼的冯导脸上再也挂不住了,在微博上一连串炮火之后,似乎对票房起了作用,可这毕竟是个杀鸡取卵的馊主意,我只想说冯导不要高估自己的品味,更别低估光大群众的智商。偶尔拍出有失水准的片,并非不可原谅的事情,下次注意就好,毕竟《不见不散》、《大腕儿》、《甲方乙方》这些冯氏幽默的作品还是很有艺术水准的。再说,知名导演谁没有几部烂片,陈凯歌虽然在《霸王别姬》里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但也让《无极》的馒头差点噎的背过去气。
以下有剧透,若想观影,请自动跳过这段。
第一个故事算是相声,就是郭德纲“电视台不让播”那段的豪华实景版。题材虽不算惊喜,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拿了一些事情开涮,观影场的笑声几乎也就只在这前半个小时,三分之一归于王编的鬼才,三分之一归于范伟的演技,三分之一归于冯导还未完全退化的幽默。我观影自认为还算是比较客观的,虽然我认为《私人订制》拍的不怎么地,但自始自终也未用过“烂片”一词,这得益于第一部分的比较成功。
如果你因为前半个钟头的剧情而对后一个半钟头怀有憧憬的话,那么我严肃的告诉你五个字——你!要!失!望!了!我的情绪从开始的偶有惊喜到莫名其妙再到昏昏欲睡坚持到最后的欲哭无泪。我感谢冯导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给了我了如此多的情绪历程,还好我心脏比较大颗,否则真让这七拼八凑的春晚剧情给折腾神经不可。
第二个故事我给他算唱歌,其中廉政公署那段算杂耍的伴舞。我说过冯导不要低估人民群众的智商,明眼人看的出这是明涮自己,暗讽媒体的一段,冯导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里多多少少的是受了点媒体和影评人的委屈,可公众人物是应当有点雅量的,凯歌同志馒头事件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您大大大导的涵养怎么还不如志玲姐姐这一弱女子?志玲姐姐说起《富春山居图》都说让大家消消暑得了,就算您认定《私人订制》不是烂片,也可以用稳坐如钟的架势迎八面来风,自媒体时代,说话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谁也剥夺不了,您说影评人文化法西斯的同时,考虑过自己这一连串的炮弹轰的是不是更有法西斯的意味?梅兰芳唱戏荒了腔走了板,底下喝倒彩也有,您这一套骂人微博系列实在是让本来都还抱有中立态度的观影人,倒向了您所说的差评水军行列。
我觉得我应该跟着冯导的节奏去说说雅俗这个问题,街边撑一土哄哄的台球案子让小学生过去打是俗,亨德利、戴维斯穿上锃亮皮鞋白衬衫小马甲打斯诺克就是雅,这不科学,也没道理。雅俗的分别不在某件具体事物本身,而在于环境的构成。不论雅俗,双脚都得粘着地板,腾空了那是仙儿,不是雅。入土了的那是死人,不是俗。您人为的把自己的《不见不散》、《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放到了游戏之作的行列,又把《唐山大地震》、《1942》放到了用心之作的行列。同为斯皮尔伯格93年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和《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票房只有《侏罗纪》的三分之一,但是艺术成就我相信没有人会说后者高于前者的吧?这本来就是个简单的道理,商业娱乐时代,肯花钱找罪受的文艺青年毕竟还非主流人群,想消遣二人爆米花时间的普通青年才是大多数,而且最重要的,所有人都有思维定式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跑出来的赵本山,不用说话都能笑场。李连杰的《海洋天堂》里没了一招半式,总还是觉得怪怪的。
这歌您也许想本来想唱成高山流水,结果过门音乐给您来了段《江南style》,您愤怒,您无助,于是把镜头转向了后面杂耍的,杂耍是有危险的,您那个什么喧宾夺主的廉政公署杂耍,是否想告诉观众这么一个道理,和当权者斗,还是找梦想公司合作吧。
第三段是个小品,丹丹阿姨本来就是小品演员,对得起这部超豪华的小品,近些年我们看过春晚的各种喜剧过程,煽情结局的小品太多了,况且这煽情煽的并不聪明,甚至是有些莫名其妙。突兀的来了一段报恩和煽情到底是要干嘛?社会自有真情在?那何必用有了一千亿这么烂俗的桥段。
第四段是我想无限吐槽的诗朗诵,好好的电影x播商业广告我忍了,毕竟这是商业片。可!您!干!嘛!插!播!公!益!广!告!生硬的用对山川河流大气的道歉拔高艺术?观众不是驴,钓根萝卜就跟着萝卜走,一部片子先嘲讽社会现象、再吐槽业内现况、接着煽情传播正能量,最后无限拔高身段来段公益诗朗诵?这骑驴上给胡萝卜转圈甩的节奏,是要闹哪样?如果说只有前三段的电影,我可能给此片6分的评价,就因为最后的公益诗朗诵给黑到了3分。葛大爷最后那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影院居然有人笑,我想大声的问句电影院里笑的人:您来自火星还是住在山顶洞?网上传烂了的笑话,难道葛大爷讲出来就真那么可笑?这一公益诗朗诵拍下的马屁最后拍出一坨狗屎笑话,我真是欲哭无泪。
引用电影里的一段话,不过要倒过来讲。成全自己、恶心他人。看来今年的春晚我也没必要看下去了,因为这个彩排的太逼真也太精彩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