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莲节》:克尔斯森林的秘密

★★★★
赫拉巴尔曾说:文学艺术是政治事件的反映。他笔尖一挥,用《严密监视下的列车》参加了二战。更进一步证明了,艺术不只是颂扬了美,还“更富于人情味”地推动了世界的改变。在伊利·曼佐改编了赫拉巴尔的小说后,不仅作品被禁,还十几年都无法拍摄电影。面对压制,他显示出不屈不挠的韧性。他去大学教书,辗转于剧场,泡在图书馆,偷偷把要销毁的禁书印出来纷发出去。这样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了电影中,让他总能从最坏的时代中,烹调出最有滋有味的生活。《雪花莲节》的反体制精神,没有曼佐以往作品中那么犀利,却是曼佐自认为捕捉赫拉巴尔的神韵最好的一部作品。每个人在第一次阅读赫拉巴尔的文字时,都会首先被怪诞的布拉格式嘲讽所吸引,但令人深深热爱的还是他字里行间的简单质朴,那种带着锅底烧焦味道的真实,让人领略到生活的本貌,感到不那么孤独。
一头野猪的闯入,为静谧祥和的克尔斯森林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仿佛一瓶染色剂,让那些平日里看不见的争端、欲望和恐惧,都被夸张地呈现在镜头前。两个村落里的人为了这头野猪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共享一场野猪盛宴,他们喝酒、打架、欢笑、歌唱,酒席散尽各自归家。影片没有以某一个人物为主角,而是用森林小镇众生相的拼图,展现出了赫拉巴尔笔下那种混乱中的简洁冲击力,“粗鲁但不粗俗“的生活真谛,和忧伤的美学。活在昔日光辉中的画家,感叹马铃薯开花时美如紫罗兰的老人,吹着黑管与大自然交谈的中年人,仿佛生活在拉伯雷小说中一心贪念食物的查理,还有忙碌地在森林各处印上“献给园丁克里斯的礼物”的油漆工。曼佐像展示着自然美景的一部分一样描绘着他们:先是曙光初现的清晨,梦还没有被唤醒,林间的小屋在雾霭凄迷中打着瞌睡,镜头仰视着挂在树干上的闹钟,布谷鸟叫声的铃音与树梢间欢腾的鸟鸣形成人与自然的奇妙晨曲,随后便是靠在大树边上刚刚醒来的中年男人。贪吃的查理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是他倚在松软土壤上的啤酒肚和崩开的扣子,他喘着粗气,费劲地把植物拽出来扔到一边,然后托着头,享受地吞下一枚果子。农夫加利则是与熟透散落满地的苹果一起,被恼人的黄蜂吵醒。这些人的沉默和从容,让自然的音符从他们的眼睛渗入我们的心。别看他们粗鄙,他们的女人尖叫着用水擦去孩子身上的污渍,却又马上被树梢掉落砸到加利头上的苹果逗得前仰后合,他们散发出一种原始野性的美,离析出属于大自然的轻盈安详、喜怒无常的狂躁和突发奇想的恶作剧。赫拉巴尔与他的猫在克尔斯居住了十几年,他曾写道:“我爱这自然,我因它有了身孕。”
伊利·曼佐的嘲讽很少让人捧腹大笑,常常是会心的幽默,但有时也会让人像看到卓别林一样哑然失笑。他像哈谢克笔下的人物一样,对着不幸微笑,用荒诞削弱生活的重荷,让人们有勇气去面对恐惧。影片一开始,醉醺醺的一群人骑车回家,被军官拦了下来,他不仅警告了他们,还拔走了气门芯,一边说着,朋友们这是为了你们好,一边顺手把它们扔进了草堆。沉寂和压抑的气氛堆满了狭窄的黑夜,只有浑然不觉的莱利咧着嘴冲他笑着,脱帽致意。丢气门芯的微妙举动体现了官僚在曼佐影片中的一贯作风,他们说着漂亮话,好似对百姓施以恩惠,却做着剥夺自由的勾当。当军官看到村民猎得了野猪,马上陪笑降低身份,自称是狩猎协会的成员,并在赴宴的当天给之前遇到的那群人带去了崭新的气门芯。曼佐对军官的着墨并不多,却用这小小的气门芯轻巧地勾勒出一个立体多面的官僚形象。在村民身上发生的趣闻,则突出了生活的悲喜剧色彩。经营林中酒屋的夫妇在故事中出现,不是感情甜蜜地追打做爱,就是吵架出走。有一次,当男人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开车离开时,为了拦住他,女人把汽车钥匙喂了狗。男人叹了口气,悻悻地拎着皮包走回了屋里。又一个婚姻难题就以如此深情和玩闹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女儿在不远处,气定神闲地看着父母像孩子一样喜怒无常。而之后,当女人的面孔再次出现在特写中时,是泪流满面,随着镜头拉远,等待着又一次情海生波的观众,却会发现她在切洋葱,丈夫还体贴地过来为她擦泪。
在整场盛典的喧闹过后,除了宿醉的头疼和身体的瘀青,弥漫在林间的还有烙印在心里的伤。这奇异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隐藏的秘密,让它像一个抬眼望不到尽头的黑洞,而这,正是来自于被导演隐藏在镜头后的政治时局带来的阴云。在影片伊始,有一个仿若时间旅行的长镜头。克尔斯森林沿途的树木遮住了远空被夕阳染红的天,提早进入了黑夜。背景中激烈的交战枪声、人们的交谈、奔跑和厮打,都来自于另一个时空。那些声音与电影中的人或事都没有关联,这种看不见的战争为人们的生活奠定了一种基调——这是他们共同的过去,如同雾霭一样弥散在各处。这种隐隐绰绰的不安,由片中探讨死亡的谈话和动物的屠宰在观者的潜意识里加深——先是一只兔子的尸体躺在清晨的路边,紧接着这不安的画面后,就是一只手托着东西骑车的莱利被疾驰而过的公车挤到了路边的沟里。而后,男人们挥舞着猎枪跑进学校,当着孩子们的面射杀了一头野猪。接着,莱利拉着好友加利一起参观收藏品时谈到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憧憬了他的死,而他最后真的死了,为了保护一罐给朋友的猪肉汤。莱利热诚地为朋友服务,却总是以失败告终,然后他会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作结,继续努力。他的热情总是超过能力,为一些无谓的利益拼尽全力,那场意外是他理想中的壮举,却不是人们眼中的英雄事迹,而是一次荒谬的惨剧。这些都暗示经历了数次革命和社会转折的捷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依然迷茫。
在晚宴上,镜头在电视节目与两拨村民反复无常的关系中切换,当舞者在银幕上迈开优雅的舞姿时,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他们一起吹奏、拥抱、大笑。当节目变成了战争新闻,屋子里的人就像着了魔一样扑向彼此,撕扯扭打。他们就是这个世界荒唐的缩影。克尔斯森林的黎明依然静悄悄的,有些人沉默地死去了,有些无畏的战争依然以各种形式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继续。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i.mtime.com/LadyInSatin/blog/7733975/
赫拉巴尔曾说:文学艺术是政治事件的反映。他笔尖一挥,用《严密监视下的列车》参加了二战。更进一步证明了,艺术不只是颂扬了美,还“更富于人情味”地推动了世界的改变。在伊利·曼佐改编了赫拉巴尔的小说后,不仅作品被禁,还十几年都无法拍摄电影。面对压制,他显示出不屈不挠的韧性。他去大学教书,辗转于剧场,泡在图书馆,偷偷把要销毁的禁书印出来纷发出去。这样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了电影中,让他总能从最坏的时代中,烹调出最有滋有味的生活。《雪花莲节》的反体制精神,没有曼佐以往作品中那么犀利,却是曼佐自认为捕捉赫拉巴尔的神韵最好的一部作品。每个人在第一次阅读赫拉巴尔的文字时,都会首先被怪诞的布拉格式嘲讽所吸引,但令人深深热爱的还是他字里行间的简单质朴,那种带着锅底烧焦味道的真实,让人领略到生活的本貌,感到不那么孤独。
一头野猪的闯入,为静谧祥和的克尔斯森林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仿佛一瓶染色剂,让那些平日里看不见的争端、欲望和恐惧,都被夸张地呈现在镜头前。两个村落里的人为了这头野猪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共享一场野猪盛宴,他们喝酒、打架、欢笑、歌唱,酒席散尽各自归家。影片没有以某一个人物为主角,而是用森林小镇众生相的拼图,展现出了赫拉巴尔笔下那种混乱中的简洁冲击力,“粗鲁但不粗俗“的生活真谛,和忧伤的美学。活在昔日光辉中的画家,感叹马铃薯开花时美如紫罗兰的老人,吹着黑管与大自然交谈的中年人,仿佛生活在拉伯雷小说中一心贪念食物的查理,还有忙碌地在森林各处印上“献给园丁克里斯的礼物”的油漆工。曼佐像展示着自然美景的一部分一样描绘着他们:先是曙光初现的清晨,梦还没有被唤醒,林间的小屋在雾霭凄迷中打着瞌睡,镜头仰视着挂在树干上的闹钟,布谷鸟叫声的铃音与树梢间欢腾的鸟鸣形成人与自然的奇妙晨曲,随后便是靠在大树边上刚刚醒来的中年男人。贪吃的查理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是他倚在松软土壤上的啤酒肚和崩开的扣子,他喘着粗气,费劲地把植物拽出来扔到一边,然后托着头,享受地吞下一枚果子。农夫加利则是与熟透散落满地的苹果一起,被恼人的黄蜂吵醒。这些人的沉默和从容,让自然的音符从他们的眼睛渗入我们的心。别看他们粗鄙,他们的女人尖叫着用水擦去孩子身上的污渍,却又马上被树梢掉落砸到加利头上的苹果逗得前仰后合,他们散发出一种原始野性的美,离析出属于大自然的轻盈安详、喜怒无常的狂躁和突发奇想的恶作剧。赫拉巴尔与他的猫在克尔斯居住了十几年,他曾写道:“我爱这自然,我因它有了身孕。”
伊利·曼佐的嘲讽很少让人捧腹大笑,常常是会心的幽默,但有时也会让人像看到卓别林一样哑然失笑。他像哈谢克笔下的人物一样,对着不幸微笑,用荒诞削弱生活的重荷,让人们有勇气去面对恐惧。影片一开始,醉醺醺的一群人骑车回家,被军官拦了下来,他不仅警告了他们,还拔走了气门芯,一边说着,朋友们这是为了你们好,一边顺手把它们扔进了草堆。沉寂和压抑的气氛堆满了狭窄的黑夜,只有浑然不觉的莱利咧着嘴冲他笑着,脱帽致意。丢气门芯的微妙举动体现了官僚在曼佐影片中的一贯作风,他们说着漂亮话,好似对百姓施以恩惠,却做着剥夺自由的勾当。当军官看到村民猎得了野猪,马上陪笑降低身份,自称是狩猎协会的成员,并在赴宴的当天给之前遇到的那群人带去了崭新的气门芯。曼佐对军官的着墨并不多,却用这小小的气门芯轻巧地勾勒出一个立体多面的官僚形象。在村民身上发生的趣闻,则突出了生活的悲喜剧色彩。经营林中酒屋的夫妇在故事中出现,不是感情甜蜜地追打做爱,就是吵架出走。有一次,当男人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开车离开时,为了拦住他,女人把汽车钥匙喂了狗。男人叹了口气,悻悻地拎着皮包走回了屋里。又一个婚姻难题就以如此深情和玩闹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女儿在不远处,气定神闲地看着父母像孩子一样喜怒无常。而之后,当女人的面孔再次出现在特写中时,是泪流满面,随着镜头拉远,等待着又一次情海生波的观众,却会发现她在切洋葱,丈夫还体贴地过来为她擦泪。
在整场盛典的喧闹过后,除了宿醉的头疼和身体的瘀青,弥漫在林间的还有烙印在心里的伤。这奇异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隐藏的秘密,让它像一个抬眼望不到尽头的黑洞,而这,正是来自于被导演隐藏在镜头后的政治时局带来的阴云。在影片伊始,有一个仿若时间旅行的长镜头。克尔斯森林沿途的树木遮住了远空被夕阳染红的天,提早进入了黑夜。背景中激烈的交战枪声、人们的交谈、奔跑和厮打,都来自于另一个时空。那些声音与电影中的人或事都没有关联,这种看不见的战争为人们的生活奠定了一种基调——这是他们共同的过去,如同雾霭一样弥散在各处。这种隐隐绰绰的不安,由片中探讨死亡的谈话和动物的屠宰在观者的潜意识里加深——先是一只兔子的尸体躺在清晨的路边,紧接着这不安的画面后,就是一只手托着东西骑车的莱利被疾驰而过的公车挤到了路边的沟里。而后,男人们挥舞着猎枪跑进学校,当着孩子们的面射杀了一头野猪。接着,莱利拉着好友加利一起参观收藏品时谈到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憧憬了他的死,而他最后真的死了,为了保护一罐给朋友的猪肉汤。莱利热诚地为朋友服务,却总是以失败告终,然后他会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作结,继续努力。他的热情总是超过能力,为一些无谓的利益拼尽全力,那场意外是他理想中的壮举,却不是人们眼中的英雄事迹,而是一次荒谬的惨剧。这些都暗示经历了数次革命和社会转折的捷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依然迷茫。
在晚宴上,镜头在电视节目与两拨村民反复无常的关系中切换,当舞者在银幕上迈开优雅的舞姿时,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他们一起吹奏、拥抱、大笑。当节目变成了战争新闻,屋子里的人就像着了魔一样扑向彼此,撕扯扭打。他们就是这个世界荒唐的缩影。克尔斯森林的黎明依然静悄悄的,有些人沉默地死去了,有些无畏的战争依然以各种形式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继续。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i.mtime.com/LadyInSatin/blog/7733975/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