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让人恶心的梦想——向我的偶像王朔致敬!

我们让人恶心的梦想
文、坏蓝眼睛
冯小刚贺岁片《私人定制》从上映以来,恶评如潮,人人都在微博上唾骂冯小刚,唾骂王朔,唾骂其是烂片,其言辞之犀利仿似冯小刚和王朔联手熬了一碗恶心汤,逼着大家咕咚咕咚喝下去,不但没有带给人“惊喜”反而令人“恶心”。
我是不相信这些言论的,并不是说我对大众的审美一直持有怀疑态度,而是因为这部片子编剧是王朔。王朔懂吗?尽管这些年王朔已经淡出公众视线,只是偶尔在一些电影作品中略露锋芒,但是王朔毕竟是王朔,底子摆在这儿,他能差到哪里去,跟一帮没智慧没才华没水平没艺术气质的小破孩们争夺票房已够恶心,难道还竟然比不过弱智如《失恋33天》《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等大众叫好的烂片?
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纵观我的朋友们的言论,也大部分都是倒戈,极少几个人表示“没那么差”,持赞成意见的竟然鲜有其人,我决定亲自去看,到底王朔怎么了,怎么得罪这帮看着山寨巨制《爱情公寓》津津乐道的“高要求”的观众们了。
私人定制,冯小刚的一贯风格,高端大气上档次,取景豪华气派,讽刺味十足,人物庸俗接地气,又绝对是王朔定制,俏皮话张嘴就来,找机会就贫还不惹人烦——就单单这两点,目前国产电影编剧无人能超越。有人说私人定制是甲方乙方的续集,这点我并不反对,但是也不同意,只能说,王朔非常善于这种分段式的叙述方式,以及在现实中找寻超现实主意的戏剧冲突。
独立的故事被一个线索串起,早在20年前(或者更早)的顽主中,3T公司就是这样的形式,形式虽然差不多,不同的是,90年代的顽主,2000年的甲方乙方和2014年的私人定制,内容上有了天大的变化。
看起来王朔是极其不喜欢现实的,虽然他总是以冷静和客观去观察生活,但从他焦虑的状态中可以看出来对现实种种的不满,对现实种种的看不惯,他始终是个作家,保持着敏感和思考,这一点从来没变,不过他不变,时代在变,时代中的小人物在变,小人物的梦想又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这点来看,我倒是觉得王朔是紧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掌握了时代的命脉,对人生做出了不同层次的总结和讽刺。
顽主时代,3T公司里的几个小伙子,也是帮人完全梦想,他们主要是为人解决家庭纠纷,那时候人们的梦想很朴素,大概就是家庭和谐,对象不闹腾,还能写写诗什么的,9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很简单,虽然改革开放大潮侵袭,但是有钱人还仅仅都是一些传说,传奇,跟普通大众没太大的关系,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形成一种严重的阶级对立感,所以大家都能在3T公司处理的业务里看到自己的故事。到甲方乙方的时候,梦想已经极致化了,异想天开的厨子,钱多的无聊犯贱的土豪(那时候还没这个词,叫富人),临终实现美丽谎言的病人……这些梦想看起来可笑却仍旧朴素动人,到了2014年,我想我有理由相信王朔是关注微博的,这两三年微博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气质,一群激进的中老年人以“救国救家”的姿态,以煽动大家对政府不满的状态活跃在微博上,每天除了散布毒素,除了为这个平反那个平反,除了无限美化美国之外,什么都不做,而且这帮人还混上了成千上万的粉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公知们搞得义愤填膺,对国家充满仇恨,对政府充满埋怨,大家都存在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幻想,这些幻想不切实际,不接地气,完全是内心仅存的一点“情怀”的矫情表现,这些东西被称为“中国梦”,现在随便打开电视,打开网络,都能看到“中国梦”这个词,选秀节目里,目光泫然的是中国梦,一个个卯足了劲想出名赚钱的,偏偏眼含泪光编出遭遇,称自己是为“梦想”坚持,所有的人都被鼓舞了,被唤醒了,导师们转身了,大咖们落泪了,观众们沸腾了,仿佛一夜之间,梦想就全部实现了,但是美丽的外壳包装下,谁愿意正视梦想的真正含义?拨开外壳,谁好意思看到里面的猥琐的内瓤?这一切,又被王朔感受到了,于是,在私人定制里,有了这句看似搞笑,实则真实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不管是范伟的当官梦也好,李成儒的高雅梦也好,宋丹丹的发财梦也好,看似荒诞的剧情一点都不比现实荒诞——那些怒骂官员贪污的公知们,若有机会上位,一定会比现在的贪官贪婪一万倍,连想都不用想,看看那些所谓的正义大V们的嘴脸吧,为了要拆迁款涂改户口的左小祖咒,一身正义光芒天使自称却嫖妓入狱的薛蛮子,更不提要挟政府给三套北京二环内住房被拒绝就跑去美国做正义勇士的某瞎子,我们国家的未来能够交给这些人?我们祖国的未来能够指望他们?灭除贪官,恢复廉洁,靠他们?!太可笑了。
李成儒的故事也极具讽刺含义,王朔已经讲得很清楚:电影本身就不是艺术,电影本来就是迎合大众的玩意儿,如果你去追求艺术,意味着你可能失去观众,你去满足观众,你就必须变成一俗逼,谁俗谁火,我们看看周围的人,我们看看周围的烂片,哪一步敢称自己是“艺术”品?王朔不但尖锐地批评了同行想赚钱又想要高雅之名的装逼精神,也进行了深刻的自嘲——王朔从来都是敢于自嘲的——如今我玩的确实不是艺术,但是艺术跟大众,没有一点关系。
宋丹丹的故事乏善可陈,更像是为哄宋丹丹高兴而凑上去的一段,我再多说几句,关于演员,之所以大家喊着觉得私人定制怎么看怎么像是小品段子,就是因为这一次两个重要的桥段都是由小品演员出演的,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小品,觉得是比电影更低俗一点的曲艺形式,如果说电影是为迎合大众一悦,小品则是完全出丑乱闹腾逼人笑,电影的受众是群众普通人,小品的受众应该是劳苦大众,调查数据显示,喜欢赵本山小品的大部分是农民——这并不是歧视农民,而是以小品之王作为调查得出的数据结论而已。
小品演员特殊夸张的表演方式本来跟电影就不匹配,再加上范伟的憨傻跟宋丹丹的出洋相形象太深入人心,相信任何一个剧本拿给这俩人演,都会是小品范儿,这跟王朔没有半点关系,也不能因此冤枉冯小刚凑段子——这是一个段子时代,微博上最火的转发都是没才华的段子,如果不放几个段子,才是脱离社会,脱离时代,完全不接地气。
最后说一下关于结尾主旋律的问题。
我认为冯小刚也好,王朔也好,内心里都是善良的,借助大众电影这个平台,能够宣传一些公益,这是非常没问题的,观众们到底在抵触什么,还是因为早就麻木了,看到山水缺失,看到污染严重,竟然认为“那只是提高自己境界的装逼之谈”了?真的令人痛心,在这一点,我倒是觉得我们应该感谢冯小刚,他处心积虑,哄大家开心,哄完之后还不忘温柔地提醒大家,大地母亲在受伤害,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这作为一个贺岁片结尾的花絮,有什么问题?而且片尾还讽刺了一把最里喊着慈善,其实根本不作为的一帮人,这些人,我们不觉得眼熟吗?
我们可以批评一个导演没有人文关怀,为拍戏毁灭大片的生态环境,怎么我们倒是有足够的理由批评一个关注环保的导演矫情?我看是他妈的大众太矫情了,被惯坏了,被烂片搞得毫无廉耻,国产片中,优秀的导演,冯小刚绝对可以拍前三名,如果咱们是法国观众,有吕克贝松和特吕弗垫着底儿,怒斥这是一部烂片,我也认了,如果咱们是美国观众,有一群正能量高智商的编剧们垫着底儿怒骂这是一部烂片,我也认了,但是我们这种出产《富春山居图》《失恋33天》和一群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大垃圾片之国竟然挑剔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作品,而且很可能是根本就连懂都没懂,只冲着热闹去,结果智商让自己不那么痛快的原因,我只能说很遗憾。
倒也为王朔感觉悲哀。王朔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如今的90后不读书,不思考,不发言,任凭恶毒的60和70甚至一批80后为他们贴上脑残的标签,他们也乐于接受,要他们去理解王朔的才华,确实有点困难,而80后早已经麻木,他们没来得及发言就已经变老,70和60后这波人最坏,他们控制了话语权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什么话都让他们说了,而最可悲的就是70后至今竟然没有出现一个有才华有思想有见识有胆识有赤子之心的作家,这不能不说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面对集体对王朔的倒戈,倒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没看懂,拿新奇逗乐的标准来要求,所以有点失望,第二类是“墙倒众人推”型,反正一群人都在骂,自己也突然有了思想武器,突然有了胆识,有了style,有了“观点”,难得有机会能骑在大众的象背上骂一骂“厉害的人”,这种感觉超爽,耶。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表达对王朔的欣赏,这个年代,大家都迷失在新名词里,媒体的公信力也几乎降到零,公知们的真面目一层一层剥落,大家喊着口号却活的像行尸,有几个人愿意看看自己的梦想,多么卑微,多么可笑,多么恶心。
再一次,像我的偶像王朔致敬。
2013/12/26 0:03北京。
文、坏蓝眼睛
冯小刚贺岁片《私人定制》从上映以来,恶评如潮,人人都在微博上唾骂冯小刚,唾骂王朔,唾骂其是烂片,其言辞之犀利仿似冯小刚和王朔联手熬了一碗恶心汤,逼着大家咕咚咕咚喝下去,不但没有带给人“惊喜”反而令人“恶心”。
我是不相信这些言论的,并不是说我对大众的审美一直持有怀疑态度,而是因为这部片子编剧是王朔。王朔懂吗?尽管这些年王朔已经淡出公众视线,只是偶尔在一些电影作品中略露锋芒,但是王朔毕竟是王朔,底子摆在这儿,他能差到哪里去,跟一帮没智慧没才华没水平没艺术气质的小破孩们争夺票房已够恶心,难道还竟然比不过弱智如《失恋33天》《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等大众叫好的烂片?
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纵观我的朋友们的言论,也大部分都是倒戈,极少几个人表示“没那么差”,持赞成意见的竟然鲜有其人,我决定亲自去看,到底王朔怎么了,怎么得罪这帮看着山寨巨制《爱情公寓》津津乐道的“高要求”的观众们了。
私人定制,冯小刚的一贯风格,高端大气上档次,取景豪华气派,讽刺味十足,人物庸俗接地气,又绝对是王朔定制,俏皮话张嘴就来,找机会就贫还不惹人烦——就单单这两点,目前国产电影编剧无人能超越。有人说私人定制是甲方乙方的续集,这点我并不反对,但是也不同意,只能说,王朔非常善于这种分段式的叙述方式,以及在现实中找寻超现实主意的戏剧冲突。
独立的故事被一个线索串起,早在20年前(或者更早)的顽主中,3T公司就是这样的形式,形式虽然差不多,不同的是,90年代的顽主,2000年的甲方乙方和2014年的私人定制,内容上有了天大的变化。
看起来王朔是极其不喜欢现实的,虽然他总是以冷静和客观去观察生活,但从他焦虑的状态中可以看出来对现实种种的不满,对现实种种的看不惯,他始终是个作家,保持着敏感和思考,这一点从来没变,不过他不变,时代在变,时代中的小人物在变,小人物的梦想又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这点来看,我倒是觉得王朔是紧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掌握了时代的命脉,对人生做出了不同层次的总结和讽刺。
顽主时代,3T公司里的几个小伙子,也是帮人完全梦想,他们主要是为人解决家庭纠纷,那时候人们的梦想很朴素,大概就是家庭和谐,对象不闹腾,还能写写诗什么的,9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很简单,虽然改革开放大潮侵袭,但是有钱人还仅仅都是一些传说,传奇,跟普通大众没太大的关系,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形成一种严重的阶级对立感,所以大家都能在3T公司处理的业务里看到自己的故事。到甲方乙方的时候,梦想已经极致化了,异想天开的厨子,钱多的无聊犯贱的土豪(那时候还没这个词,叫富人),临终实现美丽谎言的病人……这些梦想看起来可笑却仍旧朴素动人,到了2014年,我想我有理由相信王朔是关注微博的,这两三年微博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气质,一群激进的中老年人以“救国救家”的姿态,以煽动大家对政府不满的状态活跃在微博上,每天除了散布毒素,除了为这个平反那个平反,除了无限美化美国之外,什么都不做,而且这帮人还混上了成千上万的粉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公知们搞得义愤填膺,对国家充满仇恨,对政府充满埋怨,大家都存在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幻想,这些幻想不切实际,不接地气,完全是内心仅存的一点“情怀”的矫情表现,这些东西被称为“中国梦”,现在随便打开电视,打开网络,都能看到“中国梦”这个词,选秀节目里,目光泫然的是中国梦,一个个卯足了劲想出名赚钱的,偏偏眼含泪光编出遭遇,称自己是为“梦想”坚持,所有的人都被鼓舞了,被唤醒了,导师们转身了,大咖们落泪了,观众们沸腾了,仿佛一夜之间,梦想就全部实现了,但是美丽的外壳包装下,谁愿意正视梦想的真正含义?拨开外壳,谁好意思看到里面的猥琐的内瓤?这一切,又被王朔感受到了,于是,在私人定制里,有了这句看似搞笑,实则真实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不管是范伟的当官梦也好,李成儒的高雅梦也好,宋丹丹的发财梦也好,看似荒诞的剧情一点都不比现实荒诞——那些怒骂官员贪污的公知们,若有机会上位,一定会比现在的贪官贪婪一万倍,连想都不用想,看看那些所谓的正义大V们的嘴脸吧,为了要拆迁款涂改户口的左小祖咒,一身正义光芒天使自称却嫖妓入狱的薛蛮子,更不提要挟政府给三套北京二环内住房被拒绝就跑去美国做正义勇士的某瞎子,我们国家的未来能够交给这些人?我们祖国的未来能够指望他们?灭除贪官,恢复廉洁,靠他们?!太可笑了。
李成儒的故事也极具讽刺含义,王朔已经讲得很清楚:电影本身就不是艺术,电影本来就是迎合大众的玩意儿,如果你去追求艺术,意味着你可能失去观众,你去满足观众,你就必须变成一俗逼,谁俗谁火,我们看看周围的人,我们看看周围的烂片,哪一步敢称自己是“艺术”品?王朔不但尖锐地批评了同行想赚钱又想要高雅之名的装逼精神,也进行了深刻的自嘲——王朔从来都是敢于自嘲的——如今我玩的确实不是艺术,但是艺术跟大众,没有一点关系。
宋丹丹的故事乏善可陈,更像是为哄宋丹丹高兴而凑上去的一段,我再多说几句,关于演员,之所以大家喊着觉得私人定制怎么看怎么像是小品段子,就是因为这一次两个重要的桥段都是由小品演员出演的,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小品,觉得是比电影更低俗一点的曲艺形式,如果说电影是为迎合大众一悦,小品则是完全出丑乱闹腾逼人笑,电影的受众是群众普通人,小品的受众应该是劳苦大众,调查数据显示,喜欢赵本山小品的大部分是农民——这并不是歧视农民,而是以小品之王作为调查得出的数据结论而已。
小品演员特殊夸张的表演方式本来跟电影就不匹配,再加上范伟的憨傻跟宋丹丹的出洋相形象太深入人心,相信任何一个剧本拿给这俩人演,都会是小品范儿,这跟王朔没有半点关系,也不能因此冤枉冯小刚凑段子——这是一个段子时代,微博上最火的转发都是没才华的段子,如果不放几个段子,才是脱离社会,脱离时代,完全不接地气。
最后说一下关于结尾主旋律的问题。
我认为冯小刚也好,王朔也好,内心里都是善良的,借助大众电影这个平台,能够宣传一些公益,这是非常没问题的,观众们到底在抵触什么,还是因为早就麻木了,看到山水缺失,看到污染严重,竟然认为“那只是提高自己境界的装逼之谈”了?真的令人痛心,在这一点,我倒是觉得我们应该感谢冯小刚,他处心积虑,哄大家开心,哄完之后还不忘温柔地提醒大家,大地母亲在受伤害,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这作为一个贺岁片结尾的花絮,有什么问题?而且片尾还讽刺了一把最里喊着慈善,其实根本不作为的一帮人,这些人,我们不觉得眼熟吗?
我们可以批评一个导演没有人文关怀,为拍戏毁灭大片的生态环境,怎么我们倒是有足够的理由批评一个关注环保的导演矫情?我看是他妈的大众太矫情了,被惯坏了,被烂片搞得毫无廉耻,国产片中,优秀的导演,冯小刚绝对可以拍前三名,如果咱们是法国观众,有吕克贝松和特吕弗垫着底儿,怒斥这是一部烂片,我也认了,如果咱们是美国观众,有一群正能量高智商的编剧们垫着底儿怒骂这是一部烂片,我也认了,但是我们这种出产《富春山居图》《失恋33天》和一群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大垃圾片之国竟然挑剔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作品,而且很可能是根本就连懂都没懂,只冲着热闹去,结果智商让自己不那么痛快的原因,我只能说很遗憾。
倒也为王朔感觉悲哀。王朔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如今的90后不读书,不思考,不发言,任凭恶毒的60和70甚至一批80后为他们贴上脑残的标签,他们也乐于接受,要他们去理解王朔的才华,确实有点困难,而80后早已经麻木,他们没来得及发言就已经变老,70和60后这波人最坏,他们控制了话语权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什么话都让他们说了,而最可悲的就是70后至今竟然没有出现一个有才华有思想有见识有胆识有赤子之心的作家,这不能不说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面对集体对王朔的倒戈,倒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没看懂,拿新奇逗乐的标准来要求,所以有点失望,第二类是“墙倒众人推”型,反正一群人都在骂,自己也突然有了思想武器,突然有了胆识,有了style,有了“观点”,难得有机会能骑在大众的象背上骂一骂“厉害的人”,这种感觉超爽,耶。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表达对王朔的欣赏,这个年代,大家都迷失在新名词里,媒体的公信力也几乎降到零,公知们的真面目一层一层剥落,大家喊着口号却活的像行尸,有几个人愿意看看自己的梦想,多么卑微,多么可笑,多么恶心。
再一次,像我的偶像王朔致敬。
2013/12/26 0:03北京。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