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平等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面说到,”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之上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以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换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平等,追求不平等的原因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一直延续的今天。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但凡触及到种族问题,一定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斯蒂芬.麦奎因的新电影《为奴十二载》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一部影片,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黑人所罗门被拐卖到南方种植园成为白人的奴隶长达十二年之久。电影史上关于种族问题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关于这些电影自然也是褒贬不一,自由与尊严,性与暴力,起义与反抗。
自由和尊严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美国电影的主流元素,纵观数量众多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很多电影都涉及到自由和尊严这两个元素,所以,想要获得奥斯卡评委的亲睐,主流元素必不可少。《为奴十二载》依然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拥有自由身份的所罗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一个美丽的妻子,当他拥有一切美好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对他过分的宠溺,而是把他放置于一场灾难之中,一场长达十二年的灾难。从狭义的物质角度来看,美国的黑人奴隶只能依靠低质的食物来果腹,对于奴隶主来说,奴隶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是需要回报,而奴隶对奴隶主的回报大多是自己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情愿的回报,然而所罗门是幸运的。大多数黑人奴隶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本片中所罗门不仅会读会写,而且还会拉小提琴,把这样的一个黑人放置于奴隶制中,有一种暴殄天物的唏嘘之感。
性和暴力
这两个元素虽然是好莱坞的主流元素,但是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为奴十二载》中的暴力元素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展露无遗,这也是很多以种族问题为核心的电影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中的暴力行为能够增加视觉冲击力,暴力镜头可以反衬出人物的痛苦,无望,隐忍,从而引起观众的震颤。本片中,除了暴力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因素就是性,奴隶主对女黑人奴隶的猥亵行为,女黑人奴隶只是漠然面对。涉及到“性”的元素并不多,毕竟本片的主人公是所罗门,影片中对奴隶主对奴隶的残暴行为的刻画其实是一种大环境的描述,暗示了所罗门所处的环境是怎么的恶劣和惨无人道。黑人世界是奴隶们可以寻求感情满足和亲密关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越轨即意味着个人的灾难。奴隶和奴隶之间有一种同病相怜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起义和反抗
起义和反抗在本片中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有压迫就有反抗,本片也不例外。只是个人的反抗对整个大环境并没有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所以这种反抗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发泄。昆汀之前的一部电影《被解放的迪亚戈》对起义和反抗进行了直接的描述,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展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
如果说昆汀是一种戏剧性的手法,夸张化的效果来调侃南方奴隶史的话,那么斯蒂芬.麦奎因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陈述奴隶制和种族问题。麦奎因之前的两部影片《饥饿》和《羞耻》展现了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极端,在《为奴十二载》中,导演似乎在力求两种极端的合一。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的,在人物的刻画上有所欠缺,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人物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换过快,但是性格上的转换似乎有点跟不上电影的节奏。第二,人物反抗的力度不够,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反抗行为,很难深入人心。麦奎因在之前的影片中把人物极致的状态以及营造紧张压迫气氛的优点在本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写实气氛。
《为奴十二载》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法斯宾德,布拉德.皮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等,电影的主题也从边缘化的人物极端情绪的展现转移到美国一直炙手可热的黑人问题以及人权自由问题上,在加上导演的黑人身份,让这部电影在政治上未战即胜,政治上的优势自然会让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中占得先机。
换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平等,追求不平等的原因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一直延续的今天。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但凡触及到种族问题,一定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斯蒂芬.麦奎因的新电影《为奴十二载》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一部影片,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黑人所罗门被拐卖到南方种植园成为白人的奴隶长达十二年之久。电影史上关于种族问题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关于这些电影自然也是褒贬不一,自由与尊严,性与暴力,起义与反抗。
自由和尊严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美国电影的主流元素,纵观数量众多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很多电影都涉及到自由和尊严这两个元素,所以,想要获得奥斯卡评委的亲睐,主流元素必不可少。《为奴十二载》依然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拥有自由身份的所罗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一个美丽的妻子,当他拥有一切美好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对他过分的宠溺,而是把他放置于一场灾难之中,一场长达十二年的灾难。从狭义的物质角度来看,美国的黑人奴隶只能依靠低质的食物来果腹,对于奴隶主来说,奴隶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是需要回报,而奴隶对奴隶主的回报大多是自己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情愿的回报,然而所罗门是幸运的。大多数黑人奴隶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本片中所罗门不仅会读会写,而且还会拉小提琴,把这样的一个黑人放置于奴隶制中,有一种暴殄天物的唏嘘之感。
性和暴力
这两个元素虽然是好莱坞的主流元素,但是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为奴十二载》中的暴力元素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展露无遗,这也是很多以种族问题为核心的电影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中的暴力行为能够增加视觉冲击力,暴力镜头可以反衬出人物的痛苦,无望,隐忍,从而引起观众的震颤。本片中,除了暴力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因素就是性,奴隶主对女黑人奴隶的猥亵行为,女黑人奴隶只是漠然面对。涉及到“性”的元素并不多,毕竟本片的主人公是所罗门,影片中对奴隶主对奴隶的残暴行为的刻画其实是一种大环境的描述,暗示了所罗门所处的环境是怎么的恶劣和惨无人道。黑人世界是奴隶们可以寻求感情满足和亲密关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越轨即意味着个人的灾难。奴隶和奴隶之间有一种同病相怜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起义和反抗
起义和反抗在本片中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有压迫就有反抗,本片也不例外。只是个人的反抗对整个大环境并没有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所以这种反抗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发泄。昆汀之前的一部电影《被解放的迪亚戈》对起义和反抗进行了直接的描述,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展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
如果说昆汀是一种戏剧性的手法,夸张化的效果来调侃南方奴隶史的话,那么斯蒂芬.麦奎因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陈述奴隶制和种族问题。麦奎因之前的两部影片《饥饿》和《羞耻》展现了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极端,在《为奴十二载》中,导演似乎在力求两种极端的合一。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的,在人物的刻画上有所欠缺,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人物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换过快,但是性格上的转换似乎有点跟不上电影的节奏。第二,人物反抗的力度不够,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反抗行为,很难深入人心。麦奎因在之前的影片中把人物极致的状态以及营造紧张压迫气氛的优点在本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写实气氛。
《为奴十二载》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法斯宾德,布拉德.皮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等,电影的主题也从边缘化的人物极端情绪的展现转移到美国一直炙手可热的黑人问题以及人权自由问题上,在加上导演的黑人身份,让这部电影在政治上未战即胜,政治上的优势自然会让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中占得先机。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