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有人性

看到豆瓣评分很高,周末看了宁浩的无人区。对于宁浩,基于他的石头和赛车,我多少是有些期待的。对于石头,我把它看成两杆大烟枪的中国版。若是有心栽花,则是对盖里奇极致模仿,若是无心插柳,那真是宁浩触类旁通,极有天赋。鉴于之前的好印象,所以满怀期待。
或许正是期待过高的缘故,看过之后,多少有些失望,转念一想大陆影片的总体质量,还是给个7.8分吧。而这个分数,是来自于以下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黑色幽默。我一直对黑色幽默的电影情有独钟,把庄严的东西荒诞化,消解冠冕堂皇,颠覆道貌岸然。宁浩喜欢黑色幽默,他自己也说,就想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拍影片。所以,无人区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徐铮在黑店打110时老板娘古怪的笑声;电视上不停播放的郭冬临喜剧,傻子拿锤头砸黄渤后斜视星空的双眼……黑色幽默之余无人区,就像穿了苗族女性服装,饰品点缀全身,一走路,哗啦作响。在编剧中,黑色幽默的基调肯定是先行者,一句台词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抖机灵,宁浩故作质朴地抖机灵,严肃的语言从身份不符的角色嘴里在特定的环境中真诚地吐出来,黑色幽默的效果瞬间波澜荡漾。在这方面,宁浩做的不错。
其次是偶然。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众多偶然拼凑的结果。偶然侵占了命运的大部分,有时一个瞬间,就是永恒;一个念头,就是整个人生……宁浩运用偶然,手法熟练。无人区简单地说,就可以称为一口痰引发的血案,假如大货司机没有吐那口痰,徐铮顺利超车,黄渤顺利拦车,取走鹰隼,或许事情很快就结束了。但生活处处有惊喜,偶然此时来凑热闹,于是走向改变了:徐铮与汽油贩子结仇,撞黄渤,遇余男,与大boss拼命……不过偶然可不好驾驭,一个偶然登门拜访,其他偶然接踵而至,虽然电影不是现实生活,但逻辑上必须合理,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把偶然处理的严丝合缝,是高级影片所必备的气质,无人区对偶然的处理可以评个优。
第三是线索,有人说,无人区也是多线索叙事,这对宁浩有点思维惯性了吧,其实整部影片就一个主线,那就是徐铮,影片是从他个人有意无意的念头和后来的内心挣扎,发散出各种情节,指挥着影片的发展方向,其他人都是主线的配衬和附庸,各种配角固有的生活理念与徐铮所处现状的碰撞,制造出各种转折,一步步导向同归于尽的结局。在线索上,有主有次,凝聚力强,不致于让观众分神,这一点做得也不错。
第四点是人性,无论什么影片,必须有一个核心主题,你想说什么,想让观众明白什么,都要通过这个主题来实现。在这点上,让我想起好莱坞人定胜天的永恒主题。听说无人区原来的结尾是人全死光了,余男也未幸免于难,审片时,上边说结尾太凄惨,看不到希望,所以就留了余男一条命。这个是表面文章,跟人性无关。无人区讲的人性,就是通过徐铮来表达的。徐铮一直在强调,我和你们不一样,这让我想起了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梁朝伟与张国荣分开之后,耐不住寂寞,到播放厅里找男同,出来之后说,我以为我和何宝荣不一样,原来人寂寞的时候都一样。梁朝伟说的是个人情感,而徐铮说的是普适情感,也就是人道主义,对生命的态度。徐铮和大boss为了私利剑走偏锋,钻法律空子,他们是一样的;而后对待生命,一个极度冷血,另一个挣扎之后伸援手,他们又不一样,而且大不一样。大boss是一黑到底,徐铮则良心未泯,而且逐渐高尚。一开始要烧死黄渤,只因没有打火机而放弃,开始对余男丝毫不理,到后来,因为顾忌个人安危把余男带上车,之后不忍大boss虐待余男,想伸手相救,却被困于车中,再到最后,已经脱险,却弄翻警车,把发布会,上头条抛之脑后,与大boss同归于尽,舍生取义。多么波荡起伏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人性回归,不过说人性暂时开了小差更合适,同归于尽不是正义和邪恶双双飞灰湮灭,而是正义在余男身上得到了延续,虽然这个延续只是个人的转变。以徐铮来折射人性,以余男来影射传承,宁浩是成功的。
最后是安静,影片台词并不多,台词不多的影片,是很考验导演和演员的。导演需要用镜头语言叙事,用沉默串联情节,而演员则要表情到位,内心戏丰满。台词少则更得精炼,不废话,出口则直戳G点。无人区做到了这一点,不浮夸,冷静幽默,这种静静的暴力是我喜欢的方式。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整个影片有些松散,连接上不是特别紧凑,前戏稍多,高潮被拉长稀释,另外,鹰隼的线索虽然一开始就出现了,但是中间被隐藏太久,有误导观众的负作用,一直到黄渤苏醒,才知道,黄渤劫车是为了鹰隼,其实在大Boss给徐铮车的时候应该给个提醒,这样会更顺畅。但总体瑕不掩瑜,去电影院看是值得的,特别是对于没钱享受的屌丝来说,不冤枉。
或许正是期待过高的缘故,看过之后,多少有些失望,转念一想大陆影片的总体质量,还是给个7.8分吧。而这个分数,是来自于以下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黑色幽默。我一直对黑色幽默的电影情有独钟,把庄严的东西荒诞化,消解冠冕堂皇,颠覆道貌岸然。宁浩喜欢黑色幽默,他自己也说,就想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拍影片。所以,无人区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徐铮在黑店打110时老板娘古怪的笑声;电视上不停播放的郭冬临喜剧,傻子拿锤头砸黄渤后斜视星空的双眼……黑色幽默之余无人区,就像穿了苗族女性服装,饰品点缀全身,一走路,哗啦作响。在编剧中,黑色幽默的基调肯定是先行者,一句台词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抖机灵,宁浩故作质朴地抖机灵,严肃的语言从身份不符的角色嘴里在特定的环境中真诚地吐出来,黑色幽默的效果瞬间波澜荡漾。在这方面,宁浩做的不错。
其次是偶然。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众多偶然拼凑的结果。偶然侵占了命运的大部分,有时一个瞬间,就是永恒;一个念头,就是整个人生……宁浩运用偶然,手法熟练。无人区简单地说,就可以称为一口痰引发的血案,假如大货司机没有吐那口痰,徐铮顺利超车,黄渤顺利拦车,取走鹰隼,或许事情很快就结束了。但生活处处有惊喜,偶然此时来凑热闹,于是走向改变了:徐铮与汽油贩子结仇,撞黄渤,遇余男,与大boss拼命……不过偶然可不好驾驭,一个偶然登门拜访,其他偶然接踵而至,虽然电影不是现实生活,但逻辑上必须合理,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把偶然处理的严丝合缝,是高级影片所必备的气质,无人区对偶然的处理可以评个优。
第三是线索,有人说,无人区也是多线索叙事,这对宁浩有点思维惯性了吧,其实整部影片就一个主线,那就是徐铮,影片是从他个人有意无意的念头和后来的内心挣扎,发散出各种情节,指挥着影片的发展方向,其他人都是主线的配衬和附庸,各种配角固有的生活理念与徐铮所处现状的碰撞,制造出各种转折,一步步导向同归于尽的结局。在线索上,有主有次,凝聚力强,不致于让观众分神,这一点做得也不错。
第四点是人性,无论什么影片,必须有一个核心主题,你想说什么,想让观众明白什么,都要通过这个主题来实现。在这点上,让我想起好莱坞人定胜天的永恒主题。听说无人区原来的结尾是人全死光了,余男也未幸免于难,审片时,上边说结尾太凄惨,看不到希望,所以就留了余男一条命。这个是表面文章,跟人性无关。无人区讲的人性,就是通过徐铮来表达的。徐铮一直在强调,我和你们不一样,这让我想起了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梁朝伟与张国荣分开之后,耐不住寂寞,到播放厅里找男同,出来之后说,我以为我和何宝荣不一样,原来人寂寞的时候都一样。梁朝伟说的是个人情感,而徐铮说的是普适情感,也就是人道主义,对生命的态度。徐铮和大boss为了私利剑走偏锋,钻法律空子,他们是一样的;而后对待生命,一个极度冷血,另一个挣扎之后伸援手,他们又不一样,而且大不一样。大boss是一黑到底,徐铮则良心未泯,而且逐渐高尚。一开始要烧死黄渤,只因没有打火机而放弃,开始对余男丝毫不理,到后来,因为顾忌个人安危把余男带上车,之后不忍大boss虐待余男,想伸手相救,却被困于车中,再到最后,已经脱险,却弄翻警车,把发布会,上头条抛之脑后,与大boss同归于尽,舍生取义。多么波荡起伏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人性回归,不过说人性暂时开了小差更合适,同归于尽不是正义和邪恶双双飞灰湮灭,而是正义在余男身上得到了延续,虽然这个延续只是个人的转变。以徐铮来折射人性,以余男来影射传承,宁浩是成功的。
最后是安静,影片台词并不多,台词不多的影片,是很考验导演和演员的。导演需要用镜头语言叙事,用沉默串联情节,而演员则要表情到位,内心戏丰满。台词少则更得精炼,不废话,出口则直戳G点。无人区做到了这一点,不浮夸,冷静幽默,这种静静的暴力是我喜欢的方式。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整个影片有些松散,连接上不是特别紧凑,前戏稍多,高潮被拉长稀释,另外,鹰隼的线索虽然一开始就出现了,但是中间被隐藏太久,有误导观众的负作用,一直到黄渤苏醒,才知道,黄渤劫车是为了鹰隼,其实在大Boss给徐铮车的时候应该给个提醒,这样会更顺畅。但总体瑕不掩瑜,去电影院看是值得的,特别是对于没钱享受的屌丝来说,不冤枉。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