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如梦

看完电影久久挥之不去的是张国荣的面庞。
他演得好,这自然不需要再去说明,一颦一动比女子还要妩媚。他与电影里所有的人都太不相似,永远有一种气质让人觉得他飘飘然地活在戏里。最开始是《霸王别姬》,而后是《贵妃醉酒》、《牡丹亭》,但他心里念念不忘的仍是给段晓楼演虞姬的那些日子。这期间无论是段晓楼娶了菊仙,日本鬼子打进了城,共产党执政,还是扭曲人性的“文革”十年,他始终出不了戏,疯疯痴痴甚至把戏带进了现实中,跟段晓楼说他的“不疯魔不成活”简直一个样。他最后倒是像师傅说的一样“从一而终”了,凭他这痴迷,这疯癫,这倔强,这刚烈——或者说是虞姬的这份刚烈,他也算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了,为戏而生,为戏而死,风华绝代。
在蝶衣还是小豆子的时候,犟得不行,无论挨师傅多少打仍旧把昆曲《思凡》的词儿给唱错,愣是把“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给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那张秀美中带着笃定和倔强的脸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小豆子,那可是唱戏啊,不要太计较了!后来给段晓楼——那时候他还叫小石头——用滚烫的烟斗捣了嘴,气急败坏地骂了一顿之后,小豆子嘴角淌着血,过了许久,空洞的眼眸里突然有了神采,媚色飞扬,从椅子上站起来,抖抖袖子,神情柔软,颇带情感地唱到“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是他第一次唱对。自此,小豆子越发趋向女性化,与小石头在一出《霸王别姬》中配合得天衣无缝,人戏合一,一唱成名,誉满京城。小石头和小豆子也顺利成角儿,一个叫“段晓楼”,一个叫“程蝶衣”。
说到成角儿,我觉得不得不提一个人。科班大院里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叫小癞子,没事儿就跟大伙儿吹吹牛放放屁,挨师傅的打,最爱吃冰糖葫芦,总满脸神气地说:“我要是成了角儿,我就天天吃冰糖葫芦!”后来他偷了小豆子藏在枕席底下的三个大子儿,带着小豆子一起逃出了科班大院,买了串冰糖葫芦在街上闲逛,还很阔气似的要分给小豆子两颗。
他俩一起挤进了人山人海的戏楼里看了一出《霸王别姬》,小癞子坐在小豆子肩膀上仰着头张望,看得眼泪鼻涕直流,一边擦一边说“像这样要挨多少打……要挨多少打啊……”轮到小豆子看的时候,他眼神迷离,像是看着很远很远的地方,不知不觉地就落下了两行泪来。他俩终究是喜欢戏的,是想成角儿的,不然看完戏后不会又回到科班大院里去。
小豆子被师傅抓着狠狠地打的时候,不求饶也不肯说软话,急得小石头要拿长凳来跟师傅拼命。在门外看着的小癞子把衣兜里剩下的糖葫芦一股脑地塞进了嘴里,使劲地嚼,大大地喘气,随后便在他们练功的大堂里上吊自尽了。
在小豆子成角儿之后,每听见有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过头张望。那年小癞子的死带了太多的不甘和惶恐。前路漫漫,他看不到要挨多少打、多少骂,要咽下多少苦涩的汗和泪,要坚持多少的春秋冬夏才能是个头。他始终是个躁动的孩子,听见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就流哈喇子的孩子,他太想成角儿了,不是他功利心重,不是他早熟,相反的,他能想到的只是成角儿后每天都能吃到的那几串冰糖葫芦。但他看到了当时的角儿的身段和风范,他怕了,因为差距太大,前路太长,梦想太远,回到大院看到了大家又在挨打,这时的他便不同以前了,想着倒不如把现有的糖葫芦一次吃个够,这跟成角儿后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横竖都是一个死字,早晚几十年的事罢了。
说回程蝶衣和段晓楼。
程蝶衣对段晓楼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兄弟之情,是爱情,是亲情,也可能是超越二者的存在;别忘了是小石头让小豆子唱对了《思凡》,是段晓楼和他一起唱的《霸王别姬》成就了虞姬,成就了程蝶衣。他视段晓楼窑子出身的妻子菊仙为他们中间的第三者,甚至为此在段晓楼的定亲礼上决绝地说不再与段晓楼唱《霸王别姬》。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时在想,为什么一定要把蝶衣塑造成一个性别混淆的形象?再仔细一琢磨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余。程蝶衣是一个活在京剧里的人,他在现实中是谁对他自己而言没有任何区别,他终究是那个戏里深爱着霸王的虞姬。他的霸王是在四面楚歌时仍旧骄傲、威风凛凛的楚霸王,是打小起就护着他、跟他一起长大的段晓楼。
但是段晓楼是谁?他不过是一个以唱戏为生的平凡的男人而已,他跟蝶衣完全不同,他的人格是会随着时间和阅历逐渐完善和成熟的。
当初袁四爷指责他唱霸王出场的时候走的是五步而不是按老规矩的七步来走,认为他糟蹋了戏,但他却不以为然地换下戏服,慢慢悠悠地把脚搭在椅子上穿鞋。当时的他年轻气盛,傲得很,连梨园老大的话都听不进去,但等到他去求袁四爷去帮因汉奸罪入狱的蝶衣作假证的时候,袁四爷再问他时,他诺诺地说:“七步。”当然,这或许不能完全说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当年他顶撞袁四爷,是他自己的事,没有牵扯到别人,现在不同了,他要靠袁四爷来救蝶衣,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在乎他的师弟多于他的尊严,这很难说,人总会有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的时候。
看到这里我开始尊敬他,觉得他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但到了后来,“文革”时候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他当时能屈能伸是因为事态还没有严峻到让他完全低头的地步。
一帮戏子穿着戏服化着戏装被毛主席坚定的拥护者们压到了广场,跪在火堆旁批斗,在众人排山倒海的叫骂声中晓楼终于扛不住了,开始对蝶衣进行“揭发”,说他是戏迷、戏痴,是汉奸,说他为国民党唱戏,说他为了讨好袁四爷还给袁四爷当……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理直气壮地顺顺溜溜地说出了前面一大串“实质问题”的段晓楼在这里结巴了,他说不出那苟且污秽的词,在那黑暗扭曲的时代里对于蝶衣他还存有一丝袒护、一丝不忍,也无法彻彻底底地背叛自己的良心,但他已经扭曲了,背叛了,低头了,他不再是虞姬的霸王,他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罢了。
蝶衣抬起头,精致的妆容此刻沾满灰尘,“你们骗我……你们骗我……”,他挣脱了压着他的手站了起来,疯疯癫癫地挪着步子,挥舞着手臂吼道:“段晓楼!你天良丧尽,狼心狗肺!空剩一张人皮!你当是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到这地步!报应啊!连你楚霸王也跪下求饶了,那这京剧能不亡吗?!”你当他是在痛骂段晓楼,其实说到底是对霸王失了骨气感到绝望和悲哀,纵使他们在台上死去了千千万万遍,但他们的气节是人们歌颂不息的,但楚霸王现在如此这般模样,在“破四旧”的喊声中逢迎了时代错误的变迁,眼睁睁地看着国粹没落,低头放弃了他和蝶衣以之起家的京剧,还不如死了算了。
随后愤怒的蝶衣又揭发了菊仙从前是妓女的事,当晓楼被问及是否爱菊仙的时候,晓楼犹豫了一会儿说:“不爱,不爱!真的不爱!我和她从此划清界限!”菊仙愣住了,她所有的傲气和聪慧,此刻全部崩塌了,即使她在别人看来是一个多么倔强多么明白事理的女人,她在晓楼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天天柴米油盐,不断为他操心的女人罢了。她看不到与他的未来了,于是穿着多年前的嫁衣毅然决然地在家里悬梁自尽。那嫁衣红艳艳又灰扑扑,就像他们不堪入目的被活生生掐死的爱情。
在看到高高悬起的菊仙后,安慰崩溃的晓楼的是拥抱着他的蝶衣。我真为蝶衣感到难过。痴情如他,不管霸王何等落魄,虞姬始终不离不弃,并随时愿为之赴死。是啊这就是程蝶衣,一个戏痴,一个戏迷,自他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那一瞬间起,他就被束缚在戏剧里了,心心念念的都是戏。袁四爷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虞姬是真虞姬,霸王是假霸王。”
他曾为日本鬼子唱戏,是因为那个一个日本头子懂戏而且是欣赏他的,这让他感到很欣慰,但这种想法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太过单纯了,中国人在民族感情上根本不允许也不理解,于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仍被冠上了“汉奸”的罪名。菊仙叮嘱他,要说是日本人用刑逼他唱的,他却在法庭上遗憾地说:“日本人没有打我……要是他没有死,京戏就要传到日本国了。”
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
随着多年前的一出《霸王别姬》,段晓楼、程蝶衣、菊仙三人的命运和情感,随着年代大流、体制、执政党派的不同,随着旧社会转变成新社会,兜转浮沉,菊仙变得更泼辣果敢,晓楼变得更低调忍让,唯一没变的就是蝶衣,小豆子。
其实他早已人戏不分了,时间于他而言没有意义,现实也如同一出大戏,无论过多久,程蝶衣还是那个程蝶衣,不会像别人一样随着时间流逝而成长、性格上有所改变、心智上更加成熟。戏里面没有时间这一说,程蝶衣永远按照他最初的套路在生活,不管政治局势,不向时代低头,他永远是那个人格稚嫩,依恋着师哥的小豆子。在他听到师傅说“从一而终”、“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这些话的时候,他就已经着迷了,入魔了,这使他的最后的死显得那么讽刺,那么悲剧性。
时隔十一年,哥儿俩再次穿上戏服为《霸王别姬》试台的时候,他俩一开口,顿觉时光逆流,眼前白色射灯下模糊不清的两人仿佛还是民国戏楼里那两个风华绝代,一出场、一开腔便能赢得满堂喝彩的名戏子。但毕竟是老骨头了,晓楼唱了一段不由得停下来歇着,“人老啦,老了……。”停顿了一会儿,忽地晓楼来了一句“我是男儿郎”,蝶衣立马接道:“又不是女娇娥……”“诶!错啦,你又错了!”晓楼笑着说。蝶衣愣了一会儿,移开视线呆呆地念道:“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仿佛在给他混淆的一生作了一个微妙的总结。
戏很快又继续了。唱到虞姬给霸王舞剑的那一段时,慢镜头中蝶衣缓缓抽出晓楼腰间的真剑,停顿过后,镜头里就只剩下晓楼回过头绝望地吼着“蝶衣!”的那张脸,但紧接着,他又无比温柔地喊了一声:“小豆子。”
可能在晓楼心里,什么程蝶衣段晓楼,这都只是可以丢弃的名号而已,他俩始终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天里相识相知的小石头和小豆子。
蝶衣终是以虞姬的身份死去了,这就算作是他终于成全了自个儿,“从一而终”了吧。这时的晓楼,才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真的像蝶衣说的,“空剩一张人皮”,裹着厚重的戏服,轻飘飘地、孤零零地站在台中央。
《霸王别姬》这出京戏,从电影开头到现在,咿咿呀呀地敲锣打鼓,两个人断断续续地,总算是唱完整了。
人生不过如此一场大梦。
另:
看完电影两天了,很多画面还是不自觉地回浮现在脑海里,不带什么明确的情绪,光是些画面而已。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说实话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流过好几次眼泪,但回想起来其实整部电影并没有大段的铺叙和煽情,有些地方也能看出是有意渲染(如小癞子上吊的那个画面中有一堵木墙“轰”地倒下来扬起一堂的尘埃);时间跨度很大,叙事却算是平淡,并没有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之感,但它确实是一部动人的厚重的作品,可能是如流水飞快的模糊的时间感以及叫人离散的荒凉现实,让人久久走不出它的低郁情绪。
让我觉得可玩味的还有一点,陈凯歌导演在十二年后拍出了口碑极烂的《无极》,让无数人感慨怀念《霸王别姬》时的陈凯歌。
他演得好,这自然不需要再去说明,一颦一动比女子还要妩媚。他与电影里所有的人都太不相似,永远有一种气质让人觉得他飘飘然地活在戏里。最开始是《霸王别姬》,而后是《贵妃醉酒》、《牡丹亭》,但他心里念念不忘的仍是给段晓楼演虞姬的那些日子。这期间无论是段晓楼娶了菊仙,日本鬼子打进了城,共产党执政,还是扭曲人性的“文革”十年,他始终出不了戏,疯疯痴痴甚至把戏带进了现实中,跟段晓楼说他的“不疯魔不成活”简直一个样。他最后倒是像师傅说的一样“从一而终”了,凭他这痴迷,这疯癫,这倔强,这刚烈——或者说是虞姬的这份刚烈,他也算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了,为戏而生,为戏而死,风华绝代。
在蝶衣还是小豆子的时候,犟得不行,无论挨师傅多少打仍旧把昆曲《思凡》的词儿给唱错,愣是把“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给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那张秀美中带着笃定和倔强的脸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小豆子,那可是唱戏啊,不要太计较了!后来给段晓楼——那时候他还叫小石头——用滚烫的烟斗捣了嘴,气急败坏地骂了一顿之后,小豆子嘴角淌着血,过了许久,空洞的眼眸里突然有了神采,媚色飞扬,从椅子上站起来,抖抖袖子,神情柔软,颇带情感地唱到“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是他第一次唱对。自此,小豆子越发趋向女性化,与小石头在一出《霸王别姬》中配合得天衣无缝,人戏合一,一唱成名,誉满京城。小石头和小豆子也顺利成角儿,一个叫“段晓楼”,一个叫“程蝶衣”。
说到成角儿,我觉得不得不提一个人。科班大院里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叫小癞子,没事儿就跟大伙儿吹吹牛放放屁,挨师傅的打,最爱吃冰糖葫芦,总满脸神气地说:“我要是成了角儿,我就天天吃冰糖葫芦!”后来他偷了小豆子藏在枕席底下的三个大子儿,带着小豆子一起逃出了科班大院,买了串冰糖葫芦在街上闲逛,还很阔气似的要分给小豆子两颗。
他俩一起挤进了人山人海的戏楼里看了一出《霸王别姬》,小癞子坐在小豆子肩膀上仰着头张望,看得眼泪鼻涕直流,一边擦一边说“像这样要挨多少打……要挨多少打啊……”轮到小豆子看的时候,他眼神迷离,像是看着很远很远的地方,不知不觉地就落下了两行泪来。他俩终究是喜欢戏的,是想成角儿的,不然看完戏后不会又回到科班大院里去。
小豆子被师傅抓着狠狠地打的时候,不求饶也不肯说软话,急得小石头要拿长凳来跟师傅拼命。在门外看着的小癞子把衣兜里剩下的糖葫芦一股脑地塞进了嘴里,使劲地嚼,大大地喘气,随后便在他们练功的大堂里上吊自尽了。
在小豆子成角儿之后,每听见有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过头张望。那年小癞子的死带了太多的不甘和惶恐。前路漫漫,他看不到要挨多少打、多少骂,要咽下多少苦涩的汗和泪,要坚持多少的春秋冬夏才能是个头。他始终是个躁动的孩子,听见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就流哈喇子的孩子,他太想成角儿了,不是他功利心重,不是他早熟,相反的,他能想到的只是成角儿后每天都能吃到的那几串冰糖葫芦。但他看到了当时的角儿的身段和风范,他怕了,因为差距太大,前路太长,梦想太远,回到大院看到了大家又在挨打,这时的他便不同以前了,想着倒不如把现有的糖葫芦一次吃个够,这跟成角儿后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横竖都是一个死字,早晚几十年的事罢了。
说回程蝶衣和段晓楼。
程蝶衣对段晓楼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兄弟之情,是爱情,是亲情,也可能是超越二者的存在;别忘了是小石头让小豆子唱对了《思凡》,是段晓楼和他一起唱的《霸王别姬》成就了虞姬,成就了程蝶衣。他视段晓楼窑子出身的妻子菊仙为他们中间的第三者,甚至为此在段晓楼的定亲礼上决绝地说不再与段晓楼唱《霸王别姬》。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时在想,为什么一定要把蝶衣塑造成一个性别混淆的形象?再仔细一琢磨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余。程蝶衣是一个活在京剧里的人,他在现实中是谁对他自己而言没有任何区别,他终究是那个戏里深爱着霸王的虞姬。他的霸王是在四面楚歌时仍旧骄傲、威风凛凛的楚霸王,是打小起就护着他、跟他一起长大的段晓楼。
但是段晓楼是谁?他不过是一个以唱戏为生的平凡的男人而已,他跟蝶衣完全不同,他的人格是会随着时间和阅历逐渐完善和成熟的。
当初袁四爷指责他唱霸王出场的时候走的是五步而不是按老规矩的七步来走,认为他糟蹋了戏,但他却不以为然地换下戏服,慢慢悠悠地把脚搭在椅子上穿鞋。当时的他年轻气盛,傲得很,连梨园老大的话都听不进去,但等到他去求袁四爷去帮因汉奸罪入狱的蝶衣作假证的时候,袁四爷再问他时,他诺诺地说:“七步。”当然,这或许不能完全说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当年他顶撞袁四爷,是他自己的事,没有牵扯到别人,现在不同了,他要靠袁四爷来救蝶衣,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在乎他的师弟多于他的尊严,这很难说,人总会有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的时候。
看到这里我开始尊敬他,觉得他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但到了后来,“文革”时候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他当时能屈能伸是因为事态还没有严峻到让他完全低头的地步。
一帮戏子穿着戏服化着戏装被毛主席坚定的拥护者们压到了广场,跪在火堆旁批斗,在众人排山倒海的叫骂声中晓楼终于扛不住了,开始对蝶衣进行“揭发”,说他是戏迷、戏痴,是汉奸,说他为国民党唱戏,说他为了讨好袁四爷还给袁四爷当……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理直气壮地顺顺溜溜地说出了前面一大串“实质问题”的段晓楼在这里结巴了,他说不出那苟且污秽的词,在那黑暗扭曲的时代里对于蝶衣他还存有一丝袒护、一丝不忍,也无法彻彻底底地背叛自己的良心,但他已经扭曲了,背叛了,低头了,他不再是虞姬的霸王,他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罢了。
蝶衣抬起头,精致的妆容此刻沾满灰尘,“你们骗我……你们骗我……”,他挣脱了压着他的手站了起来,疯疯癫癫地挪着步子,挥舞着手臂吼道:“段晓楼!你天良丧尽,狼心狗肺!空剩一张人皮!你当是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到这地步!报应啊!连你楚霸王也跪下求饶了,那这京剧能不亡吗?!”你当他是在痛骂段晓楼,其实说到底是对霸王失了骨气感到绝望和悲哀,纵使他们在台上死去了千千万万遍,但他们的气节是人们歌颂不息的,但楚霸王现在如此这般模样,在“破四旧”的喊声中逢迎了时代错误的变迁,眼睁睁地看着国粹没落,低头放弃了他和蝶衣以之起家的京剧,还不如死了算了。
随后愤怒的蝶衣又揭发了菊仙从前是妓女的事,当晓楼被问及是否爱菊仙的时候,晓楼犹豫了一会儿说:“不爱,不爱!真的不爱!我和她从此划清界限!”菊仙愣住了,她所有的傲气和聪慧,此刻全部崩塌了,即使她在别人看来是一个多么倔强多么明白事理的女人,她在晓楼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天天柴米油盐,不断为他操心的女人罢了。她看不到与他的未来了,于是穿着多年前的嫁衣毅然决然地在家里悬梁自尽。那嫁衣红艳艳又灰扑扑,就像他们不堪入目的被活生生掐死的爱情。
在看到高高悬起的菊仙后,安慰崩溃的晓楼的是拥抱着他的蝶衣。我真为蝶衣感到难过。痴情如他,不管霸王何等落魄,虞姬始终不离不弃,并随时愿为之赴死。是啊这就是程蝶衣,一个戏痴,一个戏迷,自他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那一瞬间起,他就被束缚在戏剧里了,心心念念的都是戏。袁四爷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虞姬是真虞姬,霸王是假霸王。”
他曾为日本鬼子唱戏,是因为那个一个日本头子懂戏而且是欣赏他的,这让他感到很欣慰,但这种想法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太过单纯了,中国人在民族感情上根本不允许也不理解,于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仍被冠上了“汉奸”的罪名。菊仙叮嘱他,要说是日本人用刑逼他唱的,他却在法庭上遗憾地说:“日本人没有打我……要是他没有死,京戏就要传到日本国了。”
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
随着多年前的一出《霸王别姬》,段晓楼、程蝶衣、菊仙三人的命运和情感,随着年代大流、体制、执政党派的不同,随着旧社会转变成新社会,兜转浮沉,菊仙变得更泼辣果敢,晓楼变得更低调忍让,唯一没变的就是蝶衣,小豆子。
其实他早已人戏不分了,时间于他而言没有意义,现实也如同一出大戏,无论过多久,程蝶衣还是那个程蝶衣,不会像别人一样随着时间流逝而成长、性格上有所改变、心智上更加成熟。戏里面没有时间这一说,程蝶衣永远按照他最初的套路在生活,不管政治局势,不向时代低头,他永远是那个人格稚嫩,依恋着师哥的小豆子。在他听到师傅说“从一而终”、“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这些话的时候,他就已经着迷了,入魔了,这使他的最后的死显得那么讽刺,那么悲剧性。
时隔十一年,哥儿俩再次穿上戏服为《霸王别姬》试台的时候,他俩一开口,顿觉时光逆流,眼前白色射灯下模糊不清的两人仿佛还是民国戏楼里那两个风华绝代,一出场、一开腔便能赢得满堂喝彩的名戏子。但毕竟是老骨头了,晓楼唱了一段不由得停下来歇着,“人老啦,老了……。”停顿了一会儿,忽地晓楼来了一句“我是男儿郎”,蝶衣立马接道:“又不是女娇娥……”“诶!错啦,你又错了!”晓楼笑着说。蝶衣愣了一会儿,移开视线呆呆地念道:“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仿佛在给他混淆的一生作了一个微妙的总结。
戏很快又继续了。唱到虞姬给霸王舞剑的那一段时,慢镜头中蝶衣缓缓抽出晓楼腰间的真剑,停顿过后,镜头里就只剩下晓楼回过头绝望地吼着“蝶衣!”的那张脸,但紧接着,他又无比温柔地喊了一声:“小豆子。”
可能在晓楼心里,什么程蝶衣段晓楼,这都只是可以丢弃的名号而已,他俩始终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天里相识相知的小石头和小豆子。
蝶衣终是以虞姬的身份死去了,这就算作是他终于成全了自个儿,“从一而终”了吧。这时的晓楼,才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真的像蝶衣说的,“空剩一张人皮”,裹着厚重的戏服,轻飘飘地、孤零零地站在台中央。
《霸王别姬》这出京戏,从电影开头到现在,咿咿呀呀地敲锣打鼓,两个人断断续续地,总算是唱完整了。
人生不过如此一场大梦。
另:
看完电影两天了,很多画面还是不自觉地回浮现在脑海里,不带什么明确的情绪,光是些画面而已。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说实话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流过好几次眼泪,但回想起来其实整部电影并没有大段的铺叙和煽情,有些地方也能看出是有意渲染(如小癞子上吊的那个画面中有一堵木墙“轰”地倒下来扬起一堂的尘埃);时间跨度很大,叙事却算是平淡,并没有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之感,但它确实是一部动人的厚重的作品,可能是如流水飞快的模糊的时间感以及叫人离散的荒凉现实,让人久久走不出它的低郁情绪。
让我觉得可玩味的还有一点,陈凯歌导演在十二年后拍出了口碑极烂的《无极》,让无数人感慨怀念《霸王别姬》时的陈凯歌。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