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悟空修炼成唐僧

20年前,玉树临风豪气冲天的悟空脚登彩云从天而降,斩群魔救仙子,完事以后拍拍尘土便洒脱西去,不羁与倜傥给人留下多少迷恋;20年后再次出场时,当年的盖世英雄转眼成了凄惨苍白的老头,又秃头又废柴,实际只是个小侏伮。
于是大叹事过境迁,悟空不再是悟空,如今猴子剩下的是当年的魔性与残忍。而当年大圣的那份帅气潇洒,被充满爱心地修炼成了另一个,唱着童谣三百首,最后收了猴子---降魔篇的玄奘。
如果说当年的悟空是被选中不得已才去的西天,玄奘的信念要坚定无私地多,从开篇起,他就是抱着救苦救难心来的。很多年以前,佛祖教导我们,世间生老病死的磨难是苦(比如妖怪在人间食人,一家人生离死别),痴癫亦是苦(比如小师妹被塑料脸的猪刚烈用美色迷惑),心一旦被困住(比如猴子被困在山下几百年,神通尽失),人生生世世在原地打转,其实到头来都是苦的,只有破除了困惑,得道大智慧,才是还本原来自由心的大幸福。由唐玄奘翻译的"金刚经",开篇经文说:" 世尊,…人,发…菩提心,应云何住,云 何降伏其心? "佛祖就告诉 须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 之。"
要怎么才能有救呢?佛祖有答应过,他会来普渡众生的。所以玄奘称自己是"降魔人",抱着巨大的怜悯之心帮助百姓,唐玄奘则是要去得西天,从佛祖那里取来解救的方法。但是经文上又说,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 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佛祖说了来救人,但是又说实际上没人能得救。这就是为什么陈玄奘老是要向师傅学降魔的本领,而师傅除了教他童谣三百首,别的法术一概没有,玄奘追问,师傅便说他还差那么一点点,因为本领并不是教的,是靠人去捉摸的,世间本没有"降魔法",如来神掌秘籍也只是骗骗小孩的,如经文上说:" 是故,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 如来所说法,皆不 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就是说,佛祖其实没什么快速通关法教我们,佛性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大千世界的幻影亦是由心动所起,只要能抹去杂音,开启佛性,人就可以成佛,看清世界的本质,禅宗所流传的顿悟也是源自于此。因此,庙中有户无门,入门与否其实并不在于门;名山虚幻,能看见的人自然能识出那山那水不过是镜花水月。
在陈玄奘将信将疑深感困惑的时候,闯进了降魔女,这段很像 摩登伽女和阿难的故事,楞严经上记载,摩登伽女与阿难纠缠了几百世,降魔女段小姐也是很有来头,音容相貌好像似曾相识,比如上个世纪的紫霞仙子,比如之后的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或者功夫里的哑女,姻缘很深, 每一次都是相貌如花的女子,每一次都是真情实意。阿难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当年被骗去 摩登伽女家,行将就犯,就差不知道有没有像玄奘一样一面脱衣服一面骂禽兽。
佛祖及时救出了阿难,并开导两人,用的是"大圣娶亲篇"中的一招--移形换影大法,当紫霞变成八戒,当你认为美好其实是污秽,是否真能吐到习惯?摩登伽女接受教导,明白了世间皆苦,贪注爱念之心其实并不可得。经文上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 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世间的男女爱慕之心,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
想要人们可以脱离苦海,不再翻起爱恨, 佛经有教导我们,离一 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 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 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 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
所以即使玄奘在拒绝降魔女很多次以后,还是被悟空打得很惨,完全没能获得神力,因为不行动不代表不想,不表达不代表不挂念,心中有所住而无法到达空性境地,离修炼得道还差一点。
悟空现形那段,降魔女香消玉陨,也许是因为椰子心中的那滴泪,玄奘一时忍无可忍,感动到涕泪直流,说出肺腑之言,动了爱念和憎恨,住了各种相,算是破了大戒。而系统是不记前嫌的,并且是鼓励体验经历,祖师爷当年也是有过妻儿,之后再抛弃妻儿的过来人;阿难陀经过了摩登伽女一劫,而得罗汉果位;阵痛过后,方能悟出真智慧,滴水流入大海才不干枯,如同感情不局限于男女, 男女之爱流入大爱之中,化众生之爱皆为爱,大承佛法犹来于此。传说地藏菩萨就是出于对众生得爱和怜悯,立志度完最后一个生灵自己才出地狱;佛祖早已灭度,还是留下了经书来开导泥潭众生,教导人们要修到彼岸、离生灭相,出自慈悲与爱,留下成佛之道,使众 生远离生灭之相,破除谬想 愚痴,以达涅槃妙境而得大 智慧。
所以经比一劫,玄奘悟到了之前缺的一点点,神力附体,一举收了悟空,目送降魔女烟消云散,告诫了世人: 有过痛苦,才懂得世间众人之苦;有过执著,才能放下 执著; 有过牵挂,了无牵 挂。也是整个系列最附禅意的点睛之笔。佛祖有说,虽然众生平等,但是动物因为过于愚笨,很难领略佛法;而人有着和动物一样脆弱身体,人间更是五蕴十色,光怪陆离,如果沉浸其中看不到空的本质,也就只能和动物一样吃吃喝喝,两眼一抹黑等待无常降临。而人如果运用智慧,和细致的体验,识破假象追寻真理,人会比长寿的天人更容易得道。"大圣娶亲"的结尾明显更美好,但执著也好牵挂也罢,一时的画面再美妙,终究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留下电影片段供人参悟足以: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经书有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若人以此般若波 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 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 譬喻所不能及。 "降魔篇是否会成为又一个经典,或者几句偈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网络红句不知道,但星爷这回在影院中为千百万人述说经文的功德,已是百千福德,祝愿爱心篷满的星爷,也能成就大道
经文中又云,说是经文,实非经文,只是名经文,佛法精深,不是只字片句可以传达;何况电影能拍明白,也不代表人能够明白,很多年以后,当玄成了唐僧,不知道是不是又能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在唱,正如本文的标题:"铛,铛,铛…"
于是大叹事过境迁,悟空不再是悟空,如今猴子剩下的是当年的魔性与残忍。而当年大圣的那份帅气潇洒,被充满爱心地修炼成了另一个,唱着童谣三百首,最后收了猴子---降魔篇的玄奘。
如果说当年的悟空是被选中不得已才去的西天,玄奘的信念要坚定无私地多,从开篇起,他就是抱着救苦救难心来的。很多年以前,佛祖教导我们,世间生老病死的磨难是苦(比如妖怪在人间食人,一家人生离死别),痴癫亦是苦(比如小师妹被塑料脸的猪刚烈用美色迷惑),心一旦被困住(比如猴子被困在山下几百年,神通尽失),人生生世世在原地打转,其实到头来都是苦的,只有破除了困惑,得道大智慧,才是还本原来自由心的大幸福。由唐玄奘翻译的"金刚经",开篇经文说:" 世尊,…人,发…菩提心,应云何住,云 何降伏其心? "佛祖就告诉 须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 之。"
要怎么才能有救呢?佛祖有答应过,他会来普渡众生的。所以玄奘称自己是"降魔人",抱着巨大的怜悯之心帮助百姓,唐玄奘则是要去得西天,从佛祖那里取来解救的方法。但是经文上又说,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 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佛祖说了来救人,但是又说实际上没人能得救。这就是为什么陈玄奘老是要向师傅学降魔的本领,而师傅除了教他童谣三百首,别的法术一概没有,玄奘追问,师傅便说他还差那么一点点,因为本领并不是教的,是靠人去捉摸的,世间本没有"降魔法",如来神掌秘籍也只是骗骗小孩的,如经文上说:" 是故,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 如来所说法,皆不 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就是说,佛祖其实没什么快速通关法教我们,佛性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大千世界的幻影亦是由心动所起,只要能抹去杂音,开启佛性,人就可以成佛,看清世界的本质,禅宗所流传的顿悟也是源自于此。因此,庙中有户无门,入门与否其实并不在于门;名山虚幻,能看见的人自然能识出那山那水不过是镜花水月。
在陈玄奘将信将疑深感困惑的时候,闯进了降魔女,这段很像 摩登伽女和阿难的故事,楞严经上记载,摩登伽女与阿难纠缠了几百世,降魔女段小姐也是很有来头,音容相貌好像似曾相识,比如上个世纪的紫霞仙子,比如之后的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或者功夫里的哑女,姻缘很深, 每一次都是相貌如花的女子,每一次都是真情实意。阿难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当年被骗去 摩登伽女家,行将就犯,就差不知道有没有像玄奘一样一面脱衣服一面骂禽兽。
佛祖及时救出了阿难,并开导两人,用的是"大圣娶亲篇"中的一招--移形换影大法,当紫霞变成八戒,当你认为美好其实是污秽,是否真能吐到习惯?摩登伽女接受教导,明白了世间皆苦,贪注爱念之心其实并不可得。经文上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 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世间的男女爱慕之心,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
想要人们可以脱离苦海,不再翻起爱恨, 佛经有教导我们,离一 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 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 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 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
所以即使玄奘在拒绝降魔女很多次以后,还是被悟空打得很惨,完全没能获得神力,因为不行动不代表不想,不表达不代表不挂念,心中有所住而无法到达空性境地,离修炼得道还差一点。
悟空现形那段,降魔女香消玉陨,也许是因为椰子心中的那滴泪,玄奘一时忍无可忍,感动到涕泪直流,说出肺腑之言,动了爱念和憎恨,住了各种相,算是破了大戒。而系统是不记前嫌的,并且是鼓励体验经历,祖师爷当年也是有过妻儿,之后再抛弃妻儿的过来人;阿难陀经过了摩登伽女一劫,而得罗汉果位;阵痛过后,方能悟出真智慧,滴水流入大海才不干枯,如同感情不局限于男女, 男女之爱流入大爱之中,化众生之爱皆为爱,大承佛法犹来于此。传说地藏菩萨就是出于对众生得爱和怜悯,立志度完最后一个生灵自己才出地狱;佛祖早已灭度,还是留下了经书来开导泥潭众生,教导人们要修到彼岸、离生灭相,出自慈悲与爱,留下成佛之道,使众 生远离生灭之相,破除谬想 愚痴,以达涅槃妙境而得大 智慧。
所以经比一劫,玄奘悟到了之前缺的一点点,神力附体,一举收了悟空,目送降魔女烟消云散,告诫了世人: 有过痛苦,才懂得世间众人之苦;有过执著,才能放下 执著; 有过牵挂,了无牵 挂。也是整个系列最附禅意的点睛之笔。佛祖有说,虽然众生平等,但是动物因为过于愚笨,很难领略佛法;而人有着和动物一样脆弱身体,人间更是五蕴十色,光怪陆离,如果沉浸其中看不到空的本质,也就只能和动物一样吃吃喝喝,两眼一抹黑等待无常降临。而人如果运用智慧,和细致的体验,识破假象追寻真理,人会比长寿的天人更容易得道。"大圣娶亲"的结尾明显更美好,但执著也好牵挂也罢,一时的画面再美妙,终究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留下电影片段供人参悟足以: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经书有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若人以此般若波 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 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 譬喻所不能及。 "降魔篇是否会成为又一个经典,或者几句偈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网络红句不知道,但星爷这回在影院中为千百万人述说经文的功德,已是百千福德,祝愿爱心篷满的星爷,也能成就大道
经文中又云,说是经文,实非经文,只是名经文,佛法精深,不是只字片句可以传达;何况电影能拍明白,也不代表人能够明白,很多年以后,当玄成了唐僧,不知道是不是又能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在唱,正如本文的标题:"铛,铛,铛…"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