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苏打绿的主题曲而爱乌及屋了

当微博里时不时刷出一条关于小时代的宣传贴时,我直接跳过;当各大主演开始密集发表一些关于小时代的耸动贴时,我忽略滑过;可是当苏打绿为小时代这部电影献了主题曲后,我开始注意这件事情。
我注意这部电影时已经是公映前一个月了,看了一些零乱的预告后我被郭采洁的角色,陈学冬和凤小岳的外形吊起了胃口。先去看书,三本书三个礼拜看完。边看,脑子里就直接代入了几个电影主演的形象。不得不说第一本是最撼三观的一本,当看完它就基本适应了全系列的节奏,后面也变不出大花样来了。三本看完,那个直接的,瞬间爆发的,不容反悔的结局让我甚为满意。这才最符合四娘的风格。而我也就更对映化后的小说产生了兴趣。
当然也要说一下苏打绿《我好想你》这支主题曲的剧透MV。歌好棒!!!爱死了,相对就对电影爱乌及屋了。
好了,来说说电影本身。
小说描写的就是上海,充斥着洋大牌,活动范围不超过内环,人人都是帅哥美女。电影也如是的表现出来了。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我,喜欢看到镜头里漂亮的,高端洋气的上海。每个城市有自己特点,这个时代的上海最突出的就是尖锐的地标,冰冷的高楼,闪耀的霓虹,浮华的内心。
这部电影因为是整个系列的第一部,又因为片中主演过多,而在一开始花了较长的时间来介绍主演。四位女主不用说,每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小说里四娘就用了黑色幽默的语言来介绍,可是在电影里从YM的旁白里出现的台词就大打折扣。所以说,因为四娘既是作者,又是编剧,还是导演,所以所有小说里有槽点的台词他都不舍得减,导致这部电影的台词量虽大,但很多都是没用的话,也失去了原本好笑的点,就变得非常罗嗦。而像席城这种酱油人物的出现也让没看过书的观众觉得莫名其妙。撇开电影前一部分,再丢掉电影最后一段,最让女孩们心里可以有点感触的就是四位女主们在各自感情受伤后聚在一起发疯的那一段。友情在爱情受伤时达到最高峰值。也是为第二部,第三部剧情的急转直下而下的伏笔。
最近对这部电影的媒体走向都是批判性质的。我认同这部电影中有些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是极端的,可无法否认抱持这种价值观的人群是存在的,但主流媒体认为,作为大众电影,你不能这么直接的表现它。如果你揭示出了这种不符合天朝人民勤俭,踏实的三观,那就必须在片尾狠狠的批评,痛心疾首的自我悔恨。但它没有这样做,于是【小时代】三个字就上了人民日报一整版。
我真不是四娘那些看似华丽,又有点读不懂的文学的粉丝。但既然他提出的是“小时代”,那么那些看来狗血,荒谬,感动,羡慕的生活就是发生在局限的某一群人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上海这座城市应该放大的特点是什么。国际化、现代化、宜居化、民主化,所有的新闻片和宣传片里都不会放过这些关键词。那为什么从这部电影里看到这些特点时,大家就跳脚了呢?拍的真有那么烂吗?也许也是有吧,因为这些关键词不应该被放得那么大,而让观众忘记了电影真正的主轴是友情。
这是我最大的抱怨:演简溪的那个男的真是全剧最失败的选角之大一,长得完全不美型,举手投足又那么G,就算小说里的原型人物已经是不出众了,但也没必要找这么个奇怪的人来演吧!
我不懂电影,我看电影就是打发时间,看偶像,我就是市井小观众。我承认我因为喜欢主演,喜欢主题曲而有些偏袒这部电影。但是我是觉得大家对这第一部就骂得如此热闹,当第二部第三部上映时,还有新词拿出来骂吗?
我注意这部电影时已经是公映前一个月了,看了一些零乱的预告后我被郭采洁的角色,陈学冬和凤小岳的外形吊起了胃口。先去看书,三本书三个礼拜看完。边看,脑子里就直接代入了几个电影主演的形象。不得不说第一本是最撼三观的一本,当看完它就基本适应了全系列的节奏,后面也变不出大花样来了。三本看完,那个直接的,瞬间爆发的,不容反悔的结局让我甚为满意。这才最符合四娘的风格。而我也就更对映化后的小说产生了兴趣。
当然也要说一下苏打绿《我好想你》这支主题曲的剧透MV。歌好棒!!!爱死了,相对就对电影爱乌及屋了。
好了,来说说电影本身。
小说描写的就是上海,充斥着洋大牌,活动范围不超过内环,人人都是帅哥美女。电影也如是的表现出来了。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我,喜欢看到镜头里漂亮的,高端洋气的上海。每个城市有自己特点,这个时代的上海最突出的就是尖锐的地标,冰冷的高楼,闪耀的霓虹,浮华的内心。
这部电影因为是整个系列的第一部,又因为片中主演过多,而在一开始花了较长的时间来介绍主演。四位女主不用说,每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小说里四娘就用了黑色幽默的语言来介绍,可是在电影里从YM的旁白里出现的台词就大打折扣。所以说,因为四娘既是作者,又是编剧,还是导演,所以所有小说里有槽点的台词他都不舍得减,导致这部电影的台词量虽大,但很多都是没用的话,也失去了原本好笑的点,就变得非常罗嗦。而像席城这种酱油人物的出现也让没看过书的观众觉得莫名其妙。撇开电影前一部分,再丢掉电影最后一段,最让女孩们心里可以有点感触的就是四位女主们在各自感情受伤后聚在一起发疯的那一段。友情在爱情受伤时达到最高峰值。也是为第二部,第三部剧情的急转直下而下的伏笔。
最近对这部电影的媒体走向都是批判性质的。我认同这部电影中有些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是极端的,可无法否认抱持这种价值观的人群是存在的,但主流媒体认为,作为大众电影,你不能这么直接的表现它。如果你揭示出了这种不符合天朝人民勤俭,踏实的三观,那就必须在片尾狠狠的批评,痛心疾首的自我悔恨。但它没有这样做,于是【小时代】三个字就上了人民日报一整版。
我真不是四娘那些看似华丽,又有点读不懂的文学的粉丝。但既然他提出的是“小时代”,那么那些看来狗血,荒谬,感动,羡慕的生活就是发生在局限的某一群人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上海这座城市应该放大的特点是什么。国际化、现代化、宜居化、民主化,所有的新闻片和宣传片里都不会放过这些关键词。那为什么从这部电影里看到这些特点时,大家就跳脚了呢?拍的真有那么烂吗?也许也是有吧,因为这些关键词不应该被放得那么大,而让观众忘记了电影真正的主轴是友情。
这是我最大的抱怨:演简溪的那个男的真是全剧最失败的选角之大一,长得完全不美型,举手投足又那么G,就算小说里的原型人物已经是不出众了,但也没必要找这么个奇怪的人来演吧!
我不懂电影,我看电影就是打发时间,看偶像,我就是市井小观众。我承认我因为喜欢主演,喜欢主题曲而有些偏袒这部电影。但是我是觉得大家对这第一部就骂得如此热闹,当第二部第三部上映时,还有新词拿出来骂吗?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