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梦能做,有的梦不行。

一、
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朋友们提出了什么一个问题,为什么Daisy没有选择Gatsby,而是选择了留在丈夫身边?表面上看,Gatsby的财产不输于Tom,而且明显更爱Daisy,为她苦苦等待了五年;而Tom则在外面沾花惹草包养情妇。我当时觉得原因有这么几条:Daisy和Tom已经结婚三年而且还有了一个女儿,大概Daisy不愿意放弃家庭,毕竟离婚总是一件不完满的事情;Gatsby的财产还是有点来路不明,放弃现在的一切追随他的话,有可能最后落得一场空,而Tom的家庭背景在那,可以保证Daisy稳定的生活;Daisy是个犹豫不决没有足够冒险精神的女子,车祸后Tom安慰她并且保证没事了,怕事的Daisy也就不愿意做出冒险的决定了。
看完电影之后的几天,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并且还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代入“Daisy”的角色,想自己到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伟大的盖茨比》的原著是在高中的时候读的,当时就没有读懂里面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菲茨杰拉德的语言一点都不流畅,很多单个的句子都颇有智慧,但是结合起来变成一段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那时候连整个故事的中心矛盾都没有找到。
现在看完电影,我以为自己终于弄清了这个故事的纠结点,没想到还是有着偏差。
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来讲爱情故事的,是来讲阶级这回事的。
二、
碰巧最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格调》,是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福塞尔来讽刺美国的阶级差异的。看似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美国,其实阶级的鸿沟非常巨大。福塞尔认为,虽然财富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钱的来源也很重要。如果财富是来自于继承,特别是家族财富流传了三代以上了,那么这个人才能算作“看不见的顶层”。如果财富是自己赚来的,那么也只可以算作“上层”或者“中上层”。所以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不管身家多少,都难以被列于“顶层”阶级。家族历史的源远流长非常重要。就像《唐顿庄园》里面的老夫人总是嘲笑美国人都是暴发户一样,即使一个美国人的财产与伯爵相同,甚至多过伯爵,他也是不受待见的。
这样看来,Gatsby和Tom的区别就非常大了:Tom来自富有的家族,钱自然也是继承来的,所以住在“贵族”聚集的东埃格;而盖茨比,原来是个穷小子,当过兵,然后即使豪宅夜夜笙歌,挥霍的也是来路不明的财富,所以他就住在“暴发户”聚集的西埃格。坊间对于盖茨比的传说虽然很夸张,但事实的真相其实也比传说好不到哪里去。不管怎么说,盖茨比的出身,都是一个穷人。(福塞尔在书里也提到,军队的经历是贫民的特征之一,因为军队里面等级鲜明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而这一点是“低级”的标志。所以被运用到军乐演奏中的小号长号比起只用在古典音乐会的法国号就要低一等)
1920年代的美国,正在迅速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伦敦早就因为一战的破坏丧失了作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先决条件,企图恢复金本位的努力也使得国内经济陷入停滞。而美国拥有新世界1/3的黄金储备,再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经济蒸蒸日上。很多人都发财了,盖茨比也觉得追求自己的“美国梦”是正当的理想。他拥有的财产不输于任何一个东埃格人,像真正的富家子弟一样大方地挥霍,学习绅士的作风。但是出身的不同还是注定他要被那弯海水隔在西埃格上。他穿的粉红色和白色的西装,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其实品味极低,难怪要被贵族们看不起。但是看不起他的“老贵族”,反而又要每周去他的party沾他的便宜,去喝免费的酒。但虚伪的是,没有一个人把盖茨比当成朋友,曲终人散,每一个人都干净得脱身。怪不得Nick最后被纽约恶心到要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故事最可怕的不是通常的“贫富差距”,而是富人之间的差距,原来也是不可逾越的。逆袭的吊丝最终还是要被“高帅富”摒弃。当盖茨比在大桥上超速被警察拦下,他拿出警察局长的圣诞贺卡的时候,我还一度认为他真得是一个手眼通天的大人物,不光拥有经济力量,还有政治力量。但是回来再读原著才感受到,盖茨比真得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我现在明白了Daisy为什么不选择Gatsby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中文版小说的导读里面,评论者认为Daisy刚开始是受到了贪婪的物质占有欲的蛊惑才选择重新回到Gatsby的怀抱,她在衬衫队里面哭泣,是真的因为“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漂亮的衬衣”。
而我当时是觉得,Daisy是在感慨这五年的光阴,后悔自己嫁给了Tom,不能和Gatsby在一起了,所以哭了;她说的那句话只是用来转换话题,就类似很多人哭得时候会说“风沙迷了眼睛”或者“在切洋葱”。毕竟五年前,Daisy还是爱过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士兵Jay的。而且开头Daisy和Nick说,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一个美丽的笨女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女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个漂亮的小傻瓜”。我还以为Daisy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人,觉得女生太聪明了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受到伤害。
所以说Daisy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
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Gatsby是一个沉迷于过去的人。在纽约的套间的那个下午,他非要Daisy承认她没有爱过Tom,这五年来她一直爱着自己。而Daisy却说,我现在爱着你不行吗,我之前五年同时爱着你们两个不行吗,我爱Tom的时候没有忘记你不行吗?
但是在Gatsby的世界里,根本不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他是那种朝着一个目标闷着头努力的人。这五年来他的心里只有Daisy,这一切都是为了她,他认为只要自己有钱了,他和Daisy之间就没有距离。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一直爱着五年前的Daisy,那个纯洁的少女,却丝毫不在乎这五年来Daisy有没有改变、又变化了多少。
Gatsby总是保持乐观,怀有希望,相信Daisy肯定会给自己打电话。而这种希望让他盲目,所以选择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有很多梦想在那个机会遍地的年代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有些梦想,则不是由人的努力决定的,令人无可奈何,如果再一味地追求,就是没有意义的了。
现实中,并不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唐顿庄园》里面的仆人们,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Ethel瞧不起别人没有做梦的胆量,但是Anna告诉她,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也要有清楚的意识自己的梦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
有趣的一点是,《格调》的作者,还拿菲茨杰拉德来做阶级分析的例子,讽刺他也是想改变自己的阶级的人之一。
p.s. 因为电影对原著的还原度实在太高了,所以影评和书评也没什么大差。但是书的节奏其实不一定适合电影,所以看电影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的地方怪怪的。不过这也就是见仁见智了,电影是对原著的视觉化再现呢,还是应该把剧本节奏改得更“电影化”一些呢。
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朋友们提出了什么一个问题,为什么Daisy没有选择Gatsby,而是选择了留在丈夫身边?表面上看,Gatsby的财产不输于Tom,而且明显更爱Daisy,为她苦苦等待了五年;而Tom则在外面沾花惹草包养情妇。我当时觉得原因有这么几条:Daisy和Tom已经结婚三年而且还有了一个女儿,大概Daisy不愿意放弃家庭,毕竟离婚总是一件不完满的事情;Gatsby的财产还是有点来路不明,放弃现在的一切追随他的话,有可能最后落得一场空,而Tom的家庭背景在那,可以保证Daisy稳定的生活;Daisy是个犹豫不决没有足够冒险精神的女子,车祸后Tom安慰她并且保证没事了,怕事的Daisy也就不愿意做出冒险的决定了。
看完电影之后的几天,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并且还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代入“Daisy”的角色,想自己到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伟大的盖茨比》的原著是在高中的时候读的,当时就没有读懂里面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菲茨杰拉德的语言一点都不流畅,很多单个的句子都颇有智慧,但是结合起来变成一段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那时候连整个故事的中心矛盾都没有找到。
现在看完电影,我以为自己终于弄清了这个故事的纠结点,没想到还是有着偏差。
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来讲爱情故事的,是来讲阶级这回事的。
二、
碰巧最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格调》,是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福塞尔来讽刺美国的阶级差异的。看似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美国,其实阶级的鸿沟非常巨大。福塞尔认为,虽然财富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钱的来源也很重要。如果财富是来自于继承,特别是家族财富流传了三代以上了,那么这个人才能算作“看不见的顶层”。如果财富是自己赚来的,那么也只可以算作“上层”或者“中上层”。所以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不管身家多少,都难以被列于“顶层”阶级。家族历史的源远流长非常重要。就像《唐顿庄园》里面的老夫人总是嘲笑美国人都是暴发户一样,即使一个美国人的财产与伯爵相同,甚至多过伯爵,他也是不受待见的。
这样看来,Gatsby和Tom的区别就非常大了:Tom来自富有的家族,钱自然也是继承来的,所以住在“贵族”聚集的东埃格;而盖茨比,原来是个穷小子,当过兵,然后即使豪宅夜夜笙歌,挥霍的也是来路不明的财富,所以他就住在“暴发户”聚集的西埃格。坊间对于盖茨比的传说虽然很夸张,但事实的真相其实也比传说好不到哪里去。不管怎么说,盖茨比的出身,都是一个穷人。(福塞尔在书里也提到,军队的经历是贫民的特征之一,因为军队里面等级鲜明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而这一点是“低级”的标志。所以被运用到军乐演奏中的小号长号比起只用在古典音乐会的法国号就要低一等)
1920年代的美国,正在迅速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伦敦早就因为一战的破坏丧失了作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先决条件,企图恢复金本位的努力也使得国内经济陷入停滞。而美国拥有新世界1/3的黄金储备,再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经济蒸蒸日上。很多人都发财了,盖茨比也觉得追求自己的“美国梦”是正当的理想。他拥有的财产不输于任何一个东埃格人,像真正的富家子弟一样大方地挥霍,学习绅士的作风。但是出身的不同还是注定他要被那弯海水隔在西埃格上。他穿的粉红色和白色的西装,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其实品味极低,难怪要被贵族们看不起。但是看不起他的“老贵族”,反而又要每周去他的party沾他的便宜,去喝免费的酒。但虚伪的是,没有一个人把盖茨比当成朋友,曲终人散,每一个人都干净得脱身。怪不得Nick最后被纽约恶心到要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故事最可怕的不是通常的“贫富差距”,而是富人之间的差距,原来也是不可逾越的。逆袭的吊丝最终还是要被“高帅富”摒弃。当盖茨比在大桥上超速被警察拦下,他拿出警察局长的圣诞贺卡的时候,我还一度认为他真得是一个手眼通天的大人物,不光拥有经济力量,还有政治力量。但是回来再读原著才感受到,盖茨比真得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我现在明白了Daisy为什么不选择Gatsby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中文版小说的导读里面,评论者认为Daisy刚开始是受到了贪婪的物质占有欲的蛊惑才选择重新回到Gatsby的怀抱,她在衬衫队里面哭泣,是真的因为“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漂亮的衬衣”。
而我当时是觉得,Daisy是在感慨这五年的光阴,后悔自己嫁给了Tom,不能和Gatsby在一起了,所以哭了;她说的那句话只是用来转换话题,就类似很多人哭得时候会说“风沙迷了眼睛”或者“在切洋葱”。毕竟五年前,Daisy还是爱过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士兵Jay的。而且开头Daisy和Nick说,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一个美丽的笨女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女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个漂亮的小傻瓜”。我还以为Daisy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人,觉得女生太聪明了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受到伤害。
所以说Daisy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
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Gatsby是一个沉迷于过去的人。在纽约的套间的那个下午,他非要Daisy承认她没有爱过Tom,这五年来她一直爱着自己。而Daisy却说,我现在爱着你不行吗,我之前五年同时爱着你们两个不行吗,我爱Tom的时候没有忘记你不行吗?
但是在Gatsby的世界里,根本不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他是那种朝着一个目标闷着头努力的人。这五年来他的心里只有Daisy,这一切都是为了她,他认为只要自己有钱了,他和Daisy之间就没有距离。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一直爱着五年前的Daisy,那个纯洁的少女,却丝毫不在乎这五年来Daisy有没有改变、又变化了多少。
Gatsby总是保持乐观,怀有希望,相信Daisy肯定会给自己打电话。而这种希望让他盲目,所以选择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有很多梦想在那个机会遍地的年代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有些梦想,则不是由人的努力决定的,令人无可奈何,如果再一味地追求,就是没有意义的了。
现实中,并不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唐顿庄园》里面的仆人们,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Ethel瞧不起别人没有做梦的胆量,但是Anna告诉她,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也要有清楚的意识自己的梦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
有趣的一点是,《格调》的作者,还拿菲茨杰拉德来做阶级分析的例子,讽刺他也是想改变自己的阶级的人之一。
p.s. 因为电影对原著的还原度实在太高了,所以影评和书评也没什么大差。但是书的节奏其实不一定适合电影,所以看电影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的地方怪怪的。不过这也就是见仁见智了,电影是对原著的视觉化再现呢,还是应该把剧本节奏改得更“电影化”一些呢。
这篇影评有剧透